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赤壁怀古怀东坡

陈世旭

①跋涉过千山万水,在一个叫“黄州”的地方久久停留。只为向一位我极其崇拜的诗人顶礼,是他将一段绚烂的文学史凝固成赤色的坚岩。

②黄州古城,赤鼻矾头,林木葳蕤,亭阁楼榭半隐在绿丛。一山陡峭,站立着昔时的汉川门。褐色石阶沿坚岩蜿蜒,石阶磨出了凹陷,记录着岁月。条石护栏下面,苏东坡热爱的翠竹挺拔直上,微风轻拂的竹叶簌然。

③上八卦桥,经锁春台,绕楼花园,过蜂腰桥,问鹤亭下,荷花池回环曲折,莲叶间传出平平仄仄的清韵。登高一览,远山似眉黛,原野一碧万顷。是谁问:君见否,苏子泛舟作赋、酹江邀月?

④相隔了一千年的沧桑,浩瀚大江的岸际线已随波涛滚滚的历史远去。永远留下的是诗人的歌吟和歌吟中的诗人的灵魂,以及后世人们的无尽浩叹,一腔怅惘。

⑤九百三十四年前那个晦暗的春天,被贬谪的诗人蹒跚走出落满乌鸦的御史台。整整四年又四月,团练副使躬耕于黄州荒芜的坡地,中国最伟大诗人的行列有了“东坡居士”。

⑥“神祗编织不幸,以便人类的后代歌唱。”《荷马史诗》一场乌台诗案,让总是不合时宜的诗人因言获罪,曾经锦衣玉食的荣华轰然坍塌。诗人瞬间由仕宦而成流人;由繁华京都到偏僻小城;由高第府宅到小寺寄居,“与僧人蔬食”,到“自筑雪堂”,又“筑建南堂”,方“得其所居”。

⑦但历史的悖论决定了:落寞者成圣。

⑧乱石穿空,正直遭受强暴;惊涛拍岸,论证谁是风流人物。庙堂是滋生阴谋的牢笼,山野才有五谷丰登的沃土。真正的天才不会耿耿于冤屈、戚戚于困境。固然是朝廷放逐了诗人,又何尝不是诗人放逐了朝廷。遗世独立,凭虚御风,去追逐流水行云。江上明月,山间清风,诗人回归于清纯和空灵。

或竹笠草屐,与渔樵杂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掬苦汗,使一泓清流落英缤纷;或一蓑烟雨,放浪山水,“终日无事,啸咏而已”,倚杖听江声,夜饮醒复醉。一杯酒在胸膛燃烧着另一杯酒,“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心则随风景而去,苍茫不可知;或焚香静坐于寺院,“撷亭下之茶,烹而饮之”,物我相忘,身心皆空,跟和尚聊天,尽兴处,打个喷嚏也是诗。说是“古今往事千帆去,风月秋怀一笛知”,却没有人能真正读懂他的内心。

⑩池岸断壁上,睡仙亭有石床石枕,醉卧过泛舟归来的诗人。多情的人早生华发,背倚绝壁,心头过尽千帆。听江涛高一声低一声,荆棘丛生的心,打开千古的怀抱,一如不系之舟。风生水起,宠辱皆忘,任音符的一江春水,沿着文字的阶梯,升华或沉沦。苦难是一种宿命,而永恒不需要证明。

那一夜,诗人面对大江长天,凝神伫立于船头。“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一袭衣髯飘逸,在漫江透明的月色里时隐时现。目光越过壁立的山峰,宽大的衣襟里,藏着如椽之笔。举手若电,寒气凛冽的长剑,从诗歌的战场划过。豪气在刹那间逼近,照亮了语言。莫大的痛苦与盖世的才气,惊呆了历代狷狂之士的眼睛。

乌台诗案是政治迫害,却成就了文化奇观。因为歌吟,苏东坡跌入人生的“井底”;同样因为歌吟,苏东坡攀上时代的巅峰。绝世的才情,让一个蛮荒之地,从此万树繁花,千年烂漫。

一首词,两篇赋,让一座城池获得巨大的光荣:“唯楚有才,黄郡实当其半。”《湖北通志·人物志序》

贬谪是诗人的不幸,贬谪于黄州却是诗人的大幸。“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虽闾巷小民,知尊爱贤者……”不愧为苏东坡人生最重要的驿站。

漫步黄州,空气里弥漫着苏东坡的气息,到处是诗人的身影,到处是诗人的足迹,街道、地名、书院、广场乃至肉、饼、羹,皆冠其名。“苏东坡”,早已植入黄州市井的生活。

长江依古城流过,水面浮着雾霭,含了浪漫的品质。月色将至,繁星现出微光。山岚、村庄、树木,对岸的灯火轻笼于空明。柔风在林中徘徊,相伴怀古的幽情。

“世界的存在为了一本书。”[法]马拉美

赤壁的存在为了苏东坡。

有删改

1.文章②③中有关黄州环境的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2.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含意。

