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总有那一片蛙声

古清生

①在南国的时候,我的窗前有那么一块低洼的草地。春天的日子来临,它便会生长许多的小草, 甚至开出一些小小的花朵,招引一些蜜蜂在那里抖着金翅嗡嗡地飞。小孩子们很喜欢在那块草地上采 花或者玩一些他们认为好玩的游戏。这样的日子总是很温馨的,因为阳光、花草和小孩子们,足以把 春天装点得美丽而又亲切,让人忍不住掩卷,心驰神往。但是在五月的时节,就会有一场场的雨水降 临,雨水把草地旁的冬青树洗得很绿,那种很清凉的绿,并且注满整个的草地。于是孩子们用纸折起 小小的洁白的纸船,来到草地那片水洼子上,启航他们的小小的梦想。

②唯有月夜,那块草地是完全属于我的。这时候夜安睡了,一轮皎洁的月儿来到水洼子上,映得 那水一片白。在白水之上,忽然有不知来于何处的小蛙,欢快地跌跌撞撞地跳跃着,仿佛是要把那一 轮月儿从水中端详个究竟,或者坐在月儿之上,让月儿浮托它走。小蛙们如同孩子,待它们游戏得尽 情的时候,就一齐坐在水上唱歌。那就是在我的生命中离不去的蛙声了。惯于在夜里读书和写作的我, 就极爱着那一扇窗,起起伏伏的蛙声,让我的思绪飘浮,滑入了季节的深处。

③但我却没有了南国的那一扇窗子,羁旅北京的日子很长,我的窗前,纵是也有这样一块草地, 一簇绿柳,甚至在春天的阳光里,还会有一树杏花装点。但是北国没有雨季,我看不到小孩子们折纸 船的情景。北京是要到七月或者八月才会有雨,那是槐花开放的时节了。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 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但就是这样的雨,仍不会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 小蛙。所以即使雨后有月,她也在这芬芳里找不到栖落和梳洗的地方。

④我固执地想,如是北京的槐花雨能够积成一个洼子,积成一个清浅的弥漫着槐花芬芳的水洼子, 有一轮皎月把水映得银银的白,有一群天使般的小蛙,它们围着月儿唱歌,那该是多么的好啊。我常 常在雨后的北京的夜里出走,我以为我是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地方的,它就在某一扇窗下,甚至那窗前 也有一个痴情展卷的学子,甚至水边,还留着孩童戏水的赤足的脚印。可是,我的出走也只是出走, 我并没有找到这样一个地方。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

居京的月夜,于我,它是散文化的时光,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的梦。情至深处,会忽然在 某一段落,浮起一片蛙声,是南国的春宵里那天真烂漫的蛙鸣,初是浅浅低低的几声,孤独而悠远, 渐渐地汇合起蛙的合唱,且愈来愈临近我的窗,仿佛就在那一簇柳下。此时人便恍惚地进入以往的时 光,一颗羁旅中的心,忽然的一热,为之深深的感动。但待我有心凝神细细地聆听,却发现窗外是一 片寂静,静得月的清辉飘落到柳叶儿上发出的细小的沙沙声都能够听到,只是没有了蛙声,此时的我, 这才感到深深的失落。

⑥春天的今夜,便又是这样。我打开了电脑,轻轻地敲出一段怀想的文字,不觉间窗外就有了一 片蛙声,是如许的亲切,如许的温馨。它拂动着春夜的暖风,沿了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然而我猛然 地觉醒,却分明是,寂夜无边!人不由地发现,那暖暖的一缕情思,竟化成两滴浸冷的泪珠,冰凌般 地挂在两腮。

(摘自古清生《漂泊者的晚宴》)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文章由回忆南国的草地起笔,进而想到了故乡月夜和着蛙鸣的温馨画面,勾起他对故乡过往时光的回忆和淡淡的乡愁。

B. 第一段景物描写写出了南国故乡美丽的春日风光,营造了温馨和谐的氛围,为下文写故乡的蛙鸣 作铺垫。

C. 第二段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赋予青蛙以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夜下青蛙在 池塘中的欢愉。

