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业主希望解除双方的物业管理合同,而对于法院起草的协议书,物业公司却十分小心翼翼

②被撞伤的老人倒地不起,先后有十几个行人路过,却都漠然置之,后来才有人拨打了报警电话。

③珠海水湾路酒吧街,嗓音超标,扰乱民众生活,市民多次反映,但珠海市环保局谨言慎行

④针对美舰进驻南海一事,洪磊昨天答记者问时表示:希望美方与时俱进,不要损害两国友好关系。

⑤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旁白过多遭吐槽,为体现原著深沉厚重而谨小慎微,忽略了影像本身功能。

A. ①④    B. ②③    C. ④⑤    D. ②⑤

 

答案:
D 【解析】试题分析: ①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可改为“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②漠然置之:形容对人或对事不关心,听之任之。③谨言慎行:说话做事都谨慎小心。可改为“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儿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关心。④与时俱进:是指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可改为“顾全大局”,从整体的利益着想,使不遭受损害。⑤谨小慎微:对琐细的事情过分小心谨慎,以致流于畏缩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震,濠人。从太祖起兵,累官指挥使。洪武十二年,以征西番功封景川侯,禄二千石。从蓝玉征云南,分道取临安诸路,至威楚,降元平章、阎乃、马歹等。云南平,因请讨容美、散毛诸洞蛮及西番朵甘、思曩日诸族。诏不许。又请以贵州、四川二都司所易番马,分给陕西、河南将士。又言:“四川至建昌驿道经大渡河往来者多死瘴疠询父老自眉州峨眉至建昌有古驿道平易无瘴毒已令军民修治。请以泸州至建昌驿马,移置峨眉新驿。”从之。二十一年,与靖宁侯叶升分道讨平东川叛蛮,俘获五千余人。

  寻复命理四川军务,同蓝玉核征南军士。会永宁宣慰司言,所辖地有百九十滩,其八十余滩道梗不利。诏震疏治之。震至泸州按视,有支河通永宁,乃凿石削崖,令深广以通漕运。又辟陆路,作驿舍、邮亭,驾桥立栈。自茂州,一道至松潘,一道至贵州,以达保宁。先是行人许穆言:“松州地硗瘠,不宜屯种。戍卒三千,粮运不给,请移戍茂州,俾就近屯田。”帝以松州控制西番,不可动。至是运道既通,松潘遂为重镇。帝嘉其劳。逾年复四事:一,请于云南大宁境就井煮盐,募商输粟以赡边。一,令商入粟云南建昌,给以重庆、綦江市马之引。一,请蠲马湖逋租。一,施州卫军储仰给湖广,溯江险远,请以重庆粟顺流输之。皆报可。

  震在蜀久,诸所规画,并极周详。蜀人德之。善政自誉,蓝玉败,疾谓与震及朱寿诱指挥庄成等谋不轨,密诏论逆党,以震为首,并其子炳诛之。

(选自《明史·曹震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川至建昌/驿道经大渡河往/来者多死瘴疠/询父老自眉州峨眉/至建昌/有古驿道平易/无瘴毒已/令军民修治/

B. 四川至建昌驿/道经大渡河/往来者多/死瘴疠询/父老自眉州峨眉/至建昌有古驿/道平易/无瘴毒已/令军民修治/

C. 四川至建昌/驿道经大渡河往/来者多/死瘴疠/询父老/自眉州峨眉/至建昌有古驿道/平易无瘴毒/已令军民修治/

D. 四川至建昌驿/道经大渡河/往来者多死瘴疠/询父老/自眉州峨眉至建昌/有古驿道/平易无瘴毒/已令军民修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西番,即西羌,族种最多,自陕西历四川、云南西徼外皆是,其散处河、湟、洮、岷间者,古为国患尤剧。

B. 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如:后数日驿至。(《后汉书·张衡传》)

C. 奏,常称启奏、奏议、奏疏、奏折、奏本等。封建时代下级对上级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如:拔刀斫前奏案。

D. 密诏,秘密的诏书,一般表述是古代皇帝或者太后、太子等皇族直系权力人员紧急或秘密留下的文书和口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震跟从太沮起兵,屡立战功。曹震跟随太祖起兵,累积功劳被任命为指挥使。因征讨西番有功封为景川侯,食禄二千石。后跟蓝玉征讨云南,降服元平章、阎乃、马歹等人,讨伐平定了东川叛蛮,俘虏五千余人。

