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赤壁

南宋戴复古

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

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

长江酹明月,更忆老坡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作者来到赤壁岸边,眼前浮现出英雄周瑜的形象。

B. 颔联写诸葛亮挥动羽扇,火烧赤壁,为大破曹军立下了功勋。

C. 颈联回到眼前,实写赤壁江面烟波浩渺,白鸟飞翔的景象。

D. 尾联联想到谪居黄州的苏东坡及其以赤壁为题创作的名篇。

2.“联想”就是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例如《赤壁》“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

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联想的一项是

A.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B.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崔护《题都城南庄》)

C.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D.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沈园二首》)

3.戴复古的《赤壁》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与赤壁之战有关的怀古诗词,请比较两首诗词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异同。

4.今年央视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要求选手在“飞花令”这一比赛环节依次说出含有某个字的诗句。请按“飞花令”的游戏规则,在横线上填写含有“春”字的作品原句。

①                     ,将有事于西畴。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②                     ?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③    好雨知时节,                。                        (杜甫《春夜喜雨》)

④    今年欢笑复明年,                。                    (白居易《琵琶行》)

⑤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苏轼《定风波》)

⑥红酥手,黄縢酒,                。                       (陆游《钗头凤》)

 

答案:
1.B 2.A 3.同:都由眼前赤壁的景象联想到了赤壁之战中周瑜的雄姿英发、英雄事迹,表达了对他的称颂和仰慕。异:苏词借英气勃发的周瑜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和人生的旷达之心。戴诗既歌颂了周瑜的英雄业绩,又化用了苏轼被贬黄州后所创作的千古名篇,表达了对苏轼的钦佩、怀念。 4.①农人告余以春及 ②春花秋月何时了 ③当春乃发生 ④秋月春风等闲度 ⑤料峭春风吹酒醒 ⑥满城春色宫墙柳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内容理解及手法赏析。B项,颔联不是写诸葛亮,而是周瑜。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联想手法。A项,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比较异同之处,同:都由眼前赤壁的景象联想到了赤壁之战中周瑜的雄姿英发、英雄事迹,表达了对他的称颂和仰慕。异:苏词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戴诗歌颂了周瑜的英雄业绩,表达了对苏轼的钦佩、怀念。 点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4.试题分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闲”“峭”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治溷生传

明·童轩

治溷生,不知何许人。始来京师,僦屋以居其妻子。尝谋诸妇曰:“京师甲第连甍,高者翚飞,低者麟,皆有匽舍其中,吾顾无他能,将求治溷以为业,不识可乎?”妇曰:“唯唯。”

生乃置溲器二、臿一,恒冠帻曳履,负器荷臿,日往富贵者之门为之治溷。治溷一辄取钱数文。人见其巾帻类儒生也,呼为“治溷生”。生闻而喜曰:“甚善名我。”乃益勤其业,日治数溷,得钱数十文,虽身陷淄污、颜面淟涊、须眉秽浊,亦不少惜也。则以钱市酒肉,施施从外归,相与妇子醉饱酣歌以为乐。旦则复出,莫归复如之。

如是者累年,将以为起家之业,子孙可世守而弗易也。有见而哀之者曰:“汝何至为是耶!汝冠儒,必且知书,要必博古今,潜道德,抗浮云之志,青风之节,以与古之贤人哲士照耀后先,斯于儒服为称。审不能焉,必吐奇出策,树立功名,以与时之忠臣义士争雄并驰,斯亦无愧于儒也。又不能焉,则求老农老圃而往师之,亦足给以自活。汝何至为是耶!且古之君子廉洁之行,明取舍之分,虽朝夕不食,饥以不能出门户,苟非道义,其视千驷万钟若将浼己而不顾视,况汝之裳不洁,触秽臭困怀中如是!使其人见之,必将掩鼻而疾走矣。汝何至为是耶!”

