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岳阳楼记》中写道“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天气晴朗时登临斯楼就会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愉悦心情。 

(2)《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绘傍晚滕王阁周边的美景。

(3)《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响穷彭蠡之滨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璧”“蠡”。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推荐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以下各题。(19分)

杨时乔,字宜迁,上饶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除工部主事。榷税杭州,令商人自署所入,输之有司,无所预。隆庆元年冬,上时政要务,言:“几之当慎者三,以日勤朝讲为修德之几,亲裁奏章为出令之几,听言能断为图事之几。”疏入,帝褒纳,中外传诵焉。

迁南京尚宝丞。万历初,以养亲去。服除,复迁尚宝。移疾归。时乔雅无意荣进,再起再告。阅十七年始荐起尚宝卿,四迁南京太常卿。就迁通政使。秩满,连章乞休,不允。

三十一年冬,召拜吏部左侍郎。时李戴已致仕,时乔至即署部事。绝请谒,谢交游,止宿公署,苞苴不及门。大计京朝官,首辅沈一贯欲庇其所私,惮时乔方正,将令兵部尚书萧大亨主之,次辅沈鲤不可而止。时乔乃力锄政府私人。帝因责诸臣朋比,令时乔策励供职。时乔九疏引疾,竟不得请。时中外缺官多不补,而群臣省亲养病给假,及建言诖误被遣者,充满林下,率不获召。时乔乃备列三百余人,三疏请录用,帝卒不省。

明年大计外吏。时乔已受事,居数日,帝忽命户部尚书赵世卿代时乔,遂中辍;盖去冬所批察疏,至是误发之也。辅臣朱赓谓非体,立言于帝。帝亦觉其误,即日收还。时乔坚辞不肯任。吏科陈治则劾其怨怼无人臣礼。有旨诘责,时乔乃再受事。

当是时,帝委时乔铨柄,又不置右侍郎,一人独理部事,铨叙平允。然堂陛捍格,旷官废事,日甚一日,而中朝议论方嚣,动见掣肘。时乔官位未崇又久不置都御史益无以镇百僚由是上下相凌纪纲日紊时乔亦多委蛇议者谅其苦心不甚咎也。秉铨凡五年。最后起故尚书臣孙丕扬。未至,而时乔已卒。箧余一敝裘,同列赙襚以殓。

                                                      (选自《明史》,有删改)

【注】①朝讲:早晨对皇帝讲读经史典籍。②苞苴:贿赂。③赙襚:送给丧家钱财衣物。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乔官位未崇/又久不置都御史/益无以镇百僚/由是上下相凌/纪纲日紊/时乔亦多委蛇/议者谅其苦心/不甚咎也

B. 时乔官位未崇/又久不置/都御史益无以镇百僚/由是上下相凌/纪纲日紊/时乔亦多委蛇议者/谅其苦心/不甚咎也

C. 时乔官位未崇/又久不置都御史益/无以镇百僚/由是上下相凌/纪纲日紊时乔/亦多委蛇/议者谅其苦心/不甚咎也

D. 时乔官位未崇/又久不置/都御史益无以镇/百僚由是上下相凌/纪纲日紊/时乔亦多委蛇/议者谅其苦心/不甚咎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由贡士参加殿试录取为三甲,考中进士皆可即授官职。

B. 工部是古时中央官署名称,职责是掌管渠堰疏降、土木兴建、器物利用等事务。

C. 服除指守丧期满。守丧制度是儒家“孝道”的重要体现,其基本要求是“尽哀”。

D. 大计是古时考核官吏的制度,三年举行一次,如“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时乔讲究方法,处事公正。杭州征税时,让商人自己登记收入向官府交税,不做干预;掌管吏部时,选拔、考核官员都很公平。

B. 杨时乔无意仕进。他以生病为理由辞去官职,两次被起用,又两次告假;调任通政使任职期满后,又连上奏折请求退休。

C. 杨时乔为官刚正。考核京官时,他的刚正曾令首辅沈一贯忌惮;后也因为过于刚直而导致朝廷官员大量流失,怨声载道。

D. 杨时乔为官清廉。担任吏部左侍郎时,贿赂进不了门;去世时箱中只有一件破旧的皮衣,以至同僚赠送钱财衣物来给他办了丧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李戴已致仕,时乔至即署部事。绝请谒,谢交游,止宿公署,苞苴不及门。