(1)固然是朝廷放逐了诗人,又何尝不是诗人放逐了朝廷。

2贬谪是诗人的不幸,贬谪于黄州却是诗人的大幸。

3.赏析第⑨段画线的句子的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

4.文章的收束句是:“赤壁的存在为了苏东坡。”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
1.通过描写黄州的自然风物自然引出苏东坡和黄州的渊源,由物及人,为下文进 一步写对苏东坡的怀念作铺垫。 2.(1)因乌台诗案朝廷流放了苏东坡,苏东坡因此远离了滋生阴谋的朝廷,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凸显了其遗世独立的可贵品格。(2)贬谪是诗人人生的遭际,而被贬到山水清远、土风厚善的黄州确实是苏东坡最大的幸运,因为他在此收获了丰厚的文学创作成果。 3.画线的语句使用了对偶、引用、化用等手法,概括写出了苏轼贬滴黄州后的躬耕、宴 饮、郊游、赋诗等生活情景,突出表现了苏轼旷达、率性的文人情怀。行文整散结合,文采斐然,表现力强。 4.黄州是苏轼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的人生驿站,他在这里度过了四年四个月的流放生活;一首词两篇赋让一个蛮荒之地的赤壁变得千年烂漫;“苏东坡”植入了黄州市井生活,黄州弥漫着他的气息,刻下了他的烙印;赤壁的壮丽山水、风土人情成就了苏轼的千古文明。 【解析】 1. 试题分析:黄州古城的风景,和苏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苏轼,黄州的赤鼻矶、青峰翠竹、荷池碧波才能够名扬千年;因为黄州,苏轼才有了一个可以安放心灵的栖息地。可见,写黄州的风景,是为了引出对苏轼的怀念。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1)“固然是朝廷放逐了诗人,又何尝不是诗人放逐了朝廷。”前半句的“放逐”,是“乌台诗案”的事实,苏轼被朝廷放逐到黄州;后半句的“放逐”,是“远离”是前半句的结果。苏轼因为远离朝廷而回归“清纯和空灵”,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特立独行的品格。(2)“贬谪是诗人的不幸,贬谪于黄州却是诗人的大幸。”前半句的“不幸”是指诗人被贬,仕途坎坷,是生命中的不幸;后半句的“大幸”是前半句不幸中的大幸。因为黄州,是一个可以让人的心灵得到栖息的山水清秀之地,诗人在这里获得了最高的文学成就。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终日无事,啸咏而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是引用陶渊明和苏轼的诗句或话语。“倚杖听江声,夜饮醒复醉”是化用苏轼的诗句。本段用极其简练的文字对苏轼在黄州的生活进行了概括,化用或引用苏轼的诗句,突出苏轼面对被贬生活的潇洒、超然的态度。这样的表达效果,从句式特点上考虑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赤壁的存在为了苏东坡。”突出强调了黄州赤壁和苏东坡的关系。苏东坡在这里写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让黄州在苏轼以后的岁月里熠熠生辉。“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虽闾巷小民,知尊爱贤者……”不愧为苏东坡人生最重要的驿站。漫步黄州,空气里弥漫着苏东坡的气息,到处是诗人的身影,到处是诗人的足迹,街道、地名、书院、广场乃至肉、饼、羹,皆冠其名。“苏东坡”,早已植入黄州市井的生活。从黄州和苏轼两方面的双向关系进行分析。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徐君家传

(清)魏禧

①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慕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

②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置役田给诸甲,至今犹食其利焉。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食以资乡里,又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妻兄弟有老而独者养之二十年,葬而岁祀之。君友黄某父子死非所,遗二寡妇一女,君悉心护之,以其女字君从子,故黄氏终身不知有孤寡之苦,……其教子以亲贤友善为第一务。鼎革初,州郡望人义士多辟地邓尉山、太湖中,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不复以利害嫌疑介意。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贼大恨,卒杀公。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

③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 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其衰也,大吏贪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朘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肯失身遽为盗贼。又或畏威怀德,不敢为非,不忍负其人。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

【注】①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②鼎革:指改朝换代。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A. 君岁减食以资乡里(粮仓)    B. 助有力之家(劝阻 )

C. 葬而岁祀之(同“殁”,死去)    D. 其教子以亲贤友善为第一务(和好人交友 )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好施                       而翁归,自汝复算耳

B. 上下相安,盗贼不作         人不知不愠,不亦君子乎?

C. 游侠士好义乱国             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D. 君古游侠流也               久,能以足音辨人

3.依据②③两段相关事迹,各用4个字概括徐君的主要品质。

相关事迹

徐君的品质

呈报时弊

(1)

资助亲友

(2)

提供饮食

(3)

挺身守御

(4)英勇无私

 

 

4.断句正确的一项(   )

A. 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

B. 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

C. 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

D. 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

5.第③段画浪线句“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言之”的对象还有谁?

