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一张书桌

韩少功

   一觉醒来才发现两脚泥,只是靠一夜体温的炙烤,加上盛夏天气的烘焙,泥浆已干成了泥壳,在床单上纷纷剥落泥渣。

    知青时代就是这样子。无边无际的累,填满了烈日下或风雪里的日子。有一天,救星终于出现,是公社杨秘书发现黑板报上我的粉笔字不错,抽调我去公社抄材料。当地人把这种轻松差事叫做“吃楼火”,词义来路不明。大概“楼”是指大宅子,能待在大宅子里烤“火”的家伙,当然是有富贵之命,至少也是时来运转,值得大家羡慕嫉妒恨。

    在没有复印机的时代,抄材料就是手工复写。杨秘书让我复写各种公文,还有他最为头痛的新闻报道——退稿率太高了,搞得他很没面子。经过深入反思,他认定投稿失败的原因就在于邮路遥远,自己每次动手都太迟,于是决意加大写稿的时间提前量。比如还未开镰,他就抢先报道贫下中农喜送公粮;还未下雨,他就早早预测广大群众奋勇抗洪;离国庆节还有十几天,他就精确想象人们在节日里如何“深有体会地说……”“豪情满怀地说……”“一把抓住解放军首长的双手眼含热泪地说……”这类稿子抄得我目瞪口呆。这个胖子何等神通,把人家十几天后的泪水都流出来了。

    时空穿越也无济于事,还被报社或电台回信怒斥为“胡闹”和“弄虚作假”。他这才苦着一张脸说:“怎么办?怎么办?你还有什么办法?”

    在他谦恭的促请之下,我不忍袖手和暗笑,便复写兼顾修改,无非是去掉他的一些语法硬伤,删掉一些八股套话,再加点新鲜事例什么的,终于使他的退稿率后来有所降低。他乐癫癫地为我倒茶水和切西瓜。他最爱唱的“长江滚滚向东方……”从此也时常飘扬在公社机关的房前屋后。

    县里大概也注意到这个公社在媒体上的能见度提升,于是常有电话打来,抽调我到县里写材料。这种“楼火”就吃得更爽了。几乎每个月我都有几天不用出工上地,而是衣冠楚楚地入住县城招待所,每天得伙食补贴五毛,食有荤腥,夜有电灯,还有服务员来扫地送开水。什么是幸福?这就是幸福吧。什么是上层建筑?这就是上层建筑吧。不过县级官员比杨胖子难侍候,每次审稿都会有意见,每个参审人都水平高,哪怕以高克高互相消耗,甚至把自己绕晕,最后又回到第一审时的意见。自发现这种否定之否定规律,我便避繁就简,近道超车,每次完稿后决不再急于送审,而是拖到最后时刻,几乎是逼着领导把初审当作终审,只可能务实地说说人话——这就是说,不给他们高来高去的闲工夫,不给他们折腾下属和绕晕自己的机会。

    这样,我就有了许多送审前的多余时光,忙一闲三,经常无所事事。恰逢七十年代初全国文化形势回暖,很多文艺院团恢复了自创节目的演出,省、地、县各级文艺刊物也都重新出版。在一个知青朋友的鼓动之下,我在招待所里闲着也是闲着,吃了五毛补贴后也得消遣,便胡乱凑些四言八句,关于诱蛾灯的(星火万千,美好诗情呵),关于水库大坝的(锁住龙王,气势非凡也),好像是诗,就算是诗吧,后来居然也印成了县刊上的铅字——眼看着一颗文艺小新星就这样意外地冉冉升起,    杨秘书特兴奋,因为文艺作品也在上稿率统计范围之内,任何铅字都算是全公社的文宣成绩。他觉得脸上有光,立刻赏我一盏煤油灯,带玻璃罩的,有鱼型灯嘴助燃增亮的,简直是高科技产品,比黑烟滚滚的棉油灯盏强多了。为了让我抓紧时间创作一台文艺宣传队的节目,一位姓刘的公社宣传委员也投入到对我的关爱中,听说我没桌子,便带我去了学校,逼着校长给了我一张学生用的双人课桌。

    这是我走入社会后第一张书桌,一米来长,一尺多宽,有一个双层夹板和娃娃们留下的一些刻痕。工区里的员工们以前只配有床和木凳,人们平时写信也只能就着箱子或床沿,因此我的这张桌子堪称奢侈,很让伙伴们震惊。想想看,在桌上摆一个笔筒,立一排书(最好是精装的),插几支花(油菜花或南瓜花都行),不就有知识分子的风雅兮兮和气势非凡了?房间主人若不文思如涌壮怀天下哪还说得过去?

