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逵字景伯,扶风平陵人也。九世祖谊,文帝时为梁王太傅。曾祖父光,为常山太守。父徽,从刘歆受《左氏春秋》。逵悉传父业,弱冠能诵《左氏传》及《五经》本文,以《大夏侯尚书》教授,虽为古学,兼通五家《谷梁》之说。自为儿童,常在太学,不通人间事。性恺悌,多智思,俶傥有大节。

时有神雀集宫殿官府冠羽有五采色帝异之以问临邑侯刘复复不能对荐逵博物多识帝乃召见逵问之对曰:“昔武王终父之业,鸑鷟在岐,宣帝威怀戎狄,神雀仍集,此胡降之征也。”帝敕兰台给笔札,使作《神雀颂》,拜为郎,与班固并校秘书,应对左右。

肃宗立,降意儒术,特好《古文尚书》、《左氏传》。建初元年,诏逵入讲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帝善逵说,使发出《左氏传》大义长于二传者。逵于是具条奏之。书奏,帝嘉之,赐布五百匹,衣一袭。

逵母常有疾,帝欲加赐,以校书例多,特以钱二十万,使颍阳侯马防与之。谓防曰:“贾逵母病,此子无人事于外,屡空则从孤竹之子于首阳山矣。

   逵数为帝言《古文尚书》与经传《尔雅》诂训相应,诏令撰《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古文》同异。逵集为三卷,帝善之。复令撰《齐》、《鲁》、《韩诗》与《毛诗》异同。迁逵为卫士令。八年,乃诏诸儒各选高才生,受《左氏》、《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由是四经遂行于世。

和帝即位,永元三年,以逵为左中郎将。八年,复为侍中,领骑都尉。内备帷幄,兼领秘书近署,甚见信用。

逵所著经传义诂及论难百余万言,又作诗、颂、诔、书、连珠、酒令凡九篇,学者宗之,后世称为通儒。然不修小节,当世以此颇讥焉,故不至大官。永元十三年卒,时年七十二。朝廷愍惜,除两子为太子舍人。

----选自《后汉书•贾逵传》有删改

【注】①鸑鷟:凤的别名,鸣于岐山。②二传:《公羊传》、《谷梁传》,它们和《左氏传》合称为“春秋三传”。③孤竹之子:指伯夷、叔齐二人。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有神雀集宫殿/官府冠羽/有五采色/帝异之/以问临邑侯刘复/复不能对荐/逵博物多识/帝乃召见逵/问之/

B. 时有神雀集宫殿官府/冠羽有五采色/帝异之/以问临邑侯刘复/复不能对/荐逵博物多识/帝乃召见逵/问之/

C. 时有神雀集宫殿官府/冠羽有五采色/帝异之/以问临邑侯刘复/复不能对荐/逵博物多识/帝乃召见/逵问之/

D. 时有神雀集宫殿官府/冠羽有五采色/帝异之/以问临邑侯刘复/复不能对/荐逵博物多识/帝乃召见/逵问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在古代是指男子20岁。这时行冠礼,以示成年,“弱”即“戴”的意思。

B. 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始建于汉代。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C. 永元在文中是指东汉皇帝汉和帝的年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

D. 经传在文中是指对经书注释的文字,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经传”不同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逵出身名门。他的九世祖贾谊,文帝时任梁王太傅。曾祖父贾光曾任常山太守。父亲贾徽,跟从刘歆学习《左氏春秋》。

B. 贾逵继承父业,在儒学方面颇有造诣,他受命比较过《春秋》三传在义理上的优劣,,比较过《齐》、《鲁》、《韩诗》与《毛诗》的异同。

C. 儒学在当时的兴盛,与当朝皇帝对经学的喜爱和推崇有关,如肃宗诏令贾逵到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讲解儒家学术,并充分肯定。

D. 贾逵博学,著述颇丰,涉及的文章体式多种多样,学者都非常推崇他,后世学者称他为通儒,但他因不通晓人情世故而被人讥笑。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善逵说,使发出《左氏传》大义长于二传者。逵于是具条奏之。

