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天舟一号”是首艘我国自主研制的货运飞船,它能独―立飞行3个月,具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实施推进剂在轨补加、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等功能。

B. 近日,教育部下发通知,规定小学入学年龄截止日不再限于8月31日,具体截止日将由各省统筹确定。由于各省目前没有明确说法和新政策,学校和家长都表示极为关注。

C.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表示,我国虽然禁止食用穿山甲,但是依旧允许合法药用,仍存在相关的行政许可信息不透明、穿山甲的经营利用管理专用标识管理松散等。

D.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和特色文化内涵,着力开发富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

 

答案:
B 【解析】试题分析:A项,语序不当,“首艘”应放在“货运飞船”的前面。C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问题”。D项,搭配不当,“推进”与“特色文化内涵”不搭配,应将“特色文化内涵”前的“和”改为“,挖掘”。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也。祖昧,光禄大夫。父珪,正员外郎。松之年八岁,学通《论语》、《毛诗》。博览坟籍,立身简素。义熙初,为吴兴故鄣令,在县有绩。入为尚书祠部郎。

松之以世立私碑,有乖事实,上表陈之曰:“碑铭之作,以明示后昆,自非殊功异德,无以允应兹典。大者道勋光远,世所宗推;其次节行高妙,遗烈可纪。而自时厥后,其流弥多,预有臣吏,必为建立,勒铭寡取信之实,刊石成虚伪之常,真假相蒙,殆使合美者不贵,但论其功费,又不可称。不加禁裁,其敝无已。 诸欲立碑者,宜悉令言上,为朝议所许,然后听之。庶可以防遏无征,显彰茂实,使百世之下,知其不虚,则义信于仰止,道孚于来叶。由是并断。

高祖北伐,领司州刺史,以松之为州主簿,既克洛阳,高祖敕之曰:“裴松之廊庙之才,不宜久尸边务,今召为世子洗马,可令知之。”征为国子博士。

太祖元嘉三年,分遣大使巡行天下。松之使湘州。反使。奏曰:“臣闻天道以下济光明,君德以广运为极。伏惟陛下神睿玄通,道契旷代,清问下民,哀此鳏寡,垂心八荒,周爰四达。臣谬蒙铨任,忝厕显列,猥以短乏,思纯八表,无以宣畅圣旨,肃明风化。伏见癸卯诏书,礼俗得失,一依周典,每各为书,还具条奏。谨依事为书以系之后。”松之甚得奉使之议,论者美之。

转中书侍郎。上使注陈寿《三国志》,松之鸠集传记,增广异闻,既成奏上。上善之,曰:“此为不朽矣!”二十八年,卒,时年八十。子骃,南中郎参军。松之所著文论及《晋纪》,骃注司马迁《史记》,并行于世。

(取材自《宋书·列传·卷六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诸欲立碑者/宜悉令言上为朝议/所许然后听之/庶可以防遏无征/显彰茂实/使百世之下/知其不虚

B. 诸欲立碑者/宜悉令言上/为朝议所许/然后听之/庶可以防遏无征显彰/茂实使百世之下/知其不虚

C. 诸欲立碑者/宜悉令言上为朝议/所许然后听之/庶可以防遏无征显彰/茂实使百世之下/知其不虚

D. 诸欲立碑者/宜悉令言上/为朝议所许/然后听之/庶可以防遏无征/显彰茂实/使百世之下/知其不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

B. “义熙初”,意思是“义熙”这个年号的第一年。年号纪年法是中国古代的纪年法之一,一般由皇帝发起,兼有祈福和改朝换代的含义。

C. “八荒”,古代指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八面方向,也指远古的洪荒时代,意思大致相当于“天下”。

D. “癸”,为十干之一,顺序排在第10; “卯”,为十二支之一,顺序排在第4。我国农历用干支配合来纪年,60年为一甲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裴松之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幼聪慧博学,曾从事考古,博览出土典籍。又曾担任故障县令,后又入朝担任了尚书祠部郎。

B. 裴松之上表批评当时私自立碑的乱象,指出世人刊刻碑铭的内容多虚假不实,流弊甚重,并提出治理的建议,制止了此风。

C. 裴松之曾作为钦差大使巡行湘州,在归来的奏章中援引太祖故事、表明自己只是效法,表现了对奉使职责的深刻理解。

D. 高祖认为裴松之是朝堂之才,后他的史学著作果然流行于世,这既表现他的史学才华,也表现了高祖的学养与眼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真假相蒙,殆使合美者不贵,但论其功费,又不可称。

(2)臣谬蒙铨任,忝厕显列,猥以短乏,思纯八表,无以宣畅圣旨,肃明风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汪曾祺:诗意的栖居

王干

汪曾祺曾是一个被中国当代文学史遮蔽的大师。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新文学的评判 依赖于海外标准,无论哪一条,他在其中都是游离的状态,不在文学思潮的兴奋“点” 上。而今他在读者和作家中的慢热、持久的热,正说明文坛在慢慢消退浮躁。更进一步 说,是在民族文化的自信重新确立的时候,他开始释放出迷人而不灼热的光芒来。他将现代性和民族性融为一体,将中国的文人精神与民间的文化传统有机结合,成为典型的中国叙事、中国腔调。

