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孤独者    ——自传之六

郁达夫

里外湖的荷叶荷花,已经到了凋落的初期,堤边的杨柳,影子也淡起来了。几只残蝉,刚在告人以秋至的七月里的一个下午,我又带了行李,到了杭州。

因为是中途插班进去的学生,所以在宿舍里,在课堂上,都和同班的老学生们,仿佛是两个国家的国民。从嘉兴府中,转到了杭州府中,离家的路程,虽则是近了百余里,但精神上的孤独,反而更加深了!不得已,我只好把热情收敛,转向了内,固守着我自己的壁垒。

当时的学堂里的课程,英文虽也是重要的科目,但究竟还是旧习难除,中国文依旧是分别等第的最大标准。教国文的那一位桐城派的老将王老先生,于几次作文之后,对我有点注意起来了,所以进校后将近一个月光景的时候,同学们居然赠了我一个“怪物”的绰号;因为由他们眼里看来,这一个不善交际,衣装朴素,说话也不大会说的乡下蠢才,做起文章来,竟也会得压倒侪辈,当然是一份非怪物不能的天大的奇事,

杭州终于是一个省会,同学之中,大半是锦衣肉食的乡宦人家的子弟。因而同班中衣饰美好,肉色细白,举止娴雅,谈吐温存的同学,不知道有多少。而最使我惊异的,是每一个这样的同学,总有一个比他年长一点的同学,附随在一道的那一种现象。在小学里,在嘉兴府中里,这一种风气,并不是说没有,可是决没有象当时杭州府中那么的风行普遍。而有几个这样的同学,非但不以被视作女性为可耻,竟也有熏香傅粉,故意在装腔作怪,卖弄富有的。我对这一种情形看得真有点气,向那一批所谓Faoe的同学,当然是很明显地表示了恶感,就是向那些年长一点的同学,也时时露出了敌意;这么一来,我的“怪物”之名,就愈传愈广,我与他们之间的一条墙壁,自然也愈筑愈高了

在学校里既然成了一个不入伙的孤独的游离分子,我的情感,我的时间与精力,当然只有钻向书本子去的一条出路。于是几个由零用钱里节省下来的仅少的金钱,就做了我的唯一娱乐积买旧书的源头活水。

那时候的杭州的旧书铺,都聚集在丰乐桥、梅花碑的两条直角形的街上。每当星期假日的早晨,我仰卧在床上,计算计算在这一礼拜里可以省下来的金钱,和能够买到的最经济最有用的册籍,就先可以得着一种快乐的预感。有时候在书店门前徘徊往复,稽延得久了,赶不上回宿舍来吃午饭,手里夹了书籍上大街羊汤饭店间壁的小面馆去吃一碗清面,心里可以同时感到十分的懊恨与无限的快慰。恨的是一碗清面的几个铜子的浪费,快慰的是一边吃面一边翻阅书本时的那一刹那的恍惚;这恍惚之情,大约是和哥伦布当发见新大陆的时候所感到的一样。

在外面的学堂里住足了一年,又在各报上登载了几次诗歌之后,我自以为学问早就超出了和我同时代的同年辈者,觉得接步就班的和他们在一道读死书,是不上算也是不必要的事情。所以到了宣统二年(一九一0)的春期始业的时候,我的书桌上竟收集起了一大堆大学中学招考新生的简章!比较着,研究着,我真想一口气就读完了当时学部所定的大学及中学的学程。

中文呢,自己以为总可以对付的了;科学呢,在前面也曾经说过,为大家所不重视的;算来算去,只有英文是顶重要而也是我所最欠缺的一门。“好!就专门去读英文罢!英文一通,万事就好办了!”这一个幼稚可笑的想头,就是使我离开了正规的中学,去走教会学堂那一条捷径的原动力。

头脑简单,只知道祟拜大学这一个名字的我这毛头小子,自然是以进大学为最上的光荣,另外更还有什么奢望哩?但是一进去之后,我的失望,却比在省立的中学里读死书更加大了。每天早晨,一起床就是祷告,吃饭又是祷告;平时九点到十点是最重要的礼拜仪式,末了又是一篇祷告。《圣经》,是每年级都有的必修重要课目;礼拜天的上午,除出了重病,不能行动者外,谁也要去做半天礼拜。礼拜完后,自然又是祷告,又是杳经。这一种信神的强迫,祷告的叠来,以及校内校节细目的窒塞,想是在清朝末年曾进过教会学校的人,谁都晓得的事实,我在此地落得可以不说。

这种叩头虫似的学校生活,过上两月,一位解放的福音宣传者,竟从免费读书的候补牧师中间,揭起叛旗来了;原因是为了校长偏护厨子,竟被厨子殴打了学膳费全纳的不信教的学生。

学校风潮的发生,经过,和结局,大抵都是一样的;起始总是全体学生的罢课退校,中间是背盟者的出来复课,结果便是几个强硬者的开除。不知是幸呢还是不幸,在这一次的风潮里,我也算是强硬者的一个。

一九三五年二月十九日

(选自郁达夫的散文《孤独者》有删减)

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作者为什么说“我与他们之间的一条墙壁,自然也愈筑愈高了”,请简要概括原因。

3.文章结尾说“不知是幸呢还是不幸,在这一次的风潮里,我也算是强硬者的一个”。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4.作者为什么以“孤独者”为题,请简要分析。

 