    这张小桌伴我三年多,助我写出过三句半、对口词、表演唱、花鼓戏一类,当然还有杂乱的感想和素材,后来进入了小说或散文,包括早期的《月兰》和《西望茅草地》。杨秘书当然也在这张小桌上进入了我的日记。比方说,他一上路便不时高唱进行曲,用时下的语言说,活成了一个快乐的表情包。又比方说,他有一条又脆又亮又尖的娘娘嗓子,总是担当领呼口号的重任。他怕农民们听不清、喊不齐,常常把一句长口号截分成几个短句,于是一句“打击贫农…‘就是…’打击革命”,经他逐一分别领喊,大家喊是喊齐了,但前后两句分明成了惊心动魄的反动口号,竞被喊得地动山摇。这一事已被我写入了后来的《马桥词典》。他的金嗓子还多次用于民兵队列操练。大概是恼火一些人分不清左右,甚至听不懂“左”和“右”,他灵机一动,找来一些草绳,给每人的左脚缠上一根,于是口令便成了“草脚——肉脚——草脚”,或者“(向)草脚——转…(向)肉脚——转”……还别说,这一招管用。形象的“草”和“肉”就是比抽象的“左”和“右”好记,如同电视剧比理论书要好懂,你不服还不行。大家的智商立即提升,队列动作马上整齐许多,据说后来还在什么竞赛中一举夺奖——这一事有几分神奇,将来说不定会被我写入哪篇小说的。

    多年后,我重返这里的时候,在房前屋后转了一圈,没发现什么往日陈迹,除了半块语录墙,两台锈成了废铁的揉荼机,一个隐没在丛生蒿草中的废弃猪场。出乎意料,我吃饭时还看见了厨房墙角里一张课桌,其木纹、刻痕、样式都十分眼熟,不过它眼下已蒙上了枯黑烟垢,还有不少水泥凝结成的斑块,桌下有几个腌坛,桌上则胡乱堆放了一些杂物。

    我默默看了它一眼,然后告别主人走了,上了汽车,上了火车,上了飞机,直至海角天涯。我很奇怪临别前自己为什么没去把那个桌面摸一下。

其实我常常想起它。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小说以知青时代为背景,开头部分又特别写到知青生活的劳累与疲惫,暗示了拥有“第一张书桌”的特殊社会背景。

