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

巴金自传:文学生活五十年

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唯其不善于讲话,有思想表达不出,有感情无法倾吐,我才不得不求助于纸笔,让在我心里燃烧的火喷出来,于是我写了小说。

我不是文学家,但是我写作了五十多年。每个人会从不同的道路接近文学。我从小就喜欢读小说,有时甚至废寝忘食,但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拿它们消遣。我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小说家。我开始写小说,只是为了找寻出路。

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的大家庭,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

我感觉到我们的社会出了毛病,我却说不清楚病在什么地方,又怎样医治,我把这个大家庭当作专制的王国,我坐在旧礼教的监牢里,眼看着许多亲近的人在那里挣扎,受苦,没有青春,没有幸福,终于惨痛地死亡。他们都是被腐朽的封建道德、传统观念和两三个人一时的任性杀死的。我离开旧家庭就像摔掉一个可怕的黑影。我二十三岁从上海跑到人地生疏的巴黎,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当时的情况是这样:我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处宣泄,好像落在无边的苦海中找不到岸,一颗心无处安放,倘使不能使我的心平静,我就活不下去。一九二七年春天我住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小公寓的五层楼上,一间充满煤气和洋葱味的小屋子里,我寂寞,我痛苦,在阳光难照到的房间里,我想念祖国,想念亲人。在我的祖国正进行着一场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人民正在遭受屠杀。在巴黎掀起了援救两个意大利工人的运动,他们是沙柯(NSacco)和樊宰底(BVanzetti),他们被诬告为盗窃杀人犯,在美国麻省波士顿的死囚牢中关了六年,在我经常走过的街上到处张贴着为援救他们举行的“演讲会”、“抗议会”的海报。我读到所谓“犯人”之一的樊宰底的“自传”,里面有这样的话:“我希望每个家庭都有住宅,每个人都有面包,每个心灵都受到教育,每个人的智慧都有机会发展。”我非常激动,樊宰底讲了我心里的话。

我的住处就在先贤祠(Pantheon)旁边,我每天都要经过先贤祠,在阴雨的黄昏,我站在卢梭的铜像前,对这位“梦想消灭压迫和不平等”的“日内瓦公民”诉说我的绝望和痛苦。回到寂寞冷静的屋子里,我坐下来求救似地给美国监狱中的死刑囚写信(回信后来终于来了,樊宰底在信中写道:“青年是人类的希望。”几个月以后,他给处死在电椅上,五十年后他们两人的冤案才得到昭雪。我在第一本小说《灭亡》的序上称樊宰底做我的先生)。就是在这种气氛、这种心情中我听着巴黎圣母院(NotreDamedeParis)报告时刻的沉重的钟声,开始写下一些类似小说的场面(这是看小说看多了的好处,不然我连类似小说的场面也写不出),让我的痛苦,我的寂寞,我的热情化成一行一行的字留在纸上。

我过去的爱和恨,悲哀和欢乐,受苦和同情,希望和挣扎,一齐来到我的笔端,我写得快,我心里燃烧着的火渐渐地灭了,我才能够平静地闭上眼睛。心上的疙瘩给解开了,我得到了拯救。

这以后我一有空就借纸笔倾吐我的感情,安慰我这颗年轻的孤寂的心。第二年我的处女作完成了,八月里我从法国一座小城沙多吉里把它寄回中国,给一个在上海开明书店工作的朋友,征求他的意见,我打算设法自己印出来,给我的大哥看(当时印费不贵,我准备翻译一本小说卖给书店,拿到稿费来印这本书)。等到这年年底我回到上海,朋友告诉我,我的小说将在《小说月报》上连载,说是这份杂志的代理主编叶圣陶先生看到了它决定把它介绍给读者。《小说月报》是当时的一种权威杂志,它给我开了路,让我这个不懂文学的人顺利地进入了文坛。

(节选自《巴金自传》)

1)下列对文章信息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巴金是一个不善于讲话的人,言不由衷,感情不能表达出来,苦恼之余不得不求助于纸笔。

B.作者出生在富裕家庭,亲眼看到了老百姓的生活境况,看到了社会的黑暗,萌发了救人、救世、救自己的思想。

C.巴金从小就喜欢小说。写了五十年,最终成为小说家。

D.先贤祠旁边的生活经历,激发了作者写作的热情,写出了第一部小说《灭亡》。

E.叶圣陶慧眼识才,对巴金顺利走上文坛给予了帮助。

2)文中关于一九二七年春天巴黎生活的描写,作者主要运用了对比和烘托(衬托)的手法,请就这两种手法作一下简要分析。

3)作者在第③段中说“想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接着又说“说救人救世,未免有些夸大,说救自己,倒是真话”。但事实上巴金的文学创作不仅拯救了自已,也确实起到了“救人救世”的作用。如何理解“救自己”与“救世界”的关系?

