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顷之,征为尚书。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今虽有十二州,至于民数,不过汉时一大郡。二贼未诛宿兵边陲且耕且战怨旷积年宗庙宫室百事草创农桑者少衣食者多今其所急,唯当息耗百姓,不至甚弊。傥有水旱,百万之众,不为国用。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

(摘编自《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

1.下列对划波浪线部分的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二贼未诛宿兵/边陲且耕/且战怨旷积年/宗庙宫室/百事草创/农桑者/少衣食者多

B. 二贼未诛/宿兵边陲/且耕且战/怨旷积年/宗庙宫室/百事草创/农桑者少/衣食者多

C. 二贼未诛宿兵/边陲且耕且战/怨旷积年/宗庙宫室/百事草创/农桑者少/衣食者多

D. 二贼未诛/宿兵边陲/且耕且战/怨旷积年/宗庙宫室百事草/创农桑者少/衣食者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守,战国至秦朝时期郡守的尊称,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隋朝之后不再是正式的官名,只成为州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B. 践阼,也作践祚,本指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主持祭祀,所以代指帝王即位,也可以指临时代行王政。

C. 尚书,秦朝时为低级官员,在殿中负责发布文书。汉朝以后地位逐渐提高,隋朝以后为六部长官,是古代中央政府部级长官。

D. 奏议是中国古代一种公文文体,是古代臣下上奏帝王文书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诰、表、制、书等。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蒋济擅用计谋。当孙权带兵围攻合肥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无法派重兵支援;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从而保全了合肥。

B. 蒋济刚直敢言。魏明帝即位之初给予中书监、中书令等近臣大权,不与民休息,虚耗民力,他都能上疏对皇帝进行劝谏。

C. 蒋济为人谦逊。他因跟随太傅诛杀专权的曹爽等人有功,被加封都乡侯,但他坚决推辞,至死也没有接受皇帝的封赏。

D. 蒋济忠诚能干。从东汉到曹魏,他曾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都能提出恳切的建议,深受人主的器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⑵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

 

答案:
1.B 2.D 3.C 4.⑴可以派人劝说孙权跟随在关羽的后面(袭击),答应割划江南来封赏孙权,那样樊城的包围就会自动解除。 ⑵太傅发扬独断的计谋,陛下明了臣下的忠信节操,罪人伏法被杀,这是社稷国家的福分。( 【解析】 1.试题分析:原文标点为“二贼未诛,宿兵边陲,且耕且战,怨旷积年;宗庙宫室,百事草创,农桑者少,衣食者多。” 2.试题分析:诰、制是帝王给臣下的文书。 3.试题分析:“至死也没有接受皇帝的封赏”有误,是皇帝不允许蒋济辞谢封赏。 4.试题分析:关键点:(1)“蹑”“以”(2)“奋”“伏诛”。 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参考译文: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县人。建安十三年,孙权率领众兵包围合肥。当时太祖大军征讨荆州,遇上流行疾病,只派了将军张喜统领一千骑兵,带领汝南兵士去解围。蒋济于是秘密告诉刺史,假装得到了张喜的信,说步兵骑兵四万人已经到达雩娄。孙权听信了,匆匆烧了围城工事退走,合肥城因此得以保全。任蒋济为丹阳太守。有诬告蒋济是阴谋叛乱的主要策划人,太祖知道了说:“蒋济岂能有这种事!如果有这种事,我就太不了解人了。这一定是愚民幸灾乐祸,胡乱攀扯他罢了。”征召蒋济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包围樊城和襄阳。太祖因为汉帝在许县,离贼军太近,想要迁都。蒋济劝说太祖说:“刘备、孙权外表亲密,实际疏远,关羽如愿以偿,孙权必定不情愿。可以派遣人劝说孙权跟随在关羽的后面(袭击),答应割划江南封赏给孙权,那样樊城的包围就会自动解除。”太祖依从他们说的那样去做了。孙权知道了,立即带兵向西攻袭公安、江陵两县。关羽终于被擒获。 魏文帝即帝位时,又出任山东中郎将。文帝问他说:“您所听到看到的天下风俗教化怎么样呢?”蒋济回答说:“没什么其他好的地方,只听见亡国的言谈而已。” 不久,蒋济被征召为尚书。魏明帝即位,蒋济升任中护军。当时中书监、中书令这两个职位称为专任,蒋济上疏说:“作为一个君王,左右大臣权柄太重,国家就要有危难;近侍过于亲密的,本身就会受蒙蔽,这是古代的最高警诫。”明帝的诏书说:“刚直的大臣,是君王所倚仗的。蒋济文武全才,做事勤勉,尽心尽力,每有军国大事,总有奏议,忠诚奋发,我十分看重他。”景初年间,魏国朝廷对外频繁征战,兵役繁重,内部大兴土木,怨恨的人很多,而又赶上粮谷歉收,发生饥馑。蒋济上疏说:“陛下正应当发扬扩大前代的事业,实在还没到无忧无虑、天下大治的时候。现在虽然名义上有十二个州的地盘,但说到人口数量,却不过汉代时一个大郡的人数。孙、刘二贼还没有诛杀,士兵驻守边陲,又耕种又作战,怨恨的情绪积蓄了多年。宗庙宫室,各种事务都在初创时期,从事农桑业的人少,要穿衣吃饭的人却很多,当今紧急的任务,只有停止消耗百姓,使他们不至于十分困乏。如果赶上水旱灾害,数以百万计的人将不会为国家所使用。凡是役使百姓必须乘农闲的机会,不能耽误农时。想建功立业的君王,先要估计他的民力,然后抚慰他们的疾苦病痛。”明帝下诏书说:“如果没有护军将军,我听不到这样的话啊!” 魏齐王即位后,蒋济被升为太尉。这个时候,曹爽专权,丁谧、邓飏等人轻易地改变了法律制度。蒋济因为随司马宣王在洛水浮桥驻军,诛杀曹爽等,被晋爵封为都乡侯,封邑七百户。蒋济上疏说:“太傅发扬独断的计谋,陛下明了臣下的忠信节操,罪人伏法被杀,这是社稷国家的福分。封赏必定要施加给有功的人。现在论谋划,臣下不能先知;论作战,士兵也不是臣下所统率。”蒋济坚持辞让,而曹芳不许可。蒋济于当年去世,谥号为景侯。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陈复礼:耄耋大师赤子情