②时乔乃力锄政府私人。帝因责诸臣朋比,令时乔策励供职。时乔九疏引疾,竟不得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四朝元老”周有光

周有光1906年出生,早年专攻经济,近50岁时“半路出家”,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有评价称,周有光一辈子活出了别人几辈子。他的一生分了几个阶段:50岁以前是银行家;50岁之后是语言文字学家,精力都倾注在语言文学领域。

他的一生经过了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代,有人戏称他是“四朝元老”,更有人将他看做百年中国从传统过渡到现代的一个缩影。

十岁时,周有光随全家迁居苏州,进入当时初始兴办的新式学堂读书。中学毕业后,周有光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后来又改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大学毕业后,他与夫人张允和同往日本留学。1935年,周有光放弃日本的学业返回上海,任教光华大学,并在上海银行兼职。

上世纪50年代周有光调到北京工作后就住在位于沙滩的文改会宿舍了,那是民国时期给北京大学德国教授住的小洋房。“当时人家听说我住在德国教授的洋房里,以为一定是很好的,想不到这个房子破烂得不得了。”“房间阴暗,更显得窗子明亮。书桌不平,更怪我伏案太勤。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卧室就是厨房,饮食方便。书橱兼做菜橱,菜有书香……使尽吃奶力气,挤上电车,借此锻炼筋骨。为打公用电话,出门半里,顺便散步观光……”(《新陋室铭》)

从上海移居北京后,周老就开始了从事语言文字的研究。“周老曾戏言自己50岁起由经济学教授改行从事语言文字学研究,前者是半途而废,后者是半路出家,两个‘半’字合在一起,就是个圆圈,一个‘零’字。事实上,他在学术生涯中所获得的成功和成就,达到了近乎圆满的境界。”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张森根如是评价。

也正是由于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参与设计、推广汉语拼音体系,周有光被不少人尊称为“汉语拼音之父”。不过,他本人却一直觉得被称呼为“汉语拼音之父”不好。他的外甥女毛晓园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舅舅觉得,汉语拼音很早就出现苗头,有一个发展过程,不要把功劳都归在一个人身上。”

半个多世纪以来,日复一日,周有光抓紧时间在语言文字学领域里一直坚持进行着广泛的探索和创造性的研究。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普及以来,采用拉丁字母的《汉语拼音方案》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为汉字信息化、汉语国际化、普及普通话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69年周先生被下放宁夏,一般人都无法忍受当时的苦难。“我觉得很有趣味,假如不是‘文革’,宁夏这个地方我可能不会来。而且体力劳动竟把我的失眠治好了,所以看似不好的事也有好的一面。”周有光如是说。当时,65岁的周有光和71岁的教育家林汉达被派去看守高粱地,两位老先生仰望星空,热烈讨论中国语文大众化问题……他们高声交谈,好像对着几万株高粱在演讲。当此情此景被定格在历史的大背景下,一代知识分子的高远追求以另一种表情存留于人们的记忆中,正像周有光老人喜欢说的,“很有趣味”。

                              (摘自《名人传记》2015年第10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链接一:

“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遇到难题,周有光就搬出古人的话来应对。他说:“遇到困难,你要找一个缝缝,从这个缝缝里面可以走出去。‘文革’时,下放‘五七’干校,只许带一本书,可我带了不同文字的《毛主席语录》一共20本,开始做比较文字研究。”周有光八九十岁高龄仍著述颇丰,许多人感到奇怪,他解释说:“其实我一早就开始研究了,材料早弄好了,就差整理了。”                             

(选自人民网《“四朝元老”的传奇人生》)

链接二:

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的。佛家说,和尚活到九十九岁死去,叫做“圆寂”,功德圆满了。我可功德圆满不了。病愈回家,再过斗室读书生活,消磨未尽的尘世余年。                                               

