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村头的老槐树

梁永生

①许多年来,每次回到故乡,一头撞进那片热土的怀抱,我最先望见的就是村头那棵傲然挺立的老槐树。枝丫间升腾起的袅袅炊烟,氤氲着饭菜的清香,传递着家的温暖讯息,让我瞬间忘记了浑身的疲惫和一路的颠簸。

②村头是小村通往外面的门,老槐树就是守卫门户的门神。进门,出门,看似寻常简单,却是悲欢离合。对于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村头的老槐树下是滋生思念、牵挂和企盼的地方,也是守望幸福的驿站。老槐树是一把标尺,丈量着血浓于水的亲情距离;老槐树是一道分割线,隔开了草木故园与外面的世界。每每我离开故乡,老槐树下是母亲和我分别的地方。老槐树下也是村民聚散离合的地方。寒来暑往,流转经年,参军入伍,异乡求学,外出打工,出外经商,多少背着简单行囊的村人走出家门,走出村头,走出老槐树的庇护,去外面的世界追逐梦想。不管走得多远,无一例外都要在老槐树下启程,从此天各一方,四处漂泊。

③老槐树是小村的眼睛,目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人,也打量着每一个从村子里经过的人。记忆中,村头的老槐树下是外乡人歇脚的驿站。货郎担、卖油郎、玩把戏的、补漏锅的,甚至是要饭的,这些行色匆匆的乡村过客或推车,或肩扛,走村穿巷,沿街叫卖,用自己的手艺和勤劳换取着一家老小的温饱。老槐树下,对于那些四处漂泊的生意人或者手艺人来说,是一个吸袋旱烟歇歇脚的场所,也是一个体味人生冷暖的地方。一年四季,老槐树下都或多或少蹲坐着闲暇无事的村人,冬天晒暖,夏季纳凉,几乎没有断过人。乡亲们宅心仁厚,民风淳朴,尤其是对那些外乡人更是厚道热情,看见路上走来陌生人,便起身上前询问。来人一边散烟,一面说明来意,如若是来投亲奔友的,立即有人领着到家里;如若是做小买卖的或者是手艺人,便有人向其详细讲解村落布局、街道走向、人口分布,让这些外乡人少走冤枉路。

④那棵老槐树,年年岁岁历经风雨侵蚀依然傲然挺立,凝视着一个小村的兴衰荣辱。“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临近年关,村头的老槐树下便人头攒动,潮水般涌来了村中的男女老幼,他们踮起脚尖举目远眺,翘首以盼——父思女,母盼子,妇望夫,夫念妻,羞涩的村姑揪着辫梢等情郎。栖息在钢筋混凝土丛林里的游子,无论事业多么辉煌,地位多么显赫,异乡再好都无法安放他们不安的灵魂和躁动的心灵。多少次夜深人静,他们时常想起那熟稔的村头,亲人们手搭凉棚站在村头老槐树下的那幅剪影,在梦中一次次浮现,那时候,他们心里热乎乎的,也酸溜溜的,饱含着热泪,记住了乡愁。

⑤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村庄里留下的多是些苍老的身影和稚嫩的面孔。村庄空了,瘦了,村头也不再是往昔的村头,人影稀疏,门可罗雀。在村庄的臂弯里,在夕阳的余晖里,我看到村头那棵原本蓊蓊郁郁、葳蕤蓬勃的老槐树,如今一天天消瘦下去,仅留嶙峋铁骨,用最后一丝气息默念着思念、牵挂和企盼。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一头撞进那片热土的怀抱”表现了作者归乡的急迫心情,“炊烟”“氤氲着饭菜的清香”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体现了作者内心深处清晰的农村印记。

B.“对于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村头的老槐树下是滋生思念、牵挂和企盼的地方,也是守望幸福的驿站”,表达的是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与牵挂。

C.“老槐树是小村的眼睛”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村人和路人的活动都在老槐树关注之下的情况,表现了老槐树富有灵性的特点。

D.文章第④段记述外乡人老槐树下歇脚的文字,是为了表现老槐树热情好客、为一切人遮风避雨提供方便的特点。

E.老槐树不仅仅是一棵树,更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形象:它既是村庄的象征,是游子乡情、乡见的寄托,也是农村传统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物化。

(2)简要概括现实生活中“老槐树下”有哪些作用。

(3)文章为什么以“村头的老槐树”为题?

