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站在时代琴弦上的歌放者

“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他,就是被评为2015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著名文学家、词作家、剧作家阎肃。

1930年5月,阎肃生于河北保定。从艺65年,他创作了1000多件作品,而且每个时代都有经典问世,是我国文艺界的一棵常青树。从一部荡气回肠的《江姐》开始,一发而不可收地创作《红灯照》《忆娘》等一部又一部的红色剧作;从一首传唱至今的《我爱祖国的蓝天》,到《军营男子汉》《长城长》《敢问路在何方》《雾里看花》等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些都成为留驻几代人心底的集体记忆。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作品是不是走在时代前面,是不是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他65年艺术生涯的真诚告白。“要让好歌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铁肩担道义,传播正能量,他扛起了一个艺术家的使命和责任。

1962年,国家刚刚经历3年困难时期,许多人困惑:新中国该往哪里去?共产党、社会主义好不好?阎肃受小说《红岩》启发,决定创作《江姐》,为我们的党提一提气,为人民鼓一鼓劲。它歌颂的“雪压不弯、风吹不倒,信念不变、矢志不移”的“红梅精神”,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感觉军装掉价了、军人贬值了,他用《军营男子汉》的响亮歌声告诉人们,天下最棒的男人是军人;长期和平环境下,人们的国防意识渐渐淡化,他创作的一首《长城长》,唤醒了多少赤子情怀;面对海峡两岸的融冰之旅,他用《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等京腔京韵的歌曲,呼唤着多少海外游子思念祖国母亲的心。

从革命年代走来,编过样板戏的阁肃对流行文化却毫不排斥,还可以说是个“时尚老头”。很多跟阎老接触过的人都知道,他爱听周杰伦的《菊花台》《青花瓷》《千里之外》,他还喜欢李宇春并自称“老玉米”,他创作的《雾里看花》《北京的桥》也充满了时尚元素。阎老对一切新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不仅跟随潮流,还去探究背后流行的原因。空政文工团创作室的舒楠介绍,2008年,自己创作电视剧《十万人家》的主题曲时遇到瓶颈,阎肃建议他将歌写成“周杰伦式说唱音乐”,结果效果非常神奇,“阎老太超前了”。

“阁老是最能把握时代脉搏的一个作家。回顾他的作品,不论是立意,还是创作手法,都是紧跟着时代又具有引领效果的。”著名作曲家温中甲如此评价。

不仅如此,阎肃还始终以培育新人为己任,关怀爱护、积极推介年轻人,并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教育青年演职人员。

“当我看到好的作品,就会有一种冲动,想把它推出去,让人们都知道它,都欣赏它。《常回家看看》就是这样被我推上春晚舞台的。”阎肃说,“那年,歌手陈红拿着这首歌找到我,当时我一看就觉得是首好歌,就推荐给总导演陈雨露。歌曲一经推出,反响强烈,感动了很多人。这样的事,几乎在我策划的每届春晚都会发生。”

“阎老常对我们年轻人说‘不要看你演了多少,而要看你留下了多少;不要看你留下了多少,而要看别人记住了多少。’”空政文工团演员、第五代江姐扮演者的王莉说,“阎老对我们小辈的关心体现在点点滴滴,他抽烟,但是从来没有在我眼前抽过一根烟,这是对声乐演员的保护。”

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阎肃平易近人,非常谦逊,从不要大牌,也不摆老艺术家架子。担任众多比赛和评奖活动的评委时,他是出了名的“只认作品不认人”,并且还告诫其他评委不要搞小圈子。耄耋之年,担任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的首席策划和首席顾问时,每次开策划会他都是第一个来,每次排练节目他总是最后一个走,13次节目审查他次次都是提前到场。

相关链接:

①除了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外,阎肃在幕后也做出了很多贡献,他参与策划了《祖国颂》《回归颂》《长征颂》《复兴之路》等100多场影响深远的重大文艺活动,还先后为20多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青歌赛出谋划策,被公认为“智多星”、“点子王”。

②阎宇说,父亲没教过什么大道理,但一直在示范着一件事,那就是与人为善,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出门不管遇到什么人,阎肃总是主动先向对方微笑上身大声打招呼。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闫肃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工作中,对子女的照顾和教育时间较少,但他相信身教重于言教,儿子闫宇从他的身上学到了要与人为善,尊重每一个人。

B. 阎肃虽然是从革命年代走过来的,但是对一切新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对流行文化毫不排斥,他还曾经在自己的作品里采用了“周杰伦的说唱音乐”。

C.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阎老都有代表性的作品问世,可谓我国文艺界的一棵常青树,他创作的许多作品都成为驻留几代人心底的集体记忆。

D. 从一部荡气回肠的《江姐》开始,闫肃创作了一部有一部红色剧作,如《红灯照》《忆娘》《我爱祖国的蓝天》等。

2.文章开头引用“感动中国人物”栏目组给闫肃的颁奖词有何作用?

