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寻找翠翠

闲坐于草亭,忽的想起翠翠,仿佛想起一个熟识的故人。

天碰巧落着雨。我们碰巧饮着酒。雨和酒,碰巧都易于勾起人的愁肠。碰巧是在酉水边,酉水碰巧和沈从文小说里写的一般模样。我们碰巧都是沈从文迷。

所有与翠翠有关的事物,碰巧在这个时刻,聚齐。

而翠翠,却只能隔着茫漠的时空同我们说话。翠翠很远。翠翠只生长于沈从文三十年代的小说里,穿着图案简单的衣裳。悠远的日子早已布满了旧电影似的划痕,但她的明眸不会褪色。沈从文说:“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用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来完成任务了。”严格来说,翠翠是由所有喜欢翠翠的人集体创作的。凡是读过《边城》的人,心里都装着一个翠翠。

翠翠是典型的中国式梦境的产物。她容纳了民间中国对于自然、人性、爱情与生命的本质看法。或者说,翠翠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她的每一寸肌肤都是秋露和山雨凝聚成的,所以她才清明秀丽,有着透明的秉性。她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凡是河流可以带我们去的地方,她都可以带我们去。

翠翠就是这样陪着我,在湘西,一路走了好远。她是无处不在的河水和月光。我知道她不独属于我,但她总会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这是《边城》以外的翠翠。沈从文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翠翠。翠翠在《边城》里,在沈从文的设计里,只属于傩送,傩送就一下子成了《边城》外许多人的共同的情敌。

翠翠在水边长大,像朵被一阵偶然的风吹落在山间的野花。她的父亲母亲很久以前死于一场浓烈的爱情,她却懵懂着,不知情为何物。翠翠在世俗生活的边缘,旺盛的生长着。她只能透过城里来的人来打量那个她所未知的世界,但沈从文却将她永远隔绝于世俗世界之外,斩断了她们同外部世界可能发生的联系——天保和傩送都拥有“外面的世界”,或许他们中某一个的世界会与翠翠相连,但是天保死了,傩送出走,翠翠仍然守着她的渡口,消磨着她的年华;然而,翠翠们的生命出路在哪里呢?在纯净的爱情里吗?爱情像河水一样不可捉摸,像青春一样无常和易逝。翠翠就这样面对河流、青春和爱情。

《边城》真正煽情之处,是翠翠的等待。翠翠的等待就是整部作品的高潮。也可以说,前面所有的故事,都只是一个交代,翠翠的执著而且执拗的等待,才是作品的核心。但是故事恰好就在这里戛然而止了,读者会根据自己的人生取向做出自己的抉择和判断,沈从文一句也没有多写,只有轻描淡写的几句:“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美丽的翠翠,就这样将期望抛向未可知的远方。她实在不该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耗尽自己的一生,她蓬勃健美的生命不该有这样的结局。也许,在某个“明天”,翠翠会突然看见傩送风尘仆仆的微笑,重又出现在岸头。但是我们仍不妨做一个残酷的假设——傩送从此远行,心中装着他的翠翠,梦里想着他的翠翠,走遍天涯,却永不归来。而翠翠,则同渡口一同老去。这样,翠翠的一生,因为爱而不完整;另一方面,对爱的忠贞又使她的生命比任何一个人都要完整。翠翠于是成了沈从文为我们造的一个断臂的女神

然而,这一切即使是梦想,也来得太迟了。翠翠被时间裹挟着,像傩送一样一去不回头了。傩送和翠翠分别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着我们。翠翠如蓝印花布一样纯朴的背景,带着湿润的乡土气息,消失在时间深处了。

