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科学意义上的学术源于“闲逸”。其实,自古至今,“闲逸”都是奢侈品,除了物质上丰裕或者至少能够自供自给的生存自由之外,时间上海的有足够的闲余甚至或许要靠没事找 事来打发时光的自由。由此二者为前提,再辅以特定的精神需求,无论这种需求是来自虔诚 如宗教意义上感召还是纯属内在的好奇,抑或是为了迎合时尚以示高贵、体面与教养,在被 称之为科学崛起的十七世纪,科学还只是极少数人方能消费得起的“瓷器活”。直至十九世 纪上半叶,得益于德国大学的开风气之先,科学及其主人方为大学所认可,登堂入室且渐成 主流。不过,科学虽有安身之地、留住了无心于功利的纯理论偏好,但是它却从此被纳入了 不可逆转的体制化与专业化轨道。体制化赋予曾经被视为自由和闲逸的学问以工作乃至职业 色彩,当认可本身构成学术人内在精神满足实现的生活基础和现实条件时,求知本身也难免 不带有生计内涵,这样它与闲逸却渐行渐远。沉重的工作负担,让研究者的工作与生活失去 了平衡,博雅和闲趣则纯粹属于昂贵的冗余,在时针与分针的每一次交会中逐渐被剪除,也 阻塞了开展新奇的跨域研究,高度的专业化与视野偏狭让研究者越来越保守,不敢从事带有 风险性的创新活动。传统的农耕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在这个为数字技术标志的光速 时代,数字化、技术和通讯的便捷并没有带来闲余,时间资源反而越来越稀缺,关于时间的 意识和感受却再也没有了昔日那种暮鼓晨钟的固定节奏,高度职业化的学者人群所最稀缺的 恐怕恰恰就是“闲逸”。

1.请简要概括文中“闲逸”形成的前提。

2.请理解文中“瓷器活”的内涵。

3.为什么说“在这个为数字技术标志的光速时代,数字化、技术和通讯的便捷没有带来闲余,时间资源反而越来越稀缺”?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答案:
1.①拥有满足自供自给的生存自由的丰裕物质;②拥有足够闲适或打发 时光的自由时间。 2.运用比喻论证,说明在十七世纪科学已经崛起,但因缺 少“闲逸”,很少人能真正参与科学活动。 3.①光速时代,科学被纳入体制化与专业话轨道,使自由和闲逸的学问 赋予了工作乃至职业色彩;②求知本身带有生计内涵,因而与闲逸渐行渐远; ③沉重的工作负担,让研究者的工作与生活失去了平衡,博雅和闲趣逐渐消失。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请简要概括文中“闲逸”形成的前提。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通读文章,很容易筛选出“‘闲逸’都是奢侈品,除了物质上丰裕或者至少能够自供自给的生存自由之外,时间上海的有足够的闲余甚至或许要靠没事找 事来打发时光的自由。”根据这些信息概括即可 2.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理解文中“瓷器活”的内涵。是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全文,结合上下文内容理解。根据上下文,可知“瓷器活”指的是“闲逸”,这里运用的比喻论证手法,再结合文中“再辅以特定的精神需求,无论这种需求是来自虔诚如宗教意义上感召还是纯属内在的好奇,抑或是为了迎合时尚以示高贵、体面与教养,在被 称之为科学崛起的十七世纪,科学还只是极少数人方能消费得起的”“直至十九世 纪上半叶,得益于德国大学的开风气之先,科学及其主人方为大学所认可,登堂入室且渐成 主流。”这些信息,来理解此处“瓷器活”的含义。 3.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为什么说“在这个为数字技术标志的光速时代,数字化、技术和通讯的便捷没有带来闲余,时间资源反而越来越稀缺”,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通读文章,根据“它却从此被纳入了 不可逆转的体制化与专业化轨道,体制化赋予曾经被视为自由和闲逸的学问以工作乃至职业 色彩”“求知本身也难免 不带有生计内涵,这样它与闲逸却渐行渐远”“沉重的工作负担,让研究者的工作与生活失去 了平衡,博雅和闲趣则纯粹属于昂贵的冗余,在时针与分针的每一次交会中逐渐被剪除,也 阻塞了开展新奇的跨域研究,高度的专业化与视野偏狭让研究者越来越保守,不敢从事带有 风险性的创新活动。传统的农耕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些信息整合概括即可。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谁是最可怜的人

刘再复

①想想中国历史的沧桑起落,看到一些大人物的升降浮沉,便冒出一个问题自问自答。问的是:“谁是最可怜的人?”答的是:“孔夫子。”