D. “居京的月夜,于我,它是散文化的时光”,既写出了居京生活的诗意,又表明作者以写作的方式 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

E. 文章结尾由想象转入现实,呼应开头故乡的生活场景并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无尽的思 索。

2.“所以即使雨后有月,她也在这芬芳里找不到栖落和梳洗的地方”,请指出这句话所使用的修辞手 法,并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3.有人评价题目“总有那一片蛙声”很妙,请问妙在哪里?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

 

答案:
1.CD 2.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月亮找不到落脚之地,表达了作者羁旅北京找不到归宿的 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 3.(1)标题揭示了游子思乡的主题, “蛙声”是故乡生活的声音,“总有”突出强调了这种声音始终 萦绕在我心头,一直难以忘记; (2)“蛙声”是文章的线索,串联全篇,既写了故乡的“蛙声”,又写了在北京时所想象、盼望的“蛙 声”。 【解析】 1.试题分析: C 手法应是拟人;D 居京生活其实是没有诗意的。 2.试题分析:注意答出“拟人”的修辞手法,然后从情感的角度分析艺术效果:写月亮找不到落脚之地,表达了作者羁旅北京找不到归宿的 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 。 点睛:分析散文的修辞手法,首先是通过语句内容辨认修辞,然后结合文段解释为什么是这种修辞,最后结合文段分析效果,分析效果首先答出一般效果,然后结合句子分析具体的效果。如此题考核拟人的修辞,注意答出艺术效果。 3.试题分析:注意从结构上答出“蛙声”是文章的线索,串联全篇,然后分析其含义的丰富性:既写了故乡的“蛙声”,又写了在北京时所想象、盼望的“蛙 声”。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童年经验赢得世界共鸣

李峥嵘

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帕奇·亚当娜在宣读获奖结果后,如此评价:“曹文轩的作品书写关于 悲伤和苦痛的童年生活。他的作品也非常美丽,树立了孩子们面对艰难生活的挑战的榜样,能够赢得 儿童读者的广泛喜爱”,“用诗意如水的笔触描写原生生活中一些真实而哀伤的瞬间”。

曹文轩能获奖,是因为他笔下人物的童年生活具有浓郁的中国味道,又从这种独特的经验中提取 世界性的能引起广泛共鸣的情怀。

曹文轩是一个自觉使用童年经验的作家,曾在最广为流传的小说《草房子》里写道:“一个人永远也走不出他的童年”。曹文轩的家乡苏北,以穷而出名。贫穷的记忆极深刻。他吃过一回糠,一回 青草。整天喝稀粥,十五天才能盼到一顿干饭。所谓干饭只有几粒米,几乎全是胡萝卜做成的。但, 家人在困难中的坚韧和无尽的爱又给了他特别美好而温暖的记忆。他的老祖母是一个聋子,日夜思念 上大学的曹文轩。她守在大路口,等待归来的人。一日,她终于等到一位军人,于是便向人家打听: “你见到我大孙子了吗?”慈爱的老祖母可以说是曹文轩作品中慈爱的祖辈的灵感源泉。形神憔悴的 父亲忧心忡忡地背着病入膏肓的他行走在城市与乡村,则写进了《草房子》。他所有作品中最沉重的

《青铜葵花》,更多地封存了与妹妹的童年生活。曹文轩作品写的是中国故事,故事背后却是人类主 题。“比如,描写的父爱,任何国家的人都能产生共鸣,但是那样一个关于父爱的故事却只能发生在 中国社会的背景之下。我们必须将笔触探到人性底部,那里有共通的人性,有人类共同的喜怒哀乐、 共同的向往和情怀以及共同面临的苦难。”

上一任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玛丽亚·耶稣·基尔曾评价曹文轩作品深刻地展示了生活的真 实,并且能以充沛的情感打动孩子,帮助孩子永远满怀希望地直面生活。曹文轩的合作者、德国著名 插画家索尼娅·达诺夫斯基谈到她为曹文轩的《草房子》创作插画时的感受说,她不止一次地为《草 房子》中的人物和情节所感动,甚至产生了想为《草房子》的每一页内容创作插画的冲动。

曹文轩是一个学者型的作家,有自己的文学理论。例如他的作品有“水”的意象,他生长在江南 水乡,傍水而立。“水,参与了我之性格,我之脾气,我之人生观,我之美学情调的构造。”

