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实施精准扶贫并非只是扶贫方式或手段的简单变换,而是针对贫困人口需求更加多元化,结合不同帮扶对象的具体特点和现实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B. 杰出的流行音乐创作者努力将严肃音乐的表现力与通俗音乐的积极因素相互交融,巧妙嫁接多种艺术元素,拓宽流行音乐的表现内涵和审美空间。

C. 加快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是推动落实“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和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举措。

D. 我们见证着中国互联网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无到有的发展历史,也身处中国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不断迈进的进程中。

 

答案:
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A项,介词宾语残缺,在“多元化”后加“的客观现实”;B项,动宾搭配不当,“拓宽……内涵”不搭配;D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点睛:考生在解答此类题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语感检查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方,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义重复、句式杂糅都可用此法。第二,主干枝叶法,按照先找句子主干,再看句子枝叶的步骤来确定病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都可以用此法。第三,类比检查法,就是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较,如果仿写句子有问题则说明原句不正确。第四逻辑分析法,就是从事理上分析句子,看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第五,寻找标志法,就是抓住病句中一些明显的语音标志。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真正的教师重深教而不唯浅教

所谓浅教,唯重堆砌知识的形态,条块分割,外在于:最令人痛心者,莫过于轻视甚或无视本应自如驾驭知识的强思想力。复制了大量弥散着书香的知识却不知其何以如是,何以用之。更心安理得于丢失开启未来世界的金钥匙’—     (质疑/置疑)批判、独立评论和逻辑演绎。这就从本源上断开了重构新世界知识形态的可能。梁启超先生早在·之前即     (犀利/锋利)批判传统教育偏于记性、忽略悟性,至今不失为针时弊的教育言。而浅教的对立面是深教,它以培育学生强大的逻辑理性、严谨思辩和超越性创造力为根本宗旨,以      (叫醒/唤醒)个人沉睡的问题意识、养成植根自由思维、独立人格之上的评论能力为终极境界;换言之,卓越教育所视之为贵者,并非复制传统知识的机械记性,而是创生无尽真知和新知的珍贵思想力及其相辅相成的表达力。一切传统都会然老去,唯有茂盛的创造之树与时长青;一切知识都会暗然落,唯有成长的思想力和表达力才会孕育丰硕的创造之果。

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 jìn)逻辑演绎    B. 然老去(qiǎo)暗然凋落

C. zhēn)言相辅相成    D. biǎn)严谨思辩

2.3.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质疑锋利叫醒    B. 质疑犀利唤醒

C. 置疑犀利唤醒    D. 置疑锋利叫醒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让汉语之花绚丽绽放

杨毅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在“一带一路”倡议从愿景迈向行动的过程中,民心相通发挥的功能日益加强。而民心相通,语言交流是基础。通过语言,可以增进文化上的相互了解、认知和理解,进而为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夯实社会基础。

从古至今,商路的通畅离不开话语沟通的顺畅。经济全球化时代,语言也是国家软实力的标志。今天,汉语正成为助推“一带一路”倡议的催化剂,联通沿线民众心灵的文化桥梁,学习汉语正在成为沿线国家一股热潮。据统计,沿线国家中目前已有51国建立134所孔子学院和13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2016年注册学员达46万人,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近8000场,受众270万人。未来几年内,孔子学院将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覆盖。未来,孔子学院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同时,还将进一步贴近外国公众,深入细致地进行情感沟通,积极传播中国的企业文化、法治文化、家庭文化等,并为所在国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提升他们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汉语之花,正在“一带一路”上绚丽绽放。

加强民心相通,不仅需要通过语言传递信息,还要通过语言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塑造对中国的认知,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形象。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除了向沿线国家推广汉语外,学习并掌握沿线国家的语言,特别是非通用外国语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带一路”建设虽然可以用英语、俄语、阿拉伯语等通用语与沿线国家民众进行沟通,但是使用当地的母语更容易与当地民众交心。民心相通往往是以社会公众为主要对象,以传播和交流为主要手段而进行的。它的目的在于争取沿线国家民众对中国提出的这一倡议的理解和支持,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合作共赢,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有人曾说,“若你用一个人听得懂的语言和他交谈,你的话能进入他的大脑,若你用他自己的语言和他交谈,你的话能进入他的心灵”。“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0多个国家、30多亿人口,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极大。在与这些国家互动时,中国需要提前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介入,多用当地语言有效发声,使各国理解“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内涵,减少对中国的误解与误读,促进民心相通。这就需要我们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对象国语言的作用,特别是要把外语政策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加以重视,加大外语人才,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通用外语人才的培养,了解相关国家的语言政策和语言习惯,从而不断扩大中国国际交流的参与面,为更好地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增强国家软实力提供更大的支持和保障。

语言的魅力和功能是巨大的,在达意的同时还可以传情,在通事的同时还可以通心。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语言大有作为。它搭建起一座民心相通的桥梁,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的心灵与情感紧密联结起来。通过语言,他们彼此间能够真正做到心灵沟通,进而不断增进感情,提升互信水平,夯实人文基础,在交融往来中不断促进不同文明的互学互鉴,从而让丝路精神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弘扬。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5月15日)

1.简要分析第二段的论述层次。

2.试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3.语言在日益加强民心相通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