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苦竹  杜甫

青冥亦自守,软弱强扶持。味苦夏虫避,丛卑春鸟疑。

轩墀曾不重,翦伐欲无辞。幸近幽人屋,霜根结在兹。

注:本诗写与乾元二年(759),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并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概写苦竹处境之困顿与艰难。然“亦”“强”二字,使诗意发生逆转,基调沉重低回,却又不失劲健。苦竹顽强自守之态亦隐约可见。

B. 颔联由写苦竹生长环境转入对苦竹的特征的描写,把苦竹的苦涩、矮小的性质状态描绘出来。“虫避”“鸟疑”写出苦竹之人弃鬼厌。

C. “轩墀”,本指富贵人家的厅堂.在此隐指朝廷。苦竹不曾被富贵人家看重栽在庭院阶下,希望被人修剪却不能说话,透露出作者怀才不遇之感。

D. 尾联以庆幸自许之情收束全诗。“近幽人”表明诗人要卜邻于隐士的思想波动。这应该也是杜甫当时心态的真实写照。

E. 《苦竹》在写作上既能体物之妙,又能抒发情怀。全诗紧扣“苦竹”之形,绘“苦竹”之神,嘉赞其苦守避世之高节。

2.“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这是杜甫的另一首咏物诗《蒹葭》。清代中叶著名学者边连宝认为:《蒹葭》之不能守,以境遇言也;《苦竹》之能自守,以节操言也;两义实相表里。请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答案:
1.BC 2.①《蒹葭》一诗写时政使自己痛心疾首,自己不能坚守于其位,故辞官。又回忆了自己多舛的人生,这是言其境遇。②《苦竹》一诗写自己虽身居山岭野外,遭受摧折,却不取悦巨人,隐忍宽厚,坚持“自守”,这是言其节操。③正是有了《蒹葭》诗中“秋风”“戴雪”“沉波”“体弱”“露多”之境遇、之表,才有了《苦竹》诗中“亦自守”“结在兹”之节操、之里;也正是有了《苦竹》诗中“虫避”“鸟疑”“不重”“剪伐”之表,才有了《蒹葭》诗中“蹉跎”之里。“两义实相表里”。 【解析】 1.试题分析:B“味苦”“丛卑”看似是贬,实则是褒。隐隐透着一种清高自许的意味。C两句展示了苦竹即使遭受不平也宽厚隐忍的一面。体现出诗人的仁者之心和儒家温柔敦厚的涵养。 2.试题分析:答出《蒹葭》之不能守,以境遇言;再答出《苦竹》之能自守,以节操言的原因,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求礼,许州长社人。武后时,为左拾遗、监察御史。后方营明堂,雕饰谲怪,侈而不法。求礼以为“铁鸑金龙、丹雘珠玉,乃商琼台、夏瑶室之比,非古所谓茅茨棌椽者。自轩辕以来,服牛乘马,今辇以人负,则人代畜”,上书讥切。久不报。

契丹叛,使孙万荣寇河北,诏河内王武懿宗御之,懦扰不进,贼败数州去。懿宗乃条华人为贼诖误者数百族,请诛之。求礼劾奏曰:“诖误之人无良边吏教习,城不完固,为虏胁制,宁素持叛心哉?懿宗拥兵数十万,闻敌至,走保城邑,今乃移祸无辜之人,不亦过乎?请斩懿宗首以谢河北。”懿宗大惧,后尽赦其人。

当是时,契丹陷幽州,馈輓屈竭,左相豆卢钦望请停京官九品以上两月奉助军兴。求礼曰:“公禄万钟,正可辍,仰禄之人可奈何?”钦望拒不应。既奏,求礼历阶进曰:“天子富有四海,何待九品奉,使宰相夺之以济军国用乎?”姚寿曰:“秦、汉皆有税算以佐军,求礼不识大体。”对曰:“秦、汉虚天下事边,奈何使陛下效之?”后曰:“止。”

