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艺术家欣赏自然,有非常明显的群体特点。                    ,陶潜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句最能代表这种态度。

    ①觉得彼此尚能默契相安

    ②中国人对待自然是用乐天知足的态度

    ③但不甚浓厚

    ④所以引以为快

    ⑤中国人“自然”的观念中虽偶杂有道家的神秘主义

A. ②③④⑤①    B. ②①⑤③④    C. ⑤③②④①    D. ⑤③②①④

 

答案: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衔接。⑤③句“虽”……“但”……,关联紧密,构成转折。 ②①④三句关联紧密, ①句解说②句,②①二句是④的原因,  借助所空处的句号位置,当知⑤③句在前,②①④句在后。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我们的乡愁》《返乡笔记》《回不去的故乡》等“乡愁”类文章不断出现,其视角也不尽相同。“去农进城”正成为主导性趋势,随着乡村及其所承载的物、景、情的逝去,城市化已经成为裹挟绝大多数“农二代”的巨大势能。而城市自身也在大规模旧城改造扩容中日新月异,“乡愁”不仅发生于某个具体乡村,也是当前这种剧烈城市化过程中原有居民普遍而又自然的反应,失落与无奈相互交织。而在多维乡愁之中更具有传播力和话语权的中产阶级,往往对乡村进行选择性美化与静态孤立处理,删除了生活张力,只留下精致意向和“纯真的替换物”。对于他们来说,与其说是对“三农问题”有所触碰,不如说更是在既有生活方式不减损状态下,对已经或正在消失的事物的怀旧与惆怅;与其说是对现实不合理“城乡关系”展开质疑,不如说是以“乡村”为名、在主流框架内不失优雅优越的修饰与抚慰。这些想象性的解决携带着更加隐蔽的偏好,让真正的“三农”被挤出“乡愁”论述,乡村被抽象为无“人”的风景与新的欲望空间。好在,对于近代以来的中国城乡来说,不仅有着关于乡村与城市的多元化论述尝试,还存在着进一步迈开双脚,解放双手的“百年乡村建设”实践。而当代乡村建设,更应引导人们“眼光向下、脚步向前”,无论下乡还是返乡,都希望可以在关注“三农”中重新塑造“自我”,为乡愁提供一个积极且建设性的安放之地与发挥空间,并在此过程中让更多参与者改变视角,重新认识充满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乡土社会。

1.请简要概括“多维乡愁”的具体内容。

2.文中“更加隐蔽的偏好”指的是什么?

3.在作者看来,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