B. 曹震受诏治理河滩,顺利疏通。诏令曹震治理疏通滩堵塞,他到泸州视察,看到了有条河直通永宁,于是凿石削崖,加深、扩广河道,达到通漕运的目的,又开辟陆路,兴建驿舍邮亭,架桥立栈,量后通达保宁。

C. 曹震创建松潘重镇,积极建议。曹震治理运道畅道,松潘成为重镇,太祖嘉奖曹震的功劳。过了一年,他又上奏了四件事:掘井煮盐、运粮固边、粮钱换马、免马湖租、顺江送粮等。他的奏请得到了允准。

D. 曹震治蜀善政有誉,未得善终。曹震在治蜀中,管理良好很有声誊,因蓝玉叛逆事情败露,有人妒忌他,就污告蓝玉曾与曹震和朱寿诱使指挥庄成等图谋不轨。密诏追论逆党,曹震与儿子曹炳一同被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松州地硗瘠,不宜屯种。戍卒三千,粮运不给,请移戍茂州,俾就近屯田。

    (2)震在蜀久,诸所规画,并极周详。蜀人德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徐光宪:他的世界“祖国最大”

王庆环

    5月6日,“稀土之父”徐光宪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他是我国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稀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斯人已逝,精神长存。告别的时刻,感念先生作为一代科学巨匠走过的一生,人们发现,他留给科学世界的宝贵财富是如此厚重与绵长。

“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正是这一信念,支持徐光宪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放弃留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和科研前景,放弃妻子高小霞一两年后可能得到的博士学位,毅然回国。

回顾徐光宪先生的一生,爱国,不仅是他个人崇高的情感,更成为他科学工作的最高准绳。他常说“科学研究应该时刻关注国家目标”,国家需要你改变方向时,科学家应该服从国家需要。他曾在科学研究中四次改变科研方向,先是从量子化学转到络合物化学,再转入核燃料萃取方向,接着是稀土分离,最后又回到量子化学方向。

这种情怀,让徐光宪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一方面,他强调要思考纯科学研究如何衍生出应用价值,考虑其远期的应用背景,使基础研究的成果尽可能应用到实际中去,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他又特别强调基础研究,他常说,没有基础研究,引进国外的技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且自己的基础研究不行,就没能力消化,更谈不上创新。“他这么做,完全站在‘祖国最大’的高度上,非常了不起,所以我们看他,觉得他就是黄河,就是泰山,就是北斗。”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说。

徐光宪生前经常讲他年轻时一段“塞翁失马”的经历。1939年夏,徐光宪从宁波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科毕业,有机会获聘成为昆明铁路局的铁路练习工程员,铁路局派来一个人,把徐光宪及其他7名同学带到上海,并安排他们住进一家小旅馆,谁知这个人却带着8个人的路费趁着兵荒马乱跑了。没办法,徐光宪只能投奔在上海当初中教师的哥哥,得以有机会备考上海交大。每次回忆这段往事,他都会感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从生活小事中也能看出哲学意义的徐光宪,在科学道路上有着非常宽广的学术视域,十分关注化学学科的基本问题,对科学史、传统文化均有所思考,其中哲学思考更是贯穿其一生的科研工作。

徐光宪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对化学哲学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的自然科学家之一,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等经典理论,他在20世纪50年代对“物质和运动”进行了考察,其成果属于中国化学哲学最早问世的一批成果。

科学发展史也是徐光宪感兴趣的领域,他善于从科学史的重大发现中来获取科学研究中的科学方法,他的许多分类学与方法学思想即从科学史当中获取灵感。他的报告,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徐光宪自美国留学回国后,一直在北京大学工作,既从事科学研究,也从事教学工作,两项工作都做得十分成功。他常说,作为教师,讲课比天大。徐光宪上课从不迟到,他曾说:“我从学生的脸上,看到他们对我的讲课是满意的,我就感到很高兴,很幸福。”

就像他做科学研究一样,他的教育教学工作从来都不“单纯”。

正是因为意识到逻辑思维训练与科学创新的重要性,他编写的讲义与教材,都特别注重习题练习与训练,课前五分钟的习题测验,是他上课的特色。他希望学生做完习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用学到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他的课程一般都是与科研需要结合起来的,在教学中引入自己研究的新成果,介绍研究领域所需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及时反映国际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