 

答案:
(1)AC。 (2)①对比手法:将自己的苦闷与国内革命的火热对比,突出了作者内心的痛苦; ②烘托(或衬托)手法:以冷清、寂寞的环境描写烘托我内心的寂寞,表现我的绝望和痛苦;用巴黎援救意大利工人的运动正面烘托了自己的斗志与激进的热情。 (3)示例1:只有拯救自己才能拯救世界: ①巴金走出了富裕的家庭,走向了寻求拯救自我灵魂的道路,使得自己不断清新、不断果断,理性地用自己的激情完善了自我,成就了自我; ②在“救自己”的过程,巴金也用文学唤醒了一批又一批中国民众,让他们认识到了封建思想对自身的毒害和压迫。 示例2:有拯救世界的理想才能有拯救自己的具体行为: ①巴金正是因为有拯救长期被封建礼教戕害的中国民众的宏伟志向,才有了走出富裕家庭、走出国门的实际行动,去寻求自身的革新; ②而在实现“救世界”理想的过程中,巴金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完成了自我灵魂的拯救。 【解析】 (1)试题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A项说巴金“言不由衷”是错误的。C项原文是:巴金“喜欢写小说”,“我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小说家,我开始写小说,只是为了找寻出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这道题也是考查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对比和烘托(衬托)的手法”,然后到文中圈定范围。可以先到文中找现成的形容词,然后通过人物描写的方式来概括人物形象。可以找到相关语句分析手法。对比手法:将自己的苦闷与国内革命的火热对比,突出了作者内心的痛苦;烘托(或衬托)手法:以冷清、寂寞的环境描写烘托我内心的寂寞,表现我的绝望和痛苦;用巴黎援救意大利工人的运动正面烘托了自己的斗志与激进的热情。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应总体阅读,整体把握;审准要求,做这种题型,抓住关键理解“救自己”与“救世界”的关系,根据平时掌握的知识(与题目相关的知识、对相关问题的普遍认识等),联系作品中的某些方面内容,结合文章和前面问题所给的提示,详作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一定要结合文本分析,如有拯救世界的理想才能有拯救自己的具体行为:巴金正是因为有拯救长期被封建礼教戕害的中国民众的宏伟志向,才有了走出富裕家庭、走出国门的实际行动,去寻求自身的革新;而在实现“救世界”理想的过程中,巴金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完成了自我灵魂的拯救。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推荐试题


文言文阅读

留正,字仲至,泉州永春人。六世祖从效,事太祖,为清远军节度使,封鄂国公。绍兴十三年,第进士,南恩州阳江尉、清海军节度判官。

知循州,陛辞,言:“士大夫名节不立国家缓急无所倚仗靖康金人犯阙死义者少因乱谋利者多今欲恢复当崇尚名节。”上益喜,明日谕辅臣:“留正奏事,议论耿耿,可与职事官。”军器监簿,历官考功郎官。太常谥叶义问“恭简”,正覆谥,言:“义问将兵出疆,不知敌人情伪,及金犯边,督视寡谋,几至败事。”下太常更议,时论韪之。

侍御史范仲芑劾前帅赃六十万,有诏核责。正明其非辜,御史怒,并劾正,降显谟阁待制、提举玉隆万寿宫。寻复职。知赣州,奏减上供米,不报。及为相,蠲一万八千石。知隆兴府。

光宗受禅,主管左右春坊姜特立随龙恩擢知閤门事,声势浸盛。正列其招权预政状,乞斥逐,上意犹未决。会副参阙,特立谒正曰:“上以丞相在位久,欲迁左相,叶翥、张枃当择一人执政,未知孰先?”正奏之,上大怒,诏特立提举兴国宫。孝宗闻之,曰:“真宰相也。”

正始议以上疾未克主丧,宜立皇太子监国;若终丧未倦勤,当复辟。设议内禅,太子可即位。时从臣郑湜奏与正同。既而赵汝愚以内禅请于宪圣,正谓:“建储诏未下,遽及此,他日必难处。”论既违,以肩舆逃去。及嘉王即位,尊皇帝为太上皇帝,以正为大行攒宫总护使,宁宗即位。入谢,复出。宪圣命速宣押,时汝愚亦以为请,上亲札,遣使召正还

嘉泰元年,进封魏国公,复少师、观文殿大学士。开禧二年七月,,年七十八。赠太师。   

(选自《宋史 列传第一百五十》,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大夫名节不立/国家缓急无所倚仗/靖康金人犯阙/死义者少/因乱谋利者多/今欲恢复/当崇尚名节

B.士大夫名节不立国家/缓急无所倚仗靖康/金人犯阙/死义者少/因乱谋利者多/今欲恢复/当崇尚名节

C.士大夫名节不立国家/缓急无所倚仗/靖康金人犯阙/死义者少/因乱谋利者多/今欲恢复/当崇尚名节

D.士大夫名节不立/国家缓急无所/倚仗靖康/金人犯阙/死义者少/因乱谋利者多/今欲恢复/当崇尚名节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向是( 

A.“国公”是一种爵位,隋朝设置,后世沿用至明朝;清朝则仅有宗室及藩部封镇国公、辅国公。

B.“授”“除”“迁”是表示授予官职或官职变化的词,在文中,“授”是授予官职的意思,“除”是免除官职的意思,“迁”是升迁的意思。

C.“陛辞”指朝官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陛,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后用“陛下”作为对帝王的尊称。

D.“薨”,古代指诸侯或大官的死为薨。古人对“死”还有其他的说法,如称帝王或王后的死为“崩”,称大夫的死为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正直言敢谏。太常要给叶义问“恭简”的谥号,留正再次审核该谥号时,向皇上进言,称叶义问缺乏谋略,几乎坏了国家大事。

B.留正明辨是非。侍御史弹劾前帅贪赃,皇上下诏令加以核实,留正证明他没有罪,因此惹怒侍御史,自己也遭到弹劾,被降职。

C.留正为人机敏。姜特立蒙受皇恩揽权干政,留正将姜特立想要担任执政大臣的想法上报皇上,从而使姜特立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D.留正言论前后不一。留正首先建议立皇太子监国,而当赵汝愚向宪圣太后请求传位一事时,留正又说立皇太子的诏令还没下达,不应着急提及此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复职。知赣州,奏减上供米,不报。及为相,蠲一万八千石。

2)宪圣命速宣押,时汝愚亦以为请,上亲札,遣使召正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