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王出生在一个大家族。每逢节假日,长辈们都会召集家族成员聚会,而小王对此不感兴趣,经常借故缺席。长辈们很不高兴,小王也很苦恼。如今,有不少家族都面临类似的情况,当地晚报“酉姓家事”栏目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王或小王的父母写一封信,或向“百姓家事”栏目投稿,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若写信,统一以“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若投稿,请自拟标题。

 

答案:
也谈“聚会恐惧症” 佳节良宵,本应是阖家团圆、絮叨家常、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候,然而这一绵延久远的中华习俗,却在当下社会遭遇了尴尬。原本的一家老小,其乐融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有人就是不愿凑这个热闹。这不,你的金宵一刻,他的如坐针毡。而纵观当下社会,小王的借故缺席、刻意回避,并非独行之特例,乃是普遍之世相。  于是有人感慨,“传统”之不存也,久矣!长辈们唏嘘喟叹,晚辈们焦虑不安,走亲访友的传统礼节,当真成了当下社会的洪水猛兽,让青年们望而却步、弃如敝履?  非也,笔者以为,时代之现象,乃时代之产物。所有时代中人,皆应以平和之心,理性看待。  诚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此“理”非理性,而指缘由。如小王的青年一代不愿参与大家族的聚会,其行为表现定有心理动因。要知道,成长于家庭小型化之当下的95后、00后一代青少年们,对“各人自扫门前雪”的世道逻辑耳濡目染,早已习惯了与父母双亲朝夕相处的三人模式,习惯了与同龄学友时时陪伴的亲密关系,却十分不熟悉四世同堂式的大家族生活。因此,对于大家庭中的那些“繁文缛节”和长辈们的“高压式”关心,避之唯恐不及,也就不难理解了。  另外,礼之本质,乃是长者身体力行的对于晚辈之教化。而儒家伦理之道所提倡的中国社会里的传统宗族之礼,如三叩九拜,前揖后让,在当下时代看来,未免有些琐碎耗时、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大过本质的嫌疑。试想,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团圆季,长辈们都谈论些陈词滥调的老话题与陈年旧事的老问题,不是学业成绩就是工作婚嫁,晚辈们还要毕恭毕敬地笑脸相迎,能不觉得索然无味么?  当然,凡事总是,过犹不及。节庆之礼,亦不例外。正如前苏联作家所言:“一个作家的责任,乃是拷问出人们光鲜外表下潜藏的灵魂罪恶,再拷问出灵魂罪恶后的洁白之心。”节日之“礼”的空洞肤浅、空有其表,正如人之罪恶灵魂;然而正反相成,利弊相济,节日之“礼”,亦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日益式微的传统文明与国学智慧。它通过定期的聚会之行为,将被时代浪潮冲击的淡漠之亲情凝聚,将被社会洪流裹挟的沦落之德育重拾,诚应成为薪火相继、代代相传的通过仪式。  如何疗救“聚会恐惧症”,将传统之仪式,注入时代之内容,赋予当下之诠释,使其不被历史的大浪淘沙雨打风吹去,而能在新的场域与语境中焕发出勃勃生机,诚需时代中人仔细思量。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材料围绕家族、家庭聚会是该去还是不去展开。不去的话,长辈不高兴,去的话,年轻人也很苦恼。本次写作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和含义作文。长辈爱热闹,喜欢一大家子人在一起的感觉,而年轻人去应酬感觉很麻烦,还不如做点识记的事。写作重点放在理解家族观念和管理管理方式上。喜欢或不喜欢家族聚会都行。容易写议论文,只要观点鲜明,有理有据即可。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