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椿势贵,皆言椿直,欲以田给椿。

2隽抚励将士,人思效命。梁人知其得众心也,弗之敢逼。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者,徒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
(1)因为杨椿势大地位尊贵,(他们)全都说杨椿有理(是对的),要把田地判给杨椿。 (2)寇隽安抚激励将士,人人都愿舍命效力。梁人得知他受到众人的衷心拥戴,不敢靠近梁州。 (3)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解析】 试题分析: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势贵”“直”和“给”, 第二句中的“抚励”“效命”“逼”和宾语前置,第三句中的““所以”“亲戚”“徒慕””都要特别留意。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翻译要遵从“信、达、雅”的原则。信,意思是语语翻译用词在准确;达,意思是翻译的语句整体表达要通顺。雅,意思是翻译的语言要有文采。但文言翻译要求直译,因此考生做到前两点即可。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寇隽字祖俊,是上谷昌平人。祖父寇赞,曾做魏南雍州刺史。父亲寇臻,担任过安远将军、郢州刺史。 寇隽性情宽厚文雅,从小有见识和度量,喜欢学习,记忆力好。兄长寇祖训、寇祖礼和寇隽,都有志向、德行。寇隽家庭友好和睦,兄弟到老住在一起。虽然他的父亲去世已经很长时间了,但还是在父亲平生所居住的房屋内,齐备地陈设帷帐、椅几和手杖,按时节依次祭拜,流着泪陈献祭品,如同到宗庙祭祀。好事坏事,一定要先稟报,离家远行往返,也都要像这样。寇隽性情清廉宽厚,不将财利放在心上。家人曾经把物品卖给别人,从中扣留下了五匹绢。寇隽在后来知道了这件事,就说道:“不好的树木下的阴凉,暂时休息也不行;盗泉的水,不可错误地喝下。获得钱财却丧失德行,我是不愿这样做的。”于是寻找到买主,将绢归还给他。他平素志向就是如此。 凭借朝廷量才选用人才寇隽成为魏孝文帝挽郎,任命为奉朝请。大乘贼反叛,燕赵动乱不安,寇隽参与监督军事东讨,凭借功绩授予员外散骑侍郎,升任尚书左民郎中。因为母亲去世没有赴任。正光三年,授予轻车将军,调任扬烈将军、司空府功曹参军,很快升任主簿。当时灵太后摄政,减去官吏俸禄的十分之一,建造永宁佛寺,命令寇隽主持此事。建造费用极多,下级主事的官吏无法欺瞒。寺庙建成后,十分壮丽。灵太后表彰了寇隽,任命他为左军将军。 永安初年,华州百姓史底与司徒杨椿因为田产打官司。长史以下的官员,因为杨椿权势大地位尊贵,全都说杨椿有理,要将田地判给杨椿。寇隽说:“史底是贫困不堪的百姓,杨公还要强行夺他的土地。如果要减损本来就不足的,来供给有余的,让我也随声附和,我不敢听命。”于是把土地还给史底。孝庄帝后来知道了这件事,嘉奖寇隽坚守正道不屈服,马上委任他为司马,赐给他一百匹帛。那些依附杨椿替的官员,都受到了谴责。 永安二年,出京城担任左将军、梁州刺史。当地风俗野蛮粗犷,很多人成为盗贼。寇隽就下令郡县建立学校,奖励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用礼让督促他们,几年之中,风俗很快就为之一变。梁朝派遣他的将领曹琰之镇守魏兴,日夜修建魏兴城墙。曹琰之经常侵扰边境,边境的人都很担心。寇隽派遣长史杜休道率军队攻克魏兴,活捉了曹琰之。曹琰之是梁大将军曹景宗的最小的弟弟。从此梁朝人害怕了。适逢魏朝发生了很多事,梁州又很偏远,梁朝人知道梁州没有外援,于是派遣大军驻扎在魏兴(周围),目的是攻取梁州。寇隽安抚激励将士,人人都愿舍命效力。梁人得知他受到众人的衷心拥戴,不敢逼近梁州。寇隽任州刺史简朴清苦,不置办家业。任职期满,他儿子等人都步行回去。州吏百姓给寇隽送行,一路留恋不舍,经过多时才走出州境。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寇隽字祖俊,上谷昌平人也。祖赞,魏南雍州刺史。父臻,安远将军、郢州刺史。

隽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兄祖训、祖礼及隽,并有志行。闺门雍睦,白首同居。父亡虽久,而犹平生所处堂宇,备设帷帐几杖,以时节列拜,垂涕陈荐,若宗庙焉。吉凶之事,必先启告,远行往返,亦如之。性又廉恕,不以财利为心。家人曾卖物与人,而剩得绢五匹。隽于后知之,乃曰:“恶木之阴,不可暂息;盗泉之水,无容误饮。得财失,吾所不取。”遂访主还之。其雅志如此。

以选为魏孝文帝挽郎,除奉朝请。大乘贼起,燕赵扰乱,隽参护军事东讨,功授员外散骑侍郎,迁尚书左民郎中。以母忧不拜。正光三年,拜轻车将军,迁扬烈将军、司空府功曹参军,转主簿。时灵太后临朝,减食禄官十分之一,造永宁佛寺,令隽之。资费巨万,主吏不能欺隐。寺成,又极壮丽。灵太后嘉之,除左军将军。