                                                    (摘自周有光《百岁新稿》)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周有光50岁之前是金融学家和经济学家,50岁之后,他从上海移居北京,从事语言文字研究。他一辈子活出了别人几辈子。

B.周有光八九十岁高龄仍有许多著作不断问世,是因为他早年在“五七干校”时已经有目的地搜集、整理、储备材料。

C.《汉语拼音方案》在计算机普及以后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甚至为国民经济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D.“文革”时期,周有光和林汉达这两位老先生在高粱地里高声交谈的情景,表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在困厄中依然有着高远追求的精神。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周有光历经晚清、北洋、民国和新中国四个时代,比一般人的阅历更多、见识更广,所以他心胸更开阔,心灵更旷达,思想更深邃。

B.周有光曾辗转苏州、上海、日本等地求学,最后在北京改行语文,但是当时的住房条件不好,他还戏写了《新陋室铭》描述那时的生活环境。

C.有人评价周有光“在学术生涯中所获得的成功和成就,达到了近乎圆满的境界”,但是周老一直对自己“半路出家”研究语言深感遗憾。

D. 周有光说:“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的。”这说明他面对人生困境,有时候还是会有消极的思想,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在大家心目中的智者形象。

E.周有光被不少人尊称为“汉语拼音之父”,不过,他本人却一直觉得被这样称呼不好。因为周老并不是一个追求名利的人。

3.“四朝元老”周有光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材料简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各题。

欠你一碗刀削面

雁  戈

最近,黄校长老是失眠,以前沾着枕头就能睡,现在拿枕头蒙了头也睡不着。尤其是在外面吃饭回来,黄校长更是像烙烧饼一样,能把自己一直烙到天亮。

这天,黄校长又是一宿都没睡好,天刚麻麻亮就起了床。他轻脚妙手把粥熬在锅里,看了一眼还在睡梦中的老伴儿翠玉,又轻脚妙手出了门。

到得街上,老远看到一个人跟他打招呼,黄校长一时没看清,忙迎上去说话。一看,不由愣了,面很熟,却记不起在哪儿见过,更叫不出那人的名字。那人的穿着打扮不像本地人,但他说话却是地道的本地口音。

“黄校长,早啊?”

“你也早,你也早。”黄校长尴尬地应付着。

“记不得我了,黄校长?”那人边说边递给黄校长一支烟,“我还欠您一碗刀削面哩!”

“欠我一碗刀削面?”黄校长迟疑了一下,讪讪地把烟接了过来。

“是啊!”那人抬头作回忆状,“应该是五六年前的事吧,我们一起在镇上的刀削面馆吃早饭,我的钱包丢了,是您替我开的钱。我一直记着哩!”

黄校长也抬头作回忆状——

在抬牛镇,刀削面馆只有一家,早、中、晚三餐都有得卖,而且只卖刀削面。兼办酒席还是最近一两年的事。五六年前,黄校长的老伴儿还没住到学校来,他倒是经常去吃刀削面。但大多是街上的熟人抢着开钱,他替别人开钱的时候还真不多。所以,他很快便认出了眼前这个人。

“原来你就是抬牛镇鼎鼎有名的农民企业家王总啊?”黄校长一把握住对方的手,连说,“久仰!久仰!久仰!”

“我也只是在外边赚了点小钱。”王总不好意思地笑笑,把手抽回来,看了看表说,“今天我要去县里办件事,晚上回来,我请您吃刀削面。”说话间,一辆小车在王总身边缓缓停下。王总一边钻进车里,一边朝黄校长挥手,“晚上七点,刀削面馆,不见不散。”

就这一耽搁,黄校长回到家时,翠玉已经炒了两个菜。一盘花生米,一盘小白菜,还外加两个咸鸭蛋。黄校长拿起一个咸鸭蛋,在桌上把一头磕破,却小心地将它立在翠玉面前的桌子上。

“我不吃蛋。”他说。

“又咋的了?”翠玉关切地问,“还在为昨晚的事闹心?”

