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疏雨洗天清

邓剡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1.下列有关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疏雨洗天清”指一场秋雨后,天空明净如洗,让人觉得天清朗,心舒畅。

B. 本词中“雨”“桐”两个意象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雨”“桐”都传达出清冷之感。

C. “月淡潮平”指月色暗淡,潮水涨起,与岸齐平,可见作者心情逐渐平复了。

D. “携酒访新亭”,指作者梦醒之后,新亭饮酒,借以纾解心中的愁绪。

E. 最后两句写王谢两家的宅院如今长满了静静野草,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慨叹。

2.词的上片两次写到“叶”,各有何作用?

 

答案:
1.AC 2.“井桐一叶做秋声”一叶知秋,梧桐落叶,点明了初秋季节,营造了清冷感伤的氛围。“谁念客心轻似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亡国漂泊的自己比作飘零的落叶,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个人命运无法把握的无奈和国都沦陷的悲凉、伤感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D项考核诗句内容,BC项考核意象,E项考核情感。其中,A项,“天清朗,心舒畅”错误,应是环境的冷清,引起内心的“凄清”;C项,“逐渐平复了”错误,应是“醒来见月色暗淡,海潮泛起,禁不住自己也心潮澎湃,心里更加凄怆”。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意象的题目,分析的对象是“叶”,分析时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第一句“一叶做秋声”,点明初秋季节,营造了清冷感伤的氛围;第二句“谁念客心轻似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亡国漂泊的自己比作飘零的落叶,结合词人的身世,分析效果“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个人命运无法把握的无奈和国都沦陷的悲凉、伤感之情”。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①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②。”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③。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④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⑤,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⑥。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é,分裂。②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③丁母忧,指为母守孝。④旧,指先前写作的人。⑤渭,渭水;河,黄河。⑥破家:破产

1.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A. 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B. 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C. 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D. 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轼才学优异的一组是

① 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②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

③ 复对制策,入三等       ④ 及试二论,复入三等

⑤ 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⑥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A. ①③④    B. ②③⑥    C. ④⑤⑥    D. 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 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特录他中乙科,并发出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 苏轼被贬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为他们修改衙规,减少了灾害损失。

D. 苏轼才华优异,加冠的时候,他已博通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