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盖竹柏影也。”

(2)《诗经·氓》中,用禽鸟作比,劝说女子不要沉溺爱情的诗句是 “ ___________ ”。

(3)韩愈在《师说》中把士大夫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了对比,然后指明导致的后果并批评这种做法。指明并批评的两句是:“_________”。

 

答案:
水中藻、荇交横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月光美景”“女子不要沉溺爱情”“指明并批评”,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藻”“鸠”“荇”的写法。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进士,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后数年,亲继亡。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历三司户部判官,为京东转运使,为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务造船材木,率课取于民;又七州出赋河桥竹索,恒数十万,拯皆奏罢之。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站、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从之。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

中官(宦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礼部侍郎,辞不受.寻以疾卒:年六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

B.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

C.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沦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

D.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包拯,名拯,字希仁。他的名与字关系密切,协同表意,寄托着父辈希望他追求仁,以仁救治天下的美好愿望。

B. “举、除、迁”都是指授予官职;“出”是指出京到外地做地方官,“入”是指地方官员回朝中任职。

C. “龟鉴”.即“龟镜”。龟可以占卜吉凶,镜可以辨别美丑,所以“龟鉴”用来比喻借鉴前事。

D. 礼部对内掌管国家庆典活动,主管教育、主持科举考试;对外主要负责外交,负责接待外国使节或者出 使国外等事项,礼部侍郎,就是礼部副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包拯孝顺父母。由于父母年老,他考中进士后,没有离家上任,父母去世很久后,才接受朝廷的任命。

B. 包拯执法明敏。在任天长县令时,他让被人偷割了牛舌的主人擅杀耕牛,引得小偷告状,破获了案件。

C. 包拯仁厚爱民,不畏权贵。他奏请朝廷。免除了百姓因河桥竹索而需交纳的巨额赋税;后来,对侵犯民利、阻塞河道的宦官权贵的园榭,包拯全数拆除。

D. 包拯严于律己。他书写了唐魏郑公的三条奏疏,放在自己座位右侧作为借鉴,以此来激励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2)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人之说,凡七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现代儒学的困境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社会在西方势力冲击之下开始了一个长期而全面的解体过程。由于社会解体的长期性和全面性,儒学所面临的困境也是空前的。

为什么儒学的困境和社会解体的程度有这样密切的关系呢?这首先要从儒学的性质说起。儒学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宗教,而是一套全面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从一个人自生至死的整个历程,到家、国、天下的构成,都在儒学的范畴之内。在两千多年中,通过政治、社会、经济、教育种种制度的建立,儒学已一步步进入国人的日常生活每一角落。儒学决不能限于历代儒学经典中的教义,而必须包括受儒家教义影响而形成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19世纪中叶以来,传统的制度开始崩溃。在全面社会解体的过程中,政治制度是最早崩溃的一角,紧接着便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全面动摇。从戊戌政变到“五四”不过二十年,但这二十年间中国传统制度全面瓦解已表面化。从家族婚姻、乡里、学校各种制度到风俗习惯,其中已没有任何一部分是可以站得住的了。“五四”全面反传统的运动便是在这种形势下逼出来的。“五四”又号称“新文化运动”,其实所谓“新文化”即是西方文化,而以“民主”与“科学”为其主要内容。儒学则在这一运动中首当其冲,成为反传统的最主要对象。

儒学和制度之间的联系中断了,制度化的儒学已经死亡了。儒学将从此成为“游魂”呢,还是要“借尸还魂”?

传统儒学的特色在于它全面安排人间秩序,因此只有通过制度化才能落实。没有社会实践的儒学似乎是难以想象的。即使在道德领域内,儒学的真正试金石也只能是在实践中所造就的人格,即古人所说的“气象”或“风范”。如果儒学仅仅是发展出一套崭新而有说服力的道德推理,足以与西方最高明的道德哲学抗衡,然而这套推理并不能造就一个活生生的人格典范。那么这套东西究竟还算不算儒学恐怕总不能说不是一个问题。

在传统时代,到处都可以是儒家“讲学”之地,不必限于书院、私塾、明伦堂之类地方,连朝廷之上都可能有经筵讲座。今天的儒学似乎只能在大学哲学系中存身,而且也不是每一个哲学系中都有儒学。此外当然还可能有一些零星的儒学社群,但也往往要依附在大学制度之中,那么是不是儒学的前途即寄托在大学讲堂和少数学人的讲论之间?这样的儒学其可能的最高成就是什么?是不是即在于通过西方的思辨方式而最后可取得与西方的哲学界、宗教界平等对话的资格?在学术上,传统的儒学是博雅与通识兼顾而尤其重视会通,今天面对西方学术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势,儒学是不是还能保持这个理想?或者必须有所选择甚至竞走专业化的道路?如果走选择的路,取舍的标准是什么?

如果儒学不甘仅为“游魂”而仍想“借尸还魂”,那么何处去找这个“尸”呢?以“家”为“尸”吗?今天是小家庭制度,孝悌将如何安顿?更如何应付愈来愈显著的个人主义的趋势?以“国”为“尸”吗?今天中国人所追的是“民主”,这恰恰不是儒学最见精彩之所在。

我希望这篇急就章能够激起大家严肃讨论的兴趣,或进一步的思考。思考是脱出困境的始点。

(选自余英时文集《中国情怀》,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儒学之所以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是因为自19世纪中叶开始的社会解体的长期性和全面性。

B. 从戊戌政变到“五四”,不过二十年,从政治制度到一切社会制度,都逐渐瓦解,且呈表面化。

C. 道德推理即使崭新且具有说服力,但若不能造就活生生的人格典范,也难以算是真正的儒学。

D. 儒学不只限于历代儒学经典中,还包括受儒家教义影响而形成的生活方式,即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现代儒学的困境”之表现的一项是(    )

A. 儒学的发展和社会制度息息相关,而现代儒学和制度之间的联系已中断,失去了立足和发展的土壤。

B. 传统儒学兼顾博雅和通识,尤其重视会通,面对西方学术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势,发展方向迷茫。

C. 即使只凭借大学讲堂和零星的儒学社群,现代儒学也可以通过西方的思辨方式取得与西方哲学界和宗教界平等对话的资格。

D. 在小家庭制度盛行、个人主义趋势越来越显著、中国人追求民主的现代,现代儒学难以安顿和发挥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文化运动”是主张学习西方文化、全面反传统的运动。因为传统即儒学,所以儒学在这次运动中首当其冲。

B. 传统儒学的特色在于它全面安排人间秩序,所以,如果不通过制度化,儒学就无法得到落实。

C. 和传统儒学“讲学”之地广阔多样相比,现代儒学相对狭窄单一。于是,作者对现代儒学的发展前景表示担忧。

D. 文末交代了创作目的,即想激发大家严肃讨论的兴趣或进一步的思考。因为只有思考,才有可能让现代儒学摆脱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