永安初,华州民史底与司徒杨椿讼田。长史以下,以椿势贵,皆言椿直,欲以田给椿。隽曰:“史底穷民杨公横夺其地若欲损不足以给有余见使雷同未敢闻命。”遂以地还史底。孝庄帝后知之,嘉隽守正不,即拜司马,赐帛百匹。附椿者,咸谴责焉。

二年,出为左将军、梁州刺史。民俗荒犷,多为盗贼。隽乃令郡县立庠序,劝其耕桑,敦以礼让,数年之中,风俗顿革。梁遣其将曹琰之镇魏兴,继日版筑。琰之屡扰疆场,边人患。隽遣长史杜休道率兵攻克其城,并擒琰之。琰之即梁大将军景宗之季弟也。于是梁人焉。属魏室多故,州又僻远,梁人知无外援,遂遣大兵顿魏兴,志图攻取。隽抚励将士,人思效命。梁人知其得众心也,弗之敢逼。隽在州清苦,不治产业。秩满,其子等并徒步而还。吏人送隽,留连于道,久之乃得出界。

节选自《周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九

【注】①盗泉:在山东泗水县。县内有87处泉水,只有盗泉不流,其余皆汇入泗河。《尸子》:“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②庠序:学校。③秩满:官吏任期届满。

1.对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财失,吾所不            行:品行

B.造永宁佛寺,令隽          典:主持

C.嘉隽守正                  挠:阻挠

D.于是梁人焉                  惮:害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犹平生所处堂宇      义而死焉者也

B.功授员外散骑侍郎      勇气闻于诸侯

C.琰之屡扰疆场,边人患   欲勿予,即患秦兵

D.附椿者,咸谴责焉。     还也。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史底穷民/杨公横夺/其地若欲损/不足以给/有余见使雷同/未敢闻命

B.史底穷民/杨公横夺其地/若欲损不足/以给有余/见使雷同/未敢闻命

C.史底穷民/杨公横夺其地/若欲损不足以给/有余见使/雷同未敢闻命

D.史底穷民/杨公横夺/其地若欲损/不足以给有余/见使雷同/未敢闻命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隽注重行孝。他的父亲去世时间很久了,他仍然要按时节祭拜,陈献祭品;有了吉凶之事,还是经常禀报。

B.寇隽不重财利。家人曾经从已卖物品中留下五匹绢,寇隽知道此事后,表明态度并设法找到买主,归还给他。

C.寇隽干事认真。他担任左军将军时,负责建造永宁佛寺,主事的官吏不敢欺瞒;寺庙建成后,受到太后嘉奖。

D.寇隽治理有方。他担任梁州刺史时,当地人多为盗贼;寇隽下令建立学校,勉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风俗得到改观。

 


根据课本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各句加横线词语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变姓名,诡踪迹,行露宿

A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  

B.卒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C买五人之头而之,卒与尸合

D.从骊山下,芷阳间行

2.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A竖子不足与谋     B.拜送书于庭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

A《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文,诗集命名为《指南录》,取自“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句意。

B《拿来主义》主要针对当时对待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它既反对无原则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反对盲目排斥和拒绝接受外来文化的倾向,主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C《谏太宗十思疏》以“固本浚源”为喻,结合历史经验,说明“居安思危”的重要性,并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D《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在秦王殿上“怒发冲冠,立叱秦王”之后,发现秦王并无拿十五座城交换和氏璧的诚意,就携带和氏璧从小路秘密回国,“完璧归赵”,不辱使命。

4.下列有关课文中文化常识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指南录〉后序》中“是年夏五,改元景炎”,“景炎”是宋端宗赵昰的年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

B《五人墓碑记》中“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丙寅”是古人用“干”“支”纪年,“望”是指农历每月十五。

C《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位在廉颇之右”,“右”,上。古人在位次上以“右”为尊,成语“无出其右”的“右”与之同义。

D《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古人在宴席上以坐西面东为尊,这表明项羽当时目空一切,自认为是尊者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长城一线,仅一墙之隔,即便同民族,甚至同家庭也风俗迥异。其显著标志便是寒食节长城内侧家家户户送寒衣,而长城外侧则无此风俗。       ①      ,心理分界线,这条线已超越/超过了历史和民族,它是一种习惯,一种地域自觉。那么,对面平台上引吭高歌的究竟是秦汉边卒的骨肉还是匈奴的遗脉?仅一沟之隔,便有山河悬远、可望而不可即之感。我只有倾听他那洞穿/洞彻物障的声音。咧—咧—咧—,他究竟要咏叹什么,歌颂什么,怨懑什么,冀求什么?      ②      ?甚而至于他压根儿什么都不想不屑也没有表达?无词,无调,那单调而变幻无端的音符随着朔风洒向山川沟壑,沿着陡崖一路流淌/飘扬而去,汇入风沙草棵中。

1.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超过    洞彻    流淌     

B.超越    洞彻   飘扬

C.超越    洞穿    流淌     

D.超过    洞穿  飘扬

2.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长城不光是一道文化分界线,更是一道军事防御线

②歌曲的内容是秦汉边卒还是匈奴先民?抑或是千年历史陈迹

B.①长城不光是一道文化分界线,更是一道军事防御线   

②他是为秦汉边卒而歌还是为匈奴先民而歌?抑或是为千年历史陈迹而歌

C.①长城不光是一道军事防御线,更是一道文化分界线   

②歌曲的内容是秦汉边卒还是匈奴先民?抑或是千年历史陈迹

D①长城不光是一道军事防御线,更是一道文化分界线   

②他是为秦汉边卒而歌还是为匈奴先民而歌?抑或是为千年历史陈迹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