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秋 思

【宋】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注】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②元龙:陈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江湖浪迹一沙鸥”中的“沙鸥”这一意象和杜甫的《登高》中的“渚清沙白鸟飞回”中的“鸟”特征相同。

B. 诗歌的颔联写到“事大如天醉亦休”,可见诗人整天惦记国家大事,有时甚至借酒浇愁,以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

C. “砧杵敲残深巷月”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将妇女的砧杵捣衣之声与月亮的残缺之形结合,表现了诗人落寞的心境。

D. 诗歌的尾联,借陈元龙的典故,写出诗人内心的矛盾:闲居在家却又欲获高位而不得。

E. 诗歌的颈联借助“砧杵”“残月”“梧桐落叶”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凄清冷寂的景象,借景抒情表达内心的孤寂之情。

2.此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作者过着闲适生活但又不安的矛盾心情,试结合全诗做具体的分析。

 

答案:
1.CE 2.虽然诗人赞美沙鸥闲逸,但又说闲时度日如年;虽说事大如天,醉后亦休,但又闻砧杵声而生感,见梧桐叶落而念故园之秋。他要放眼远望,而又无楼可登。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掌握。选项中A 项,“沙鸥”意象特征不同,本诗是“闲适”的象征,杜诗是“凄苦”的意象;B 项,产生度日如年的原因是“闲”,因无所事事而度日如年;D 项,“欲获高位而不得”错误,应该是“忧国忧民”的情怀。 2.试题分析:本题答题关键词“秋日所感”“闲适生活但又不安的矛盾心情”。分析情感抓住关键词句。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朱亮祖,六安人,元授义兵元帅。太祖克宁国,擒亮祖,喜其勇悍,赐金币,仍旧官。居数月,叛归于元,数与我兵战,为所获者六千余人,遂入宣城据之。太祖方取建康,未暇讨也。已,遣徐达等围之。亮祖突围战,常遇春被创而还,诸将莫敢前。太祖亲往督战,获之,缚以见。问曰:“尔将何如?”对曰:“生则尽力,死则死耳。”太祖壮而释之。累功授枢密院判。

李文忠破李伯升于新城,亮祖乘胜燔其营落数十,获同佥元帅等六百余人、军士三千、马八百匹,辎重铠甲无算。伯升仅以数骑遁。太祖嘉其功,赐赉甚厚。胡深请会兵攻陈友定,亮祖由铅山进取浦城,克崇安、建阳,功最多。会攻桐庐,围余杭。迁浙江行省参政,副李文忠守杭州。帅马步舟师数万讨方国瑛,下天台,进攻台州。国瑛出走,追至黄岩。降其守将哈儿鲁,徇下仙居诸县。进兵温州。方明善拒战,击败之,克其城。徇下瑞安,复败明善于盘屿,追至楚门。国瑛及明善诣军降。

洪武元年副征南将军廖永忠由海道取广东。何真降,悉定其地。同廖永忠克南宁、象州,广西平。班师,太子帅百官迎劳龙湾。三年封永嘉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

四年伐蜀,帝以诸将久无功,命亮祖为征虏右副将军,济师至蜀,而明升已降。徇下未附州县。师还,以擅杀军校不预赏。

亮祖勇悍善战而不知学所为多不法番遇知县道同以闻亮祖诬奏同同死帝寻悟明年九月召亮祖至与其子府军卫指挥使暹俱鞭死。御制圹志,仍以侯礼葬。

(选自《明史朱亮祖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亮祖勇悍善战而不知学/所为多不法番遇知县道同/以闻亮祖/诬奏同/同死/帝寻悟/明年九月召亮祖至/与其子府军卫指挥使暹俱鞭死

