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少年华罗庚不仅对数学感兴趣,对语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师让同学们阅读文学大师胡适的《尝试集》,并分享读后感。华罗庚对该书扉页的胡适题诗“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提出质疑,他认为首句的“尝试”是说从来就没有尝试一次就成功的;尾句的“尝试”则是强调自古成功都在于不懈的尝试,两者含意不同,因而胡适的“尝试”并不能构成对陆游的“尝试”的反驳。这篇读后感也赢得了老师的赞賞,认为华罗庚的文章不落窠臼。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天下之事必作于细 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注意细节,从小事做起,我国古代就提倡“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大事必须先从小事开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做起。张瑞敏曾说过: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伟大来自于平淡。华罗庚对扉页上的胡适题诗提出质疑,这一细节体现了华罗庚读书的细致与投入,即使是扉页上的内容,他也认真品读。从这一细节也可以看出华罗庚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不盲从权威,对于名家之见,敢于质疑。 一位智者曾说过:避免一渺小的失误,就能减少巨大的意外挫折,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我的学习,也适用我们的一生,因为性子急,做事果断,往往把事看得太简单或过于复杂,情绪也很强列,“三思而后行”这句话对我们挺有用,平时很容易犯精心大意的毛病还容易丢三落四。 有一个参加长跑比赛的选手每天在赶路,有一次,在跑过一片沙滩的时候,鞋里灌满了沙子,他匆匆把鞋子脱下,胡乱地把沙了例出来,便又急急奔向前面的路,可是还有一粒沙子留在他鞋里,那粒沙磨着他的脚,使他跑一步,痛下下,但他不想停下来倒掉那粒沙,他怕浪费时间,在太阳落山前赶不到住宿地。 于是,在痛苦的折磨中,他终于赶到那里,天晚了,疲惫的他忘了脱鞋倒掉那沙子,躺在床上沉沉睡去。第二天,天微亮他便匆匆起程,就这样,在痛苦中疲惫、痛苦中起程,始终未曾把那粒沙子倒掉。 终于有一天,在离终点不远的地方,因脚痛难忍,他不得不止步,最后放弃了比赛,当懊恼、痛苦的他忍着揪心的痛痛把鞋子脱掉时,发现让自己痛苦了几天并最终放弃比赛的仅仅是一粒不起眼的沙子。 多可惜呀!如果他仔细检查鞋子,也不会让自己放弃比赛,失去夺冠的机会。 生活、学习中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情、小危险、小障碍、小错误,如果没有认真对待,存有侥幸心理终究会酿成大祸或招来损失。 西班牙思想家巴尔塔沙·格拉西安说:“完成一幅美完的画卷很难,需要每一个细节都完美,但只要一个细节没有画好,整幅画卷就会功亏一篑。”美国哲学家罗素说:“一个人的命运就取决于某个不为人知的细节。” 细节是一种功夫,一种观念,一种智慧,一种习惯,细节决定成败。 “了解细节精髓的人,是聪明的人;用细节来塑造自己的人,是成功的人,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甘于平谈,认真做好每一个细节,伟大却不期而至,于细节可见不凡,于瞬间可见永恒,于滴水可见太阳,于小草可见春天,因此摩天大楼是一砖一瓦从平地砌造的,浩翰的大海是小流小溪汇聚而成的,只有从生活中的小事情做起,一点一滴做起,才有最后的收获和成功。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往往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和深层次的素质。” 【解析】试题分析:对材料和含义的理解。 内容解读:这是一则隐含驱动任务的叙事体新材料,即所选材料不是名言名句,诗词寓言故事等,而是现实中发生的、有矛盾冲突的、不同价值观碰撞的时事热点或现实故事。叙事性新材料驱动作文,需要我们全面综合理解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建立驱动任务,具体操作上,需要把握叙事性材料的主要情节与事件(或者关键句)、重要细节以及它们的延伸拓展内涵、并在全过程扫描事件中提取相关要素去建立驱动任务。在写作过程中,无论从哪个角度审题立意,主要情节与事件(或者关键句)及其拓展延伸内涵必须涉及,否则属于偏题离题。 