汪曾祺的作品好像更适合晚间阅读。他的文字如秋月当空,明净如水,一尘不染,开卷慢慢进入,心也渐渐平静。故乡,邻里,同事,亲友,陌生的街道和熟悉的老屋,昆明的警报和上海的星期天,高邮的河流和北京的安乐居,都是作家笔下轻盈流动的笔墨意象。读罢,心灵如洗。

注曾祺对中国文坛的影响,特别是年轻作家的影响是巨大的。在风行现代派的20世纪80年代,汪曾褀以其优美的文字和叙述,让年轻人重新树立了对汉语的信心。他用非常中国化的文风征服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人,唤起了年轻-代对母语的重新热爱唤起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汪曾棋的作品,很少有大波大澜,很少有戏剧性,写的都是极其平常的生活,可依然时时闪现着文学的光彩。写日常生活。写市井生活,很容易沉闷,也很容易琐碎,但也是最容易见人性的。汪曾祺将老师沈从文的视角从乡村扩展到市井,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一般来说,对乡村的描写容易产生抒情、诗化意味,而对于市井来说,中国文学少有描写,更少诗意的现照。这是因为市井生活和乡村生活相比,有着太多的烟火气,有着太多的世俗味,但生法的诗意是无处不在的。在《岁寒三友》《徒》《故里三陈》等纯粹的市井題材的小说中,他让诗意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市井,在他的笔下获得了诗意,获得了在文学生活中的同等地位,不再是世俗的代名词,而是人的价值的体现。

他不仅是在小说中审美,而且日常也是按照美的原則进行生活的。比如,他喜欢下厨,且做得一手美妙的家常菜,他是有名的美食家,他认为那也是在做一部作品,并没有因为锅碗瓢勺、油盐酱醋影响审美。他做的菜也像他做的作品-样,数量少,品种也不多,但每次都有那么一两个特别有特点。

热爱生活,在生活当中寻找诗意和审美,可生活并不全是诗意和审美。汪先生对此似乎毫无怨言,他身上那种知足常乐甚至逆来顺受的生活态度颇让我吃惊。很多人没有想到汪先生直到去世前也没有自己的房子。他一直住他太太施松卿的房子,先在白堆子,后在蒲黄榆,都是施在新华社的房子。后来他搬到虎坊桥福州会馆街的一幢大楼,这一次,老先生有了自己的画室,他可以尽情画他的画了,他刚搬进去的时候兴奋得画个通宵。原来是大儿子汪朗把自己分的房子给父母住。他在儿子的“大房子”里走完他人生 的最后的路程。

(选自2017年1月10日《文汇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读着汪曾祺老去,一天天变老,是不懊悔的事情。76岁的汪曾祺已经定格在那里, 而我在一天天地向他这个年龄接近,然后超越。而且,在我活得比他更老之后,更老的我还会读他,读汪曾祺,读高邮的汪曾祺,读扬州的汪曾祺,读中国的汪曾祺。他的文字永在,我们的阅读也永在,无论白天和夜晚。    (摘自王干语)

②汪曾祺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20世纪80年代初,汪曾祺“重返”文坛,以老练精致素简的文风,开文坛之新风。在2016年5月出版的散文集《榆树村杂记》中,他以细腻敏锐的笔触,解析日常生活的雅洁与情致,以此安抚疲惫的心灵。他的文字,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让读者从中找到面对生活的雅趣,在嘈杂而迷茫的时代,给人一份特别的安靜与平和。

(摘自2016年11月9曰《人民日报》)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 汪曾棋作品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寻找日常生活的诗意和雅趣。如《岁寒三友》《故里三陈》《榆树村杂记》等。

B. 汪曾祺的作品,写的都是极其平常的生活,平淡质朴,如话家常,没有波澜,也无戏剧性,却能使人心如洗。

C. 汪曾棋以其优美的文字、细腻敏锐的笔触、老练精致的文风,让年轻人重塑对汉语的信心、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D. “汪曾祺热”使他开始释放出迷人而温和的光芒,这说明文坛渐渐消退浮躁,民族文化的自信正在重建起来。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汪曾祺不仅在作品中审美,使市井获得了诗意,让读者找到面对生活的雅趣,而且在其生活中寻找诗意和审美。

B. 汪曾棋笔下的市井生活,沉闷而琐碎,有太多的烟火气和世俗味,却散发着无处不在的诗意,也最能见人性之美。

C. 汪曾祺之所以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是因为其作品在嘈杂而迷茫的时代,能给人一份特别的安静和平和。

D. 汪曾棋将民族性与现代性融为一体,将中国文人精神与民间文化传统有机结合,成为典型的中国叙事、中国腔调。

E. 汪曾棋淡泊处世,知足常乐,逆来顺受,无论是对待日常的生活,还是对待文坛的毁誉,他都能做到“明净如水”。

3.“他的文字永在,我们的阅读也永在,无论白天和夜晚”这句话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