坐在草亭里想念翠翠,翠翠既远且近。雨还在下,河面上是一片烟,天气越来越寒凉。酒还在饮,身子却越来越暖。野渡无人,视野里有浓有淡。浓的是水边的青石,怪兽般长满绿毛;淡的是若有若无的远山,以及山脚下的江水。一幅典型的中国式风景。遂想起沈从文的一句话:“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的人每个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开窍的单纯寂寞里过去。”当然,翠翠也在其中。想起她的爱,她悠长的等待,想哭。生活也许早已不那么静寂,在自己的节拍里沉了很久的湘西人在现代的步伐面前也表现出一丝慌乱。要抵挡香车宝马的诱惑已不那么容易了,尽管它的价值并不超过当年的一座碾坊。爱情,早已成了休闲中的甜点与速食,成了一次性消费品。这个时代里,过路的女学生,即使装扮再奇奇怪怪,行为再不可思议,也不是风景了。但翠翠是。

可是河流还在。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

当翠翠在孤独中等待傩送的时候,世间有多少个傩送,踏遍千山,在寻找着翠翠!

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

(选自散文集《凤凰:草鞋下的故乡》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本文作者与沈从文一样,都是借翠翠这一文学形象,表达了对“湘西故土的眷恋,对至纯至美的自然、青春、爱情的向往。文中翠翠的等待,也是作者与沈从文对爱与美的追求与等待。

B. 本文文笔优美,充分展示了富于诗情画意的城市风俗画,表现了自然、民风和人性之美,充满了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

C. 作者说:“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这是因为翠翠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在她身上有着河流一样透明的清明秀丽的秉性。

D. 文中第二段连用6个“碰巧”,语势连贯,形象地说明 “想起翠翠”纯属偶然,但也正因为这一偶然,才触发了作者去“寻找翠翠”。

E. 文中写到“过路的女学生”,是为了与翠翠形成鲜明的对比,含蓄地批评了现代的女学生乃至现代人在现代的步伐面前表现出的慌乱,她们注重外在,流于世俗,失却了纯真。

2.结合原文,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①翠翠于是成了沈从文为我们造的一个断臂的女神。

②坐在草亭里想念翠翠,翠翠既远且近。

3.本文描述的《边城》内外作者心中翠翠这一人物形象各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分别加以简要概括。

 

答案:
1.CE 2.(1)形象地说明翠翠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文学形象,翠翠的一生因为爱而不完整,而对爱的忠贞又使她的生命比任何人都要完整。(2)“远”是指翠翠在时间、空间上远离我们;“近”是指作者心中装着翠翠,翠翠一直陪伴着我,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3.《边城》外的翠翠,是典型的中国式梦境的产物,她容纳了民间中国对于自然人性爱情与生命的本质看法;《边城》里的翠翠,美丽单纯、执着、忠贞。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赏析能力。A项“湘西”不是本文作者故乡,“翠翠的等待”不是作者的等待;B项不是城市风俗画,描绘“地方色彩”不恰当;D 项“碰巧”不是“寻找翠翠”的原因。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本题考查的两个句子都属于结构简单,但内涵丰富的句子,理解这种句子的含义,可从抓关键词语入手,然后再结合以下三点分析:①从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考虑其作用。②从句子的表现形式考虑其表达效果。③从文章的内容,结合句子考虑主旨,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一句抓住关键词“断臂的女神”,“女神”指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爱和美的女神,说“翠翠是……断臂的女神”表现了翠翠对爱的忠贞,但“断臂”又说明了翠翠一生的爱是不完整的,用原文的话就是“翠翠的一生,因为爱而不完整;另一方面,对爱的忠贞又使她的生命比任何一个人都要完整”。第二句抓住“远” “近”的理解,上文中“傩送和翠翠分别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着我们。翠翠如蓝印花布一样纯朴的背景,带着湿润的乡土气息,消失在时间深处了”主要是指在时间、空间上远离我们;下文的“想起她的爱,她悠长的等待,想哭;可是河流还在。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主要指作者心中装着翠翠,翠翠一直陪伴着我们。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文章中间又一段“这是《边城》以外的翠翠。沈从文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翠翠。翠翠在《边城》里,在沈从文的设计里,只属于傩送,傩送就一下子成了《边城》外许多人的共同的情敌。”这是承上启下的段落,上文概括了《边城》以外的翠翠,原文有:翠翠是由所有喜欢翠翠的人集体创作的。凡是读过《边城》的人,心里都装着一个翠翠。翠翠是典型的中国式梦境的产物。她容纳了民间中国对于自然、人性、爱情与生命的本质看法。下文是对《边城》里翠翠的描写,原文里没有直接的语句可以用,需要从对翠翠的描写中来概括,如美丽的翠翠、执著而且执拗的等待着傩送,最后一段用现代女学生与翠翠形成对比,突出翠翠的单纯。回答时抓住美丽单纯、执着、忠贞等词语回答即可。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柳宗元