答案:
1.(1)交代了我去杭州府中的时间;(2)描写了一幅残败凋零的画面,营造了萧条、冷落的氛围;(3)为下文突出我在府中孤独的处境和精神的孤独作了铺垫。 2.(1)初来乍到,与同学隔阂;(2)不善交际,不会说话;(3)文采突出,被冠 “怪物”;(4)面对异类,显出恶感;(5)自我追求,缺乏知音。 3.我进了教会学校受到了各种束缚,对我这样一个一心想摆脱读死书、追求进步的青年来说是不幸的。但是我在学校风潮中,成为一个强硬者,最后被教会学校开除,重新成为一个自由人,我又是幸运的。 4.“孤独者”更好的概括了我从杭州府中到教会学堂一路的处境;“孤独者”也暗示了时代特征;“孤独者”标题简洁明了,有利于读者迅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孤独者”明确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与副标题结合有利于吸引读者,引人思考。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段落的作用中开头部分的作用。本文首段主要是景物描写,由“凋落”的“荷叶荷花”、“影子也淡起来”的“杨柳”、“几只残蝉”等意象构成了一幅残败凋零的画面,其作用是营造了萧条、冷落的氛围,为下文突出“我”在府中孤独的处境和精神的孤独作了铺垫。而“七月里的一个下午”则交代了“我”去杭州府中的时间。 点睛:现代文阅读开头段常见作用有:(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3)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以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4)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5)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及概括。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墙壁”的含义,即隔阂、矛盾。然后从文中筛选、分析“我”与“他们”之间隔阂、矛盾越来越多的原因、最后进行概括即可。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句子的含义。首先要从这句话中找出关键词,如本句话关键词是“幸”和“不幸”,然后进行分析“幸”指什么,“不幸”指什么。如果有修辞手法,还要指出修辞手法并分析其手法的作用,另外,解答这类题目有时还要结合文本的主旨进行分析。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它常常透漏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连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有时也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表明写作得对象。此外还有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烘托、形象生动、富有哲理,引人思考等作用。如本题“孤独者”概括了“我”从杭州府中到教会学堂一路的处境,暗示了时代特征等。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侠,字介夫,福州福清人。治平中,随父官江宁,闭户苦学。王安石知其名,邀与相见,称奖之。进士高第,调光州司法参军。安石居政府,凡所施行,民间不以为便。光有疑狱,侠谳议传奏,安石悉如其请。侠感为知己,思欲尽忠。

秩满,径入都。时初行试法之令,选人中式者超京官,安石欲使以是进,侠以未尝习法辞。侠三往见之,问以所闻,对曰:“青苗、免役数事,与边用兵,在侠心不能无区区也。”安石不答。侠退不复见,但数以书言法之为民害者。安石虽不悦,犹使其子雱来,语以试法。方置修经局,又欲为检讨,更命其客黎东美谕意。侠曰:“读书无几,不足以辱检讨。所以来,求执经相君门下耳。而相君发言持论,无非以官爵为先,所以待士者亦浅矣。果欲援侠而成就之,取其所献利民便物之事,行其一二,使进而无愧,不亦善乎?”

是时,自熙宁六年七月不雨,至于七年之三月,人无生意。东北流民,扶携塞道,羸瘠愁苦,身无完衣。城民至瓦楬木,卖以偿官,累累不绝。侠知安石不可谏,悉绘所见为图,奏疏诣阁门,不纳。乃假称密急,发马递上之银台司。疏奏,神宗反覆观图,长吁数四,袖以入。是夕,寝不能寐。翌日,命开封体放免行钱,司农发常平仓。青苗、免役息追呼,方田、保甲并罢,凡十有八事,民间欢叫相贺。

安石去,惠卿执政,侠又上疏论之。在位之臣,各以其类,复为书献之。惠卿奏为谤讪,编管汀州。御史台吏杨忠信谒之,惠卿暴其事,嗾御史张琥并劾为党与。侠行至太康,还对狱,狱成,惠卿议致之死。帝曰:“侠所言非为身也,忠诚亦可嘉,岂宜深罪?”但徙英州。既至,得僧屋将压者居之,英人无贫富贵贱皆加敬,争遣子弟从学,为筑室以迁。

(删节自《宋史•郑侠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方置修经局,又欲为检讨        辟:征召

B. 青苗、免役数事,与边用兵      鄙:边疆

C. 青苗、免役息追呼              权:权利

D. 城民至瓦楬木,卖以偿官        负:背着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郑侠深得王安石赏识,在他做光州司法参军时,王安石有疑难案件,都请郑侠协助审理,郑侠也因此把王安石当作知己,欲报答知遇之恩。

B. 郑侠不赞成新法,他多次谒见王安石,表达对新法的看法,见王安石并不理会,又多次写信给他,直陈新法施行给人民造成的扰害。

C. 新法实施后又恰逢旱灾,灾情严重。郑侠把百姓穷困潦倒的情形绘成图画上奏,并假称密报发送银台司。神宗览图后,废除了部分新法。

D. 吕惠卿执政时,郑侠上疏抨击他,遭报复,被以朋党之罪弹劾。所幸皇上认为他一心为公,忠诚可嘉,不宜治重罪,他才幸免一死。

3.郑侠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选人中式者超京官,安石欲使以是进,侠以未尝习法辞。

(2)惠卿暴其事,嗾御史张琥并劾为党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