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民国老课本由叶圣陶等人主编,丰子恺插图,其中有篇题为“蜘蛛结网”的课文:

“蜘蛛在檐下结网,既成。一蜻蜓飞过,误触网中。小儿见之,持竿挑网,网破而蜻蜓飞去。”

你对“小儿”的行为有何看法?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破网之举,逆反自然 天地自有常法也,不以桀亡,不以尧存。天地有天地的规律,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今有一小儿见蜻蜓误触网中,不忍,持竿挑网,网破而蜻蜓飞去。初见其为,大赞其善,深思之后却叹其举逆反自然法则矣! 蜘蛛结网,欲以安家、捕食,网成,食物来之却被小儿破网放之。或其初为善,但以违自然之法。若小儿见网则破,而蜘蛛何得存焉。小儿无心之举,却违自然之则,终铸大祸,蜘蛛以蜻蜓为食,而小儿只顾蜻蜓之益,使其逃。若人人而为之这般,将鼠巢,蛇窝一一除尽,将如何?自然紊乱而人兽受其扰。故曰:逆反自然之则不可为,尊重自然之则亦为大道。 小儿破网之举实为助蜻蜓脱困境,此举与其父母甚爱其子而助其子女扫除路中阻碍何其相似。但其果如何,致使其子衣食住行样样皆难离其父母。脱父母之怀犹如难于上青天,长此,此儿成人之后必无用,不能独立生活之人对家庭有何用哉?况于社会、国家呢?若父母顺应法则,让其子经受人生路上应有的挫折和困境,不说成为国家之栋梁,也有家庭梁柱之力啊。小儿破网之举亦会带来相似之后果。小儿见蜻蜓落网则救,获救之蜻蜓看似高枕无忧,却也会如成人一般,忧患意识减少甚至丧失。若有一日,小儿未能破网救之,则其毫无反抗之力。究其根本,皆因小儿与父母自身冲动感性之心且违背自然法则之举而酿此大祸。若其皆顺应法则,其子或许饱受磨难,但坚毅;蜻蜓虽被食,却也顺应自然之理。可见,尊重自然法则方为善道、大道。 人有常法,物有常规,自然之法不可逾越。正如丝瓜藤和肉豆须一般,两种植物的根须生长扭曲在一起,将其扯断分辨,则两者皆毁。若顺其自然,任他自然生长,则可得丝瓜与肉豆食用,若将他们分开种在更开阔的环境,防止他们争取水分和营养,结果恐怕两者皆匍匐在地,难以向上生长了。两种食物自然生长在一起,相互扶持,形成其共生共存之道。蜻蜓与蜘蛛亦为此理。蜻蜓误触蛛网,蛛将食之,或其侥幸逃之,则蛛今后结网则会更密,蜻蜓亦会处处小心。而小儿之举却破此常理,任蜘蛛网结得再密,小儿破网也是轻而易举之事。小儿之为是违反自然之举啊。若小儿不破网,两者更能互利共长。 今有小儿为心中至善而破网助蜻蜓逃之,但自然有法,法不受人之干涉。故小儿破网之举不可轻,逆反自然法则是大事。天地自有常法,自然法则不可违,顺应法则为正道、至道。 【解析】试题分析:对于“小儿”的行为,可表示赞成,也可表示反对,还可辩证看待。 如赞成“小儿”的做法,可从小儿”的行为的本质是对生命关爱和尊重这一角度说理。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仁”是儒家思想的根基,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而佛家、道家更是讲博爱之心,慈悲万物,不可杀生,不可见死不救。从这一角度理解,唤起对生命的悲悯与关爱,应是教材编写者编写该课文的主要用意。 如反对“小儿”的做法,可从这样的角度说理:“小儿救蜻蜓”的行为,似乎又破坏了自然界物竞天择的生存法则,也有悖于我们当今所倡导的生态平衡、自然和谐的精神理念。 如辩证看待,可对“小儿”行为的利弊及其影响表达看法。 值得一提的是,不管从“人文”还是“自然”角度看问题,都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应重点围绕“为什么”而写作,即或赞成,或反对,或辩证看待“小儿”行为的理由;第二,立意应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若抛开材料内容,不是针对“小儿”的行为发表看法;或只把爱心、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当作话题泛泛而谈,应视为偏题之作。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如本题,可以从认可小儿行为的角度来谈对生命的关爱,也可以从批评小儿行为的角度谈对自然法则的破坏,当然可以辩证看待这一行为。  
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