(2)贾逵母病,此子无人事于外,屡空则从孤竹之子于首阳山矣。

5.课内翻译。

(1)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3) “君乃此言,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答案:
1.B 2.A 3.D 4.(1)皇帝认为贾逵的讲解很好,便让他找出《左氏传》的义理比《公羊传》、《穀梁传》好的地方。贾逵便详细地分条上奏。(关键词:善、长、具) (2) 贾逵的母亲病了,他与外界没有什么交往,再穷困就会像伯夷、叔齐在首阳山那样做饿鬼了。(关键词:人事、空、从) 5.(1)做事情贪快,就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2)轻易向人许诺一定缺少诚信,把很多事情看得容易一定会遭遇很多困难。 (3)您竟然说这种话,还不如早一点到干鱼店铺里去找我呢! 【解析】选自:《后汉书》 作者:范晔 年代:南朝 1.B. 时有神雀集宫殿官府/有五采色/异之/问临邑侯刘复/不能对/逵博物多识/帝乃召见逵/问之/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句的理解,抓住关键词汇准确断句。句中的关键词有“冠羽”“帝”“以”“复”“荐”。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2.试题分析:识记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A. 弱冠在古代是指男子20岁。这时行冠礼,以示成年,“弱”即“戴”的意思。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3.试题分析:D. 贾逵博学,著述颇丰,涉及的文章体式多种多样,学者都非常推崇他,后世学者称他为通儒,但他因不通晓人情世故而被人讥笑。“他因不通晓人情世故而被人讥笑”错,原文说的是“然不修小节,当世以此颇讥焉”。 4.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善”“具条”“无人事”“从”。 5.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则”“寡信”“易”“乃”“曾”。 参考译文: 贾逵,字景伯,扶风平陵人。九世祖贾谊,汉文帝时做过梁王的老师。曾祖父贾光,做过常山太守。父亲贾徽,从刘歆学习《左氏春秋》。贾逵完全继承父亲的学业,二十岁时能读《左氏传》和《五经》本文,用《大夏侯尚书》教授门徒,虽然是古学,兼通五家《谷梁》之学说。从儿童时起,就常在太学,不了解外面的事务。他性格快活,平易,很聪明,喜思考,与众不同,很大方。 当时有神雀飞到宫殿官府,头上羽毛有五彩之色,皇帝很觉奇怪,问临邑侯刘复是什么原故,刘复答不上来,推荐贾逵说他知识很渊博,皇帝于是召见贾逵,问他是什么原故,贾逵答道:“从前周武王完成父亲的基业,凤凰出现在岐山,汉宣帝威信很高,戎狄归顺,神雀也连续出现过,这是胡人将降顺的预兆哩。”皇帝命令兰台史官拿出笔札,叫贾逵写一篇《神雀赋》,并拜贾逵为郎,与班固一道任校秘书,留在皇帝身边备咨询。 肃宗即位, 倾心留意儒术,特别喜好《古文尚书》、《左氏传》。建初元年(76),诏进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讲学。皇帝赞赏贾逵的讲法,要他发挥《左氏传》的大义比公羊、谷梁二传见长的地方。贾逵于是逐条奏明。书奏上去,皇帝十分嘉奖,赏赐布五百匹,衣一套。 贾逵的母亲经常有病,皇帝想加赐一些财物,因为校书例多,特地拿了钱二十万,派颍阳侯马防送去。对马防说:“贾逵的母亲病了,他与外界没有什么交往,再穷困就会像伯夷、叔齐在首阳山那样做饿鬼了。” 贾逵多次给皇帝讲《古文尚书》与经传《尔雅》的诂训相呼应,皇帝下诏书命他著《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古文同异》。贾逵集中写了三卷,帝认为很好。又叫他写《齐、鲁、韩诗与〈毛氏〉异同》,并作《周官解故》。提升贾逵作卫士令。八年(96),下诏诸儒各选高才生学习《左氏》、《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从此四经便流行于世。 和帝即位,永元三年(91),任命贾逵作左中郎将。八年(96),又作侍中,领骑都尉内备帷幄,兼管秘书近署,很被信用。 贾逵所著经传义诂及论难百多万字,又作诗、谏、书、连珠、酒令共九篇。学者很崇拜他,后代称他为通儒。但是他为人不大注意小节,当代对此有些讥讽,所以没有做成大官。永元十三年(101)死去,时年七十二岁。朝廷怜悯他,封他两个儿子作太子舍人。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

①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②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③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看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 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C. 多种要素凑合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D. 儒讲“拿得起”,道说“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2.“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是(    )

A. 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不能仅靠一种学说。

B. 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心态。

C.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D. 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

B. 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入则作了必要的补充。

C. 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

D. 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赤壁怀古怀东坡

陈世旭

①跋涉过千山万水,在一个叫“黄州”的地方久久停留。只为向一位我极其崇拜的诗人顶礼,是他将一段绚烂的文学史凝固成赤色的坚岩。

②黄州古城,赤鼻矾头,林木葳蕤,亭阁楼榭半隐在绿丛。一山陡峭,站立着昔时的汉川门。褐色石阶沿坚岩蜿蜒,石阶磨出了凹陷,记录着岁月。条石护栏下面,苏东坡热爱的翠竹挺拔直上,微风轻拂的竹叶簌然。

③上八卦桥,经锁春台,绕楼花园,过蜂腰桥,问鹤亭下,荷花池回环曲折,莲叶间传出平平仄仄的清韵。登高一览,远山似眉黛,原野一碧万顷。是谁问:君见否,苏子泛舟作赋、酹江邀月?