B. 亮祖勇悍善战/而不知学/所为多不法番遇知县道同/以闻/亮祖诬奏同/同死/帝寻悟/明年九月召亮祖至/与其子府军卫指挥使暹俱鞭死

C. 亮祖勇悍善战/而不知学/所为多不法/番遇知县道同以闻/亮祖诬奏同/同死/帝寻悟/明年九月召亮祖至/与其子府军卫指挥使暹俱鞭死

D. 亮祖勇悍善战而不知学/所为多不法/番遇知县道同以闻亮祖/诬奏同/同死/帝寻悟/明年九月召亮祖至/与其子府军卫指挥使暹俱鞭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枢密院”,元代,主管军事机密事务、边地防务、并兼禁军,明代,被朱元璋废除。

B. “洪武元年”,“洪武”是朱元璋的年号,“元年”即第一年。年号是最高统治者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年号起源于秦始皇。

C. “圹志”,“圹” 堑穴也,即“墓穴”,“圹志”就是“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

D. “侯”,爵位的一种,“爵位”在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亮祖作战勇悍。徐达等围攻建康,朱亮祖突围,使常遇春被创而还,令徐达手下诸将不敢出战。

B. 朱亮祖战功卓著。朱亮祖曾俘获同佥元帅,在克崇安、下天台、取广东、平广西等战斗中立下战功。

C. 朱亮祖得到太祖赏识。朱亮祖在洪武三年被封永嘉侯,食禄千五百石,世袭罔替,后虽被杀,但死后仍以侯礼葬。

D. 朱亮祖不得善终。朱亮祖因在伐蜀中曾擅杀军校等不法行为被揭发,触怒皇帝,连同儿子一起被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数月,叛归于元,数与我兵战,为所获者六千余人,遂入宣城据之。

(2)伯升仅以数骑遁。太祖嘉其功,赐赉甚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农民父亲

白旭初

旺老倌的儿子回来了。

儿子在城里当局长。和儿子同来的还有两个年轻人,一个是秘书,一个是办公室主任。

儿子说:爹,稻要几天才能割完?旺老倌说:三天。儿子指指秘书和办公室主任,说:加上我们三人,一天就能割完——双休日,我们特地来帮忙的。

上个月,旺老倌答应割了稻就进城跟儿子过。

儿子说请人割吧。旺老倌说什么也不肯,说这是最后一次割稻了。

旺老倌的老伴去世后,他一个人守着乡下老房,太孤单。

儿子被唤醒时,屋里还黑咕隆咚的。

旺老倌把三顶草帽递给儿子,儿子看了看颜色灰暗的草帽,没接。旺老倌说:拿着,小心晒昏了头。儿子的手刚伸出又缩回去。旺老倌说:嫌脏?儿子指指秘书和办公室主任身边的编织袋,说:我们有。旺老倌生气地一扬手,三顶草帽飞到角落里。

太阳悬在无一丝云的空中,没有风。目不转睛的话,似乎可以看见地面上蒸腾着的缕缕热焰。

儿子才割了五六米远就气喘吁吁了,他直起腰,发现父亲已把他落下十多米远。他扭头看秘书和办公室主任,他俩衣衫湿透,摘下宽边白色太阳帽正使劲扇风。儿子就说:歇歇吧。又大声喊:爹,快过来喝口水!旺老倌仍撅着屁股挥舞着镰刀,头也没抬。

旺老倌一直割完半块田才来到大榕树下。儿子急忙从编织袋里拿出一瓶矿泉水,旋开盖子递过去。旺老倌没接,他用汗味很重的毛巾擦了脸和脖子,然后从陶罐里倒出一碗大叶茶,一口气喝光后说:你那水好喝些?儿子说:好喝,不是普通的水,三块多一瓶。旺老倌咕哝:粮食比水贱。

儿子听父亲说话很冲,没敢再开口。默坐了一会儿,又挪回到秘书和办公室主任身边,说:这稻今天只怕割不完。

秘书赶忙说:局长您放心,等会儿我们努力干。

儿子说:只怪我爹脾气倔,几亩田,请几个民工一天就割完了,他偏不答应。

办公室主任赶紧说:局长,没关系,你爸爸都能干,我们……

儿子压低嗓门说:你能和他比?他干了一辈子,干惯了……儿子还要说下去,忽听父亲重重地干咳了一声,忙刹住话头。

旺老倌立起身,戴上草帽。秘书和办公室主任跟着站起来。儿子说:别忙,涂了防晒霜没有?秘书和办公室主任回答说:涂了。儿子又说:再多涂点,小心晒伤!嘴里要多含些仁丹,小心中暑……啊,爹,您要仁丹吗?