生闻笑曰:“吾业非汝所知也!且子谓博古今、潜道德、吐奇出策、树立功名,非劳心者不能也。农圃之事,暑雨祈寒,终岁勤动,非劳力者不能也。且劳心者道德之传,必系乎天;功业之建,必因乎时。彼欲强而行之,人皆骂为迂蚩者耳。至若劳力农圃,苟或水旱不得,则饥馑相仍,卒至穷困转徙。是则道之不行,不免招尤而速谤,农之不获,不免啼饥而号寒。孰与吾之治溷:内不劳于心,外不劳于力,负吾器,荷吾臿,窥瓮小大浅深从而锹锘焉,从而陶宂焉。少用其勤则剩获其利,归而持酒肉,而吾妇子又醉饱。嘻嘻,视彼劳心力而无成者真所谓迂蚩者耳!子何足以知吾业乎!今夫骈拇枝指、悬疣附赘,固出性而成于形也,子又何以能使吾改其业乎!”

注释:①治溷生:掏粪人。溷,厕所。②宂:同“冗”,多余。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低者麟次                 次:有次序地排列着

B. 则以钱市酒肉           莫:通“暮”,晚上

C. 青风之节               砺:磨炼

D. 且古之君子廉洁之行     敦:督促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呼为“治溷生”            

相如持璧却立

B. 审不能焉,必吐奇出策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C. 朝夕不食

夫夷近,则游者众

D. 生闻笑曰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将求治溷以为业,不识可乎

想要把掏粪的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不了解可以吗

B. 则求老农老圃而往师之,亦足给以自活

那么可以向老农老圃学习种田种菜,也可以养活自己

C. 使其人见之,必将掩鼻而疾走矣

假使别人看见了,一定会捂着鼻子快速跑开

D. 视彼劳心力而无成者真所谓迂蚩者耳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农圃之事,暑雨祈寒,终岁勤动,非劳力者不能也。

②是则道之不行,不免招尤而速谤,农之不获,不免啼饥而号寒。

5.“汝何至为是耶”这句话在第三段中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6.治溷生是个普通人,他的观点对今天的服务行业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茶起源于中国。虽然神农氏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只是传说,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源于我国唐代却是不争的事实。

自唐开元年间起,唐人上自天子,下至黎民百姓,几乎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饮茶。唐人饮茶已开始注重品饮艺术,这与唐之前的茶主要作为药用或者是粗放型解渴的饮用形式相比,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唐朝中叶盛行煎茶法,煎茶用的是饼茶,将饼茶加工成细末状的茶末,再进行煎煮。陆羽的《茶经》将饮茶分为赏茶、鉴水、列具、烹煮、品饮等若干环节,每个环节都使人置身于美的境界之中,这就把饮茶的方法程序化了,并辅以美学思想, 从而形成优美的意境和韵律 ,将饮茶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在宋代,茶不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是“开门七件事”之一,而且饮茶的风俗深入到民间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时,开封、临安两都茶肆、茶坊林立,客来敬茶的礼俗也已广为流传。与唐代相比,宋代茶文化有了明显的变化,饮茶方法在唐代陆羽的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 由原来的煎茶法发展成为更为高雅的点茶法。点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讲究,追求茶的真香、真味,不掺任何杂质,当时的时尚还十分注重点茶过程中的动作优美协调。较之于唐代煎茶,宋人更喜爱典雅精致的点茶艺术。

元代虽然历史较短,但在饮茶法上却进一步走向成熟。唐宋时期人们饮茶时加入葱、姜、盐等调料与茶混煮的习惯, 到了元代逐渐被摈弃,采用更为简单的“清饮”方式。元代人已开始普遍使用茶叶或茶末煎煮饮茶,不加或少加调料。这种简便、纯粹的“清饮”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茶文化发展到明代,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随着茶叶加工方法的简化,茶的品饮方式也走向简单化,盛行了几个世纪的唐宋煎点饮茶法变革成了用沸水冲泡的瀹饮法,“瀹”有“浸、渍”的意思。瀹饮法, 即以沸水直接冲泡茶叶的方法。这种沸水冲泡散茶的饮用方法逐渐取代了煎点法的主导地位,成为中国人至今都普遍使用的饮茶方法。

