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两个都恰当的一项是(    )

(1)面对捧场的观众,导演很感谢大家的支持,希望大家可以口耳相传,让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去电影院支持他的电影。

(2)有些地方不是保护自己独特的文化,更多的是拿来圈地设卡,建高档宾馆,设度假基地,这种做法无异于焚琴煮鹤,令人痛心。

(3)著名教授曹文轩来我校作报告,报告中掌声不断,瓦釜雷鸣,好不热闹。

(4)由于没有天敌,繁殖能力又强,亚洲鲤鱼在美国河流湖泊中恒河沙数,造成巨大危害。

(5)在飞驰的高速列车上,人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着乘坐高铁出行带来的快捷与方便。

A. (1)(2)

B. (2)(3)

C. (2)(4)

D. (4)(5)

 

答案:
C 【解析】试题分析: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焚琴煮鹤,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瓦釜雷鸣,声音低沉的沙锅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威风一时。恒河沙数,象恒河里的沙粒一样,无法计算。形容数量很多。津津乐道,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申,字季和,河内温人也。申早有风概,十四便善弈棋,尝随父候吏部尚书到溉,时梁州刺史阴子春、领军朱异在焉。子春素知申,即于坐所呼与为对,申每有妙思,异观而奇之,因引申游处。属太清之难,父母俱没,因此自誓,菜食终身。

元帝承制,起为开远将军,迁镇西外兵记室参军。及侯景寇郢州,申随都督王僧辩据巴陵,每进筹策,皆见行用。僧辩叹曰:“此生要鞬汗马,或非所长,若使抚众守城,必有奇绩。”僧辩之讨陆纳也,申在军中,于时贼众奄至,左右披靡,申躬蔽僧辩,蒙楯而前,会裴之横救至,贼乃退,僧辩顾申而笑曰:“仁者必有勇,岂虚言哉!”除散骑侍郎。绍泰初,迁仪同侯安都从事中郎。

高祖受禅,除安东临川王谘议参军。出为戎昭将军、江乘令,甚有治绩。入为尚书金部郎。九年,除秣陵令,在职以清能见纪,有白雀巢于县庭。秩满,顷之,预东宫宾客,寻兼东宫通事舍人。迁员外散骑常侍,舍人如故。

陵之肆逆也,事既不捷,出据东府,申驰召右卫萧摩诃帅兵先至,追斩之,因入城中,收其府库,后主深嘉之。以功除太子左卫率,封文招县伯,邑四百户,兼中书通事舍人。寻迁右卫将军,加通直散骑常侍。以疾还第,就加散骑常侍,右卫、舍人如故。

至德四年卒,后主嗟悼久之,及葬,后主自制志铭,辞情伤切。卒章曰:“嗟乎!天不与善,歼我良臣。”其见幸如此。

事三帝内掌机密至于仓卒之间军国大事指麾断决无有滞留子琇嗣官至太子舍人。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申历事三帝内/掌机密至/于仓卒之间/军国大事/指麾断决/无有滞留/子琇嗣官/至太子舍人

B. 申历事三帝/内掌机密/至于仓卒之间/军国大事/指麾断决/无有滞留/子琇嗣/官至太子舍人

C. 申历事三帝/内掌机密/至于仓卒之间/军国大事指麾/断决无有/滞留子琇嗣官/至太子舍人

D. 申历事三帝内/掌机密至/于仓卒之间/军国大事指麾/断决无有/滞留子琇嗣/官至太子舍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游处,指交游和相处。孔子周游列国时,“游”的同时常伴随学术交流,成“游学”。本文中的“游”,跟陶渊明“清自交以绝游”一句中的“游”意思相同。

B. 筹策,本义指一种古代计算用具。本文中引申为“计策”,成语“运筹帷幄”“一筹莫展”“出谋划策”中保留了与本义相关的用法。

C. 伯,古时用来指兄弟中排行第一的。古代兄弟间排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以下类推。县伯,此指县级最高长官,不是爵位。

D. 志铭,即墓志铭,分志和铭两个部分,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申年少有才但家门不幸。他十四岁时,下棋的才华便得到阴子春、朱异的赏识;父母因动乱而双亡,对他的内心触动很大。

B. 司马申长于据守而不善征伐。他曾跟随都督王僧辩据守巴陵,虽然不善于在疆场征战,但在安抚百姓、守卫城池中有突出贡献。

C. 司马申曾临危无惧,奋勇护帅。讨伐陆纳的一次战斗中,敌强我弱,在卫士溃逃之时,司马申却毫不退缩,危难之时确保了主帅的安全。

D. 司马申果断决策,评叛建功。在叔陵叛逆占据东府的情况下,司马申驰马召来援兵追赶叛贼,事后得到嘉奖,并授职获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申躬蔽僧辩,蒙楯而前,会裴之横救至,贼乃退。

(2)九年,除秣陵令,在职以清能见纪,有白雀巢于县庭。

 


阅读下面这篇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肴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瑞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挂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构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莱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作出铺垫。

B. 王有福不情愿承认自己误撞酒店玻璃受伤,主要是因为妻子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害怕酒店追究责任,让他赔偿报失。

C. 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D. 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E. “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教授的“赤子之心”