徐光宪非常关心青少年的科学教育,1999年8月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初建时,他是俱乐部第一批学术指导中心导师。“那时徐老年近八旬,亲自做讲座、答疑,让我们尽情享受了科学的魅力与活力,那场景,仿佛就在昨天……”已经毕业多年的俱乐部老会员闻讯来到灵堂祭奠,并留下了这样的文字。

“我对老师最突出的感受是他的为人,他特别乐于助人。物质上,捐钱捐物的事情做得真不少,帮助困难职工和学生 ;精神上,凡是向他求教的人,无论是不是他的学生,他都热心帮助。他对年轻人特别好,担负责任,给予帮助,让年轻人放手去干,成长起来。还有,他无论做什么都坚持不懈,遇到困难用几年的时间去解决也不怕。”黎乐民院士说。

(摘自王庆环《名人传记集萃》2016年9月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20多年前,国外稀土行业的跨国企业,被迫经历过一次巨变,他们称这次巨变为“中国冲击”。中国终于实现了由稀土资源大国向稀土生产大国、稀土出口大国的转变。为此,徐光宪被称作“稀土界的袁隆平”。

(余玮《徐光宪:举重若重的“稀土之父”》)

②“科学家中有两种人,一种是‘工匠’,还有一种是‘大师’。前者的目光局限在具体的研究中,而后者则研究科学的哲学层面。徐光宪就是后者的境界。”徐光宪的学生严纯华院士说。

(马荣真、彭广舟《“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逝世:一生“扎根”稀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徐光宪多次改变研究方向,在每个领域都有杰出成就,稀土方面的成就只是其中之一,作者特别突出介绍他在稀土方面的贡献。

B. 从文章标题“他的世界‘祖国最大’”中可以看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讲徐光宪的精神世界,尤其凸显他的爱国情怀,以祖国需要为研究方向的爱国精神。

C. 黎乐民院士的话与作者的评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徐光宪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突出其助人、坚持等品质。

D. 文中介绍徐光宪上课从不迟到,他曾说看到学生对自己讲课是满意的,感到很高兴,很幸福。引用传主的话语增强了可读性和可信度,使传记具有更真实感人的力量。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写徐光宪遗体告别仪式举行的时间和地点,第二段先介绍徐光宪的身份,再点出告别时的感受,从而引出下文对徐光宪的评述。这两段与后文形成了结构上的总分关系。

B. 徐光宪的信中“祖国最大”的爱国情怀,让他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一方面他强调科学研究的应用价值,而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C. 徐光宪是率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入化学研究的人,对化学哲学相关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他对“物质和运动”进行考察后取得的成果,属于中国化学哲学最早问世的一批成果。

D. 本文提及徐光宪年轻时的一段“塞翁失马”的经历,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交代徐光宪在科学研究之路上取得成就的原因,二是说明徐光宪能够从生活小事中看出哲学意义。

E. 文章引用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老会员的话,属于侧面描写,突出了徐光宪对青少年的科学教育的关心,同时也表现了他做讲座时的个人魅力之大与课堂气氛之活跃。

3.徐光宪“留给科学世界的宝贵财富是如此厚重与绵长”,他留下了哪些宝贵财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为了一张五克朗钞票

【挪威】约·鲁德

    清晨时分,他踏上一家食品商店的台阶,喘着粗气,小心地坐在最上一级台阶上。他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又推了推商店的门,可是门锁着。他很饿,一直在想,这里说不定侥幸会有点儿隔夜的鱼丸或者别的残羹剩饭吧。他把蜷起的双腿贴住胸膛,脑袋几乎夹在双膝中间,就这样痴呆呆地望着街上的积雪,耐心地等待着。

    忽然他瞅见一张被污泥和脏水弄得潮腻发亮的蓝纸片,它好像是一朵迎春花。他猛然竖直了身体,浑身的血液陡然像潮水一样涌起来,他一个箭步蹿下台阶,捡起那朵在严寒之中一枝独秀的花。他拿着纸的手在簌簌发抖,手指冻得似乎被那蓝色所染透,他怔呆呆地凝视着,眼睛里闪出欣喜若狂的光芒。

    这是一张五克朗的钞票。

    他用手把它轻轻揉平,又抻了一抻。他马上感到上帝的目光盯住了他,于是慌忙把礼物放在兜里,但是不敢把手抽出来。那只手就一直插在兜里,手指紧攥着钞票,他像一个小偷一样从那条静寂的街上逃了出来。他那张好久没有刮过胡须的脸颊上泛出狂热的红晕,眼睛炯炯发亮。