他也乐意用水来比喻自己的个性,有弹性,遇圆则圆,遇方则方。但是作品却坚持“洁癖”。他 不会像有些成人文学采取自然主义的写法,“我写不了苍蝇,写不了鼻涕,写不了粪便,写不了腐烂 的老鼠。”不搞语言实验,不会写出“从口袋里掏出一个肥大的笑容”这样一个句子。更不会搞意识 流、时空倒错、人称的随意转换等现代派手法的。“我成不了现代主义者,更成不了后现代主义者, 我永远只能是个古典主义者。”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主席、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说,当前儿童文学十分 繁荣,题材种类丰富多彩,但在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坚持写实风格的作家中,曹文轩是十分 突出的一位。他的作品不仅打动了无数中国小读者,而且感染了国外读者,成为他们认识中国的一个 窗口。“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是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节选自《曹文轩为什么能成为安徒生奖中国“第一人”》,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曹文轩的作品往往有一种“悲伤”的色彩。有孩子问:“曹老师,您的作品为什么总是悲伤的? 您为什么不为我们写一部快乐的作品?”曹文轩说,生活中除了快乐,还有很多不快乐的东西,也是 需要接触和了解的。《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公认的儿童文学经典作品恰恰是悲伤的,而不 是快乐的。“快乐并不是一个人的最佳品质。并且一味快乐,会使一个人滑向轻浮与轻飘,失去应有 的庄严与深刻。”他的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描写苦难,穷困的生活、经历磨难的人们、物质匮乏的 乡村……他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经历过各种厄运的民族,但很多年后再回顾这段历史时会发现,人 们在磨难的同时,也收获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那就是从苦难中升华出的真善美的人性——曹文轩称其 为“悲悯精神”。(摘自《曹文轩为什么能成为安徒生奖中国“第一人”》)

②“五七干校”时期的江南水乡农村,城市女孩葵花因为一个特别的机缘,来到了乡村男孩青铜 的家,成了他的妹妹。聪明而心地善良的哑巴青铜,因这个突然出现的小妹意识到自己作为小男子汉 的责任:家里只能供一个人上学,他把机会让给了葵花;为了让葵花能照相,他冒风雪站街头卖芦花 鞋,而懂事的葵花不照相,省下钱来买纸笔教青铜识字。灾年没有吃的,他想办法挖芦根、抓野鸭给 葵花解馋……在充满了天灾人祸的岁月里,一家人互相扶助,从容地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他们乐 观地生活着,而在女孩 12 岁那年,命运又将她召回到她的城市。从此,这两兄妹天各一方。(摘自《青铜葵花》内容简介)

③“自然主义”是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倾向。作为创作方法,自然主义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 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 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它反映的是随便观察到的庸俗的 自然。(摘自百度百科“自然主义”释义)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 曹文轩的作品描写了原生生活中一些真实而哀伤的瞬间,因而作品充满诗情画意,美丽而忧伤。    B. 曹文轩作品中的世界性是指人类共通的人性,共同的喜怒哀乐、共同的向往和情怀以及共同面临 的苦难。

C. 曹文轩乐意用水来比喻自己的个性,作品也坚持“洁癖”,是因为他生长在水乡,具有水的弹性特 质。    D. 标题“童年经验赢得世界共鸣”是指曹文轩创作时大量掺入童年悲惨经验,旨在引起读者的广泛 同情。

2.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A. 曹文轩自幼生长在贫穷的家庭,这一经历深深影响了他的性格和创作风格。物质的匮乏、精神的 空虚,使他的作品呈现出忧伤而消极的情绪。

B. 曹文轩认为,儿童文学不应是给孩子带来快乐的,如果作品追求快乐,就会使一个人逐渐变得轻 浮与轻飘,失去应有的庄严与深刻。

C. 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证明了“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这句话的合理性,说明优秀的文 学作品不仅属于本国,而且属于全世界。

D. 曹文轩说自己是“古典主义者”,作品保持“清洁”的精神,反对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 写照的自然主义写法和现代派手法。

E. 文中多处引用他人的评价,侧面凸显了曹文轩作品的成就,使读者对曹文轩及其作品的认识更全 面,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3.曹文轩的儿童文学作品主要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列小题。