(4)探究文章结尾画线部分表达了哪些意思,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案:
(1)AE (2)是游子奔赴他乡的起点,是路人歇脚的驿站,是乡人休闲的场所,是村人盼归的地点。 (3)村头的老槐树是文章行文的线索,文章材料都是围绕老槐树展开的;老槐树是游子情感的寄托,是乡人心灵的归宿,是农村传统生活的象征;老槐树是文章抒情的主体,作者通过老槐树表达了对传统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农村走向没落的忧虑之情。 (4)①老槐树老了,正在走向生命的终点;②象征了村里留守老人对外出打工子女的思念与牵挂;③表达了作者对传统乡村渐渐远去的失落与忧虑。 现实意义:针对当前年轻人纷纷离开农村,村庄成为空巢的现象,引起人们对农村的美好回忆和思考,让人们记住乡愁,留住农村。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几个选项分别考查了人物性格、小说主旨、写作特点等,考点较全。选项中B表达的不仅是游子对故乡的牵挂,还有亲人对游子的思恋 C“老槐树富有灵性”没有根据,D表现的是乡人的厚道热情和民风淳朴。 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内容、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①读全文;②抓标题;③辨文体;④找线索;⑤理层次。解答本题,考生要紧密结合文本,抓住文章中细节,判断选项对错。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题干“简要概括现实生活中‘老槐树下’有哪些作用。”,答题关键词“老槐树下”“ 作用”“ 现实生活”,筛选相关语句,概括形成答案,答题注意联系文本。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分析标题的含义,可以从运用的手法和小说的主题等角度切入思考。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点睛:在各地高考真题中,“标题作用”是小说阅读的重要命题点之一。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有: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4、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 (4)试题分析:题干 “探究文章结尾画线部分表达了哪些意思,有什么现实意义”,答题关键在于理解“结尾画线部分”的含义。然后联系“现实意义”答题,适当加入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⑴要点须全面;⑵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 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彭韶,字凤仪,莆田人。天顺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进员外郎。成化二年疏论忤旨,下诏狱。给事中毛弘等救之,不听,卒,卒输赎。寻迁郎中。

锦衣指挥周彧,太后弟也,奏乞武强、武邑民田不及赋额者,为闲田。命韶偕御史季琮覆勘。韶等周视径归,上疏自劾曰:“真定之田,自祖宗时许民垦种,即为恒产,除租赋以力农。臣诚不忍夺小民衣食,附益贵戚,请伏奉使无状罪。”疏入诏以田归民而责韶等邀名方命复下诏狱言官争论救得释

十四年春,千广东左布政使。梁芳弟锦衣镇抚德以广东其故乡,归采禽鸟花木,害尤酷。韶抗疏极论,语侵芳。芳怒,构于帝,调之贵州。

二十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应天。明年正月,星变,上言:“彗星示灾,见于岁暮,遂及正旦。岁暮者,天道之终。正旦者,岁事之始。此天心仁爱,欲陛下善始善终也。惟陛下慎终如始,天下幸甚。”时方召为大理卿,帝得疏不悦,命仍故官巡抚顺天、永平二府。均大兴、宛平、昌平诸县徭役,劾奏镇守中官陶弘罪。

孝宗即位,召为刑部右侍郎。嘉兴百户陈辅缘盗贩为乱,陷府城大掠,遁入太湖。遣韶巡视。韶至,贼已灭,乃命兼佥都御史,整理盐法。韶以商人苦抑配,为定折价额,蠲宿负【注】。悯灶户煎办、 征赔、折阅之困,绘八图以献,条利病六事,悉允行。弘治二年秋,还朝。明年,改吏部。与尚书王恕甄人才,核功实,仕路为清。彗星见,上言宦官太盛,不可不亟裁损。帝是其言,然竟不能用。

韶莅部三年,昌言正色,秉节无私,与贵戚所疾,大学士刘吉亦不之善。韶志不能尽行,连章乞休,乃命乘传归。月廪、岁隶如制。明年,南京地震,御史宗彝等言韶、乔新、强珍、谢铎、陈献章、章懋、彭程俱宜召用,不报。又明年,卒,年六十六。谥惠安,赠太子少保。

(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一》

【注】蠲宿负:减免原来拖欠的赋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闲田              籍:没收

B. 除租赋以力农      劝:劝说

C. 遂及正旦              正旦:元旦,明代重大节日之一

D. 连章乞休              乞休:自请辞去官职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疏入/诏以田归民/而责韶等邀名方命/复下诏狱/言官争论/救得释。

B. 疏入诏/以田归民/而责韶等邀名方命/复下诏狱/言官争论救/得释。

C. 疏入/诏以田归民/而责韶等邀名方命/复下诏狱/言官争论救/得释。

D. 疏入诏/以田归民/而责韶等邀名方命/复下诏狱/言官争论/救得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彭韶不畏权贵。锦衣卫镇抚使梁德,回老家广东大肆祸害乡里,对此恶行,彭韶上疏直言,慷慨陈词,并因此得罪了梁芳。

B. 彭韶体恤民情。他做巡抚时,上疏请求皇帝平均大兴、宛平、昌平百姓的徭役;任刑部右侍郎时,同情商人疾苦,减免他们的赋税。

C. 彭韶勇于直谏。他在刚刚被任命为大理卿时,直谏皇帝坐下要慎终如始,致使皇帝不悦,让他仍按原职巡抚顺天、永平二府。

D. 彭韶正直无私。他在刑部任职三年,言谈正直,态度严肃,秉持节操,以致为贵戚怨恨,遭大学士排挤,而不能尽情施展抱负。

4.请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和课内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诚不忍夺小民衣食,附益贵戚,请伏奉使无状罪。

(2)彗星见,上言宦官太盛,不可不亟裁损。

(3)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魏公子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