3.从艺65年,闫肃在艺术领域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答案:
1.C 2.①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而引出传主。②高度概括和评价了阎肃一生的主要成就和精神品质,使读者大体把握阎肃的形象。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性。试题分析:首先答出颁奖词的内容,然后分析反映传主的什么品质,最后从结构和表达上分析作用。 3.①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一生创作了1000多件作品,且每个时代都有经典之作。②作品富有时代精神,影响深远。无论是剧作还是歌曲,都紧跟时代又具有引领效果,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③始终以培育新人为己任,关怀爱护、积极推介年轻人,并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教育青年演职人员。④在幕后也做出了很多贡献。他参与策划了100多场影响深远的重大文艺活动,还先后为20多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青歌赛出谋划策。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A项“对子女照顾和教育的时间较少”在文中缺乏依据。B项“作品里采用了“周杰伦的说唱音乐;错。D项《我爱祖国的蓝天》不是红色剧作。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此题的选项均考核内容,其中AB理解出现偏差。 2.试题分析:分析引用的作用的题目是人物传记常见的类型。答题时结合具体的文章具体的分析,此题首先答出通用的作用:曾强文章的真实性,突出传主的某种精神品质,然后列举具体的话语具体的分析。 点睛:答题时首先答出引用的话语的内容,然后答出一般的作用:曾强文章的真实性,突出传主的某种精神品质。有时还要结合语句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在文章的开头统领全文、表达情感、引起下文、引起阅读兴趣,在文章的中间承上启下,在文章的结尾升华主旨、表明情感。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从“作品”“培育新人”“幕后贡献”的角度进行概括。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艺术领域的贡献”,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作品”“培育新人”“幕后贡献”的角度进行概括。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旮旯是北方居民生活中一个常用的词,指屋子里或院子里的角落,或指一切角落。近年,北京人艺演出了话剧《旮旯胡同》,说的就是北京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发生的故事。

旮旯这个词应该是阿尔泰语系的语言音译过来的,它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今天的蒙古族居住地还有很多这样的地名,它们是与旮旯一词发音类似的词,像锡林格勒盟、霍林格勒市等。“旮旯”与“格勒”发音相似,写法不同,语源应该是相同的。汉语中使用“旮旯”一词的地区,正是我国长城沿线及华北、东北地区,是汉族与阿尔泰语系诸族长期相伴生活的地区,他们的语言影响了汉语是可想而知的。现在的北京方言中就有大量的蒙、满语词,如“窟窿”,即借用蒙古族语“库伦”(蒙语语意为围起来的地方)一词,都表示小的空间,汉语在词意上有所变化。

那么,汉族是怎样借用旮旯这个词的呢?又怎样把它由表示重要的居住地的词,演变成一个表示边远小地方以至角落的词的呢?我想从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些词汇演化过程,推测出过去演化的情况。例如,我们原本郑重地称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为国际友人、外宾、外国人,后来,外国人越来越多,民间就称他们为“老外”了。“旮旯”一词的演变也应该符合这个规律。开始,阿尔泰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问他们从何处来,他们自然说某某格勒。后来,来的人多了,都说是来自某某格勒。时间长了,就演化为不发达的鲜为人知的边远、偏僻的地方,语音也打趣地变为“旮旯”。

汉语里借用“旮旯”一词,可以单称“旮旯”,也可以和汉语里原来的词结合,叫犄角旮旯。从字形上看,能推测其音译自外族语。两个字不能拆开,这是很多外来语词的共同特点,如葡萄、唢呐、珐琅等。

在阿尔泰语系中,“旮旯”表示宏大、雄伟、神圣的地方,从当初造字的字形上也能看出来。两个字都有日字。汉语中旮旯的本意是太阳的故乡或太阳神的住地,保持了阿勒泰语的原意。阿尔泰语系诸族,普遍有崇拜太阳神的信仰。但“旮旯”这个词译过来后,又经过演变,词义由神圣变为世俗,所指的地方也由大变小,但字形却没有变。

1.有关旮旯一词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旮旯”是音译外来词语,与阿尔泰语系词语“格勒”发音相似,语源应相同。

B. 按汉字造字法,“旮旯”两字的构成都有“日”字,字形上保留了原词意。

C. “旮旯”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汉语借用过来,演变至今,意思没有太大变化。

D. 阿尔泰语系中,“旮旯”的意思与阿尔泰语系诸族崇拜太阳神的信仰有关。

2.对第三段中“这一规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某一外来词汇用的人多了,词义发生了变化,时间长了变化后的词义就固定下来了。

B. 某一外来词汇其原始意义不被人接受,时间长了人们就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其意义。

C. 某一外来词汇其原始意义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在交际中就改变了其意义。

D. 某一外来词汇因为使用它的人多了,其词义不能固定下来,时间长了就发生了变化。

3.下列关于“旮旯”一词的用法和演变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原词为褒义,汉语音译过来之后指“不起眼的小巷子”,略含贬义,带有对某地轻蔑甚至歧视的意味,现仍如此。

B. 原词为阿尔泰语系的词语,后来,该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在回答“所自何方”时,将此词传入,遂使其成为汉民族通行于各地的共同语。

C. 原词发音与“格勒”相似,汉语借用后语音被打趣地变为“旮旯”,“葡萄、唢呐、珐琅”等词的读音也以这种方式演变而来。

D. 原词含神圣之意,汉语译过来后词义由神圣演变为世俗,所指地方也由大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