(取材于姜天喜《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茶起源于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可追溯到神农氏时期。

B. 唐之前粗放型解渴的饮茶方式到唐代演变为煎茶法。

C. 宋代点茶法比唐代更高雅,注重动作的优美协调。

D. 从元至明的饮茶法越来越简单化,并流传至今。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从唐至今饮茶风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沸水冲泡是一贯的饮茶方法

B. 中国人普遍喜欢饮茶

C. 饮茶讲究典雅精致的艺术

D. 饮茶追求茶叶的真香、真味

3.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炼:淬,读作“cuì”。

B. 体:载,书写的第九笔是撇(丿)。

C. 置之外:度,义同“气度不凡”中的“度”。

D. 众乐:乐,“快乐”之意。

4.根据材料二,下列诗句表达的意境不符合茶道中“隐”的一项是

A.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饮酒》)

B.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C.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王维《田园乐》)

D.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王建《雨过山村》)

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茶道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闲”不是指时间上的闲,重要的是一种生活态度。

B. 茶道中的“隐”是指要避开喧嚣繁华而隐居山林。

C. 陆羽认为饮茶可以使人成为“精行俭德之人”。

D. 茶道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德乐合一”的乐观精神。

6.根据材料三,下列对茶道四境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徐渭认为饮茶的物境包括使用的器具、冲泡的方法、声乐氛围等。

B. 茶道四境不仅体现了生活的情趣,也体现了道德境界的追求。

C. 传统茶道的四境只在乎空间要素而弱化了时间维度。

D. 真正懂茶的人在品茶的全过程中是不能用语言交流的。

7.阅读下面《红楼梦》片段,回答问题。

①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 

②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

③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乔皿}”。妙玉斟了一{乔皿}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④“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

根据上面《红楼梦》片段,以及本大题三个材料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贾母等人饮茶的方法可以判断,他们的饮茶法不属于煎茶法。

B. 妙玉单叫宝钗、黛玉去耳房饮茶,体现了茶道四境中的“人境”。

C. 妙玉给宝钗、黛玉的茶具很珍贵,只将自己用的茶具给宝玉,说明男女有别。

D. 妙玉深谙茶道,对泡茶的用水非常讲究,表现她恬淡、孤傲、清高的性格。

8.当代人应如何继承传统茶道蕴含的文化精神呢?请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提三条建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滴泉水流出了济南

叶延滨

一滴泉水流出了济南,汇入奔涌的大河。有许多来自其他地方的小水滴,高兴地向着济南流出的这滴泉水打招呼:“哎,你好啊,历下君,真高兴和你这样有教养的君子同行!”水滴们喊它“历下君”,它们知道那个泉水汇聚的地方叫历下。

这滴泉水接受了这个名字,多秀雅的名字,一听就有历史感。是的,泉水从济南流过,也就是经历了一次伟大的回归与穿越之旅。历下君想到这里,虔诚地在心里说,谢谢老天爷,让我生在这与天地同在的齐鲁大地,又幸运地从石缝中冒出来,成为济南泉水中的一滴。泉水在地下,大家都匆匆地朝上涌动,因为都知道,只要从历史的石岩中涌出来,就回家了。历下君和无数泉水在唱一首童谣:“古舜者,耕历山,历下是我家。”从尧舜爷算起,历下就要算泉水们的“老家”了。泉水的“老家”有大名“济南”,也有别号“泉城”。非常有名的泉城之画,是元代诗人、书画大家赵孟頫所著的《鹊华秋色图》。老先生还有诗云:“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你这刚从石缝里涌出来的小水滴,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这有什么奇怪的。赵先生画《鹊华秋色图》的时候,也没到过济南,只听了友人的描述,便画出这天下最美的画卷。这叫什么?叫传统,也叫与生俱来的灵感。知道吗?济南的泉水,流过了济南街坊井巷的千百年,也流过了那厚厚的历史。历史感让历下君充满了自豪,没想到一滴泉水流过了济南都有了历史感。

