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数学奇才华罗庚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联系的。”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假如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再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改行了就不一样了”。“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很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使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会越来越大。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办,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予,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书并不是到此为止。‘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1979年3月底,华罗庚应英国伯明翰大学邀请去英国讲学,历时八个月,其间还应邀到荷兰、法国与西德访问了一个多月。7月下旬,“解析数论会议”在英国达勒姆召开,华罗庚应邀参加,他的学生王元与潘承洞也参加了。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潘承洞做了“新中值公式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一些白发苍苍的数学家用“突出的成就"、“很高的水平"等评语,赞扬中国数学家在研究解析数论方面所作的努力,并向华罗庚表示祝贺。

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领悟到“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不如改成“弄斧必到班门”。他每到一个地方去演讲,必讲对方最拿手的东西,其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帮助与指教。他形象地说:“你要耍斧头就要敢于到鲁班那儿去耍,如果他说你有缺点,一指点,我下回就好一点了;他如果点点头,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有相当成绩。”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华罗庚曾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去较量。 l982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还将“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改成“观棋不语非君子,落予有悔大丈夫”。意思是说,当你看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指出来,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及时修正,这才是“真君子"与“大丈夫”。可见,华罗庚的这些想法是一脉相承的。

(摘编自王元《华罗庚》)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华罗庚认为,研究数学如果把它割裂开来,只研究某个分支或其中一个小题目,不考虑左邻右舍,就无异于画地为牢

B.在华罗庚看来,研究数学选定一个方向深入钻研很重要,但也要善于把握进退时机,该退却的时候就应该及时退却。

C.王元与潘承洞在国际数论学术会议上,报告了他们各自在解析数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

D.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认识到,只有得到国外数学界鲁班的指点与肯定,才能达到耍斧头的最高境界。

E.本文撷取华罗庚的若干人生片断,描写了他刻苦自学成才、研究数学的传奇经历,表现了一位杰出数学家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2)从解析数论中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3)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

(4)“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5分)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答D.E不给分。 (2)(6分)①他的数论研究已经达到真正的高水平;②原有的研究领域已无发展空间,改行可使他的选择范围越来越大;③由此及彼,自然“漫”出,使他的数学生命焕发光彩。(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3)(6分)①不仅注重方法,更注重原则;②重视改作业和回答学生问题,启发深入思考;③教给学生“从薄到厚”、“从厚到薄”的读书方法。(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8分) 观点一: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很有创造性。 ①“弄斧必到班门”,敢于与高手过招,才能得到帮助与指教,提高自己;②“观棋不语非君子”,发现别人的研究有不足,应主动指出来;③“落子有悔大丈夫”,发现自己的研究有缺点,也一定要及时改正。 观点二:没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会造成对这些熟语的误解。 ①“班门弄斧”只是告诫人们不要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善于藏拙,才能扬长避短;②比赛场上,必须尊重棋手,“观棋不语真君子”;③遵守比赛规则,“落子无悔大丈夫”。 观点三: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又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 ①为人做事,切忌“班门弄斧”;求知问学,“弄斧必到班门”;②赛场观战,“观棋不语真君子”;乐于助人,“观棋不语非君子”;③弈棋对决,“落子无悔大丈夫”;知错即改,“落子有悔大丈夫”。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兼及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涉及传记的人物、情节和主题等内容。A项符合文意,完全正确。B项基本正确,只是在“善于把握进退时机”中,文中没有“进”的时机的具体表述事例。C项表述“报告了他们各自在解析数论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原文不同,他们两人在大会上作的报告,有可能是“最新研究成果”,也有可能不是“最新的研究成果”。且王元是代表自己和华罗庚作的报告。D项“只有得到国外数学界‘鲁班’的指点与肯定,才能达到‘耍斧头’的最高境界”曲解文意。原文只是说他每到一个地方必讲对方最拿手的东西,目的是希望得到帮助和指教。E项对内容的归纳与概括不正确。首先本文仅是撷取华罗庚的若干事例,根本没有“描写了他刻苦自学成才”的内容;其次是全文通过独到的思想认识、语言论述,表现了一位杰出数学家在数学研究上的独到见解。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筛选并整合信息,首先要找出有关段落,抓住关键句,然后加以整合。整合时可以适当选用原文中的关键词然后再用自己的话将其连缀起来。本题要理解华罗庚的“漫”的含义,分析他的“漫”的具体所指,在数学领域的拓展,分析“漫”对华罗庚的数学成就的巨大作用,从这几个方面归纳总结。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对于筛选概括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审题,先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在题干的指引下到文中找答题的区域。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的信息筛选并整合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理清文段内部层次。本题涉及信息在第三段,第三段分三层,要注意提示语,比如,问题“主要出在”,“在教学方法上”,“他还讲到……读书方法”。理清层次就不会犯要点不全的错误,只需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整合即可。解答归纳特点的题目要通读全文,结合有关特点部分进行定向归纳,然后概括整合。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对于筛选概括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审题,先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在题干的指引下到文中找答题的区域。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所反映的人物观点的探究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题。如果赞成,就要结合文章最后一段,紧紧围绕作者的解释来分析、阐述,如果反对,难度就大一些,可以根据原熟语的本义来分析。当然,也可以折中,只要观点明确,论述合理,理由充分即可。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目中的条件和要求。答题时必须亮出自己的鲜明有个性的观点,并作出合理的解释,答案不需面面俱到,但必须言之有理。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题题型开放,但观点必须紧扣文本要求,并与现实结合起来。做这类题,既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又要遵循“容易论证”的原则。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要点全面,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此题得分的关键。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安勇

