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暴秦之欲无       厌:满足

B.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      速:招致

C. 而临事忽焉之      丧:死亡

D. 而读书者之      与:许可

 

答案:
C 【解析】丧:亡失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真珠帘·山村水馆参差路

【宋】陆游

    山村水馆参差路。感羁游,正似残春风絮。掠地穿帘,知是竟归何处?镜里新霜空自悯,问几时、鸾台整署。迟暮,谩凭高怀远,书空独语,

自古儒冠多误。悔当年、早不扁舟归去。醉下白苹洲,看夕阳鸥鹭。菰菜鲈鱼都弃了,只换得、青衫尘土。休顾。早收身江上,一蓑烟雨。

【注】①本词选自《放翁词编年笺注》(增订本)。②鸾台:措指朝廷高级政务机构。鳌署:指翰林学士院。③书空: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典出《晋书·殷浩传》:“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夷神委命,谈咏不辍,虽家人不见其有流放之戚,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词人善用比喻,上片中以“残春风絮”自喻,以“镜里新霜”喻白发,都很巧妙。

B. 考察“书空独语”中“书空”一词的来源,我们可以推知此词作于作者贬谪期间。

C. “早不扁舟归去”中“扁舟归去”与“明朝散发弄扁舟”中“弄扁舟”都指退隐。

D. 下片划线句是说词人为报效国家抛弃了富贵安逸生活,却只做了四处奔波的小官。

E. 化用前人词句是本词的特色,如“一蓑烟雨”就来自苏轼词“一蓑烟雨任平生”。

2.本词主要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常同,字子正,邛州临邛人,绍圣御史安民之子也。登政和八年进士第。靖康初,除大理司直。高宗南渡,辟浙帅机幕。建炎四年,诏:“故监察御史常安民,抗节刚直,触怒权臣,摈斥至死。今其子孙不能自振,朕甚悯之。”召同至行在,至则为大宗丞。绍兴元年,乞郡,得柳州。三年,召还,首论朋党之祸:“朋党之结盖缘邪正不分但观其言行之实察其朋附之私则邪正分而朋党破矣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勿为小人所惑。”时韩世忠屯镇江,刘光世屯建康,以私忿欲交兵。同奏曰:“昔汉诸侯王有过,犹责师傅,今两军幕属赞画无状,乞先黜责。”上以章示两军。吕颐浩再相,同论其十事,且曰:“陛下未欲遽罢颐浩者,岂非以其有复辟之功乎?臣谓功出众人,非一颐浩之力。”颐浩罢相。论张俊丧师失地,遂诏俊福州居住。同与辛炳在台同好恶,上皆重之。伪齐宿迁令张泽以二千人自拔来归,泗州守徐宗诚纳之,韩世忠以闻。朝论令世忠却泽等,而械宗诚赴行在。同奏,诏处来归者于淮南,释宗诚罪。张俊乞复其田产税役,令一卒持书瑞昌,而凌悖其令郭彦参,彦参系之狱。俊诉于朝,命罢彦参,同并封还二命。俄除集英殿修撰、知衢州,以疾辞。七年秋,以礼部侍郎召还。未数日,除御史中丞。车驾自建康回临安,同奏:“旋跸之初,去淮益远,宜遣重臣出按两淮,询人情利病,察官吏侵扰,纵民耕垦,勿收租税。数年之后,田野加辟,百姓足而国亦足矣。”乃遣枢密使王庶视师,同乞以此奏付庶,询究罢行。又言:“江、浙困于月桩钱,民不聊生。”上为减数千。同乞郡,除显谟阁直学士、知湖州。复召,请祠,诏提举江州太平观。绍兴二十年卒。                   

(选自《宋史·卷三百七十六·列传第一百三十五》,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朋党之结盖缘/ 邪正不分/ 但观其言行之实/ 察其朋附之私则邪/ 正分而朋党破矣/ 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 勿为小人所惑

B. 朋党之结/ 盖缘邪正不分/ 但观其言行之实/ 察其朋附之私/ 则邪正分而朋党破矣/ 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 勿为小人所惑

C. 朋党之结/ 盖缘邪正不分/ 但观其言行之/ 实察其朋附之/ 私则邪正分/ 而朋党破矣/ 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 勿为小人所惑

D. 朋党之结盖缘/ 邪正不分/ 但观其言行之/ 实察其朋附之私/ 则邪正分/ 而朋党破矣/ 愿陛下始终主张善类/ 勿为小人所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行在,即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或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文中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B. 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

C. 诸侯,指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辖区内,诸侯独立于朝廷之外,掌握军政大权。

D. 缗,指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又指成串的钱。一千钱为一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常同因其父被授予官职。常同是已故监察御史常安民的儿子,常安民坚持节操、刚直不阿,因为触怒权贵而被排斥致死,皇帝出于怜悯,将他的儿子常同任命为大宗丞。

B. 常同能透过现象分析根源。在韩世忠屯兵镇江、刘光世屯兵建康时,两人因为个人恩怨想要互相动用武力,常同就上奏皇帝说,这是他们二人的幕属挑拨造成的。

C. 常同敢于弹劾同僚。在吕颐浩第二次担任宰相时,常同上书论说他的十件事情,最终吕颐浩被罢相;张俊损失军队、失守土地,常同上书论说,使他最终闲居福州。

D. 常同关心民生。绍兴七年,皇帝回到临安,常同上书请求放任百姓耕种土地,不收田租赋税,后又上书说江、浙一带的百姓因为支应军费的问题,生活艰难,皇帝就有所减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未欲遽罢颐浩者,岂非以其有复辟之功乎?臣谓功出众人,非一颐浩之力。

(2)张俊乞复其田产税役,令一卒持书瑞昌,而凌悖其令郭彦参,彦参系之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