刘伟忠

陈复礼先生是著名的世界摄影大师,与吴印成先生、郎静山先生并称摄影界“华夏三老”。陈老今年97岁高龄,从事摄影长达六十多年。他的摄影艺术成就得到了海内外文艺界的广泛认可,饮誉无数。1996年,中国摄影家协会曾专门召开陈复礼摄影艺术研讨会。“年方十八高大全,亦父亦师亦友一巨人”——这是当时中国摄影界给予陈复礼的集体评价。那一年,陈复礼80岁。

1916年7月20日,陈复礼出生在广东潮安县官塘镇石湖村,其父陈必名先生饱读诗书,喜爱潮州音乐、戏曲,尤其醉心于笔墨丹青。陈复礼出生于这样的家庭,一方面具有天然的艺术基因,一方面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陈复礼八岁启蒙,上了六年小学后,又读了一年私塾,读完了《论语》《孟子》《左传》等诸多古籍经典。1931年,15岁的陈复礼就读于潮州韩山“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又称韩山师范,以“总评甲等”的成绩毕业。之后遭逢战乱,“过番”①东南亚,泰国求亲,越南靠友,后又辗转老挝、柬埔寨。直至中年移居香港,生活才算安定下来。

陈复礼回忆说:到越南后,为生存奔波无暇学画,后来在一本法国杂志上看到了台湾摄影家郎静山的摄影作品,感受到摄影也可以如此富有画意,便开始对摄影着迷。画画需要安稳的环境,而摄影却比较灵活,比较适合他当时的生活状态。

“诗情画意王摩诘,镜里丹青复礼陈。”这是原广东省委书记王匡对陈复礼的评价。王匡认为,正如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中渗透着画意一样,陈复礼的镜头下散发着浓厚的丹青气息。他将中国画运用空白和墨线来区分物体的方法融入摄影,在黑白摄影中,运用单色来表现被拍摄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去粗取精、删繁就简、虚实相间、藏露结合的精华。

在风光摄影彰显中国画意的基础上,陈老进一步吸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配套元素,将书法、篆刻、诗歌等以题句、落印的方式融入到照片中。他的许多摄影作品,还以著名诗词或化用诗词来命名。这个时候,“中国画意”已经不足以概括他的作品风格,而只能形容为“中国气派”。