B. “我”被抽调到县里写材料时,每次完稿后,决不急于送审,只是为了腾出许多送审前的

多余时光来“乱凑些四言八句”。

C. 小说善用俗语,语言幽默,轻松诙谐,如“吃楼火”等方言,对杨秘书领呼口号、操练民兵队列的描写,增强了生活色彩和文学趣味。

D. 我在招待所里“消遣”时写出的文字也能“印成了县刊上的铅字”,我也成为了“一颗文艺小新星”,表明我对自己文艺才华的自信。

E. 小说结尾处写到“其实我常常想起它”,其实表达的是作者一直难以忘记那个知青年代的青春岁月以及自己的文学成长历程。

2.小说中的“杨秘书”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3.小说题目是“第一张书桌”,可文本直到第8段才写到这张书桌,大量篇幅似与“第一张书桌”无关,其用意何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
1.BD 2.工作认真,积极投入;乐观开朗,待人热情;才学不足,文笔迟钝。 3.(1)前文大量篇幅似与“第一张书桌”无关,实则是围绕书桌展开。因为“我”黑板报上的粉笔字不错,才被杨秘书抽调去公社抄材料;因为要为公社创作一台文艺宣传队的节目,才被公社宣传委员带着,领了一张学生用的双人课桌。 (2)前文大量篇幅似与“第一张书桌”无关,实则交代了作者生活的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提供情节发展的可能。 (3)前文大量篇幅似与“第一张书桌”无关,实则借发生在公社的事件,凸显“我”和杨秘书的人物形象特征,蕴涵对那个时代的温暖回忆。 【解析】 1.试题分析:B“每次完稿后,决不急于送审”的原因是“不给他们高来高去的闲工夫,不给他们折腾下属和绕晕自己的机会”;D“表明我对自己文艺才华的自信”文中没有依据。 2.试题分析: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工作认真,积极投入”“乐观开朗,待人热情”“才学不足,文笔迟钝”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 3.试题分析:从结构上分析前后文之间的关系,前文是后文的背景,推动情节的发展,再从塑造人物性格和表达的主旨的角度分析,凸显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表达对那个时代的温暖回忆。 点睛:小说的解读注意五位一体的原则,即“主题”“环境”“情节”“人物”“标题“五位要同时解读,分析一种要从其余的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情节安排的合理性,首先答情节的内容是相辅相成,还是矛盾的对立,然后这些情节在人物的塑造、环境的再现、主旨的表达以及和标题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强人普京说过,给我20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如果这句话是郎平说,就是:给我三年,还你一支强大的中国女排。

    作为教练,郎平的强大在于她能将队伍在不长的时间内带上巅峰。国际排联终身名誉主席魏纪中评价郎平“很会调教和培养运动员,而不单是使用运动员”。1995年,她放弃年薪20万美元的工作,第一次接手中国女排,处于低谷的女排被她牵引出一条上升曲线:当年夺世界杯第三名,次年摘亚特兰大奥运会银牌,1998年夺世锦赛亚军。2009年,郎平接掌广州恒大女排,很快在全国联赛中升入A组,拿下两个亚军、一个冠军。2013年,郎平再度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当时,女排在伦敦奥运会没进四强,世界排名第五。郎平接手后,女排2014年获世锦赛亚军,2015年夺亚锦赛和世界杯冠军,2016年创造“里约惊喜”。

    担当,是郎平心灵的敏感点,触动她一次次挺身而出。她曾经设想过自己的下一站是退休。郎平一辈子受伤不少。她做过十多次手术,每次体检拿到的血液化验单都有多项不合格,医生提醒她“随时可能被累垮”。然而,女排需要她。她犹豫再三,最终承诺出山。犹豫是因为她的承诺分量很重。当第一次执教国家队,郎平就对家人说:“球打不好,我不会交差。”之后的每一步,她其实都在实践这样的承诺。

    “我们今天就赢在坚强的意志品质上”,这是郎平赢了对荷兰比赛后说的话。其实这话也是对她自己说的。

    郎平丈夫、社科院教授王育成曾细致观察郎平在赛场上的表情:“她和其她的主教练都不一样,就坐在那儿,很镇静,你从她的面部看不出太多表情,有时候眼镜可能是掉下来,她就用手往上推一推,但是透过那眼镜,看得出她的眼珠在转来转去,她在思考问题,一定是脑子里在转很多弯弯……”

    是的,郎平是一个思考者,而且是一个抠细节的思考者。她说过,一个教练要有很强的比赛阅读能力,还要对比赛有预判。这一切都要建立在掌握信息、了解细节的基础上。在训练时,她把训练内容分成扣球、拦网、发球、接发球等许多环节,除了拍下每次训练的视频,还用一个小本子随时记录心得。她曾在3天内连飞3个城市,为的是观察队员的比赛状态。为防止队员意外受伤,她甚至提前去检查每个训练场馆的地胶是否有隐患。郎平思考的最多的就是如何用人。郎平说:“对年轻队员要大胆放开去用她们,让她们学着自己去承担。用新人能赢球是最好的,但你一定要付出学费。如果总想每一场球都要赢,新人永远没有机会。”

