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是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通过对近3000名读者吐槽最多的“读不下去的书”进行统计后发布的排行榜。在这份榜单前10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在列,其中《红楼梦》位居榜首。读者们“死活读不下去”的理由,可谓千奇百怪。比如《红楼梦》,有人受不了书中的大量诗词;再比如《百年孤独》,有人声称是外国人名过分冗长,稍多读一点便分不清谁是谁;至于《追忆似水年华》和《尤利西斯》,读者多是嫌其篇幅太长,建议当成"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必备书"。

材料二:村上春树在《无比芜杂的心情》中写道:“书这东西,根据年龄或阅读环境的不同,评价一般会微妙的发生变化。……在这样的推移中,我们或许可以读出自己精神的成长与变化来。”

对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想法?写一篇论述类的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
阅读与成长 读一本好书,可以让人长大。 读书,不只是为了黄金屋、颜如玉,更重要的,使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的东西。 就像,读余华的书。 我第一次看到余华的书,是在初中的时候。 那是一本《活着》。 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语言来描述那些沉痛的呼喊,那些无可奈何的惨烈。就像书中的主人公福贵一样,茫然间不知所归。那些人,那些事,一幕一幕的,犹如书中所说的,用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悲壮,却又那样的无奈。 就在看完后的那天,我突然觉得有什么东西正在悄无声息的改变着我的生活,一点一点。一瞬之间,竟然觉得似乎世界变得广阔,而那些曾经黑暗的东西,一点一点的亮了起来。 是的,我突然觉得我长大了。 在那之前,也许我还沉浸在那些充斥着春花秋月的伤感的青春小说中,也许还会看着飞鸟而伤心。可是一切忽然的变了,我看到了那条路,每个人都要经历或者正在经历的那条路。 余华,为我打开了一扇阅读世界,阅读人生的窗,让我更加深切地感受着生活,理解生活。 我开始看到更多余华的书,也听到了更多不同的声音。 在《在细雨中呼喊》里,我看到那些隐藏在外表下的黑暗与邪恶,那些在每个人心里深深的压抑,长长的呼喊。在那种沉重里,我看到了一个清晰的人生,看到了每个人内心那些无助,看到了一个七尺男儿的眼泪。可是,我也看到那些幽默大于悲伤的坚毅,和他映射的所有生活的一个侧面。 在所有的压抑中,是更加坚定的力量,鼓舞着我冲破那些束缚,鼓舞着我坚定的生活。 在《兄弟》里,他带给我的是一个放大了却无比真实的世界。就像这个暗淡的社会,精神狂热,本能压抑。两兄弟走向的截然不同的命运,更多的是这个社会带来的必然。李光头和宋刚,也许只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片断。每一天,有多少的人在重演这一幕无尽的黑暗。在这本书里,他带给我的是深沉的一击,对于所有的梦幻,所有的童年时的幻想在这一击中灰飞烟灭。尘埃落定后,是那个我从来都不愿意看到的社会。所有那些残酷,那些背叛,那些利欲熏心,在那一击中,一点一点的渗进我的眼睛。曾经的安徒生,曾经的格林,曾经希望搂着腰就幸福一辈子的快乐,突然就遥远了,再也看不见了。 但是,在这些残酷下,我对人生却更加得清晰了。 我终于知道怎么样去往下走。 终于明白,所有我的无奈,却不仅是我的无奈,是每一个人的无奈。就像那些残酷的竞争,那些莫名的白眼,那些长远的绝望……我,也许经历的比很多人都少。起伏跌宕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种美? 于是,终于淡然。 …… 在安静的阅读中,细细的感觉到,我一点点地在走向成熟。 一个人长大,体现在内心里。 而我,在余华的熏陶下,深深的体会着这种感觉。 在阅读中,渐渐长大。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的题目,材料有两则,第一则介绍“死活读不下去”的书,以及理由,第二则材料引用村上春树的话,表明不同的阶段和环境会对书有不同的评价,可以读出自己精神的成长与变化来。由此可以看出出现第一则材料的现象是正常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都“读出自己精神的成长与变化来”。由此可以立意为“阅读是一种成长”“精神的成长需要阅读”,还可以提出“不同的阶段可以读不同的书”。行文时可以提出观点,然后列举阅读的重要性,用具体的事例证明,如苏轼等之所以直面风雨,在苦难面前坦然豁达和其大量的阅读有关,再分析不想读是正常的现象,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选择性的阅读,最后呼吁现代人要沉下心来阅读。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苏秦以连横说秦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扺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官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日:“嫂何前而后卑也?”嫂曰:“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注】①燕乌集阙:宫阙名。②炫熿:张扬炫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愿大王留意,臣请奏其效     少:稍许