高扬着“中国气派”的旗帜.沿着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道路阔步向前,陈复礼收获了他的另一大发明——“影画合璧”。所谓影画合璧,在兼具中国画意、书法、诗词、篆刻等文化元素于一体的照片上,补充中国传统绘画,绘画题材与照片题材有机融合,成为一幅新的“合璧”作品。陈复礼先后与李可染、吴作人、刘海粟、启功、古元、范曾、黄胄、李苦禅、黄永玉、程十发等20多位书画名家合作“影画合璧”作品。现在,参与合作的书画家很多已经故去,这些独特的艺术品变得更加珍贵。

在早期作品中,陈复礼通过摄影镜头表现出对劳苦大众的同情、爱怜和寄望,也寄托着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体悟。他的代表作之一《战争与和平》,以铁丝网中的鸽子为主角,配以布满乌云的天空背景。其子陈惊雄说:“这与父亲的经历也是紧密相关的。日本侵华战争迫使他背井离乡,日本侵入泰国迫使他辗转越南,在越南又赶上越法之战,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通过镜头表现出来的对和平的热爱尤其强烈。”

在改革开放之前,陈复礼的作品以拍摄祖国的名山大川为主,展示华夏大地的秀美风光。改革开放后,陈复礼的作品开始捕捉时代的脉搏,记录社会的变迁,渗透了浓厚的时代色彩。如果说风光摄影着重体现了陈复礼追求的“美”,那么一系列写实性较强的作品则体现了“真”和“善”。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丑恶社会现象,陈复礼也没有规避,他以镜头为武器,或夸张、或映射,进行犀利的批判。

历尽沧桑的一代大师,如今终于可以静享天伦,颐养天年。但陈复礼先生对摄影艺术界的影响并没有停止发酵,就在2011年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他的两幅作品《喜雨》《朝晖颂》作为中国艺术精品亮相,引起了海内外摄影艺术界的关注。作为当代摄影中国气派的代表者,陈老的影响注定是深远的。

相关链接:

潮汕一向有艺术之乡的美誉。自小耳濡目染,受影响非常大。举一个例,潮汕的屋脊,那些画,门口的那些画,尽管是农民的画、工匠的画,但都有一定的艺术造就。我自小看这些,深深理解潮汕乡土文化,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自自然然,不知不觉跟着这条路走。

                                              (陈复礼《我的艺术之路》)

【注】①过番:旧时闽南人称到南洋谋生。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年方十八高大全”是赞誉陈复礼年轻时期的摄影创作已达到高、大、全的艺术境界。

B. 陈复礼具有天然的艺术禀赋,同时,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民间艺术的影响。

C. 陈复礼的作品艺术地再现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表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

D. 陈复礼的摄影作品取材丰富,这与他早年坎坷的生活经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有关。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陈复礼最初迷上摄影,既是生活环境使然,也与偶然遭逢的机遇有关。在跨入这一行之后,他就从未懈怠,直至耄耋之年,还不断有艺术精品问世。

B. 陈复礼虽然家境贫寒,但自幼饱读古籍史书:青年时代就读于韩山师范,成绩非常优异,后来遭逢战乱辗转于东南亚多个国家,却不曾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C. 陈复礼是著名的摄影大师,与吴印成、郎静山齐名,他们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难分伯仲,并称为摄影界“华夏三老”。

D. 陈复礼与多位第一流的书画名家合作“影画合璧”作品,现在,参与合作的书画家很多已经谢世,这些独特的艺术品就更是价值连城。

E. 陈复礼的摄影作品展示华夏大地的秀美风光,捕捉时代的脉搏,也犀利地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他的作品始终坚持的是“真”“善”“美”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

3.请概括说明陈复礼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摄影艺术的主要成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武  生

张国平

    剧团虽属三流,演员们待遇也不高,但有它在毕竟是个寄托,现在突然散了,便仿佛一座靠山蓦然坍塌了。出门时拿走了一把刀,侯三演的是武生,那把道具刀已陪伴他多年。

    侯三的老婆是一家超市的财务主管,自从她从收银员升为财务主管后,她的脸顿然肿得不行,对侯三指桑骂槐,剧团解散的事让她知道了,准又一阵狗血喷头。得尽快找份工作,这样才能堵住她的嘴。理清了思路,侯三提刀回家。

    哟,长出息了?想杀人呀?老婆看到侯三手里那把明闪闪的刀,口气里满是不屑。

    我的祖奶奶,借八个胆我也不敢动你一指头啊。侯三说,刚接了一个新角色,拿回家练练。

    练个屁!你看看你,有蹬三轮的挣钱多不?侯三被老婆一下噎住了。每提到钱,侯三便像撒气的皮球,再没舞台上那份豪情了。

    去招聘市场,侯三看到一块牌子,顿时兴奋了,牌子上写:招聘保安。可人家不要侯三,说是专解决下岗职工的。侯三的剧团虽不算草班儿,但也未正式纳编,侯三没有下岗证。侯三灵机一动说,我是唱武生的,会翻跟头。侯三便一阵前空翻又一阵后空翻,将跟头翻得如旋风。人家还是摇头,上面有政策,我们说了不算呀。侯三没辙了,一脸惆怅。