①当理性精神在北中国节节胜利,从孔子到荀子,从名家到法家,从铜器到建筑,从诗歌到散文, 都逐渐摆脱巫术宗教的束缚,突破了礼仪旧制的时候,南中国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 残存,便依旧强有力地保持和发展着远古传统,依然弥漫在奇异想象和炽烈情感的图腾——神话世界 之中。表现在文学领域,就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

②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神话和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 间秩序,例如黄帝四面脸被解释为派四个大臣去“治四方”,黄帝活三百年说成是三百年的影响等等。 在被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已看不见“怪力乱神”的踪迹,然而这种踪迹却非常活泼地保存在以屈 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中。

③《离骚》里面,想象鲜艳而缤纷,香草美人,百亩芝兰,荠荷芙蓉,芳泽香草……在充满神话 想象的自然环境里,主人翁是一位执着、顽强、忧伤、哀怨、愤世嫉俗的真理的追求者。《离骚》把 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 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满地融成有机整体,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真正光辉起点 和无可比拟的典范。

④《离骚》《天问》《九歌》《九辩》等一系列作品构成了一个相当突出的南方文化的浪漫体系, 实质上它们是楚地原始祭神歌舞的延续。王夫之解释《九辩》说:“辩,犹遍也,效夏启九辩之名, 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点明了几 个关键问题:第一,楚辞是“绍古体”,是远古氏族社会的遗风延续;第二,它可以“被之管弦”,可 歌可舞。近人考证也认为,像《九辩》《九歌》等,很明显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 第三,它想象丰富奇异,尚未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 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第四,也是最主要的,它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⑤汉文化就是楚文化,尽管在经济、政治等制度方面,刘汉王朝基本上承袭了秦代体制,但在意 识形态的某些方面,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刘邦、 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楚汉文化一脉相承, 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⑥与《诗经》或先秦散文不同,汉代艺术和人们观念中弥漫的恰恰是从远古传留下来的种种神话 和故事。从世上庙堂到地下宫殿,从南方的马王堆帛画到北国的卜千秋墓室,它们都充满幻想和巫术, 把远古传统的原始活力和野性充分地保存和延续了下来。

⑦西汉在经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变革后,以儒学为标志、以历史经验为内容的先秦理性 精神日渐侵入文艺领域和人们的观念中,人世、历史和现实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这固然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结果。但是,蕴藏着原始活力的传统浪漫幻想,始终没有离开汉代艺术,它们是楚汉艺术 的灵魂。就此,楚汉浪漫主义成为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神话逐一理性化的时候,中国南方却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的保留 和残存,依然弥漫在神话世界之中。

B. 理性精神在北中国节节胜利。孔子删定的《诗经》已看不见“怪力乱神”的踪迹,就是这一现象 在文学领域中的表现。

C. 《离骚》,既有香草美人的想象,又有炽热深沉的个体人格,两者融合为有机整体,开创了中国抒 情诗的光辉起点。

D. 屈原的所有作品想象奇特,充满原始活力,构成了一个突出的南方文化浪漫体系,是楚地原始祭 神歌舞的延续。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无论是在物质生活方面还是意识形态领域,中国北方都突破了礼仪旧制,理性精神也已经完全战 胜了巫术宗教。

B. 王夫之说《九辩》可以“被之管弦”,可歌可舞,以此证明它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 乐。

C. 汉代艺术延续了远古传统的活力和野性,而这些远古传统的活力和野性在《诗经》或先秦散文中 却没有保留。

D. 刘项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地,西汉宫廷中又以楚声为主导,这是汉代文艺领域保留 楚地本色的重要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想象奇特、浪漫,尚未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因而成为汉代赋体文学的 祖宗。

B.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以儒学为标志、以历史经验为内容的先秦理性精神逐渐侵入西汉 文艺领域。

C. 虽人世、历史和现实在人们观念中越来越重要,但原始的浪漫幻想仍是楚汉艺术的灵魂,汉代艺 术仍弥漫着远古神话和故事。

D. 楚汉浪漫主义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成为我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二者相辅相成,影响着后 世文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