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不光盯着分数不放,还强调素质教育。他经常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猜谜语。讲笑话,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什么的。用老师自己的话说,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在书上看到一道分析题,觉得很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把题出给了同学们。

分析题下面写着“答案见封底”,但老师自己也没看答案。他也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发散思维,暗中和同学们比一比,老师还是有些童心的,另外,不看答案,游戏做着会更有意思些。分析题是这样的: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有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抱着孩子,胳膊上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怀里。请问,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最先站起来的是班里的调皮鬼,他成绩不错,但经常搞一些恶作剧。他不直接回答,反问老师:“那个女人长得漂亮吗?”老师愣了愣,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含糊其辞地说:“你就当她漂亮吧!”“因为那个女人长得漂亮,那个男人早就看上了她,却一直找不到机会,所以故意用这个办法套近乎。”教室里一阵大笑。

数学科代表站起来说:“因为这是那个男人的职业,他借伞、帮女人抱孩子都要收费。前几天下大雨,铁路桥下一片汪洋,就有一个男人靠来回背人挣钱。一次收十块,不讲价。我计算了一下,如果天天下那样的雨。他很快就能成为万元户。”

老师点点头:“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有些得意地说:“你们可能都忽略了女人胳膊上挎着的那个包,我想,那个男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为了取得女人的信任后抢东西。”

一个女生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那个男人会不会是搞推销的?”老师疑惑不解,用眼神鼓励她说下去。女生接着说:“那个男人是卖伞的,女人用了他的伞,就不得不买了。”

老师等了一会儿,见没有人再站起来,笑笑说:“我也有一个答案,那个男人之所以这么做,因为他是那个女人的丈夫。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同学们哄堂大笑,纷纷说老师的答案最巧妙。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服气,要求老师公布书上的答案。老师不想公布答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踊跃,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类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正确答案。

这时候,老校长走进了教室,他是被教室里的讨论声引来的。校长先对同学们说:“大家的发言都很好,”然后又对老师说:“不妨公布一下答案,我也想听听书上是怎么说的。”

老师找到答案,大声地念道:“不为什么,因为那个男人的名字叫雷锋。他不仅把伞借给女人,最后还把她送回了家。”

教室里一片大乱,同学们纷纷说这不可能,这不现实。调皮鬼喊得最响,他大声说:“那个女人的丈夫呢?如果一个陌生的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会怎么想?”

校长听到答案后一直沉着脸,最后他抬起手示意同学们静一静,问身边的老师觉得这个答案怎么样。老师低下头,想了想说:”说实话,我也觉得这个答案不太现实于情于理,都说不太通。”校长点点头说:”你们大概都不相信,二十年前,我也做过这样的事。不仅仅是我,那时候,很多人都做过如今我们看来不现实的事情。”

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都没有再说话,因为大家看到校长的脸上已经流下了两行泪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主要围绕着一道分析题展开情节,突出了当今社会的教育、道德及社会风气等存在的问题。

B.四位同学对“分析题”的分析回答反映了他们都是一些善于思考、细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人。

C.小说中出现了两次学生的“大笑”,这既反映了同学们对两次回答的认可,又在结构上前后照应。

D.年轻老师与他的学生对分析题的解答与标准答案相去甚远,令学生们沮丧、气愤,因此教室里一片大乱。

E.文中的年轻老师从出题、答题到告诉答案,起着串联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小说中回答问题的四位同学具有什么样的共同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3)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分析题”这个文章题目的理解。

