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竹之韵
许江
①竹,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居所的喜物,又是一种深具精神性的物种。
②“倚倚修竹,不卉不蔓,非草非木”(元•赵孟頫《修竹谱》),却“其干亭亭然,其叶青青然,其色莹莹然”(明•方孝孺《竹深轩记》),这竹常绿常新,不染于物,濯之愈新,耀之愈明。如此是竹的第一境:纯洁之境。竹由笋苞潜地而行,逢春雨破土而生,拔节而长,本体渐露,端得千竿万竿一例而看,却又各枝各竿各有不同。那竹中空而虚怀,谦谦若君子,含而不露,发而中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如此的“虚中”让中国人品出一种深蓄,一份神喻,正是虚怀象道,无欲则刚。此是竹的第二境:虚怀之境。“虚其心,实其节”(《修竹谱》),竹直节而向上,挺立而不屈,自古以来劲节是对竹的礼赞。竹的质,犹在节处坚硬;《说文》中有:“节,竹约也”,竹若无节就不能亭亭玉立。竹的劲节正在于一节一节相托,劲梢挺立云天。竹节中含着坚韧的托付,默然的操守。此是竹的第三境:劲节之境。那竹“凌惊风,茂寒乡,藉坚冰,负雪霜”(东晋•江逌《竹赋》),“春木有荣歇,此节无凋零”,坚守贞常不变。此又是竹的第四境:共生之境。
③如此四境,本身就含了变化之道,蕴藏着无数天机。四境又可让人返观自照,窥视人本身的内在品质。所以竹在中国,于日常中使用最广,不可或缺;在精神上又最具人格化的意味,广被用来比德人的品格和胸怀,人的操守与气节。直至今日,面向竹林,我们都依然感受到古往今来爱竹者们的伟大心灵。
④中国古代大师们争相与竹为邻,以竹为友,日日细察竹之生机生态,俯仰林中浮云寒烟,他们将竹的风雅化作自己的风雅,将竹的风节比德自己的风节,将竹的气象潜化而成自己的心灵气象。他们一代代地传递,一代代地叠加,将对竹的品评,跃升入一种精神人格的境界,并将这种境界拓辟在诗与画的田园中,成为中国艺术独特而深邃的内涵。
⑤北宋大家文与可截取悬崖垂竹,以浓淡温润的墨色,撇写竹叶,揭开中国墨竹的优雅篇章。一代文豪苏东坡拈来萧萧修竹,磊磊湖石,挥笔成画,无论疏影横斜,抑或烟雨迷濛,都漾出一段文人独具的意趣,让人们于墨迹中揣见其心头的盘郁。多少诗人站在竹边水际,静心赏会,抒写月下竹上的联句,把那明月的清辉洒向竹林,继而抖擞着洒落白壁花径之上。又有多少画者从那飘飘洒洒、烟水波花的壁影上,幸会竹的天姿,倾听静夜竹石间的清音逸响,捕捉自然歌唱的天籁。郑板桥与金冬心是清末的两管写竹的圣手。“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板桥从萧萧的竹声中听出劳苦者的疾怨,赋予竹声以一种同情、关怀的庄严主题,让他自己的墨笔在跳匿奇绝的生动中,兼有了疏野苦涩的神情。金冬心年逾六十学画竹,每画毕,必有题。“秋声中,唯竹声为妙……非苦愁寒暄之声,而若空山绝粒人幽吟不辍也。”金冬心那直劈而下、郁郁累累的竹,倾出庄重不坠的心血,正若山中如禅的沉吟。
⑥竹,千秋百代,飘飘洒洒,已成穿越诗与画、穿透自然与人心的飞矢,完全打通了现实与心灵、天与人的相对相隔的境况,成为众人之心的归依,成为中国人共同体认、带着精神特质的心物。于是,竹成了一种文化的眼光,墨竹、画竹,已不仅仅是“嘉竹如画”,不仅仅是寒林烟雨或风日流丽,更重要的是里边有性情的自由涌动,气节的凛然直现,灵魂的陶然止泊,人格的纯然映现。竹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意涵深长的气韵,让中国人陶然相忘在其中,竹格即人格,竹韵写心韵,竹与人通,人与竹化。在竹的面前,所有的中国人都成了哲人,成了诗人。竹,即成为中国人独特的、生生而不息的精神境界。
(原载《中华读书报》2012年11月21日,有删节)
1.竹具有哪些精神品格?
2.第③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结合第⑤自然段,试举两例说明中国古代大师们如何“将竹的气象潜化而成自己的心灵气象”。
4.文章说“竹成了一种文化的眼光”,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①纯洁;②谦虚;③坚韧;④忠贞
2.①承上启下(过渡)②承接上文竹的四境,引出下文中国古代大师们用竹来表现自己的伟大心灵。
3.①苏东坡拈来修竹,挥笔成画,抒发自己心头的盘郁。②郑板桥从竹声中听出劳苦者的疾怨,借竹声表达自己的同情和关怀。③金冬心画竹、题竹,倾出他庄重不坠的心血。
4.①竹成为中国人共同体认、带着精神特制的心物。②墨竹、画竹里面有性情的涌动,气节的直观,灵魂的止泊,人格的映现。③竹为中国人提供平了一种气韵,成为中国人独特的、生生而不惜的精神境界。
【解析】
1.本题解答是可从第二段中总结概括出答案。其中第二段中这些语句非常明确的总结了竹的精神品格。“这竹常绿常新,不染于物,濯之愈新,耀之愈明。如此是竹的第一境:纯洁之境。”、“那竹中空而虚怀,谦谦若君子,含而不露,发而中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如此的“虚中”让中国人品出一种深蓄,一份神喻,正是虚怀象道,无欲则刚。此是竹的第二境:虚怀之境。”、“竹直节而向上,挺立而不屈,自古以来劲节是对竹的礼赞。竹的质,犹在节处坚硬;《说文》中有:“节,竹约也”,竹若无节就不能亭亭玉立。竹的劲节正在于一节一节相托,劲梢挺立云天。竹节中含着坚韧的托付,默然的操守。此是竹的第三境:劲节之境。”、“那竹“凌惊风,茂寒乡,藉坚冰,负雪霜”(东晋•江逌《竹赋》),“春木有荣歇,此节无凋零”,坚守贞常不变。此又是竹的第四境:共生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