肃穆庄严,凄楚沉重。没有花圈簇拥的场景,也没有白菊黑纱的仪式,灵前唯书有他的生前所言:“最后的死去和最初的诞生一样,都是人生必然;最后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样,都是光照人间。”

死生亦大矣

北京长青园公墓的一块碑上刻着众多遗体捐献志愿者的名字,“赵家和”就是这些密密麻麻的名字当中的一个。

2009年,当得知自己患有肺癌并伴随脊椎和脑部的转移的时候,他的心里就有了打算:将毕生积蓄拿出来专款专用,捐资助学而非治病。他甚至为此开始在医药费上省钱。当时医生给他开了一种英国进口的靶向药,药效很好,但是很贵,一片就要500块钱,他不知从哪里得知印度有一种仿造的同类药物只要50块钱一片,就托人从印度带了一些。结果,仿造药却造成他全身过敏。

2011年,身体衰减、大不如前的赵家和找到了能够放心接管他所有财产的委托人,好友兼同事陈章武,将1409万元悉数托付。他希望陈章武能够把自己的愿望即成立助学基金会做捐资助学的事业进行下去。

2012年7月,基金会正式成立。两个星期后,赵家和教授去世。遵照他生前遗愿,他的遗体捐献用于医学研究,不安排遗体告别仪式。

豪气峥嵘老不除

从小出生、成长在清华园里的赵家和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他的父亲是解放前清华大学法学院系主任,优渥的生活条件和家庭教育对天资聪颖的他来说仿佛如虎添翼。但是,在那个年代里,这些毫无疑问让他背负着无比沉重的包袱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文化大革命他惨遭抄家、隔离审查,经常被斗或者陪斗。由于害怕妻子承受不了,他从来不说,一个人承担着重大的压力和苦难。

文革结束后,他被调入了清华大学科研处。当时世界银行提供给清华大学第一批无息贷款,他被委派到国外选购一批计算机和先进的仪器设备,来充实学校的科研和教学资源。他不厌其烦的和外商砍价,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挑出技术漏洞以降低对方博弈的筹码,最终迫使急于将商品打入我国计算机和其他设备市场的外商以每种型号计算机几乎一半的价格成交。

为与世界接轨,1984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立。赵家和接到任命后,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新的工作。那时的他讲课吸引人是公认的。他本身就有颇具磁性标准的男中音,再加上他从来都不照本宣科,学生也不用买书,一堂课最多发两张印有图形的讲义,一堂生动的金融案例课就开始了。

“无线电、计算机再到经济金融,他始终站在学术潮流前沿。”陈章武说。

但行好事

1998年赵家和退休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做客座教授,在一些学术机构讲学,到一些著名公司兼职担任顾问,那时才开始有了一些积蓄。

“这钱给你拿去练手吧。”赵家和将这些钱交给刚刚投身金融投资管理行业的学生,在该学生精心的管理下,这笔钱成倍增值,这也是他日后所捐巨款的来源。

赵家和常说自己是君子自安,虽居陋室,自谙芬芳。那时在美国的他就和好友刘尚俭谈到了自己想要资助偏远地区的学童的想法。2001年67岁的赵家和跟好友刘尚俭说,他要返回北京。刘尚俭非常吃惊:“我说你在美国好好的,为什么突然有回家的念头?”他却说:“信美然非吾土,田园将芜胡不归。”

他回国的第一件事就是迅速把自己的愿望付诸行动。2006年开始到2009年,先后捐出的200多万的个人款项,让好几百个孩子从中受益,可是三年下来,始终无法形成系统持久的助学模式。这时,他才想到了成立助学基金会。

为了这个基金会,他将所有的积蓄全部投入,身患重病的他反复强调,在基金会的名称和章程中一定不能出现自己的名字,他和家人今后也不在基金会担任任何名誉或实质性的职务。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的是(    )

A. 开篇引用赵家和生前所说的话,表明他对死亡的达观的人生态度和对人生价值的理解。

B. 文革中赵家和经常被斗或者陪斗,但他从不告诉妻子,这不仅体现了他对妻子的爱和体贴,也体现了他性格的坚忍。

C. 赵家和的教学方式与众不同,自己从不照本宣科,每节课只发给学生两张讲义,学生也无需买书。

D. 作为一名教授,赵家和之所以能有千万元财产,跟他那位金融投资管理行业的学生的精心管理有很大的关系。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文中之所以说赵家和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是因为他的家庭背景如双刃剑一样影响他的成长。

B. 赵家和之所以能以低价购进国外先进的计算机,全在于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深厚的专业知识。

C. “信美然非吾土,田园将芜胡不归”,化用了陶潜《归去来兮辞》中的诗句,表现了赵家和在祖国的召唤下,急于回国建设祖国的心理。

D. “这钱给你拿去练手吧”表明赵家和不仅注重理论教学,更注重实践,他相信他的学生一定能成功。

E. 赵家和关注偏远地区的学童教育,为了形成系统持久的助学模式,他最终决定成立助学基金会。

3.赵家和的赤子之心在文中有多方面的表现,请结合文章加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