(4)试分析小说中学生、年轻老师的答案与标准答案出现较大偏差的原因。结尾写了老校长流泪,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校长流泪”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秦伐韩,军于阏与(阏yù与:古邑名,在今山西和顺西北)。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侯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斧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于天下邪        轻:轻视

B. 王用之国赋      治:管理

C. 乃卷甲而              趋:追逐

D. 秦人不赵师至此    意:料想到

2.下列句子全都表明赵奢“胆识谋略不凡”的一组

①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②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④军国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

⑤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      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

A. ①②④    B. ②⑤⑥    C. ①③⑤    D. ③④⑥

3.下列相关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B. 《战国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为东汉刘向所编定,又称《国策》、《短长》、《修书》等。

C.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合称“春秋三传”,同属儒家“十三经”。

D. 《史记》具有很高的史学成就和文学成就,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2)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

 


阅读下文,完成题。(9分,每小题3分)

《让人体也能发电》

李津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能源问题显得愈加突出起来。如今,一些科学家已经开始把课题转向人体能的开发利用上。

所谓人体能,简而言之就是由人体散发出来的生物能量,它主要表现为机械能和热能。在人的生命过程中,人体能随时随地作用于周围环境,如运动时大量发热,行走时的体重施压于路面等。据科学家测算,一个人一昼夜所产生的人体能,如全部转化为热能的话,可以把相当于他自身体重的水由0℃加热到50℃,而全世界60多亿人每年浪费掉的人体能,则相当于12座核电站生产的电力。

科研人员研究发现,人体所具有的生物能,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转换成电能。比如,当一个人坐着或者站立时,会产生持续的重力能。如果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把重力能转换成电能,就可以输入蓄电池,也可以直接利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位工程师,将一种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商场和火车站等处的地毯下面,当行人在踏板上不停地走过时,与踏板相连的摇杆不停的被压下,使中心轴持续地旋转,从而带动发动机发电。英国一家超级市场,特意在市场入口处转门下方的地下室里,安装了一套发条式能量收集转换装置。熙熙攘攘的顾客不停地进进出出,其推动门的能量统统被收集起来,并转化为电能,借此为公司提供了照明、打字、电梯、空调等用电。

将人体热能收集起来,然后转换成电能,也是一条经济实用的途径。美国新泽西州建造的美国电信电话公司总部大楼,每个房间的内壁都具有一种特殊功能,它能够有效地吸收全楼3000多名员工身体所散发的热量,随后将其转换成电能储入蓄电池,用以提供照明、电脑操作及调节楼内室温所需的电力。美国匹兹堡大学也设计了一个热量收集系统,该系统将学生和教师释放的热能,电灯、厨房以及从窗外射入的阳光等所产生的热量,统统聚集到一个中央设备中,再由地下的管道重新分散。据说,此系统在寒冷的冬季,完全可以供学校的10座大楼取暖之用。其实,这一系统完全可以具备双重用途,即在炎热的夏季里,还可以当做制冷设备使用,从而使大楼中的环境非常舒适。

科学家们认为,人体能价廉而无污染,且收集转换并不复杂,既能自收自用,也能零存整取,如能将人体能充分地利用起来,无疑将为人类生活做出极大的贡献。相信人体能将会得到多方面、多层次地开发利用。

1.下列对“人体能”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人体散发出来的机械能和热能。

B.人体作用于环境,随时随地都可以产生生物能量。

C.人一昼夜所产生的能,可以把自身重的水由0℃加热到50℃

D.60多亿人产生的生物能量,如果聚到一起,相当于12座核电站生产的电力。

2.下列关于人体能转换成电能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人体产生的生物能量,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转换成电能。

B.一个人坐着或者站立时产生的重力能可以输入蓄电池,也可以直接利用。

C.行人在踏板上不停地走过产生的电能,可以带动发电机发电。

D.英国一家超级市场,安装了特制的推动门,这种门通过不停运转所产生的电能,可以提供公司的日常用电。

3.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人体能课题是在能源问题显得愈加突出的前提下,由一些科学家着手研究开发的。

B.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体能的开发和利用前途将越来越宽广。

C.人体能的开发和利用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主要原因是其价廉而无污染,加之取用灵活方便。

D.人体能在美国得到了广泛开发和利用,但人体能只能转换成电能,是其发展的一个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