B. 练以为揣摩                 简:检查

C. 于是乃燕乌集阙             摩:接近

D. 嫂何前而后卑也             倨:傲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嫂不为炊,父母不言      何哉?嬴而不助五国也

B. 当秦之隆,黄金万溢用    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 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李牧连却之,洎牧谗诛

D. 妻侧目视                一夫作难七庙隳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通过前后对比,反映了战国时代“逞干戈,尚游说”的历史面貌,把苏秦从说秦后的失败困顿到合纵成功后的显达情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B. 苏秦游说秦王落空,知耻发愤,回家精研太公兵法,他顺应山东诸国合纵抗秦的大势,说服赵王而有了“约纵散横”的局面。

C. 苏秦失意时愧对家人,见于颜色;得志时感慨世情,流于言辞。而大嫂“位尊而多金”的表白,暴露了人情的世态炎凉,显示了苏秦思想所由产生的社会背景。

D. 苏秦推行合纵连横的谋略,或“抑强秦”或“并诸侯”,尽管他醉心于功名利禄,但他聪明善辩,刻苦自信,有着坚定的政治主张。

4.用“/”给下列文字断句。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予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2)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被挡住的大山

俞敏洪

①一位朋友曾经对我说:“现在的生活变得很危险,因为我们忙得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了。”我当时觉得他很危言耸听。生活就是活在现实中,整天思考,可能会越想越糊涂的。所以我还是坚持每天把事情排得满满的,让自己得不到一点空闲,好像一闲下来心就会空了。在这样的忙碌中,2006年又快过去了。十月底的一天,在几个朋友的“逼迫”下,挤出了三天时间,由他们将我带离每天的繁忙,去丽江看看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玉龙雪山。

②丽江是个好地方,大研古镇里有高低错落的老房子,有被岁月踩踏得高低不平的石板街道,有横穿古城弯弯曲曲清流不断的小河,还有晚上酒吧的热闹和游客信步的悠闲。但很多游客来到丽江,不仅仅因为这是一座古城,能够给人们提供一点远离尘嚣的味道,还因为这座古城边上有着一座美丽的在北半球离赤道最近的雪山,那就是五千多米高的玉龙雪山。

③我们到达时已是夜晚,见不到山的影子。第二天早晨,我起床推开窗户,远处一座雪山披着霞光绕着云雾迎面扑来,她的美丽使我呆立原地,久久不能动弹,身上似有一股电流通过。玉龙雪山在清晨把她的美丽大方地展现在我的面前。此后的三天行程,我们几乎都是绕着玉龙雪山在转,丽江在雪山的这一边,虎跳峡在雪山的那一边。前两天,我们都是远远地看着雪山,体会她的庄严和神圣。最后一天,大家说要走近雪山去看一看,于是就驱车向着雪山的方向走去。汽车行驶在山路上,玉龙雪山突然消失不见,眼前出现了很多山峰,都显得高峻伟岸,但顶上没有积雪。我们翻过高高低低的山头,在心情已经开始变得不安时,被积雪覆盖的山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最高峰扇子陡,引领着其他几座雪峰,耸立在我们面前,再一次让我目瞪口呆。

