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现今某些小说创作者似乎过度喜欢书写“恶”与“丑”, ①  忽略了对“美”的发掘。小说②  不可以写“恶”与“丑”,  ③  写的话应是为了反衬出“美”,  ④  要注意限度和分寸,过度书写甚或是带着欣赏的眼光、陶醉的心态去表现“恶”与“丑”,⑤使人心生厌恶, 使人感受到“美”和“诗意”,这显然有悖于文学的审美追求和目的。

A. A    B. B    C. C    D. D

 

答案: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考查虚词的使用,这个题目属于近几年来新课标卷都没有涉及过的考点。可能是绝大多数考生复习的盲点,大概会令人错愕。要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配。 点睛:关联词语的正确使用是靠语境判断,仔细推断出来的。关联词语在使用上存在 使用关联词语的句子往往比较复杂。同学们在使用关联词语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这里提醒同学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正确运用关联词语,首先必须懂得各类关联词语的作用。 同一个句子,运用不同的关联词语,作用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例如:“我们共同努力,竞赛取得胜利。”这个句子没有使用关联词语,可以看作是并列关系。二、要注意配对使用关联词语。有些关联词语是要求配对使用的,不可随意改换。三、关联词语的位置不能放错。例如: 1.虽然天气十分寒冷,却清洁工流下了汗。 “却”表示转折的意思并没有错,可是,一念原句就给人不通顺的感觉。如果把“却”放在“清洁工”之后,句子就通顺了。 五、不要滥用关联词。例如: 1.他自己不跟老师讲,并且要我讲。 2.我的成绩差,可是我能虚心地向老师请教,但是诚恳地向优秀同学学习,所以我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一句应该是转折关系,不是递进关系。滥用“并且”,使语意表达不清,应把“并且”改为“却”。 第二句,滥用“但是”,应删去。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梦李白·其而①

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①天宝三年(744),李杜初会于洛阳,即成为至交。乾元元年(758),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磷的幕府而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二年春至巫山遇赦。杜甫只知李白流放,不知赦还。《梦李白》共两首,是杜甫听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积思成梦而作。此时的杜甫,闲居蜀中。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歌开篇“浮云”二句,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常用的比兴手法,以此喻李白的漂游不定。

B. “三夜”两句从频梦叙起,是诗人推己及人,从对方设想,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谊。

C. 诗歌以梦前、梦中、梦后的次序叙写,塑造了李白的真实形象,抒写对老友悲惨遭遇的同情。

D. 诗人因担心李白遭遇不测,故语多凄惨,忧思深重,句句发自肺腑,字字恻恻动人,读来让人心碎。

E. 诗歌以诗人自我为中心,哀叹李白的同时也是哀叹自己,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怨怒和对社会的担忧。

2.清人蒲起龙评论此诗:“次章纯是迁谪之慨。为我耶?为彼耶?同声一哭!”请结合情节和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高隆之,字延兴,洛阳人也。为阉人徐成养子。少时,以赁升为事。后有参定功,神武命为弟,仍云渤海情人。

初,行台于晖引为郎中,与神武相结托。后从起兵于山东,累迁并州刺史。入为尚书右仆射。又领营构大将,以十万夫彻洛阳宫殿,运于邺。构营之制,皆委隆之。又凿渠引漳水,周流城郭,造水碾皑,并有利于时。

魏自孝昌之后,天下多难。朝贵多假常侍以取貂蝉之饰。隆之自表解侍中,并陈诸假侍中服者,请亦罢之。诏皆如表。自军国多事,冒名窃官者,不可胜数。隆之奏请检括,旬日获五万余人。而群小蕹嚣,隆之惧而止。诏监起居事,进位司徒。

武定中,除尚书令。文襄作宰,风俗肃清。隆之时有受纳,文襄于尚书省大加责让。齐受禅,进爵为王。寻以本官录尚书事,领大宗正卿,监国史。隆之性好小巧,至于公家羽仪、百戏、服制,时有改易,不循典故。时论非之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日堋上可作猛兽以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先是,文襄委任崔暹、崔季舒等。及文襄崩,隆之启文宣,并欲害之,不见许。文宣以隆之旧齿,委以政事。崔季舒等仍以前隙,谮云:“隆之每见诉讼者,辄加哀矜之意,以示非己能裁。”文宣以其

任既久,知有冤狱,便宜申涤,何过要名,非大臣义。天保五年,禁止尚书省。又帝未登庸日,隆之意常侮帝。帝将受禅,大臣咸言未可,隆之又在其中。帝深衔之,令壮士筑百余拳,放出。因从驾,死于路中。竞不得谥。

                                                         (节选自《北史卷·高隆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日堋上可作/猛兽以    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B. 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日堋上可作/猛兽以    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C. 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日堋上可作猛兽/以    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D. 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日/堋上可作猛兽/以    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受禅”,中国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最早记载于《尚书》之中,但其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B. “领”,兼任,兼职,可以指兼任高级或低级的官职。如“王子唏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郐州。”“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

C. “尚书省”,官僚机构,南朝宋时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D. “崩”,是帝王之死的讳称,也叫驾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天塌下来”来比喻,由周代开始帝王的死就被称为“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隆之是宦官徐成的养子,有参与定策的功勋,北齐神武帝把他当作弟弟,而他自己却依旧声称自己是渤海惰人。

B. 在主抓邺城的建设工程时,高隆之凿渠引漳水周流城郭,增设水碾等水利设施,这些举措对当时的百姓很是有利。

C. 连年军国多事,官场有很多冒名窃取官位的人,高隆之奏请进行排查,结果十天就查出了五万多人,毫不畏惧群小的叫嚣反对。

D. 齐宣文帝时,因种种原因,高隆之受到崔暹等人的诋毁。高隆之时常在心里轻视皇帝,并反对皇帝受禅,因此,皇帝十分痛恨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隆之性好小巧,至于公家羽仪、百戏、服制,时有改易,不循典故。时论非之。

(2)崔季舒等仍以前隙,谮云:“隆之每见诉讼者,辄加哀矜之意,以示非己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