久视二年三月,大雨雪,凤阁侍郎苏味道等以为瑞,率群臣入贺。求礼让曰:“宰相燮和阴阳,而季春雨雪,乃灾也。果以为瑞,则冬月雷,渠为瑞雷邪?”味道不从。既贺者入,求礼即厉言:“今阳气偾升而阴冰激射此天灾也主荒臣佞寒暑失序戎狄乱华盗贼繁兴正官少伪官多百司非贿不入使天有瑞,何感而来哉?”群臣震恐,后为罢朝。然以刚正故,宦龃龉。神龙初,终卫王府参军。

(选自《新唐书·王求礼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阳气偾升/而阴冰激射/此天灾也/主荒臣佞/寒暑失序/戎狄乱华/盗贼繁兴/正官少/伪官多/百司非贿不入/

B. 今阳气偾/升而阴/冰激射/此天灾也/主荒臣佞/寒暑失序/戎狄乱华/盗贼繁兴/正官少/伪官多/百司非贿不入/

C. 今阳气偾升/而阴冰激射/此天灾也/主荒臣佞/寒暑失序/戎狄乱华/盗贼繁兴/正官少伪/官多百司/非贿不入/

D. 今阳气偾/升而阴/冰激射/此天灾也/主荒臣佞/寒暑失序/戎狄乱华/盗贼繁兴/正官少伪/官多百司/非贿不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监察御史,官名,唐御史台分为三院,监察御史属察陆军,品秩不高而权限广。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

B. 轩辕,姬姓,名伯荼,号轩辕氏。曾战胜炎帝于阪泉,战胜蚩尤于涿鹿,诸侯尊其为天子,后人把他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C. 钟,金属制成的响器。编钟,把一系列铜制的钟挂在木架上组成,用小木槌击奏。万钟,概指编钟数目很多,代指大贵族。

D.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他的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求礼直言敢谏,武后营建明堂,雕饰繁复奇异,奢侈而不合法。王求礼上书评论恳切,语言犀利。

B. 契丹反叛,武后下诏武懿帝统领孙万荣防守,懿宗胆怯不敢进军致使契丹祸乱数州。王求礼弹劾武懿宗,并请求将他斩首。

C. 当契丹攻陷幽州,后勤补给匮乏时,豆卢钦望碓奏请停发京城部分官员的俸禄来帮助军队作战。王求礼越阶而上,据理力争。

D. 久视二年三月下大雪,苏味道等人认为这是祥瑞,就率领群臣进宫祝贺。王求礼试图阻止,厉言斥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懿宗拥兵数十万,闻敌至,走保城邑,今乃移祸无辜之人,不亦过乎?

(2)宰相燮和阴阳,而季春雨雪,乃灾也。果以为瑞,则冬月雷,渠为瑞雷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被历史烟尘遮蔽的魏建功

陈歆耕

你可能对魏先生的名字感到陌生,但你对《新华字典》不会陌生吧?有人提供的数据显示,《新华字典》自问世以来,发行了三亿册。这应该是一个保守的说法。使用这部工具书的人,大多不知该书的总编是谁。这不奇怪,因为书上未署总编的名字。魏先生就是这部工具书的总编。

魏先生生于1901年11月出生在海安县西场镇。从魏先生的年龄看,在他青年时期,中国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转型的时代。那个时代,在各个学术领域中大师级的人物成群涌现。很多人的目光仅仅聚焦于极少数牌宝塔尖上的人物身上,而像魏先生这样的学术翘楚,反而被遮蔽了。当然,魏先生被遮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晚年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被卷入了“宠辱”皆有的旋涡。说“宠”,是他曾被江青请去在列车上为她讲解《离骚》,但魏先生受命干这类“勾当”,有什么错吗?还有后来为人所诟病的是,他也曾被组织安排去担任“梁效”写作组的顾问。他的主要工作是为“梁效”文章做文字学方面的“咨询”,防止出现常识性差错。说“辱”,是动乱开始时,魏先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受尽批斗,不停地勒令写“认罪”交代材料。动乱结束时,他又成了被严格审查的对象,因为那个“梁效”写作组顾问的头衔,让他难脱左右不是人的干系。最终中央有关部门给出结论:当时魏建功是被组织调去做咨询性工作,未参加“四人帮”的阴谋活动,不算问题,不需结论,不入档案。

