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材叔知柳州序①
[北宋]曾巩
谈者谓南越偏且远,其风气与中州②异。故官者皆不欲久居,往往车船未行,辄已屈指计归日。又咸小其官,以为不足事。其逆自为虑如此,故其至皆倾摇解弛,无忧且勤之心。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故越与闽、蜀,始俱为夷,闽、蜀皆已变,而越独尚陋,岂其俗不可更与?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噫!亦其民之不幸也已。
彼不知由京师而之越,水陆之道皆安行,非若闽溪、峡江、蜀栈之不测。则均之吏于远,此非独优欤?其风气吾所谙之,与中州亦不甚异。起居不违其节,未尝有疾。苟违节,虽中州宁能不生疾邪?其物产之美,果有荔子、龙眼、蕉、柑、橄榄,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属,食有海之百物,累岁之酒醋,皆绝于天下。人少斗讼,喜嬉乐。吏者唯其无久居之心,故谓之不可。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
古之人为一乡一县,其德义惠爱尚足以薰蒸渐泽,今大者专一州,岂当小其官而不事邪?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其事出千余年之表,则其美之巨细可知也。然非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者不能也。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说者,李材叔而已。
材叔又与其兄公翊仕同年,同用荐者为县,入秘书省,为著作佐郎。今材叔为柳州,公翊为象州,皆同时,材又相若也。则二州交相致其政,其施之速、势之便,可胜道也夫!其越之人幸也夫!其可贺也夫!
(选自《曾巩集·卷四》)
【注】①李材叔:名献卿。②中州: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河南的古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其至皆倾摇解弛 解:松懈
B. 未尝有疾 疾:疾病
C. 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属 属:类
D. 可胜道也夫 胜:承担
2.给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
B. 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
C. 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
D. 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南越与中原相通已有一千多年,其落后与当地官员不能用心治理教化有很大关系。
B. 南越交通便利,风俗气候与中原相近,只是百姓不愿久居,才传言说那里落后。
C. 古人治理乡县,能够以道德仁爱来教化百姓,无论治理之地大或小,都应当如此。
D. 李材书与其兄李公翊同时被任命为南越官员,二人才干相当,作者对他们寄予厚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
(2)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3)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答案:
1.D
2.C
3.B
4.(1)如果他们能得知我的主张而思索一番,人人都有长期供职(或长期居住)的想法,又不认为官职小,替南越百姓荡涤不好的习俗,引导他们达到文明开化,超过福建、四川。(令,如果,假设;得,得知、明白、听闻、获悉;小,认为小,轻视,把它看得低一等;涤,荡涤,洗刷,改变;驱,引导;居……上,处在……之上,超过,超越。)
(2)军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自身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挫、削、状语后置、为)
(3)把它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畅叙内心深藏的感情。
(4)假如我们凭借这样大的国家,却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苟、定后、故事、是)
【解析】《送李材叔知柳州序》作者:曾巩 年代:北宋
1.试题分析:胜:完,尽。
2.试题分析: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邪?
3.试题分析:不是“交通便利”,只是相对于闽、蜀较安全;不是“百姓”不愿久居,而是官员。
4.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令”“得”“小”“涤”“驱”“挫”“削” “为”“苟”“故事”“是”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