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康德的幸福生活

冯晓虎

康德(1724—1804)出生于东普鲁士哥尼斯堡(现为俄罗斯加里宁格勒)。他幼年自述:“我胸腔狭窄,心肺活动空间均不够,天生就有疑病症倾向,幼时甚至十分厌世。”身高仅有1.57米,双肩高低不一。他还高度近视,脑袋虽不大,却与瘦小身材不成比例。唯一的亮点是目光:炯炯烈焰,至老不衰,令人如沐神睨,弗敢逼视

康德一辈子没干过别的,除了读书、写书,就是教书。康德上课从不迟到、缺席,从不照本宣科。从未出过国的康德讲课时趣闻逸事不断,间杂异国风土人情,经常让学生哄堂大笑或潸然泪下。康德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讲课以资质中等的学生能听懂为标准。他常说:“我不是教给你们哲学,而是教你们如何进行哲学思考。”开素质教育之先河。

康老师与学生的友谊也足以成为榜样。他经常慷慨解囊资助贫困生,导致很多学生把他当爹看,连他的家务也概由学生张罗。

康德活到差两个月零十天满80岁,最远只去过俄罗斯元帅洛索夫的庄园,该庄园距哥尼斯堡137.7公里。他固守哥城,是因为他和爱因斯坦—样,想当教授。但是,这个梦想让康德付出了远超过爱因斯坦的执着。直到1770年,康德以46岁高龄终获教授讲席。按照欧洲大学传统,虽然并无“每年必须在核心期刊发表两篇论文”之类的规定,但教授的江湖地位,却取决于论文质量和数量。一年没有,自己知道;两年没有,同事知道;三年没有,学生就知道了。康教授厚积11年,居然没有一篇科研成果!非议沸腾,康德于是名声大振,一举跃居平庸教授榜首,成为德国教育界的头号笑柄。有人奚落他:“康先生很久没有发表哲学著作了,他保证不久便会出版一本小册子。”

他说的小册子就是《纯粹理性批判》。当时,廉德自己也认为((纯粹理性批判》只能写成小册子。孰料一动笔,数月之间,856页的《纯粹理性批判》便—挥而就。但是,这本被叔本华称为“欧洲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书”,出版之后竞无人喝彩,因为它太晦涩难解了。一个读者写信向康德抱怨:“你写的句子太长了,我用一个指头按住一个从句,十个指头都用完了,一句话还没读完!”

据研究,哲学家能否成就伟业,与其生活是否规律成正比。康德是最好的榜样。有传记作家表扬他曰:“康德的一生就像一个最规则的动词。”现将康德的起居时间表罗列如下:

4:45仆人浪泊叫醒康德。康德l命令:无论.他怎么赖床,浪泊都必须把他从床上提溜起来。这是康德一生中最激烈的战斗,但每次都以浪泊胜利告终

5:00喝两杯茶,抽—斗烟,备课。康德严格规定自己每天只抽一斗烟,终生不变。但是,随着年纪增加,烟斗越来越大。

7:00—9:00在一楼教室上课。

9:00—12:45写作。

12:45下楼待客,对迟到的客人—律赏以冷脸。

13:00—16:00与自己点名邀请的友人共进午餐。

16:00—17:00散步,之后看书到22点。

康德的书房温度要求恒定在15摄氏度,22点一到他立刻上床,且终生沾枕头即睡着。康德睡觉,铺床和盖被子都有严格的程序。每天如是,一生不变。

康秀才的规律生活不仅体现在日程表上,还有他那最为著名的散步。康德每天16点必须出门散步,教堂钟声随着他迈步出门响起。他永远沿着小菩提树路散步,每天八个来回,一步不多,一步不少。他永远穿着灰大衣,手里永远提根手杖,只用鼻子呼吸,因为他深信张嘴会让风湿病从口而入。他散步时拒绝与人交谈,认为一开口就扰乱自己散步的节奏。

自由,是康德最重视的价值。怎样才能追求自己的幸福?首先要有自由。他说:“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自由是可以不做违心之事。”

1804年2月12日,长期卧床的康德奄奄一息,闻讯赶来的学生们手足无措地环绕在病床前。某学生出主意把“三大批判”搬到床头,希望老师在皇皇巨著簇拥之下充满自豪地踏上黄泉之路。将近11点,康德呓语道:“好啦!”声落气绝,寿终正寝。

200多年来,康德的遗骨几经迁葬,最后藏于大教堂“教授拱顶”之下,前竖铭牌“康德拱廊”,铭牌旁是一尊康德的胸像。墓碑上的铭文写于1880年11月21日的迁葬典礼:“有两件事,我越思考越觉得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令。”这句墓志铭源自《实践理性批判》,它体现了康德坚持一生的思想。

    (摘自《青年文摘》2016年第23期,有删改)

【注】①“三大批判”指康德的主要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1.“幸福生活”在文中有什么含义?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表现康德的幸福生活? 请简要概括。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唯一的亮点是目光:炯炯烈焰,至老不衰,令人如沐神睨,弗敢逼视。

②这是康德一生中最激烈的战斗,但每次都以浪泊胜利告终。

3.文中不时变换对康德的称谓,如“康老师”“康教授”“康秀才”,任选其中两处简要分析其用意。

4.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描写的康德形象与《套中人》中的别里科夫有相似之处,请从作者创作意图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两个人物的理解。

 

答案:
1.康德的“幸福生活”主要指遵从自己内心的自由(或道德律令),不违心的工作和生活。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认真教书,深受学生欢迎;根据自己的研究著书立说,不迎合世俗传统;按照自己的规定,有规律地起居生活。 2.①与前文有关康德体弱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或者: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凸显其目光明亮、深邃、撼人至深的形象特点,也暗示其蓬勃的生命力和不同寻常的思想。②运用夸张手法,幽默地写出作为哲学家的康德在生活起居中的自律与自我抗争。 3.不同情境中的不同称谓暗含了不同的情感倾向。①称“康老师”体现出作者对教学思想和师生情谊的敬重;②称“康教授”包含了世人对其多年无论著的质疑与嘲讽;③称“康秀才”带有对其刻板甚至有点迂腐性格的善意调侃。 4.康德和别里科夫表面上看似都刻板、谨慎、自我封闭,但从作者的创作意图看,契科夫塑造别里科夫这一形象是为了揭露十九世纪沙皇反动统治的黑暗及对人的思想钳制,从而表达对专制制度强烈的憎恶之情;而本文作者的这段描写意在表明哲学家能成就伟业,离不开其规律的生活,以此真实表现康德遵从自己心中的追求与道德律、献身哲学的精神品质。 【解析】 1.试题分析:情节的概括是散文常见的命题方式,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 2.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对比”和“夸张”的手法,然后解释文章的内容进行解释,再分析艺术效果。
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