“能不闹心吗?昨儿的事还没辙,今晚又有人请吃饭。”黄校长夹了一片小白菜放进嘴里。

“谁呀,这么早?”翠玉问。

黄校长把刚才的事儿一说,翠玉不由瞪大了眼,叹息道:“现在的人啊,都快成精了,拐弯抹角都能扯上你。也不晓得找你啥事,依我看啊,打个马虎眼,别去了。”

黄校长连连摆手说:“不行不行,人家好歹也是咱们抬牛镇的名人,总得给人家一点面子。而且他还记得我请他吃过一碗刀削面,这说明他也是个有心人嘛!你先暗地里探一探,看他家里或者他的亲戚家里,有没有读书的,有没有找工作的,或者……有没有犯啥事儿的?咱心里得有个底。”

翠玉听黄校长讲了一番道理,觉得还真是那么回事,连碗都没洗就找她的圈子探消息去了。但她探回来的消息却并无多大用处,总结起来无外乎就三点:很有钱;很讲义气;也很有酒量。

晚上出门前,翠玉硬让黄校长喝了半碗芹菜汁,说是可以解酒保胃。然后她又让黄校长掰着指头把他们的约法背了一遍——少喝酒,多吃素少吃荤,酒后还要喝碗粥——才让黄校长出了门。

然而,黄校长去得快,回来得也快,他竟然还赶上了新闻联播的尾巴。

“这么早就回来了?”翠玉明显有些不习惯。

“是啊!”黄校长见新闻联播已经结束,一头倒在床上,立即打起呼噜来。除了新闻联播,黄校长看啥电视节目都打瞌睡。

翠玉赶忙轻脚妙手地去关了电视,又轻脚妙手地把厨房收拾干净,才进了书房就着一张单人床合眼睡了。睡到夜半时分,隔壁隐约传来黄校长在床上烙烧饼的声音,她忙跑过去宽慰。

“咋的了?又遇到难题了?”

黄校长似乎被翠玉吓了一跳,腾地从床上坐起,连连摆手:“没有没有。”接着却把手搁到肚皮上揉了揉,有些难为情地说,“就是肚子有点饿了。”

“肚子饿了?”翠玉的眼睛瞪得比铜铃还大。

“是啊,今晚就吃了一碗刀削面。”黄校长说。

“啥?就吃了一碗刀削面?”翠玉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似的。

“是啊——”黄校长淡淡地说,“他说他欠我一碗刀削面,所以就还我一碗刀削面。”

翠玉看看黄校长不像撒谎,忙进厨房煮了一碗速冻水饺。黄校长稀里哗啦连汤吃了个一干二净,倒头又打起了呼噜。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把故事的发生设定在“天刚麻麻亮”这一特定的时间点,一方面是为后面人物的活动作铺垫,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当时社会风气不正。

B. “依我看啊,打个马虎眼,别去了。”翠玉劝说黄校长不去参加饭局,主要是她担心黄校长

喝酒影响身体。

C. 小说以黄校长“失眠”开头,以黄校长“打起了呼噜”结尾,前后呼应,耐人寻味,暗示

了小说主题。

D. 小说围绕“一碗刀削面”,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细致描绘,表达了对良好社

2.王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3.翠玉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各题。

中国古代小说对现当代小说的影响最为典型地表现在“故事新编”这一小说创作形式上。“故事新编”指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直至目前都盛行不衰的一种小说艺术创作手法:即通过对中国远古神话、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或古代小说的改写来创作具有明显的现代意识的新小说,这一方式已成为传统题材和现代手法融汇的重要表现之一。

“故事新编”这一术语作为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之书名,是鲁迅对这本小说集创作方法的一个理论概括。但如果要追根溯源,仅从创作方法的角度说开创者并非鲁迅。周作人认为“故事新编”的小说创作方法古已有之,其中最独特的乃清初拟话本小说集《豆棚闲话》,他把《故事新编》跟这部拟话本小说集相提并论,显然是看到了二者之间在创作手法上极为相似,但就小说的思想价值和现代意义而言,两者则绝不可同日而语。《故事新编》的《铸剑》这一篇,完全据魏晋志怪故事“三王冢”改编而成,如果追溯其本国传统,则可以上接宋元话本、“三言”、“二拍”中那些改编自文言小说或历史故事的篇目,但是就其在细节、情节方面的创造性增饰与主题上的极大深入、极具现代意识而言,则已经远过于宋元明之紧紧依傍于原作之拘谨撰作,从这个层面上说,“故事新编”的现代意义比其创作手法本身更为重要。

