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阴朱弁①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竞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释】①朱弁(biān)(1058~1144):字少章,自号观如居士,宋高宗建炎元年冬出使金国,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被拘留了整整十五年,此诗就写于他被拘金国时期。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秋回到故国。

(1)诗中的金国之春有怎样的特征?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前两联。

(3)请简要分析诗的后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⑴具有阴冷、萧瑟的特征。⑵前两联描写了遥远的塞北阴冷萧瑟的景象。首联写惨惨阴风夹着黄沙吹打着弱柳,极写其荒凉凄惨。颔联写花上露水充满寒意,连蝴蝶部不愿飞来,暗云低垂芳草连天,草中藏着乌鸦,极写苏荒寒阴森恐怖。阴惨的景象之中流露出无限的悲苦,借景抒情。⑶抒发了诗人思念故国的深情。“诗穷莫写愁如海”说的是自己的诗难以把浩荡的愁怀尽请抒写出来,可见愁之多之深;“酒薄难将梦到家”则更让人痛苦,想回故乡除非是在梦中,要做梦只好喝酒,可酒薄无力,梦中尚未到家,人却已经醒了。诗的最后以东风吹白了两鬓的黑发作结,将故国之思抒发得淋漓尽致。 【解析】(1)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意象“黄沙”“阴风”“塞柳”“露寒”“鸦”“云暗”等意象概括“阴冷、萧瑟”的特征。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叶嘉传

叶嘉①,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茂先葬郝源,子孙遂为郝源民。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②,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③遣诣京师。

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嘉未就,亲至山中,为之劝驾,始行登车。天子见之,曰:“吾久饫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  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  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

上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欧阳疾嘉初进有宠,计欲倾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遂引而宴之。少顷,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  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由是宠爱日加。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言虽苦,久则有效。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上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  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苶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遂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闽之居者又多,而郝源之族为甲。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注释】①〔叶嘉〕,叶之嘉者,指茶叶。②〔陆先生〕陆羽,唐朝人,著《茶经》,被后人称为“茶圣”。③传:传车,驿站的车马。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或劝之武            业:从事;以·····为业

B. 吾久卿名            饫:饱。指所闻已多

C. 计欲之               倾:倾慕

D. 颜色不变               颜色:脸色

2.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  试哉               ②必槌提顿挫之 

③嘉  谓也               ④上  不见嘉月余

A. 其    以   之    乃    B. 其     乃    之     以

C. 以    乃   以    以     C.以     其    乃     之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是(  )

A.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

B.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

C.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

D. 赞曰/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天下叶氏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

4.下列语句,全都直接表现叶嘉美德的一组是( )

①养高不仕,好游名山    ②容貌如铁,资质刚劲    ③粉身碎骨,臣不辞也

④为之起立,颜色不变    ⑤其气飘然,若浮云矣    ⑥劳于万机,神茶思困

A. ①③    B. ③④    C. ④⑥    D. ③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介绍了叶嘉的家世,他的原籍是福建,祖先曾居上谷,曾祖父茂先迁居武夷,死后葬在郝源,从此茂先的于孙都成了郝源人。

B. 叶嘉出身布衣,从小树立气节操守。因品行出众为陆羽所重,后被皇上征召入朝, 在朝中他宠辱不惊,气度非凡,敢于直谏,忠心报国。

C. 本文表面写人,实际写茶叶。通篇无一“茶”字,却又无处无茶,从茶的历史到茶的采摘、制作、品质、功效,其中蕴含着丰厚的茶文化内涵。

D. 苏轼为叶嘉作传,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高洁刚正、恬淡飘然的品格的追求,同时 也通过对叶嘉生平的叙述,劝诫人们对名利不必汲汲以求,而应功成身退。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

(2)上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3)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翻阅我国传统的典籍可以发现,“法治”一词很早就出现了。从这些古代典籍对“法”的论断中,可以看出,我国从法产生的初始阶段,提到法,即与“刑”“罚”相关,注重的就是法的约束和惩治作用,而并非侧重于它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历史上的法家,基于对这样的“法”的认识,基于对人性恶的认识,提出的“法治”的一整套国家治理方式,终究是君王统治约束臣民的工具。这样的“法治”,虽也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同功者,同赏;同罪者,同罚”(管仲),“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商鞅)的公平与正义,但仍不入人心。

一向推崇忠恕与仁爱的中华民族,对法治是心存避讳的。百姓在内心深处仍然寄希望于“青天大老爷”主持公道,而不是依赖于统治阶层所颁布的法律。“青天大老爷”折射出的传统文化心理,也正是贤人政治的典型体现。也正因如此,我国的“法治”常被“人治”所代替,也因此多受诟病。

中国当前守法现状,仍处在源于功利主义和恐惧惩戒的阶段,还远未达到更高层级的法治信仰。提到“法”,多的是内心的畏惧,少的是信仰上的遵从。很多人面对规则制度首先想到的不是去遵守而是去突破。在中国这样一个由“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封建等级社会一步步走来的国度,能够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还有漫长的路。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这是直接从中国民众思想最深处切入,是对中国传统法治思想进行精准号脉之后开出的药方。让法治成为信仰,这是从最根本上推行法治的途径。这一美好愿景的实现,固然需要国家机器的体系化运行,更需要每个公民思想深处对法治进行深度思索。对于当代中国来说,社会主义法治化的实现,将是一个“换了人间”的新气象。

先秦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曾有过这样的论断:“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其本意就是,一个国家的强弱富贫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奉行法治,国家就会富强;如果背弃法治,国家就会贫弱。坚持法治,是我们实现强国之梦的重要保障。

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历史上的法家很早就提出了“法治”的主张,但却一直难入人心。

B.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法的作用应该是对种种恶行进行约束和惩治。

C. 中华文化讲究忠恕与仁爱,相比“法治”,中国人更崇尚贤人政治。

D. 中国古代的法治并非为保证公平和正义,百姓也不相信它能替自己主持公道。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法律的权威不是体现在让民众感到畏惧上,更不应让民众总想去突破它。

B. 要想改变中国传统法治思想的弊病,必须使“法”成为人民真诚的信仰。

C. 中国当前正处于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中,这需要所有公民的参与。

D. 中国现阶段法律的制定仍源于功利主义,法律的作用仍重在震慑和惩戒。

3.下列表述,能反映对“法治”追求的一项是

A. 中国每年都有数百万人在上访的道路上奔波,希望能够为自己陈述冤屈或求得帮助。

B. 儒家主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提倡统治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C. 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子产把法律条文铸到鼎上,公布于众,令国民周知这是国家常用的法律。

D. 《窦娥冤》中窦娥被杀前发下三桩誓愿,以抗议判决的不公,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