在很多人看来,他是个有“污点”的人。这个“污点”,在中国特殊的语境中,常常被超常地放大,如一团烟雾遮蔽掉了一座学术的山峰。这大概就是魏先生的学术声名和地位,在很长时间内未得到充分肯定的原因吧。但魏先生的贡献在中国现当代学术史上是要留下浓重记载的。

魏先生在中国语言文字学和音韵学方面有诸多开创性的研究成果。1935年正式出版的根据他在北大的讲稿整理的《古音系研究》,被认为是超越前人的“宏通之作”。该书出版时,沈兼士称:“建功此作,于古音之历史与对象,纵横搜讨,论列详明,能将前人贵古贱今重文轻语之积习一扫而空,诚快著也。”有后学认为其著“囊括古今,包举宇内,气魄宏大,令人震服”。

魏先生对台湾国语的恢复、重建和推广,居功至伟。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台湾被日本殖民统治了50年。日本人采取摧毁台湾人母语的严酷统治手段,使得台湾民众基本上只会讲日语,不会或讲不好国语。魏先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受命赴台,带领一个专家团队进行国语的恢复、重建和推广工作。1946年4月,台湾省长官行政公署成立了台湾省国语委员会,魏先生被聘任为主任委员。在这里魏先生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包括创办台湾每一份国语报纸《国语日报》,他是第一任社长。

不知道,今天每一位熟练使用国语的台湾人,是否还记得这位对恢复台湾母语立下开山之功的魏先生?不知道,今天的每一位中国人,是否能意识到魏先生和他的专家团队从事这项工作对海峡两岸文化认同的意义,对中华民族统一大业的意义?不知道,今天每一位使用《新华字典》的人,是否能意识到魏先生在汉字乃至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如果忽略了魏先生付出的心血,我们是否会觉得愧对这位汉语言学大师的在天之灵?

(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魏建功被卷入了“宠辱”皆有的旋涡,他曾被江青请去在列车上为她讲解《离骚》,作者认为,这没有错。

B. 魏建功曾被组织安排去担任“梁效”写作组的顾问,这后来成为别人指责的把柄;他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受尽批斗,不停地被勒令写“认罪”交代材料。

C. 文章透过历史的烟尘,客观公正地评价了魏建功。记录了“文化大革命”中他被卷入了“宠辱”皆有的旋涡的事实,赞誉了他在对台湾国语的恢复、重建和推广方面,居功至伟。

D. 在很多人看来,魏建功是有“污点”的人,尤其在中国这样的特殊环境中,常常被放大,这就是魏先生学术声名和地位未被充分肯定的原因。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使用过《新华字典》的人很多,但知道魏建功的名字的人却很少,这证明魏建功是被历史烟尘遮蔽的人,照应了题目。

B. 在魏建功的青年时期,中国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转型的时代,所以魏建功能成为中国现当代顶级的语言文字学家、音韵学家。

C. 无论是魏先生的学术声名还是地位都在很长时间内未得到充分肯定,其中一个原因是他是个有“污点”的人。

D. 文章结尾以问句作结,发人深省,引人思考,既照应题目“遮蔽”,又使人思考魏先生的功绩以及其所做之事的意义。

E. 魏建功这样的学术翘楚被遮蔽了,是因为当时很多人的目光聚焦于宝塔尖上的人物。

3.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魏建功被卷入了“宠辱”皆有的旋涡,这些旋涡都有哪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宝石

汝荣兴

白宝石?我只知道宝石有红的绿的蓝的……甚至也有黑颜色的,可从来不曾听说过还有白色的,你老兄有没有搞错呀?

甲便在这个时候卖起关子来:看来你是不想听我的故事?也罢,我就不讲啦。

这样,我虽然依旧满腹狐疑,我对甲的故事的兴致却是被极大地调动并增强了起来。我不禁想:这世上或许真有白宝石吧?白宝石会是什么样的呢?甲的那个叫做白宝石的故事又将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我给甲扔过去一支香烟,同时催他:讲呀讲呀,你快讲呀,我想听你的故事。

甲莞尔一笑,然后点着了我扔过去的香烟,慢条斯理地讲起了那个被他称做白宝石的故事来——

话说有个男孩,他当时8岁,不,或许是18岁吧。一天,他在路上见到一个人,总觉得这人有些面熟,但就是一时记不起来他是谁,嗨,他是谁呢?男孩挖空心思地想呀想,可能想了有3天,也可能是3个月,总之,男孩到最后总算是想起来这人是谁了。原来,这人是男孩家先前的邻居,后来搬走了,搬走已经有两年时间了,所以男孩一时竟想不起来他是谁了。