这滴从济南流过的泉水,是从历史深处流过来的。具体一点是从哪个泉眼冒出来的呢?这个问题提得有文化。

有文化的济南,泉眼都有名。取了名,就有了文化,就像古代的秀才,金榜题了名。历下君是从哪个泉眼出来的呢?最有名的是趵突泉。趵突泉比历下的名气还大,就像全世界都知道姚明,却没有几个人知道他爹叫什么。一样的道理,历下为自己土地上有这名扬天下的泉而自豪。趵突泉的三眼巨泉咕噜噜往外冒,像牡丹,像银壶,更像雪莲!别说不像,说不像是因为你没有想象力。成百上千的人围在泉池四周,像听大学者讲课,口若悬河,纵论古今。历下君觉得自己从地下冒出。见到阳光的时候,四周没这么多双眼睛。那么也许是从珍珠泉出来的?一方清池。沙底上冒出一串串水泡,慢悠悠,亮晶晶。还有黑虎泉、九女泉、玛瑙泉、琵琶泉、白石泉、芙蓉泉、起风泉……七十二名泉,每个名字后面都有多少文化意蕴?有文化的名泉滋养有文化的名士。就说这漱玉泉,泉边永远有个美人倩影,那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写的这首词,历下君觉得,就像自己看到这个世界的心情。历下君认为自己应该是从漱玉泉出来的。“绿肥红瘦”就让这滴泉水感到这个世界真有说不尽的美。名泉引名士,杜甫有名句“济南名士多”,这句子挂在大明湖的历下事。天下的文人墨客,就像全济南的名泉之水,也要汇聚大明湖,名士李白、杜甫、曾巩、辛弃疾……今人更多,老舍、胡适、柳亚子、叶圣陶、郁达夫……都在济南留下了身影。

这滴从济南流出的泉水,还真舍不得离开济南。济南是家,济南与泉相亲相融。大大小小几百眼泉就是济南人家的“家庭成员”。外地的游客到济南,常被黑虎泉的泉水与市民百姓间的亲近画面感动。黑虎泉名字够威风,虎头张着大嘴让泉水“轰轰下泻,澎湃万状”。济南的老百姓提着水桶、水壶、大罐排着队从虎口取水,亲近嬉戏,如同家人。更多的小泉,就在井巷街市之中。芙蓉泉就是芙蓉街的一景,起风泉就是起风桥的街坊。还有恋上好人家的泉水,干脆就从市民的小院里冒出来,成为理所当然的家庭成员。早先有个叫刘鹗的作家,就用八个字写尽了济南泉水的人缘:“家家泉水,户户垂杨。”这不是写景,这是在说泉水与济南百姓是一家子啊。“家家泉水”,泉水流出家门走了,就像儿女出了门,儿行千里也恋家,记住济南是老家。“户户垂杨”,舍不得离家的泉水,顺着柳树根,站在家门口。人们爱说风水,济南的风水就是这像百姓一样密布于街巷的泉水。听说前些年,济南的泉水突然干涸了。枯泉干沟,残荷衰柳,让济南百姓心急如焚。人有病。天知否?济南的百姓家里哪能少了一泓清泉啊。世道好,知民心。经过整治乱开煤窑、乱打深井等急功近利的荒唐之举,泉水又像久别的亲人,回到了柳街水巷。

世上还有比泉水更多情的水吗?世上还有比济南更亲泉水的城吗?我想和这滴从济南流出的泉水打个招呼:“历下君,多保重。”我也有点含不得历下君的济南了。 

手机响了,收到一条短信:请像济南爱泉水那样地爱护地球吧,不要让你眼晴里的泪花,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历下君问好!

好像在哪儿见过这句话,你见过吗……

(选自2016年第l期《人民文学》)

1.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是的,泉水从济南流过,也就是经历了一次伟大的回归与穿越之旅。

(2)人们爱说风水,济南的风水就是这像百姓一样密布于街巷的泉水。

2.济南的泉水富有文化意蕴,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

3.文章结尾两段有什么用意?

4.本文通篇采用拟人手法,结合全文内容,探究其好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