旺老倌把一只飞到脚边的蚱蜢狠狠踢了一脚,头也不回,大声说:城里人才是人!

秘书悄悄说:局长,您爹好像不高兴。

儿子说:没事,他就是这脾气,有口无心。

夜已经很深了。儿子躺在又闷又热的蚊帐里,睡了不到半个时辰就醒了。听见咳嗽声,才知道父亲还在门外纳凉。儿子走出门,说:爹,还不去睡?旺老倌闷闷地说:睡不着。儿子说:爹,晒谷,缴公粮的事您别担心,我跟隔壁的根叔说好了……明天上午割完稻,下午我们就可以进城。

旺老倌扬起手中的蒲扇,指着儿子,说:要他替我干?我自己干不好?儿子听出父亲话里有话,急了,说:爹,您这是……

旺老倌粗声粗气地说:我——我命贱!

黑暗中,儿子看不清爹脸上的表情,听口气,火气很大。

儿子的心里陡地有些发凉。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运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首先交代儿子从城里回来帮父亲收割,为下文情节展开做了铺垫。

B. 儿子要请人割稻,是因为自己割稻太辛苦,不想让秘书和办公室主任受累,旺老倌不肯请人,是因为舍不得花钱。

C. “他用汗味很重的毛巾擦了脸和脖子”,“汗味很重”这个细节反映出旺老倌坚持割稻的时间长,割稻量大,突出了他的吃苦耐劳。

D. 小说综合运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使儿子、父亲、秘书、办公室主任几个人物个性鲜明。

2.试分析小说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3.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农民父亲旺老倌,还是局长儿子?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科学怪才达·芬奇

列奥纳多·达·芬奇,这个500多年来如雷贯耳的名字,最初只是和绘画大师的身份连在一起。直到19世纪,随着他的手稿被陆续发现,达·芬奇在画家之外的多重身份——建筑师、科学家、发明家才日渐凸显。

在达·芬奇看来,“科学是军官,实践是士兵”,而“只懂实践不懂科学的人就如没有舵和罗盘的舵手,永不知道他的船要开往何方”。为此,他绘制各种地图,通过考察岩石裂缝与河流沉积物洞悉了地球的板块运动;他沉浸于对树干、树枝与枝丫的研究,发现了“达·芬奇公式”——树干的粗度等于同一高度树枝的总粗度;他关注水的运动,热心从事水闸和桥梁的研究,构想了一系列整治河流的水力工具;他在对光线和阴影的研究中,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渐隐法”与“烟状”风格,而这正是蒙娜丽莎神秘微笑背后的科学基础。

凭借一些简陋的工具,达·芬奇在大自然的实验室里探索世界。从目前已知的资料来看,他很可能在牛顿之前就预知了引力定律,在居维埃之前就了解了侵蚀力,在开普勒之前就能解释星星发光的原因,在哈雷之前就知道了信风……尽管他的研究缺乏学理性的说明,但在这些庞杂的观察笔记中,却潜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萌芽。

1482年,达·芬奇离开佛罗伦萨,前往米兰,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达·芬奇开始系统记录自己的思想,并将其写进随身携带的本子里。在这些丰厚驳杂的笔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达·芬奇近似百科全书式的研究兴趣:他对建筑学颇有研究。设计了古典的旋转楼梯,如今已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取景胜地;他在纸上画出一座“未来新城”,上层是步行区域和高档住宅,下层是人工水道和商铺仓库,甚至构想出通风良好的公厕,展现了惊人的现代化理念。