开端:老师让同学们阅读文学大师胡适的《尝试集》,并分享读后感。发展:华罗庚对该书扉页胡适的题诗提出质疑。胡适在题诗中反驳了陆游“尝试成功白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高潮:华罗庚的读后感无甚溢美之词而是提出自已的见解,解释了质疑的理由。他认为首句的“尝试”是说从来就没有尝试一次就成功的;尾句的“尝试”则是强调自古成功都在于不懈的尝试,两者含意不同,因而胡适的“尝试”并不能构成对陆游的“尝试”的反驳。结局:老师认为华罗庆的文章不落窠臼并表示了赞赏。叙事体中的人物:华罗庚、老师叙事体的主要内容:华罗庚在阅读中敢于质疑名家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得到了老师的赞许。 叙事体材料细节内涵解析: 1.少年华罗庚不仅对数学感兴趣,对语文也很用心。一位日后优秀的数学家,从年少起就养成了对待学习严谨认真的态度,除了对数学感兴趣,也能在对待语文学习时做到踏实用心。这种品质是华罗庚之所以会成为卓越数学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2.华罗庚对扉页上的胡适题诗提出质疑。首先,这一细节体现了华罗庚读书的细致与投入,即使是扉页上的内容,他也认真品读。其次,从这一细节也可以看出华罗庚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不盲从权威,对于名家之见,敢于质疑。 3.他认为首句的“尝试”是说从来就没有尝试一次就成功的;尾句的“尝试”则是强调自古成功都在于不懈的尝试,两者含意不同,因而胡适的“尝试”并不能构成对陆游的“尝试”的反驳。从华罗庚的阐述中可以看出,一方面,他对于成功的艰辛有着清醒的认识,深知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浅尝辄止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另一方面,他也对成功有着执着的追求,因为他知道自古成功都源于不懈的尝试和努力。此外,从他对自己观点的论证可以看出华罗庚是一个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人,并非为了质疑而质疑。他的质疑方向明确,也肯定了胡适本身的观点,只是认为胡适在诗中对陆游观点的驳斥不成立。事实上对于这首题诗,华罗庚似乎缺少了些许理解中国文人语境的灵活性,但我们不应放大这一局限,更要从中看到少年华罗庚身上可贵的品质。 4.这篇读后感虽然没有表达出什么溢美之词,但也赢得了老师的赞赏,认为华罗庚的文章不落窠臼。这一细节可以从两个角度解读,如果从读后感的角度,我们可以认识到阅读并非只能获得正面启发,读后感也无须全为溢美之词,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经过了自己思考的阅读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而从老师的角度,正面肯定学生的个性化、有创意的解读,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辨热情。教育本身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按照同样的轨迹思考同样的问题得到同样的答案,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具备思考的能力。 二、结合材料内容和含义立意。 1.从华罗庚角度可立意:(1)对待学习应该踏实认真,不应唯兴趣是从。(2)细致严谨是成动的重要保证,天下大事必作于细。(3)不迷信盲从,坚持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才能不断前进。 2.从胡适角度可立意:(1)成功没有捷径,不会一蹴而就,浅尝辄止是不能成功的。(2)成功需要坚持不懈,任何成功都要经过无数次努力尝试的淬炼。(3)敢于尝试,不怕失败,才能走向成功。 3.从读后感的角度可立意:(1)阅读不是单向接受的过程,尽信书不如无书。(2)经过了思考阅读才是真正有价值的。(3)读后感的意义就在于在阅读中充分思考,并整理出自己的体会,不应流于形式,成为纯粹粹的赞美与歌颂。 4.从老师的角度可立意:(1)正确的学习方法比”标准答案”更重要。(2)保护和鼓励学生学习思考的热情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5.综合材料可立意:“华罗庚“是怎样炼成的(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坚持不懈的努力尝试、勤于思考的阅读习惯、科学开明的教育引领)
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