    这张钞票对于他来说是一大笔财富。这使他觉得脑袋里一阵眩晕,肚子里咕噜咕噜,有巨大的空间可以容纳非常多的热气腾腾的饭食,这种空荡荡的感觉突然从胃的深处一直上升到灵魂。

    他走过了十几条大街小巷,沾沾自喜地把这种难忍的欲念当作享受。他一次又一次地来到卖食品的商店,可是走过大门却并不进去。他在卖咖啡店门口停住脚步,眼前金星直冒,一再责问自己为什么不进去饱一饱饥肠呢?每次他都想不愿再过手上没有这笔钱的生活,他想将这区区五克朗利上加利。

    他抵挡住了一切食物香味的诱惑,头脑里充满了雄心勃勃的宏图大略。他终于找到一家他曾听别人说过的批发商店,一个目光灼灼的戴眼镜的老人站在柜台后面,怀疑地、很不友善地打量他。他已经计划周全,似乎除了这个想法之外再也找不出更完整的生财之道了。他打算用三克朗买进鞋带,再花一克朗吃饭,最后一克朗备而不用。

    他微笑了,紧张的心情放松了,似乎要马到成功了。

    老人从暗影处抓出一卷棕色和黑色混在一起的鞋带,用手掂了掂分量,那只手又青又紫。他不客气地撅起潮湿的下唇说:“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老人看到了那张五克朗的钞票,把它展平,挥舞着它放在冻成青紫色的鼻子前嗅嗅。他的两颊升起了一阵不好意思的红晕。他收进撅起的下唇:“如果五克朗都买,每一副鞋带就便宜一些,按批发价。少于五克朗的货我是不卖的。”

    他回答说:“我只要三克朗。”

    现在他后悔事先没有吃饭或把钞票兑换开来。

    “如果你买五克朗,你可以有百分之百的赚头。”

    他又盘算起来,觉得饥饿还可以再忍一忍,于是他接过那五克朗钞票换来的鞋带,挣他的百分之百的赚头去了。

    他唱了一首没有字眼的歌,他把这首老歌改成了一首歌唱卖鞋带小贩的新歌。

    他踏进一排办公室。冷汗从他额头上冒出来,头脑反而清醒了一些,不过拿着鞋带的手却在发抖。他在心里默默念着上帝,向第一个顾客鞠了一躬,可顾客不要。于是他继续向前走。又有几个人不买。人家的态度倒不都是生硬的,他也不敢硬要人买,哪怕是那些看起来最弱的顾客。

    一个主任模样的人说道:“鞋带?我已经收集了满满一抽屉,足足可以用鞋带来上吊了。真是活见鬼,你留着自己上吊用吧!”

    他向一百多人销售鞋带,他们都在慢慢地宰割他,一个个朝他的心坎上扎进冷酷的一刀。

    天渐渐黑下来,他仍在街上奔走,不断朝过路人凑上去销售,他们根本不理他,好像他是看不见的或根本不存在一样。他们不明白这捆鞋带对他来说有多沉,不明白鞋带的重量可以把他压扁,会把他挤得和路灯、电线杆融成一体。

    在公园深处,他瘫倒在潮湿的泥地上,数了数自己那捆原封不动的鞋带。他就把这些黑色的、棕色的鞋带结成一条绳索,然后把这绳索悬到大树底下的丫杈上,并照别人所说的那样做了。

(选自《外国微型小说》2017年5月版,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本篇小说主要围绕“一张五克朗的钞票”这条线索来组织材料,这张“五克朗的钞票”贯穿了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小说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B. 小说多次描写“五克朗的钞票”,突出了这张钞票的作用,以及钞票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同时也直接表明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C. “他”有了钞票,也感到饥饿,但多次走过卖食品的商店时都没进去,还把这种难忍的欲念当作沾沾自喜的享受,这反衬出“他”是一个坚韧、有毅力的人。

D. 小说中写了“他”推销鞋带时的场景,虽然“他”有礼貌地鞠躬,向一百多人销售,可是都未成功,原因是“他”没力气吆喝去叫卖。

2.“批发鞋带的老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对于捡到的五克朗钞票,“他”是怎样处理的?你赞同他的做法吗?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