    和队员相处时,郎平用上了对待女儿的那份细致。她说,论年纪她们就像自己的女儿一般,“所以我还承担着母亲的责任”。“我执教比赛和训练的时候是很严肃的,教练绝对不能打哈哈,因为球员会有样学样,你一打哈哈,球员会更甚。不过在球场之外,我还是希望球员和教练更像一家人。”她记得每个队员的生日,了解她们每个人的伤情。曾春蕾说:“谁有头疼脑热,最急的就是郎导。”

    “有郎平的地方,就有奇迹。”白岩松这句话,被不少人提起。2015年世界杯,面对赛前主力接连伤痛打击的情况,郎平形容自己“死猪不怕开水烫,烫得我都有点麻木了。每天就是想办法,怎么弄对手,怎么扬长避短。”每一次重大比赛,看队员夺冠心情迫切,她都会做工作,希望她们用平常心对待。“比赛时其实不要想其他的,需要的就是专注。”

    金牌当然重要,但背负着对金牌的沉重执念就无法飞翔。“敢赢,不怕输”,郎平以此鼓励球队——她掌握了赢的艺术。她告诉年轻的队员们:“一个球一个球地打,什么样的结果都可以接受,只要我们能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她帮这些孩子抛弃患得患失的心理包袱,把她们还原为纯粹的打球者,去赢。

2020年,就是东京奥运。郎平还会继续挂帅吗?她说:“不管我在还是不在,中国女排的精神需要一代一代传下去。”

(选自《环球人物》,有删改)

    【相关链接】

    郎平,1960年12月出生于天津,曾是中国女排运动员,八十年代与美国名将弗罗拉·海曼、古巴名将米雷亚·路易斯并称为世界女排“三大主攻手”。1981年女排在世界杯夺冠,郎平获得“优秀运动员”奖;1982年女排获得第九届世锦赛冠军,她获“最佳运动员”奖;1984年作为中国女排副队长出战洛杉矶奥运会,实现“三连冠”;1985年以队长身份带队蝉联第四届世界杯冠军。退役后,郎平两度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2016年里约奥运会,带领中国女排获得冠军,斩获中国女排史上第三枚奥运金牌。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面对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的邀请,郎平犹豫再三,而最终接下重担是因为她对承诺十分看重,对中国女排也有着深厚的情感。

B. 郎平不仅以强大的信念和精神支撑着她的队员,以科学和专业的方法训练队员,还在赛前事无巨细地亲力亲为,为中国女排护航。

C. 如何任用新人,是郎平执教时思考最多的问题,也是她与其他教练的不同之处,为了锻炼新人,甚至不计比赛的输赢。

D. 比赛不仅是技术方面的较量,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较量,所以面对压力,郎平更强调专注,引导队员以平常心态对待大赛。

2.文中说“作为教练,郎平的强大在于她能将队伍在不长的时间内带上巅峰”,结合全文,分析其原因。

3.郎平说:“不管我在还是不在,中国女排的精神需要一代一代传下去。”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女排精神的理解,它带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歌词进教材,是补位而非“乱人”

    语文出版社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材,歌曲《天路》以诗歌的形式入选,三年级的延伸阅读中还收录了歌手周杰伦的歌曲《蜗牛》。

    革新语文教材,可谓是由来已久的话题。此番,若非周杰伦的“闯入”,所谓教材的脱胎换骨,或许根本不会引发广泛关注。现实就是如此,一面是各方都在呼吁教材当改,另一面却是大家都缺乏具体路径。直至如今,终于有出版社“先行先试”,各种各样的解读与置评,方才后知后觉。对于很多人来说,流行歌曲忝列教材之中,无疑有辱名家名作所构建的文本经典。但在另一些人看来,既然扬言变革,总该有些突破才好。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表示,“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是品生课、社会课、自然课,但就不是语文,必须改。”按照王旭明的理解,传统语文教材,承载了太多的宣教责任,反倒轻视了纯粹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其后果是,语文课本成为无所不包的、正确价值和有用知识的集合体,却忽略了教人识文断字、体验语言之美的最初功能——某种意义上,“年轻一代”听说读写能力的持续滑坡,与此不无关系。所以,让语文课尤其是低年级语文课回归“中文启蒙”为优先考量,理应成为新一轮教材改革的基本共识。

