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将我们在生活中的表演称之为“前台”。他观察到了真实生活和戏剧表演的某些共同之处:为了特定的目的,人们总是在生活中为自己涂脂抹粉、培养各种礼仪和谈话技巧、通过阅读和学习来获得谈资,凡此种种,构成了我们对外的“公共人格”。这种“公共人格”就是我们人生自我展示的一块广告牌。我们塑造自我角色形象并透过它被周围的人知晓,从中,我们积累下了人际资本,博得了重要人物的好感,为自己获得机会并维持这一形象。这便是我们每个人生活常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很难说它是不虚伪的。。
而戈夫曼也注意到,对于我们这些人生的演员来说,“前台”之外,还存在“后台”。那“后台”就是我们“卸妆”的地方,把自己从社会角色、职业角色和公共人格的表演中暂时解脱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人而存在的时刻。通常,这个时刻不会很多,除了自己和极密切的人以外,也不会有更多的人看到。
戈夫曼的这套理论在移动互联时代面临着一个新问题是:移动网络的出现似乎让我们的“前台”以一种可怕的速度在延展,而“后台”的空间则在不断的退缩、减少。如果我们把“虚伪”等同于“前台表演”时间的增多,那么我们将看到,在微信朋友圈的“绑架”下,我们几乎24小时每天都处于“前台”。早上起床微信自拍刷脸,每去一个地方都打卡签到,时而低调炫富,时而转发寓意深刻的鸡汤文。在这八万四千六百秒的时间内,每一秒钟几乎都贡献给了此类廉价的表演。说实话,悲催的真相是,我们的内心一如过去那样热衷表演,只是现在表演的成本和门槛更低:几张PS痕迹严重的照片,几句转帖,几帧模糊不清的场景,塑造出了我们微信时代的公众形象。换个说法,这叫互联网思维。
提供前台表演的场景在一个日益复杂的社会不断增多,我们今天不但要“线上”而且要“线下”的表演,从线上演到线下,每一个不断扩大的前台都占用了我们过多的表演时间。并且,如今的我们不仅是演员、是观众,还是希腊戏剧中的唱诗班。留言、点赞、转发……让我们成为了无比疲惫的演员。我想询问的是,当硕大无朋的“前台”不断侵占占我们的生活之时,当我们的“后台”已缩小至几无立锥之地,甚至彻底消失时,生活中是否有某些重要的东西正在失衡,在倾塌?
(孙骁骥《我们都爱上了朋友圈里的虚伪》,有删改)
1.下面对文中有关“前台”、“后台”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台”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重要方面,人们塑造自我角色形象,积累人际资本,其目的是为自己获得机会。
B. “后台”是把自己从“前台”表演中暂时解脱出来的地方,除了自己和极密切的人以外,通常也不会有更多的人看到。
C. 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提供“前台”表演的场景在不断增多,且表演的成本和门槛更低。
D. 微信朋友圈让今天的人们每天24小时都处于“前台”的状态,人们的每一秒钟都贡献给了廉价表演。
2.下面对文意的表述,不符合戈夫曼理论的一项是
A. 戈夫曼认为人在社会角色、职业角色和公共人格方面的表现都属于“前台”表演,它与戏剧表演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B. 戈夫曼认为“公共人格”包括在生活中为自己涂脂抹粉、培养各种礼仪和谈话技巧、通过阅读和学习来获得谈资等行为。
C. 戈夫曼认为“公共人格”就是人们为自己的人生获得机会展示的一块广告牌,它是每个人的生活常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虚伪的特点,
D. 戈夫曼认为移动网络的出现让我们的“前台”以一种可怕的速度在延展,而“后台”的空间则在不断的退缩、减少。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台”注重华丽的外表和技巧,甚至人类的阅读和学习也只是为了获得一些谈资,凡此种种,构成了我们对外的“公共人格”。
B. 人们在“后台”所表现出来的应该没有太多的戏剧成分,往往会是真实面目的呈现和真实情感的流露。
C. 几张PS痕进严重的照片,几句转帖,几帧模糊不清的场景和留言、点赞、转发……这些廉价的表演,无非是满足人们的虑荣心,因此我们应该退出网络。
D. “前台”不断地在延展,“后台”缩小至几无立锥之地,甚至彻底消失时,人们的生活会变得越来越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