6.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

(2)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置役田给诸甲,至今犹食其利焉。

(3)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朝国富军弱的原因

宋朝给我们留下了“幽云十六州”、“檀渊之盟”、“靖康之耻”这样的负面记忆,其积贫积弱、昏聩无能的形象牢牢地刻在人们心中。然而,宋朝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繁荣程度乃当时世界之最。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繁荣景象,千年后的今天仍让西方人惊叹不已。

宋朝靠兵变建立,为了防范武将拥兵自重进而威胁其政权,宋朝统治者实行崇文抑武、以文制武的策略,千方百计削弱武将手中的权力,武将地位大大降低。实行兵将分离、将从中御,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极大阻碍了作战效能。过去由武将把持的行政、财政、司法权力交到了文臣手中。建立枢密院,削弱武将兵权,将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每次出征前,由优居深宫的皇帝和二三大臣,依据主观臆测,制定作战阵图,交给统兵作战的将领遵照执行,而这也极大抑制了武将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统治阶级有无斗志、进取心和高明的战略,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崛起的重要因素。从宋太宗开始,过去高度重视和依赖军事与武力的传统发生转变,强军强国的意识逐渐被追求文治和稳定的思想取代,以和缓战的思想逐步形成。宋朝自太宗后期始,即不再以积极防御、开疆拓土为能事,军队转而以维护域内统治为主要任务,军队与边防的意义和价值随之降低,主流意识逐渐对战争手段产生怀疑、抵触和排斥的态度。“澶渊之盟”的缔结,使宋朝统治者自认为一劳永逸地寻找到了“化干戈为玉帛”之路,从此更倾向于以和的方式解决边患威胁。

宋朝的军队的规模不可谓不大,国防投入不可谓不多。然而庞大的军队与慷慨的投入却没有锻造出强大的国防和军事实力。究其原因,其兵员构成和军队组织结构上的缺陷不容忽视。宋代的兵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招募,宋代募兵的对象主要是流民和饥民。二是抓夫,在军情紧急、兵员枯竭的情况下,也实现强制征召。三是配隶,即让罪犯充军。从中可以看出,宋代士兵的来源多是三教九流之徒,各类人员混杂,士兵地位极低。致使很少有人愿意当兵,即使被迫当兵也想方设法逃亡。“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成为社会共识。军队的整体组织结构上推行禁、厢军互补的制度,随着禁、厢互补制度的异化,特别是厢军逐渐转变为吸收消化不合格禁军的重要载体,厢军成为禁军的养老之地,战斗力严重退化。

安史之乱爆发到唐朝走向衰落后,中原王朝重要的战略要地辽东、河套河西走廊一带,还有蓟北之野等产马良地全部丢失。而燕云十六州地区被辽占领后,更是使宋失去了传统上最重要的防御生命线――东段和中段长城。过了幽燕十六州,便是八百里平川,北宋已经无险可守,辽突破长城阻隔后,挥师南下更为便利,因拥有长城以内农业区的各种经济资源,可为军事行动提供充足的补给,极大地增强了军事优势。

历史是一面镜子,富不简单地等同于强。一个缺乏尚武精神、没有强大国防力量作后盾的民族,即使经济再强大繁荣,也同样丧权辱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朝统治阶级崇尚文抑武,以文制武的策略大大限制了武将的权力,武将的地位大大降低,指挥的机动性也相应受到了限制。

B. 宋朝统治者实行消极防御、以和缓战的战略,在“澶渊之盟”后,战争手段被逐渐放弃,军队与边防的意义和价值随之降低。

C. 宋朝的兵员素质不高,军队组织结构僵化落后,致使宋朝兵虽多而战力弱,庞大的军队与慷慨的投入没有得到预期效果。

D. 养马场和战略要地的丧失,使宋军缺少了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和屏障;此消彼长,敌对方的资源得以丰富,军事优势增强。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建立枢密院等措施,其重要目的就是要削弱武将的兵权,由于宋朝是靠兵变建立的王朝,因而要防范武将拥兵自重进而威胁其政权。

B. 缓战的思想逐步形成是由于改变了过去高度重视和依赖军事与武力的传统,追求文治和稳定的思想逐渐取代了强军强国的意识。

C. “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之所以成为社会共识,是因为其兵员构成过于复杂、士兵的待遇低以及宋朝军队组织结构上的缺陷。

D. 控制幽云十六州,就等于镇住了汴京的咽喉,幽云十六州丢失,使宋失去了东段和中段长城,这两段长城是量重要的防御生命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朝的社会繁荣和“澶渊之盟”、“靖康之耻”等负面记忆,对现实都有借鉴意义,能促使我们反思宋朝国富军弱的原因。

B. 以文制武策略,致使武将地位下降,加之剥夺了武将行政、财政、司法等权力,极大挫伤武将戍守边关,报国杀敌的积极性。

C. 宋朝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繁荣程度成为当时世界之最,而崇文抑武、以文制武策略及以和缓战思想并没起到积极作用。

D. 宋朝国富军弱的历史启示我们:富不简单地等同于强。我们在建设强大、繁荣经济的同时,也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