将为穹谷、嵁岩①、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山石,沟涧壑,陵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而求天作地生②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③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

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始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④。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馀⑤。怪石森然,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影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⑥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

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

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楷法。

【注】 ①嵁岩:峭壁。 ②天作地生:天地间自然形成。 ③度土:治理水流,修筑城邑的工程。 ④蠲之浏如:蠲(juān),除却污秽;浏如,水很清的样子。 ⑤溶漾纡馀:溶漾,水面宽广而微波;纡馀,曲折环绕。 ⑥间厕:夹杂在一起。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则必山石,沟涧壑,陵绝险阻       辇:用车子运

B. 视其,则清秀敷舒                 植:树木

C. 怪石森然,于四隅                 周:堆积

D. 公之因土而得                     胜:优美的景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A. 有石焉,翳奥草                   又杂植兰桂竹木

B. 韦公来既逾月,理甚无事           三五夜,明月半墙,

C. 公之因土得胜                     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D. 乃作栋宇,为观游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当南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段先发名胜难得与休养民力的议论,对韦使君“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的做法表示首肯和推崇,为后面的描述和议论作铺垫。

B. 文章绘景状物,各具特点,精确传神,以表现永州自然山水之美与人文景观之佳为主,通过韦公邀请宾客观赏,举行宴会娱乐,表达了韦公等欣赏永州山水风光的无比惬意之情。

C. 第二段写永州的自然环境,为韦使君的登场和新堂的落成蓄势,与贤太守的浚理和新堂的华美形成鲜明对比。

D.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和《项脊轩志》在写法上都拿开始时的破败(荒凉)和整修后的美好进行对比。《项脊轩志》选文表达的是对建筑物的喜爱,《永州韦使君新堂记》是赞美修建该建筑物的人。

4.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凡其物类无不合影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

(2)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太阳·老人·少女

【苏联】瓦西里·舒克申

白天像是烧着明晃晃的大火。土地是灼热的,树木也是灼热的。草都干枯了,踩上去沙沙作响。

到傍晚才有了凉意。

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卡图尼河的岸边。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

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惊人。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发。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

老人点了点头。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

“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

“我如今可不好看了。”他说。

“为什么?”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而且还有病。”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真的。”

老人淡淡地笑了笑。“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少女打开了箱子。老人一直望着太阳。

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老人低声地赞叹说。

“怎么好?”少女不懂。

“它多大啊!”

“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

“太阳落下去了。”老人叹息说。

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

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

“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来。”他答应道。

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落里坐下。他默默无言地坐着。

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

大家坐下来吃晚饭。他们给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大家都不说话。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

“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

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他有信来,说生活不错。他们来这里做过客。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城市里……”

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

“生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

“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

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

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明天是阴雨天。”老人说。

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

“我浑身酸疼。”

“你明天来吗,老爷爷?”

“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

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少女忽然产生一个奇怪的猜想: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

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

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她找到了。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

“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

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奇怪地打量她。

“原来在,”男人说,“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

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

“请问,他是盲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是瞎子。”

“瞎了很久吗?”

“十年了。怎么?”

“没什么……”

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1.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2.小说中对老人家庭生活的叙写是否多余?为什么?

3.小说结尾才交代老人是个盲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4.请结合全文,探究这篇小说的丰富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