到20世纪30年代初,或许是受周氏兄弟译介的日本小说与鲁迅本人创作之影响,也可能出于其他原因,当时的青年作家施蛰存与沈从文几乎是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故事新编”式的小说创作尝试。施蛰存的此类代表作《石秀》是对《水浒传》中石秀故事的“翻案”式改写,以当时作者所信奉的弗洛伊德的理论来重新表现人物的深层心理与行为动机,表现人的欲望与道德、信仰及伦理之间的激烈冲突。《石秀》一文在《水浒传》原有情节框架之中大量插入石秀对于潘巧云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这种心理所造成的行为方式的细致描写,跟原有故事情节结合得天衣无缝,让原本单一的人物形象变得更为复杂、真实、有深度。这要部分归功于原作所创造的故事情境及其注重行动描写而极少心理描写的特点,为作家留下了展开心理分析的空间,也为其施展创作才能与创作理念提供了一试身手的绝妙舞台。

若以对古代小说进行“新编”的“新”之程度而论,王小波要算是所有作家中走得最远的了。他从1982年开始这方面的尝试,“故事新编”的原型全部来自唐人小说。其中《夜行记》的原始故事为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九的韦生夜行遇盗侠故事,其他各篇的原型均为唐代小说名篇,为一般人所熟知。据称王小波写这些小说可能受到鲁迅《故事新编》的启发,因此在写法上有些类似,二者的幽默感也有相通之处。但王小波对这些唐代小说的改写其实跟鲁迅等人的做法很不相同,已经远离“新编”而近乎“戏说”了,往往只取原作的人物关系与一点情节片段加以大肆发挥,古今并出,时空错杂,想象荒诞奇诡,风格幽默诙谐,颇有点无厘头、后现代的做派。

(摘编自李鹏飞《论中国古代小说对现当代小说的影响》)

1.根据文意,判断下列选项中的作品不属于“故事新编”的一项是(   )

A. 汪曾祺发表了一组以“聊斋新义”为总题的小说,改编自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其中《蛐蛐》出自《促织》。

B. “嫦娥奔月”本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浪漫而又凄美的爱情故事,但在鲁迅笔下的《故事新编》中,《奔月》却颠倒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C. 高阳(1922-1992)的小说《风尘三侠》改编自《虬髯客传》,结尾处写到虬髯客从海外归来,辅佐李靖击败突厥。

D. 关汉卿取材东汉“东海孝妇”的故事,创作杂剧《窦娥冤》,成功塑造了“窦娥”这个元代被压迫的悲剧主人公形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青年施蛰存与沈从文有可能是受周氏兄弟译介的日本小说与鲁迅本人创作的影响,进行了“故事新编”式的小说创作尝试。

B. 弗洛伊德的理论是通过表现人物的深层心理与行为动机,来表现人的欲望与道德、信仰及伦理之间的激烈冲突。

C. 《水浒传》中原本单一的人物形象石秀,在施蛰存的“故事新编”式小说《石秀》中变得更为复杂、真实、有深度。

D. 王小波“故事新编”的原型全部来自唐人小说,如《夜行记》的原始故事为段成式《酉阳杂俎》中的韦生夜行遇盗侠故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铸剑》一文在细节、情节、主题和现代意识上,比宋元明拘谨于原作的撰作远远胜出,是一部典型的故事新编代表作品。

B. 《水浒传》创造的故事情境及其注重行动描写而极少心理描写的特点,使《石秀》一文中插入的心理活动和细致描写能跟原有故事情节完美结合。

C. 在所有作家中,王小波对古代小说进行“新编”的程度最深,往往只取原作的人物关系与一点情节片段来创作,已经远离“新编”而近乎“戏说”。

D. 王小波的“故事新编”和鲁迅的《故事新编》在幽默感方面有相通之处,但王小波“故事新编”幽默诙谐的风格有无厘头、后现代的做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