他醉心于解剖工作,为此不惜去墓地偷尸体。他毫不顾及传统的禁忌,用解剖刀一层一层打开尸体:他切开老人的内脏,最早发现了动脉硬化的病症;他切开孕妇的子宫,了解胎儿的存在状态;他切开眼球,研究人的视觉组织;他的解剖素描为揭示人体器官的功能特性提供了全新的视图。

他对机械制造充满了热情,尤其着迷于“自动化”的设计。自动演奏的机械鼓、自动行走的小车,以及那些纺织机与印刷机,预示着未来工业革命的目标与方向。他的头脑中充满古怪的狂想,他想像鸟类一样飞到空中,于是观察鸟类的飞行,制作了各种版本的飞行器,还周全地设计出降落伞以备着陆之需;他也想像鱼一样潜入水底,于是构思出潜水服,上面连着芦苇秆制成的通气管和漂浮在海面上的浮钟,甚至还带有供潜水者小便的口袋。

在人生的最后十几年,达·芬奇仍然继续着他的研究计划,却越发感到迷惘困惑。他埋头研究的数学和几何学一直没有突破,试图战胜重力的飞行试验又一次失败,关于呼吸系统和发声器官的研究进展迟缓……他试图重新整理笔记内容,却发现自己所有的不过是一些文章的提纲和分散的草图。他苦恼地承认:“一切都好像分裂的王国在奔向毁灭。致力于太广泛的研究,会令神智混乱衰弱。”

与之相反,此一时期达·芬奇的绘画创作却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科学研究的停滞,引发了他对灵魂皈依与生命起源的追索,他重新回到美的领域,《圣母子与圣安娜》《蒙娜丽莎》《丽达》《施洗者圣约翰》里面人物神秘的微笑,庄重的气氛,画面中多种元素之间的对比与张力,流露出难以表达的复杂情绪,就像作为学者的达·芬奇,在那些无法解答的难题与无法触及的真理面前的无奈和渴望。

或许,只有在这些数量巨大、内容庞杂的手稿笔记中,我们才能重新捕获这颗放飞的心灵,重新发现一个画家之外的旷世天才达·芬奇。

(摘自2016年第27期《 环球人物 》,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达·芬奇这个名字500多年来如雷贯耳,最初是因为他是绘画大师,到19世纪是因为他是建筑师、科学家、发明家。

B. 达·芬奇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为他的绘画打下良好的科学基础,因此达·芬奇认为科学为实践掌握方向。

C. 达·芬奇对科学的研究十分宽泛,涉及到地质、植物、水利和光等领域,并且在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现或创造。

D. 达·芬奇运用的工具虽然简陋,但成果斐然,如在“牛顿之前就预知了引力定律”“在居维埃之前就了解了侵蚀力”等。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我们只能说在达·芬奇的观察笔记中,潜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萌芽,是因为他的研究缺乏学理性的说明。

B. 达·芬奇在米兰时期开始对建筑学进行研究,设计了古典的旋转楼梯,画出一座“未来新城”等,展现了惊人的现代化理念。

C. 在人生的最后十几年,达·芬奇仍然继续着他的研究计划,但没有什么可喜的成果,以至于他认为“致力于太广泛的研究,会令神智混乱衰弱”。

D. 达·芬奇最后的十几年,在绘画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得益于他对科学研究的停滞,拿出大量的时间投入到美术领域。

E. 《蒙娜丽莎》等里面人物流露出难以表达的复杂情绪,和达·芬奇在那些无法解答的难题与无法触及的真理面前的无奈和渴望有某种程度上的吻合。

3.文章的标题为“科学怪才达·芬奇”,请结合全文分析达·芬奇作为“科学怪才”的具体体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是人类感恩自然的最佳途径

人类在征服世界的征途中,渐渐地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尤其是现代社会,红尘滚滚,人心浮躁,我们若想与喧嚣都市抗衡,也许最佳选择就是投入到自然中去,享受星辰、山河、森林、海洋,让生命从中获得身心滋养,获得真正的愉悦与幸福;而我们从自然中领受到的身心感悟,一旦化为文字,就成了自然文学。