说到这里,甲没了声音。但甲脸上依然保持着一开始时的那种笑意。这之后,甲笑嘻嘻地摸出来他的香烟,自己叼一支,也回扔给了我一支。

我便赶忙掏出打火机替甲点着了香烟。自然,我自己也点上了。只是,我已没心思去抽。我想,甲这是要以香烟助他的故事呢。我又想,讲到现在,里面还没出现白宝石,这说明一切还不过是引子呢。我还想,接下去的故事才算是真正开始了呢——不知那男孩跟白宝石会是什么关系,或者跟白宝石有关的该是男孩的那个邻居。

这么想着,我就心情迫切地盼着甲再开金口。

但甲似乎又在卖他的关子了,他只顾笑嘻嘻地抽着香烟,他甚至还笑嘻嘻又悠然自得地冲我吐了个十分圆满的烟圈。

我便有种忍无可忍的感觉,就第二次催甲:你老兄倒是抓紧时间给讲下去呀!

完了,我讲完啦。甲回答,同时又冲我吐出一个很是圆满的烟圈。

我想那时候我的眼睛一定是瞪得比鸡蛋还要圆了:什么?完了?你已经讲完那个叫做白宝石的故事啦?可那白宝石呢?你所讲的这一切哪有白宝石呀?

针对我这连珠炮似的一连串问号,甲不慌不忙,脸上还是那种笑嘻嘻又悠然自得的神色,慢条斯理地对我说道:重要的并不是我的这个故事里究竟有没有白宝石,甚至也不是我所讲的到底算不算故事,而是你老兄虽然心存疑虑却还是兴致勃勃地做了我的听众,你尽管不怎么相信,可事实上又绝对相信地进入了我的圈套!

你——你原来是在耍我?!

也许可以这么说。但问题是:你为什么会被耍?我们的生活中为什么总有人会自觉不自觉地去相信自己原本并不相信的东西?朋友甲在回赠我两个问号后意味深长地嘿嘿笑出了声。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的朋友甲不只是在搞恶作剧,而是要通过恶作剧的形式使我明白一些道理,从中可以看出甲是一个善于思考、心地善良、很有语言魅力的人。

B. 甲讲的故事中“或许是”“也可能是”,尤其是故事最后的“此故事有与无与无关紧要”都显示出这个故事只是一个随意的外壳,只要不出现“白宝石”,其实所有故事都可以。

C. 文中的甲是一个特别爱笑的人,无论是“莞尔一笑”“笑嘻嘻”还是“嘿嘿笑出了声”都反映的是看到“我”被耍时他内心的窃喜。

D. 甲吐出的“圆满的烟圈”,预示着“白宝石”故事的完结、甲设的圈套的圆满、甲表达内容的圆满、文章主旨表达的圆满。

2.请概括小说的情节。

3.请简要赏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说亟待提升诗性品质

仕永波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属于艺术之范畴,必须具有艺木的终极属性,即诗性。诗性当是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突出特征。小说必须立足于现实且对现实进行艺术化和文学化处理,而不能直接描摹现实,过度的绝对的“写实”、过分注重“故事性”,则会使其沦为平庸。唯有“艺术的真实”,才能使小说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恒久的魅力,才能使读者感受到浓郁的诗意。而反观当下的小说创作,一些作品过分注重对于真实的开掘和叙写,偏执地沉溺于故事性追求,而缺乏或者忽略将其提纯为艺术的手段和能力,以至于使作品几近于新闻、纪实等体式,迎合了大众猎艳猎奇阅读心理,却丧失了其原本应有的文学蕴涵和诗性品格。另外,现今某些小说创作者似乎过度热衷于书写“恶”与“丑”,而忽略了对“美”的发掘。小说并非不可以写“恶”与“丑”,但写的话应是为了反衬出“美”,而且要注意限度和分寸,过度书写甚或是带着欣赏的眼光、陶醉的心态去表现“恶”和“丑”,只会使人心生厌恶,而不可能使人感受到“美”和“诗意”,这显然有悖于文学的审美追求和目的。

