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成功获得了高收视率,成为热点。

有人认为,该节目点燃了民众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喜爱之情,引起了社会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也有人认为,该节目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感,树立了民族文化的自信;但也有人担忧,传统诗词在被普及的同时越来越被符号化,诗词承载的宝贵情感越来越被疏离;而对熟稔应试套路的学生而言,诗词大会堪称另一场标准化考试,而单纯背诵会让思维僵化,影响创造力发展。

对以上评论,你怎么看?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尊重文化多样性 前几年,有一部名叫《刮痧》的电影引起了国际间的热议。电影讲述的是一对居住在美国的中国夫妇,因儿子不舒服给他刮痧,后来孩子背后的淤痕被人发现后,引起了轩然大波,美国人认为这对夫妇虐待孩子,并剥夺了他们的监护权,将孩子送到专门机构。而这对中国夫妇则认为这是中医中的一种治病方法,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事件。 这部电影充分体现了中外文化间的差异,也呼吁人们用宽广的胸襟包容差异,尊重文化多样性。 我们每个中国人都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在这个拥有六十多亿人口的地球上,文化之间必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的文化在其他民族人的眼里,可能并非是最好的,相反,他们的文化才是最好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当今这个中外交流频繁,全球化趋势增强的社会中,学会包容与理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周恩来曾在一次亚非国家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成为了处理国际关系,对待国与国之间差异的重要方法,伟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呢?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许多外国人选择来中国留学,工作,他们中不乏一些黑种人,他们的行为习惯,言谈举止和我们存在很大的差异,于是一些中国学生经常嘲笑他们的外表,穿着甚至公然做出不尊重,歧视他们的行为来,而他们则可能因为语言不通不理解那些嘲笑,或者理解了,也宽容看待,一笑了之。这一切都彰显了我们民族胸怀的狭小。我们不妨换位思考,如果我们中国留学生在外国如此遭遇,心情会是怎样?因此,有一颗包容理解的心很重要。 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有一下几方面: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劣根性,中国古代,多称外国人为“蛮夷”等这类带有明显歧视意味的名称,另一方面则是现代教育的缺失,没有从小灌输孩子平等,尊重的思想。 我们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对待文化间的差异,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文明更加灿烂辉煌。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材料作文,首先理解材料的意思,分析材料的观点,赞成的,“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感,树立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反对的观点,“被符号化” “情感被疏离”“单纯背诵会让思维僵化”等。明确自己的观点立意,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也可以辩证看待这一现象。如赞成,《诗词大会》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宗旨,通过“展现诗词之美、分享诗词之趣”,唤醒人们对古典诗词的记忆。其他观点立意,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必须回答的问题:这是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实质是什么;导致这件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你对这件事的价值判断如何;你的价值判断的事据、理据是什么等。内容上注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事论理,倾向于谁的理由需要多维度比较说理,或者说至少在三个层面上说理,这样才“内容充实”,注意适当的拓展,联系实际。  
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