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古诗文默写

千呼万唤始出来,                    。

                 ,不尽长江滚滚来。

此情可待成追忆,                      。  

                 ,孤舟一系故园心。

艰难苦恨繁霜鬓,                      

               ,此时无声胜有声。

剑阁峥嵘而崔嵬,                               

 

答案:
(1)犹抱琵琶半遮面。 (2)无边落木萧萧下 (3)只是当时已惘然 (4)丛菊两开他日泪 (5)潦倒新停浊酒杯 (6)别有幽愁暗恨生 (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推荐试题

阅读《蜀道难》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问君西游何时还       西:向西    B. 连峰天不盈尺          去:距离

C. 砯崖石万壑雷       转:使滚动    D. 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尔:你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见悲鸟号古木/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B. 蜀道之难,难上青天/冰,水为之,而寒

C. 嗟尔远道人胡为乎来哉/宋何罪

D. 其险如此/师道之不传久矣

3.下列对选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段开始,诗人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B. 接着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想像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着力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D.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作为全诗的主线,在文中多次出现。在本段中的作用中点明全篇主旨,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中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1.下列关于中国茶道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茶道是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B. 茶道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C. 在中国,茶道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另一类是“清饮”。

D.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

2.下列对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它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

B.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是“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C.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的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

D. “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它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道真、情真、性真。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茶道更注重精神和人格,更有文化品位。

B. 陆羽《茶经》实例,是用来证明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的观点。

C.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在于中国茶道有怡悦性,日本茶道强调“清寂”。

D. 中国茶道发源于“真”,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都讲究“真”。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喝  茶

鲁  迅

①某公司又在廉价了,去买了二两好茶叶,每两洋二角。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却不料郑重其事的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

②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但这是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的,当我正写着《吃教》的中途,拉来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觉的滑过去,像喝着粗茶一样了。

③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由这一极琐屑的经验,我想,假使是一个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那么,即使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窨片,恐怕他喝起来也未必觉得和热水有什么大区别罢。所谓“秋思”,其实也是这样的,骚人墨客,会觉得什么“悲哉秋之为气也”,风雨阴晴,都给他一种刺激,一方面也就是一种“清福”,但在老农,却只知道每年的此际,就要割稻而已。

④于是有人以为这种细腻锐敏的感觉,当然不属于粗人,这是上等人的牌号。然而,我们有痛觉,一方面是使我们受苦的,另一方面也使我们能够自我保护。假如没有,则即使背上被人刺了一尖刀,也将茫无知觉,直到血尽倒地,自己还不明白为什么倒地。但这痛觉如果细腻锐敏起来呢,则不但衣服上有一根小刺就觉得,连衣服上的接缝,线结,布毛都要觉得,倘不穿“无缝天衣”,他便要终日如芒刺在身,活不下去了。但假装锐敏的,自然不在此例。

⑤感觉的细腻和锐敏,较之麻木,那当然算是进步的,然而以有助于生命的进化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于有碍,那就是进化中的病态,不久就要收梢。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喝过茶,望着秋天,我于是想:不识好茶,没有秋思,倒也罢了。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2.文中第③段提到的“秋思”和喝茶有什么关系?

3.整体来看,作者对“细腻锐敏的感觉”持什么态度?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