还有,要重视小说的语言。语言能力始终是一位小说创作者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语言水平也始终是标示小说水准的首要特征。而当下某些作家,在创作诗歌、散文时,也许还能重视语言的运用与雕琢,但在创作小说时,由于过分注重故事性,则往往忽视或者漠视语言。这就造成了一些作品语言水准的低下,准确性欠佳,冗长、粗鄙、直露的语言在小说文本中横行。语言应该是小说的本体,而不应该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小说文学性、艺术性的实现以及小说诗性的呈现,都要借助于语言。语言水平的低下,就是作品文学性和艺术性的低下,容易造成诗性的缺失。小说创作者们应该秉持汪曾祺“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的理念来进行小说创作,重视炼字造句,重视叙述语言风格的选取,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力求“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无可替代性”。此外,还应充分重视汉语作为表意语言和非形态语言的特点,避免过度使用“欧化”句法,而应从古代文言文中汲取营养,在简约和内蕴上下足功夫,方能彰显出汉语有别于其他语言的特有魅力,使语言更具诗意,从而整体提升作品的诗性。唯其如此,方能在语言层面上为诗性的建构增加一枚沉重的砝码。

最后,要注重意象的营构。“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曾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出彩的因子。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认为创作者应该“窥意象而运斤”。其实,意象并非为诗歌所专属,它广泛存留于各种艺术形式中。如果在小说中能营构出鲜活的意象,必然能够增强其诗性魅力,从而焕发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意象应该成为小说内容和意旨的聚合体与浓缩体,它涵盖、表征、提炼小说文本的终极诉求。一个鲜活的意象能够产生恒久的诗意和震撼力,能够在读者的心中芳华常驻,让读者时时品味——正如“交叉小径的花园”之于博尔赫斯,“边城”之于沈从文,“晚饭花”之于汪曾祺,“野地”之于张炜……带给读者的诗意感受和审美冲击力是何其强烈而持久!凡此诗性十足的小说作品,似乎皆离不开一个鲜活而成功的意象。这昭示出意象的营构对于小说诗性建构的重要性。当代小说创作者们应该从中汲取经验,在自己的作品中苦心经营意象,因为意象是主观和客观、现实与抽象的统一体,如果能够塑造出一个鲜活的意象,不仅能够增强作品的诗性,承载更广阔的思想蕴涵,而且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旨,同时也能够生发出事半功倍的审美效应。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必须具有诗性。诗性是艺术的终极属性,不能直接地描摹现实,而要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和文学化处理。

B. 过分注重“故事性”和绝对“写实”会使小说平庸且缺乏诗意,唯有“艺术的真实”才能使读者感受到浓郁的诗意。

C. 小说作品如果过分注重对事实的开掘和叙写,偏执地沉溺于故事性追求,就会丧失其原本应有的文学内涵和诗性品格。

D. 小说创作者过度书写“恶”与“丑”,忽略对“美”的发掘,就背离了文学的审美追求和目的,使读者心生厌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一项是  (   )

A. 因为语言能力是小说创作者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语言水平始终标示着小说的创作水准,因此必须重视小说的语言表达。

B. 当下某些作家,在创作诗歌、散文时,还能重视语言的运用与雕琢,但在创作小说时,却往往忽视或者漠视语言。

C. 小说创作者们应该秉持“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的理念来进行小说创作,重视炼字造句,追求语言耕地这意的准确性。

D. 语言应该是小说的本体,而不应该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小说文学性和艺术性的实现以及小说诗性的呈现,需要借助于语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曾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出彩的因子。刘勰认为创作者应该“窥意象而运斤”。

B. 意象不为诗歌所专属,它广泛存留于各种艺术形式中。如果在小说中出了鲜活的意象,则必然会增强小说的诗性魅力,从而使小说焕发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C. 意象应该成为小说内容和意旨的聚合体与浓缩体,它涵盖、表征、提炼小说文本的终极诉求,也能够在读者的心中芳华常驻。

D. 当代小说创作者们如果能够塑造出一个鲜活的意象,不仅能够增强作品的诗性,而且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