④我们决定坐在山脚下,带着敬畏的心情仰视雪山。在默默静坐的时刻,我突然想到刚才在山里面转来转去,就是看不到雪山主峰的情景,心里为之一震——因小山挡在眼前,就使我们看不到大山的雄伟和纯净。这不正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因被眼前的利益和短期目标所阻挡,以至于失去了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精神吗?我们自以为很忙碌,甚至没有一刻空闲的时间来思考自己所做事情的最终目标和价值,结果却陷入空虚和茫然。在教室里苦读的时刻,在办公室忙碌的时刻,在生意场上钻营的时刻,有多少人问过自己心中那高大纯洁的雪峰到底在哪里呢?有多少人不管现实生活多么残酷,都在自己心灵一角永远留下一片无论如何都不会被污染的天空呢?每每遇到人与人之间为了利益、地位、权力而互相计较、互相争夺、互相妒忌和互相诋毁时,我们也许想过保持高洁、置身物外,但久而久之,看到那些斤斤计较的人往往能够得到眼前的好处,心里便开始不平衡,开始介入争夺之中。很多人正是在这种争夺中迷失了自己:学生为了争名次迷失了天真,雇员为了争奖金迷失了气度,老板为了争利润迷失了道德,官员为了争权势迷失了人格。心中藏着像雪山主峰一样崇高理想的人也像雪山主峰一样难得一见了。

⑤有时候我们确实想坚持心中的那么一点高贵,但若周围所有的人都因此认为你是傻瓜时,会让你有些招架不住。能够和光同尘,又同时能够遗世独立的人并不多。世俗的眼光会以压倒性的力量使你屈服,迫使你和其他人一样变得平庸,逐渐地,你发现变得平庸会让自己的生活更容易,也会让其他人更舒服,于是向现实屈服就变成了习惯。就像一个国家的国王发现整个国家的人因为喝了一口井里的水都疯了,他千方百计到处找药希望治好大家的病,但所有人都拒绝吃药,都认为国王疯了,最后国王不得不也喝了井里的水变疯,于是举国欢腾,庆祝国王变得正常,但实际上这个国家彻底变成了疯子的国度。

世界靠精神和道德的引导走向辉煌,否则就离毁灭不远;人类靠内心的善良和纯真走向天堂,否则就离地狱不远。我们只有在繁杂匆忙的现实生活中,永远保留一点对崇高理想、幸福生活的向往,才能一直保有心中那座披着霞光绕着云雾的雪山。

⑦又一次想起了朋友的话:确实,当我们忙得连一点思考的时间都没有时,我们的生活就变得相当危险了。

(选自《读者》,有改动)

1.“被挡住的大山”在文中指什么?文章写“被挡住的大山”,开篇却似与此毫无关系,为什么?

2.文章第③段描写玉龙雪山,举例说明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3.解释文中加点的句子的含意。

(1)世界靠精神和道德的引导走向辉煌,否则就离毁灭不远;人类靠内心的善良和纯真走向天堂,否则就离地狱不远。

(2)当我们忙得连一点思考的时间都没有时,我们的生活就变得相当危险了。

4.说说对文章第⑤段所讲的国王的故事的理解和启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整齐的步调、集中的意志。中国人由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三代的各种玉器,是从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的铜器,也是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华到国家的至宝。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社会的亲和力。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中国人对他的用具,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现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

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就是节奏与和谐。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雍穆平和的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摘自宗白华《艺术与中国社会》)

[注] 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1.下列句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着重要功能,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能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具有深刻的意义和美。

B. 石斧石磐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礼乐使生活中的日用器具超越了实用层面,进入艺术领域。

C. 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满足生存所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

D. 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在制作器皿时希望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融通和谐。

B. 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因此,乐是人类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C. 人类社会的礼和乐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凝聚了社会亲爱精诚的团结精神,使中国人追求和谐的文化理念得以体现。

D. 与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的西洋艺术相比,中国艺术则呈现端庄流丽、雍穆平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