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哼”匠老梁   

尚书华

认识老梁是四十多年前的事。

那时他在林业局文工团当美工,其貌不扬,个矮、罗圈腿,走起路来左摇右晃。当年他不过四十多岁,但说六十岁有人信。

我到文工团报到的第一天,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见面时一怔,心想:文工团不都是俊男靓女待的地方吗?怎么长这模样的也能进来?随之又一想,莫非这人有大本事?

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证实,此人的确不可小觑。有人告诉我,老梁是“特招”进文工团的。起初,他只是山里林场一个普通木匠,干些杂活。加之形象不佳,很被人瞧不起。一次, 同寝的一个年轻人,趁他不在,把他的工具箱扔到了外面。老梁回来了,呆愣愣瞅半天,默 默地把东西拾回了屋。谁也不知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大家能看见的,就是他不愿说话,不愿 接触人,没事总一个人憋在木匠房里鼓捣。但是,活倒是越干越好。渐渐的,戏耍他的人少 了,有人还当面夸他两句。他听了都不以为然,顶多用鼻子“哼”一声,宠辱不惊。

那年,文工团排了一台大型话剧,布景难度很大,当时的美工完成不了。有人推荐老梁 去试试,老梁去了。工会主席打量他半天,问:你行吗?老梁听了,二话没说,扭头就走。 工会主席连忙一把拽住说:试试,试试。老梁“哼”一声,勉强留了下来。

老梁到了文工团,原来那个美工成了他的助手,给他打下手,一百个不服气。于是,工作上极不配合,时不时还故意制造点麻烦。老梁对这些麻烦根本不在意。助手干的活儿他若看不上,什么也不说就咣咣几斧子砸了,自己动手重来,那意思谁都明白,是打个样给你看 看。几次下来,助手服了,夹着尾巴乖乖地当起了徒弟。就这样,老梁有条不紊地利用十几天时间把全场布景赶了出来。全团员工都感到神速,直夸老梁。工会主席乐得眉飞色舞,彩排那天把局党委书记请到了俱乐部,看完演出后,把老梁拽了过来,对书记说:这可是个大能人,宝贝呐!调文工团吧!书记说:就按你意见办。就这样,老梁调进了文工团。

最让我佩服的是老梁给文工团做了把贝司大提琴。这实在让我感到神奇!乐队低音部力 量薄弱,团长做梦都想有把贝司大提琴。这事不知啥时装进了老梁心里。他把自己反锁进布 景制作室,一天天不出来,连下班吃饭时间也很少看见他。直到两个多月后的一天,老梁将 一把崭新的贝司大提琴交到团长面前时,团长顿时蒙了,问:多少钱?老梁“哼”了一声, 扔出俩字:做的。谁做的?团长更懵了。老梁没再回答,转身走了。团长瞅着他晃晃走远的 背影,猛然醒过来。好你个老梁啊,可真有你的!

老梁渐渐有了名气,在意他的人越来越多。而老梁还是老梁,处人待物跟先前没有任何两样。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全国上下各行各业大搞技术比武。省林业厅要在全省林业企业中举办一次“新兴林场沙盘模型设计”比赛,地点在省城。老梁自然被选中。临行前,局工会主席就这次比赛的意义、影响等,好一番叮嘱。老梁听到最后,习惯地用鼻子“哼”一声,连句话也没有。

没曾想,刚一报到就惹得老梁不高兴。别人签上名就领了钥匙进房间休息了,他却被报到处的人问来查去好长时间,跟审特务一样。老梁气得差点想打道回府。

比赛共十天时间,前七天筹备,后三天安装。参赛的人都想得个好名次,所以前七天大家都各自憋着劲闷在房间里鼓捣。待到后三天,才按组委会分好的选手区段,在展厅里忙活起来。只有老梁这边,剩下最后一天了,还是一片空白。于是,闲话出来了:这几天除了在食堂能见到他,再也不着面,没准是来混饭吃的……

然而,就在比赛的前一天晚上,老梁开始从房间往展厅一趟趟折腾东西,随之忙活起来。

他干活有个习惯,不愿让别人看,似乎是怕别人偷着学去。老梁一直忙到天亮,整个晚上眼 都没眨。

比赛正式开始了。在老梁的展区,一夜之间魔幻般地呈现出一座漂亮的林场模型。厅长参观时更是乐得合不拢嘴,说想不到咱林区还真有能人,瞧瞧,除了小点,跟真的一样,以后的林场就按这个样子建。

面对荣誉和赞美之声,老梁依旧习惯性地用鼻子“哼”一声。

如今,老梁已故去十几年了,但有关他的故事仍在林区流传,且愈传愈神奇、版本愈多。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老梁是“特招”进文工团的,“特招”加引号有特殊含义,暗示着老梁是因残疾获得特殊照顾进团的,但这丝毫无损于老梁的形象。