④相隔了一千年的沧桑,浩瀚大江的岸际线已随波涛滚滚的历史远去。永远留下的是诗人的歌吟和歌吟中的诗人的灵魂,以及后世人们的无尽浩叹,一腔怅惘。

⑤九百三十四年前那个晦暗的春天,被贬谪的诗人蹒跚走出落满乌鸦的御史台。整整四年又四月,团练副使躬耕于黄州荒芜的坡地,中国最伟大诗人的行列有了“东坡居士”。

⑥“神祗编织不幸,以便人类的后代歌唱。”《荷马史诗》一场乌台诗案,让总是不合时宜的诗人因言获罪,曾经锦衣玉食的荣华轰然坍塌。诗人瞬间由仕宦而成流人;由繁华京都到偏僻小城;由高第府宅到小寺寄居,“与僧人蔬食”,到“自筑雪堂”,又“筑建南堂”,方“得其所居”。

⑦但历史的悖论决定了:落寞者成圣。

⑧乱石穿空,正直遭受强暴;惊涛拍岸,论证谁是风流人物。庙堂是滋生阴谋的牢笼,山野才有五谷丰登的沃土。真正的天才不会耿耿于冤屈、戚戚于困境。固然是朝廷放逐了诗人,又何尝不是诗人放逐了朝廷。遗世独立,凭虚御风,去追逐流水行云。江上明月,山间清风,诗人回归于清纯和空灵。

或竹笠草屐,与渔樵杂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掬苦汗,使一泓清流落英缤纷;或一蓑烟雨,放浪山水,“终日无事,啸咏而已”,倚杖听江声,夜饮醒复醉。一杯酒在胸膛燃烧着另一杯酒,“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心则随风景而去,苍茫不可知;或焚香静坐于寺院,“撷亭下之茶,烹而饮之”,物我相忘,身心皆空,跟和尚聊天,尽兴处,打个喷嚏也是诗。说是“古今往事千帆去,风月秋怀一笛知”,却没有人能真正读懂他的内心。

⑩池岸断壁上,睡仙亭有石床石枕,醉卧过泛舟归来的诗人。多情的人早生华发,背倚绝壁,心头过尽千帆。听江涛高一声低一声,荆棘丛生的心,打开千古的怀抱,一如不系之舟。风生水起,宠辱皆忘,任音符的一江春水,沿着文字的阶梯,升华或沉沦。苦难是一种宿命,而永恒不需要证明。

那一夜,诗人面对大江长天,凝神伫立于船头。“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一袭衣髯飘逸,在漫江透明的月色里时隐时现。目光越过壁立的山峰,宽大的衣襟里,藏着如椽之笔。举手若电,寒气凛冽的长剑,从诗歌的战场划过。豪气在刹那间逼近,照亮了语言。莫大的痛苦与盖世的才气,惊呆了历代狷狂之士的眼睛。

乌台诗案是政治迫害,却成就了文化奇观。因为歌吟,苏东坡跌入人生的“井底”;同样因为歌吟,苏东坡攀上时代的巅峰。绝世的才情,让一个蛮荒之地,从此万树繁花,千年烂漫。

一首词,两篇赋,让一座城池获得巨大的光荣:“唯楚有才,黄郡实当其半。”《湖北通志·人物志序》

贬谪是诗人的不幸,贬谪于黄州却是诗人的大幸。“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虽闾巷小民,知尊爱贤者……”不愧为苏东坡人生最重要的驿站。

漫步黄州,空气里弥漫着苏东坡的气息,到处是诗人的身影,到处是诗人的足迹,街道、地名、书院、广场乃至肉、饼、羹,皆冠其名。“苏东坡”,早已植入黄州市井的生活。

长江依古城流过,水面浮着雾霭,含了浪漫的品质。月色将至,繁星现出微光。山岚、村庄、树木,对岸的灯火轻笼于空明。柔风在林中徘徊,相伴怀古的幽情。

“世界的存在为了一本书。”[法]马拉美

赤壁的存在为了苏东坡。

有删改

1.文章②③中有关黄州环境的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2.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含意。

(1)固然是朝廷放逐了诗人,又何尝不是诗人放逐了朝廷。

2贬谪是诗人的不幸,贬谪于黄州却是诗人的大幸。

3.赏析第⑨段画线的句子的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

4.文章的收束句是:“赤壁的存在为了苏东坡。”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谈谈你对此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