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其中就包括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这些节日久经沧桑传延至今,不仅有着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约定俗成的民间礼仪,而且蕴藏着历代民众共同的理想和精神追求,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思想精华。中华传统节日蕴含的值得弘扬的优秀民族精神,主要有以下几点:

②热爱生命、追求健康的人本精神。天地之间人为贵,以人为中心,人是主导,人追求与万物的和谐,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基调。在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代代相传的传统节日之中,人始终是节日的主体。节庆活动的内容主要是以满足人的需要、和谐天人关系、展示人的才艺、进行人际交往为主的。

③敬祖孝先、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对自己的祖先历来有着异常浓厚的感情,《礼记》称:“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仁义”与“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孝悌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并由此推及尊老爱幼等。慎终追远的情怀成为中华文明的一条重要根脉,每逢佳节都要度诚地祭祀祖先,以表达对祖先的孝思和怀念。

④勤劳勇敢、刚健有为的自强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具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种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它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节庆文化中也有突出的显现。中国传统节日是人们展示勤劳智慧、聪明才艺的最佳时机。

⑤弘扬正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中华民族是个重理智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坚持正义的的民族气节和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不少节日是与民族气节和爱国传统相关联的,尤以清明节和端午节为代表。

⑥贵和尚美、团结和睦的心理追求。“和”即和谐、统一,“美”即美好、团圆,贵和尚美、团结和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理念,节日便是先人将自然时间进程与社会生活节律有机结合的产物。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理念;节日中的各项娱乐活动、人际交往、饮食安排等都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

⑦正是由于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如此深厚的民族精神,所以,其传承民族血脉、提升民族精神的价值,强化民族文化记忆、心理认同的价值,维系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价值,激发与释放情感、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是任何文化形式都难以替代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B.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多彩的娱乐形式和民间礼仪,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C.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在节庆文化中展示勤劳智慧、聪明才艺的最佳时机。

D. 中国传统节日蕴含民族精神、传统美德、民族心理、爱国情怀等,作用巨大。

2.下列关于“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的民族精神”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节全家人守岁吃团圆饭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B. 端午节赛龙舟活动体现了传统文化追求健康的人本精神。

C. 清明节祭扫先人坟墓的传统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情怀的体现。

D. 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诞生的寒食节是坚持正义的民族气节的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节日的主题始终是人,活动内容以满足人的需求、展现人的才艺、进行人际交往、和谐天人关系为主。

B. 为了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先人将自然时间进程与社会生活节律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了各种节日。

C. 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提升民族精神、强化民族心理认同、维系民族团结、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作用。

D.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从民族精神、民族心理、传统美德等方面,阐述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

 

答案:
1.D 2.A 3.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本的主旨的能力。文章主旨是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对于这篇文本考生可以从分析文章开头结尾入手。文章开篇点题,起到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中心思想的作用,文章在篇末点明或深化中心。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春节全家人守岁吃团圆饭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说法错误,春节全家人守岁吃团圆饭体现的是中华民族贵和尚美、团结和睦的心里追求。 3.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文本的综合考查。B项,说法错误,节日客观上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但却不是为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才产生的。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考生首先应认真审题,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即可。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写道,思乡往往可以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而我的乡思落脚点却不是河湾、小树和苍苔,而是无数个乡村的灯火。

灯火,是一个个村落最为亮堂的眼睛。晚曦殆尽,乡野渐渐被黑幔吞,这时一村落的某个人家便会亮起第一盏灯火,于是另一家也亮了,另一村落也亮了,一盏再一盏,全亮了。    ①    ,直到整个村落(安然/欣然)眠睡,高枕无忧。子夜的乡村常是万籁俱寂    ②    ;一盏灯火被陡然惊醒,起床声隐隐传来,开门声赫然响起,透过门窗的灯火穿过黑色(猛烈/热烈)地奔向远方,于是一盏又一盏灯火醒来,一个村落醒来了。透过门窗的万家灯火穿过黑色依旧奔向远方,一个接连着一个,大大小小左邻右舍的村落齐涮涮地全醒了。   

村落与村落似乎很近,近得只要有一盏有意无意的灯火,整个乡村便都在注目;却又好像很远,远得让乡人们循了灯火总要趟着黑走上个千折百回,才能完结一段心事,收获一次喜悦。在我的乡思里,不断演义着一幕幕播种和(传颂/传诵)乡情的美丽记忆。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左邻右(shě)      高枕无忧    B. 尽(dài)        齐涮涮

C. (shì)            演义    D. (tái)        万籁俱寂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安然    猛烈    传诵    B. 欣然    热烈    传诵

C. 安然    热烈    传颂    D. 欣然    猛烈    传颂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①它们相互欣赏着,相互安抚着,相互守护着

②很容易就被一声突兀的狗吠刺破天地

B. ①它们相互欣赏着,相互安抚着,相互守护着

②一声突兀的狗吠很容易就刺破天地

C. ①它们相互安抚着,相互守护着,相互欣赏着

②很容易就被一声突兀的狗吠刺破天地

D. ①它们相互安抚着,相互守护着,相互欣赏着

②一声突兀的狗吠很容易就刺破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