②被权势者抬的时候、捧的时候已经“可怜得很”,更不用说被打、被骂、被声讨的时候。

③一九八八年,我应瑞典文学院的邀请,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做了一次题为“传统和中国当代文学”的讲座,就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倒霉的是孔夫子。因为拿他作文化革命运动的靶子,就把他判定为“孔家店”总头目,吃人文化的总代表,让他承担数千年中国文化负面的全部罪恶。在当时的文化改革者的笔下,中国的专制、压迫、奴役,中国人奴性、兽性、羊性、家畜性,中国国民的世故、圆滑、虚伪、势利、自大,中国妇女的裹小脚,中国男人的抽鸦片,等等黑暗,全都推到孔夫子头上,那些年月,他老人家真被狠狠地泼了一身脏水。

④仅着眼于“五四”,说孔夫子是“最倒霉的人”恐怕没有错,但是如果着眼于整个20世纪乃至今天,则应当用一个更准确的概念,这就是“最可怜的人”。我所定义“最可怜的人”,是任意被揉捏的人。更具体地说,是被任意宰割、定性、编排、驱使的人。不错,最可怜的人并非被打倒、被打败的人,而是像面团一样被任意揉捏的人。孔夫子正是这样的人,时而被捧杀,时而被扼杀,时而被追杀。揉来捏去,翻手为神,覆手为妖。时而是圣人,时而是罪人;时而是真君子,时而是“巧伪人”;时而是文曲星,时而是“落水狗”;时而是“王者师”,时而是“丧家犬”。

⑤孔夫子的角色被一再揉捏、一再变形之后,其“功能”也变幻无穷。鲁迅点破的功能是“敲门砖”,权力之门,功名之门,豪门,候门,宫廷门,都可以敲进去。不读孔子的书,怎可进身举人进士状元宰相?但鲁迅看到的是孔子当圣人时的功能,未见到他倒霉而被定为罪人时的功能。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他从“至圣先师”变成“反面教员”,其功能也是反面的。谁把孔子批得最狠,谁才是最坚定忠诚的革命战士这回与五四不同,五四时只是一群知识分子写写文章,这次批孔则是全党共诛之,全国共讨之,动用了整个强大的国家机器,不仅口诛笔伐,还给他踩上亿万只脚。。

⑥“文革”后期,孔夫子被打到了谷底,真正是被批倒批臭了。没想到三十年后,孔夫子又是一条好汉,孔老二又变成了孔老大和孔老爷子。他再次成为“摩登圣人”(鲁迅语)。这一回,孔夫子是真摩登,他为现代技术、现代手段所揉捏。电台、电视台、电脑网络,从里到外,轰轰烈烈。古代的手段也没闲着,立庙、烧香、拜祭全都汹涌而至。这次重新摩登,差不多又是把孔子当面团,不同的是二十年前那一回把他踩下了地,这回则是捧上了天。揉捏时面团里放了不少发酵剂,于是格外膨胀,孔老先生成了“万物皆备于我”的大肚至饱先师。

⑦孔子被揉捏,首先是权势者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或捧或压或打或拉,但大众与知识人也有责任。什么是大众?大众就是今天需要你的时候,把你捧为偶像,不需要你的时候,则把你踩在脚下,一切均以现时利益为转移。崇尚苏格拉底的是他们,处死苏格拉底的也是他们。既然以利益为准则,那么对于孔夫子,或供奉,或消费;或叩头,或玩玩,全都无关紧要,有用就好。而大众中的精英,一部分知识人,对孔子并无心诚,名为追随孔子,实则追求功名。鲁迅说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是利用即“吃教”。对孔子也是食欲大于敬意。都是用口,讲孔子和吃孔子界线常常分不清楚。总之,孔子虽然重新摩登起来,却仍然很可怜:八十年前五四运动时,他被视为“吃人”文化的总代表,现在变成“被吃”文化的总代表。

⑧说了这么多,不是说孔子有问题,而是说对待孔子有问题,孔子确实是个巨大的思想存在,确实是人类社会的重大精神坐标,确实值得我们充分尊重、敬重。但是,二十世纪以来,问题恰恰出在不是真尊敬、真敬重,或者说,恰恰是不给孔子应有的尊严。不管是对待孔子还是对待其他大思想家,第一态度应当是尊重,然后才去理解。在此前提下,再进入思想体系的内里,把握其深层内涵,这样倒可以还原一个可敬的孔子形象。

⑨但愿孔夫子在二十一世纪的命运会好一些。

1.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层次。

2.请解释划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3.结合上文,具体阐释最后一段作者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