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立意指导: 对于漫画式的作文在审题上要注意两点:其一,一定要把构图要件涵盖完;其二,要有由“个体”上升到“类型”的意识。 此幅漫画由三个构图要件构成:左边——成年人,中间——某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右边——未成年人。在立意时,这三个要件缺一不可。如果只偏重于构图要件中的成年人,得出“防止语言暴力”的中心论点,属于偏题。还有,要有由“个体”上升到“类型”的意识,在写作时,将成年人上升提炼为“教育者”,将“某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上升提炼为“法律”,将“未成年人”上升提炼为“受教育者”,这样就可以把构图要件简缩为“教育者、法律、受教育者”,在写作时将三者关系讲清楚。 因此,此幅漫画的立意为“教育者要依法依规进行教育”,“教育者教育孩子要依法进行,防止使用语言暴力”。至于,有考生把此幅漫画立意为“批判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形同虚设”,我认为是偏题的。因为,此种立意只偏重一方,没有顾及漫画构图要件齐全的限制。 语言暴力已成社会公敌:校园软性伤害知多少 近日,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公布的《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结果显示,分别有48%的小学生、36%的初中生和18%的高中生遭遇过教师的语言暴力。统计发现,51%的小学生、72%的初中生和39%的高中生认为,教师的语言暴力对其造成了心理伤害。 近日,记者在采访时,中学生王宇提起上学期期末遇到的一件事,仍觉得很郁闷。在学校例行的检查中,教导员老师因为他头发有点长,当着其他同学的面斥责道:“你这个有人养没人教的……” 让王宇觉得犹如当头一棒的这句谩骂,专家称之为校园语言暴力,它既发生于师生之间也出现在同学之中。语言暴力在校园中有着怎样的波及程度和影响呢? 2005年7~12月,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对近30所中小学校的315名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近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48%的小学生、36%的初中生和18%的高中生遭遇过教师的语言暴力。统计发现,51%的小学生、72%的初中生和39%的高中生认为,教师的语言暴力对其造成了心理伤害。 负责该项调查的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雪梅介绍说,语言暴力指使用侮辱性、诽谤性、歧视性、恐吓性、贬损性等不文明的语言,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感受到痛苦或伤害。相对于侵犯学生的名誉权、隐私权来说,语言暴力是一种比较新的提法,它容易给学生造成比较持久、严重的心理伤害。 在调查问卷的留言处,记者看到不少小学生写下自己遭受语言暴力后的感受,有人表示会“害怕老师、恨老师”,进而“情绪一直很低沉”乃至“无法正常休息”。一些受访学生则表示会“厌倦学习”,“引起逆反心理和过激行为”,严重的还会产生“自残、自杀”的念头。 早在两年前,“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就“你认为最急迫需要解决的校园伤害”进行过专项调查。结果发现,81.45%的被访小学生认为校园“语言伤害”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关注度明显超过调查组列出的其他10项校园伤害。 校园中存在的这种粗暴不文明的行为让人担忧,但是,了解到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原因,又会让人多一些理解和叹息。 “教师队伍乃至整个社会未完全形成尊重未成年人人格权益的保护意识是校园语言暴力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张雪梅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方面。 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学生的分数往往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惟一标准。学校强调升学率、平均分,德育、法制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张雪梅在调查中发现,无论是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还是教师的未成年人保护意识都亟待提高。 另一方面,教师的执业压力与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视。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郑日昌指出,教师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造成语言暴力的内因。“教师长期在精神压力之下,需要寻找释放的途径。” 郑日昌说,当前教育体制中引进的激烈竞争,比如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使教师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再加上教师承载了社会、家庭太多的希望和寄托,但收入、住房、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却不很理想,付出大于回报使他们心理难以平衡。 此外,有社会学家认为我国 传统文化中“严师出高徒”、“打是亲、骂是爱”等观念的影响,也使得很多时候学生和家长对老师“恨铁不成钢”的“敲打”表示纵容和理解。调查中,有22%的小学生和2%的中学生甚至认为语言暴力能在教育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如何尽量减少和避免这一问题,相关部门也曾做过一些努力。 据了解,近年来,重庆、吉林、山西、北京等地一些中小学校大力推行“教育禁语”,将校园语言暴力防患于未然。很多高校团委长期以来也开展了文明修身系列活动,倡导文明用语、提升个人素质,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 《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第23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不得有侮辱、诽谤、歧视、恐吓、贬损等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言行。”据了解,这是地方法规首次将教师禁语规定其中,有关人士希望类似的规定能够在《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教育法》等国家法律之中进行明确,以增强对教师文明用语的约束力。 【解析】试题分析:对于漫画式的作文在审题上要注意两点:其一,一定要把构图要件涵盖完;其二,要有由“个体”上升到“类型”的意识。 此幅漫画由三个构图要件构成:左边——成年人,中间——某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右边——未成年人。在立意时,这三个要件缺一不可。如果只偏重于构图要件中的成年人,得出“防止语言暴力”的中心论点,属于偏题。还有,要有由“个体”上升到“类型”的意识,在写作时,将成年人上升提炼为“教育者”,将“某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上升提炼为“法律”,将“未成年人”上升提炼为“受教育者”,这样就可以把构图要件简缩为“教育者、法律、受教育者”,在写作时将三者关系讲清楚。 因此,此幅漫画的立意为“教育者要依法依规进行教育”,“教育者教育孩子要依法进行,防止使用语言暴力”。至于,有考生把此幅漫画立意为“批判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形同虚设”,我认为是偏题的。因为,此种立意只偏重一方,没有顾及漫画构图要件齐全的限制。
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