B. 小说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老梁外表的缺陷,然后极力表现他令人刮目相看的高超技艺,呈现出既有悬念又有波澜的艺术效果。

C. 老梁手艺超群,但干活时不愿让别人看,怕被人偷学去,可见他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有那个时代少有的技术专利保护的意识。

D. 老梁赴省城参赛,受到报到处的人严格查问,虽是正常的审查制度,老梁却很生气,可见他性格中也有略显偏执的“倔”的一面。

2.小说以“‘哼’匠老梁”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老梁的故事“愈传愈神奇、版本愈多”的原因有哪些?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B 2.①“哼”是老梁表达喜怒哀乐时最突出的习惯,也是他孤傲性格的一种外化,以此为 题,能彰显人物个性。②小说数处写到老梁的“哼”,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③以此 为题,别致有趣,易于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①他技术精湛,会布景会设计沙盘模型甚至会制作大提琴,而这些却是林区里一般人 难以完成的。所以林区流传好多有关他才艺精湛的神奇故事。②荣辱加身时,不论赞扬还 是批评,他都只是“哼”的一声,没有一句话解释。因此不了解情况的人就有不同的版本。③老梁已经故去十几年了,但佩服他的人往往会向别人提起老梁的神奇故事,而林区佩服 的人越多,流传的神奇故事就有愈多的版本。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项,据下文可知,特招是指因特殊才华而招进;C项,与技术专利保护的意识无关;D项,那些人刁难老梁,不是正常的审查制度所需要的。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标题的作用。“‘哼’匠老梁”,“哼”是老梁表达喜怒哀乐时最突出的习惯,以此为题,能彰显人物个性;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以此为题,易于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睛:标题常见的作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具有象征意义,语带双关,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吸引读者兴趣。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与概括。老梁的故事“愈传愈神奇、版本愈多”的原因,主要从“老梁的故事”的价值、老梁这个人等方面分析。“愈传愈神奇”的原因,技术精湛,会布景会设计沙盘模型甚至会制作大提琴,而这些却是林区里一般人难以完成的。“版本多”的原因,荣辱加身时,不论赞扬还 是批评,他都只是“哼”的一声,没有一句话解释。老梁已经故去十几年了,林区佩服 的人越多,流传的神奇故事就有愈多的版本。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旧唐书》中曾记载:唐天宝年间,在全国各地运到京城长安的进贡之物中,宣城郡船 中有“纸、笔”等贡品,这说明当时宣城郡已生产纸、笔。《新唐书》也载宣州宣城郡土贡 有“纸、笔”等物。“宣纸”二字连用,作为一个表示纸张的专有名词出现,始于唐代张彦 远所著《历代名画记》。其卷二中云:“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 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种所谓“宣纸”不是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生产出来的纸张, 而是“好事家”“用法蜡之”以后才可用的其他种类的皮纸。这说明:唐代“宣纸”是宣州 地区所产高级纸张的总称,这是以产地而称的“宣纸”。唐代宣州虽有“纸、笔”之贡,但 不能将这种当时的优质纸张与后来的“宣纸”视为等同,因为原料不同;唐代起已有“宣纸” 之名,但其时是取地名命名,泛指宣城所产之纸;从造纸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唐代尚 未见有以青檀皮为原料的“宣纸”。但不可否认,当时宣州已经产出名纸,以地名命名的“宣 纸”就此产生了。

据《泾县小岭曹氏宗谱》记载,元代至元  26  年,曹大三因避乱率族人迁居小岭。初期 条件十分艰苦,为谋求生计,根据当地条件开始了“宣纸”的试制和生产。宋末经元到明中 叶之前的一段时间内,皖南山区一带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小岭虽为偏远山区,但盛产 优质青檀皮,加上水质、温湿度皆有利于造纸。这一时期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制作的“宣纸”, 主要用于书画装裱托纸等,还不宜于书画。此时,曹氏族人根据社会需求,已开始不断试用 多种复合材料制作纸张,其中就包括稻草。

明朝中叶后,宣纸的原料已非采用青檀皮单一原料,而是掺和了沙田稻草。由于青檀皮 的纤维较长,单一用它作为原料,成纸性质较硬,柔韧性不足,在这种纸上进行书法绘画时, 润墨性稍逊,写意性不能得到充分展现。而稻草的纤维较短,用青檀皮浆掺和稻草浆造纸, 则增加了成纸的绵柔度和书法绘画的润墨效果,这既是适应写意画逐步成为时代潮流的结 果,客观上也缓解了对青檀皮原料的压力,实乃一举两得之事。及至清代,“宣纸”已经普 遍采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作为原料。

元明之际起,“宣纸”开始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主要原料并一直延续至今,产地也由 小岭传播到泾县及其周边地区,国内少数地方也曾在原产地技术人员指导下生产过仿宣,但 皆因无法满足生产“宣纸”的所有条件,产品质量难与正宗“宣纸”相比。我们今天所谓正 宗“宣纸”,就是采用产自安徽省泾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并利用当地独 有的山泉水,按照传统工艺流程和独特配方,在严密的技术监控下生产的,具有润墨性、耐 久性、抗腐性兼具的独特性能,主要供书画、裱拓、水印等用途的高级艺术纸张。

(摘编自曹天生《宣纸的前世今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天宝年间,泾县生产的宣纸由于纸质优于各地手工纸张,成为朝廷的独家“贡品”。

B. 曹大三等人根据当地条件开始了“宣纸”的试制,后又不断试用多种复合材料制作纸张。

C. 稻草是生产书画纸所需的主要原料之一,但不是所有的稻草均可充当宣纸生产的原料。

D. 从明清开始起,“宣纸”普遍采用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主要原料并一直延续至今。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宣纸质地特殊,不是泾县的原料与水质,任何一地的仿宣纸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宣纸。

B. 稻草的纤维较短,增加成纸的绵柔度和书画的润墨效果,因此书画纸以稻草为制作原料。

C. 在宣纸发展历史过程中,它的产地不断扩大,原料加工不断改进,使用的范围不断扩大。

D. 宣纸具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是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地名命名宣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产地泾县境内及周边地区大量种植青檀树和水稻。

B. 书画家对纸张所要求的吸附润墨效果指标,应是宣纸生产中最主要的一项质量指标。

C. 人们掺和稻草浆制宣纸,可以弥补青檀皮成纸性质较硬,柔韧性不足,润墨性较差等缺陷。

D. 现在人们所称“宣纸”,实际上应称之为“泾纸”,这更符合宣纸制作的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