    顺着此一思路,将《天路》、《蜗牛》等歌曲收入教材,也就很可以理解了。仅就教学效果而言,此类流行歌曲天然具备优势。其用字浅易、行文直白,同时内容轻松、富有意趣,非常适合小学生识字习文。凡此种种,较之一些拗口的名作,想必更投合小朋友们之所好。

    一直以来,教材编撰者以致敬和传承的姿态,将一干经典名文统统塞进课本,而未曾充分顾忌儿童的认知偏好。另一方面,民间舆论也时常抱持“出身论”视角,对教材课文的增减指指点点:在此思维内,经典篇目的退出、流行歌词的加入,极易被看做媚俗的倒退。而事实上,小学阶段更多只是识字断文、培养语感而已,那些名作的深意和妙处,未必为孩子们所理解。与其如此,还不如让他们轻松读些浅显文字便好。

    周杰伦的《蜗牛》,仅仅是收入了小学课本的“延伸阅读”罢了。动辄将之鼓吹为“流行文化逆袭文化经典”,既显得太过敏感、小题大做,也折射了对语文教育的认知误区。必须重申的是,小学课本从不负责将名家名作兜售给年幼一代,而只是负责培养孩子们的技能与兴趣,从而让他们有能力识字、写作、阅读经典——只要流行歌曲能有此功效,同时“三观”刚正,就实在没有任何理由对之妄加指点。

    也许,“歌曲成为课文”的唯一尴尬在于,该现象映射了小学教材“无米下锅”的某种窘境。现代社会的作家、学人、教育者,对于教学规律缺少认知,对于写作儿童读本缺少动力。久而久之,教材编写者只能无奈抓些歌词“补位”。于此,难辞其咎者其谁,着实不容含糊。

                                                         (《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对于传统语文教材,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民间舆论时常抱持“出身论”的视角,对语文教材课文的增减指指点点,认为语文教材应该收入名家名作所构建的文本经典。

B. 传统语文教材,成了无所不包的、正确价值和有用知识的集合体,轻视了纯粹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语文课也上成了品生课、社会课和自然课。

C. 教人识文断字、体验语言之美的最初功能在传统的语文教材里被忽略了,从而导致了“年轻一代”听说读写能力的持续滑坡。

D. 大量经典名文被编者以致敬和传承的姿态统统塞进课本,初衷是好的,但却没有考虑 到,这些经典名作的深意和妙处是否能为孩子们所理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有些人认为语文教材的改革应该有些突破,但很多人认为,流行歌曲忝列语文教材之中,有辱名家名作所构建的文本经典。

B. 《天路》、《蜗牛》等流行歌曲,仅就教学效果而言,用字浅易、行文直白,同时内容轻松、富有意趣,天然具备优势,因而非常适合小学生识字习文。

C. 只要流行歌曲能起到培养孩子们的技能与兴趣,从而让孩子们有能力识字、写作、阅读经典等功效,同时“三观”刚正,我们就没有理由妄加指点。

D. 周杰伦的《蜗牛》,仅仅是收入了小学课本的“延伸阅读”,所以不必看做是媚俗的倒退,更不必鼓吹为“流行文化逆袭文化经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于革新语文教材的话题,由来已久,一直未能“脱胎换骨”,是因为各方都在呼吁教材当改的同时,却都缺乏教材革新的具体路径。

B. 从语文课本的最初功能出发,新一轮语文教材改革的基本共识应该优先考量让低年级语文课回归“中文启蒙”,投合小朋友们之所好。

C. 现代社会的作家、学人、教育者,对于教学规律缺少认知,对于写作儿童读本缺少动力,是小学教材出现“无米下锅”窘境的原因之一。

D. 歌词进教材,是教材编写者无奈抓些歌词的“补位”,而非“乱入”,只是出版社“先行先试”了,各种各样的解读与置评,才后知后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