中国人讲求顺应自然,强调天人合一,将美好的品质赋予自然,比如山水、树木、花草、虫鸟;古人写文章,大多写山水、游记,即使当今的散文写作领域,游记文章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事实上,中国文化历来注重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欧美几十年前也兴起了写山水、荒原、旷野即写大自然的热潮,名之为“自然主义写作”,也就是自然文学。

所谓自然文学,从内容上看,主要思索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形式上说,当代的自然文学,主要包括环境文学和生态文学。

河山信美,但要以文学手法来表现好她,无论散文、诗歌、小说,都需要真诚深切的心灵,要具有大情怀。“非有大情怀,即无大艺术”,人应该有所敬畏,首先要敬畏大自然。以前,山青水绿海晏河清,正是大自然对敬畏天地的人类的回报,现在人们乱砍滥伐破坏生态,自然灾害到处频发,也正是大自然对胡作非为的人类的惩罚。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太渺小。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纵身、纵情山水,因为其精神家园是山水。对他们来说,在大自然中超脱现实、圆融身心,能使生命更快乐,人生也更有意义和价值。的确,当人回归自然,灵魂就会与宇宙相通。

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就要善待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无论在哪个民族的心目中,土地都至尊至荣。“土能生万物,地可载山川”,人类的一切,都由土地养育和承载。在古代中国,土地就代表社稷,皇城里必建有社稷坛,用五色土拼成,皇帝每年都要祭坛拜土。从世界范围来说,只有维护好所有的土地山河,才能保持全人类的健康。

然而,人们往往难以实现这样的梦想,于是产生了园林。园林是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地形、山水、建筑群、花木等载体,衬托出人类的心灵寄托和精神文化。

正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成就了自然文学。乡村、田园、草原、丛林,江河、海洋,旷野、荒原……游记作者笔迹所在,往往就是其足迹所至。我想,在自然文学作者看来,从自然中得到的精神享受,一定远比物质享受更为愉悦和幸福。我们的亲身体验,能唤起人们更加热爱壮丽山河;我们的美好感受,能激励人们更加追求精神享受;我们的妙笔生花,能吸引人们更多地热爱文学尤其是自然文学。

文章,人心之山水;山水,天地之文章。“山水无文难成景,风光着墨方有情”,一语道尽自然与文学的关系。

(选自《中国文化报》,有删节)

1.下列各项中,对“自然文学”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然文学”的内容是人们从自然中领受到的身心感悟,这些感悟包括人们在享受自然中获得的身心滋养、愉悦与幸福。

B. “自然文学”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今,其主要内容都是山水、游记,因为中国文化历来注重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C. “自然文学”在欧美也叫“自然主义写作”,其写作对象是山水、荒原、旷野,这和中国的山水、游记的写作对象是一致的。

D. “自然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思索,在当代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环境文学和生态文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现代社会,人心浮躁,我们若想与喧嚣都市抗衡,就要投入到自然中去,因为从自然中得到的精神享受,才是真正的愉悦和幸福。

B. 大自然对人是公正的,你对它敬畏,就会山青水绿海晏河清,你对它胡作非为,就会灾害频发,让人类受到惩罚。

C. 古代皇城里必建有社稷坛,皇帝每年都要祭坛拜土,这体现了对土地的善待,实际上只有维护好所有的土地山河,才能保持全人类的健康。

D. 园林是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一种以地形、山水、建筑群、花木等为载体,衬托出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灵寄托和精神文化的艺术形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论散文、诗歌、小说,要想表现好信美河山都需要真诚深切的心灵,要具有大情怀,都要以敬畏大自然为前提。

B.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当人回归自然,灵魂与宇宙相通,从中寻找到生命的快乐,人也就变得伟大了。

C. “自然文学”写作者的亲身体验、美好的感受,这能唤起人们更加热爱壮丽山河,能激励人们更加追求精神享受。

D. 正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成就了自然文学,游记作者笔迹所在,往往就是其足迹所至,正是“山水无文难成景,风光着墨方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