    这时被人拍了一掌,侯三回头看到一个很阔的人正对他微笑。那人问,找工作?侯三点头。那人说,除了跟头你还会什么?侯三说,会武功。那人说,耍一套看看。侯三便打了一套拳,虎虎生风。

    那人便说,就跟我干吧。不过是试用,试用期内这个数。那人伸两个指头。

    二百元?太少了。侯三说。那人说,不是二百,是两千。那人见侯三吃惊得张大了嘴巴,就说,过了试用期,就是这个数。那人伸出一个巴掌。侯三做梦也想不到会有这么优厚的待遇,笑得嘴角咧到了耳朵上。于是那人便成了侯三的老板。

    有天老板让侯三坐他的车办事,还没到地方便被人截住,侯三迷迷糊糊被几个彪形大汉绑架了。侯三虽有些功夫,但恶虎难抵群狼,侯三被推进黑乎乎的地窖。

    说,你们老板住哪里?怎么联系?侯三被打得遍体鳞伤,遭人盘问。侯三的嘴上像粘了封条,一个字也不说。反复多次,侯三死去活来,愣是没吐一个字。那帮人恼羞成怒,将侯三关在地窖里,一连三天不给饭吃也不给水喝。地窖里阴冷潮湿,侯三昏死过去。

    侯三看到地窖口闪进一道亮光,朦胧中下来一个人。侯三吃惊,下来的是老板。侯三胆怯地说,你也被抓了?不是我说出去的。老板笑了,说,你小子够意思,安心养伤吧。侯三问,你怎么知道我被藏在这儿?老板说,以后你就明白了。那天侯三突然看到一个绑架他的人,才明白,原来是老板考验他。妈的!侯三咽了口吐沫。

一天老板问,你表现很好,有什么困难需要我解决?侯三便说,家有老母一人独居。老板说,请来嘛。侯三苦笑,老婆不孝顺,不让老人来。老板脸一沉说,休了她。侯三说,我哪敢啊。

看你那点出息。老板说,这好办,等你试用期满,安排套房子,把老人接来住。侯三没想到老板这么仁慈,感激得差点跪下。

这天侯三陪老板出门,老板一脚踏坏了一卖艺瞎子的二胡。瞎子死抱老板的腿不放,非让老板赔。老板很没面子,对侯三吼,踢翻他!侯三见瞎子可怜,便掏钱,却被老板打在地上。老板说,我是随便赔钱的人?踢翻他!一分钱也不给。侯三犹豫着不肯动手。

老板失望地过来拍侯三的肩膀,又掏出一沓钱说,你可以走了。为什么?侯三吃惊。老板说,你考试不合格。这就让我走?侯三不肯。老板把钱一塞说,拿钱走人。

妈的。侯三接过钱朝瞎子走去。侯三把钱塞在瞎子衣兜里,拍他肩膀说,伙计,拿着。

侯三转身离去,头仰的老高。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侯三所在的剧团只是三流,他在剧团的收入也不高,剧团突然散了,使他失去了生活的寄托,如果不尽快找到新的职业,肯定会被老婆骂个狗血喷头。

B. 侯三因为惧怕老婆,自己下岗的事瞒着老婆;去招聘市场找工作也只能背着老婆;老婆不让他把老母亲接来他也只得屈服。

C. 侯三生性懦弱,老婆骂他,他只能笑脸相迎;瞎子找老板赔钱,老板让他踢翻瞎子,他也犹豫着不动手。

D. 老板是个心狠手辣的人,为了考验侯三对他的忠诚,把侯三打得遍体鳞伤;还让侯三殴打一个向自己索赔二胡的卖艺瞎子。

2.侯三从剧团出来时拿走了一把刀,这把刀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3.侯三在老板对他的两次考验中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并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不同表现”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家国一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渐形成了。“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1.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家族是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

B. 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神的生长道路上的起点。

C. 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D. 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 第二段以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是以善为核心的。

C. 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

D. 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述各种文化形态中伦理道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人格尊严问题。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B. 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的,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C. 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

D. 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认识,人必须有道德,因而中国人一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