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裴文中:把75岁当做57岁过

如果不是裴文中的坚持,那块著名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或许还要在地下沉睡多年。1928年底,周口店龙骨山遗址的发掘已触及一处坚硬岩层。按照常理,这意味着工作已近尾声,很难再有什么新的发现。主持工作的几位大腕学者先后离去,留下裴文中负责扫尾工作。此时,挖掘现场一片冷清,只有裴文中依旧相信,如果凿开这些最坚硬的岩层,也许会有更大的收获。他果然如愿以偿,在一处岩洞中,裴文中挖出了这块“著名的头盖骨”,他脱了上衣包裹起来,“像抱着一个婴儿似的”,小心翼翼地走回办公室。随后,他向北京发回了一封中国乃至整个世界考古史上最为著名的电报:“顷得一头骨,极完整,颇似人。”

没有人知道一举成名的裴文中当时的心情。此前,他只是周口店发掘工作的后勤管理人员,负责管理杂务。这块头盖骨化石的出土翻开了人类学研究史上的全新一页,“直立人”这一古人类演化阶段得以确立,人类的历史也向前推进了近50万年。西方学者称赞他的工作达到了人类考古学上“一个壮丽的顶峰”。

此后数十年中,裴文中先后主持了资阳人遗址、丁村遗址、巨猿化石产地、水洞沟遗址、萨拉鸟苏遗址、观音洞遗址等多处重要遗址的挖掘工作。如今,在中国辽阔的考古学地图上,这些遗址都是不可或缺的标志性地点。早期旧石器研究的基础理论大多由西方学者提出,有些理论用于中国的具体情况时会导致研究陷入僵局。比如法国学者基于西欧石器材料提出的基本方法就一度使周口店研究陷入困境。裴文中不圃予法国方法,在多方尝试、探索后,铺设了中国旧石器考古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为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搭建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框架。裴文中还把研究领域扩大到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首先提出中石器时代的研究课题。1935年裴文中在广西发现大批打制石器和个别的磨制石器,提出这些遗存可能属于中石器时代;1943年裴文中在内蒙古调查试掘,否定这里属于旧石器遗存,把该遗址和黑龙江哈尔滨顾乡屯都作为中石器来处理,并强调细石器在这个时期的作用。在他观点的启示下,人们对于细石器的起源、时代和分布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古生物体形增大定律”——每一个古生物分支都是从小的体形开始,逐渐增大,在达到最大的时候灭绝。裴文中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撰文质疑这一定律,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实践,最终使该定律修正为:在达到最大,并开始缩小的过程中灭绝。作为“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者,裴文中一度认为这就代表着中国境内最为原始的文化,但后来发现了比“北京人”更为古老的遗址,他马上放弃了自己的观点。

裴文中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野外考察中度过的。1932年新婚后的第五天,他就回到了周口店。第一个孩子出生时,他在野外接到电报,赶回北京探望母子,手里还拿着一本专业书籍。在一次内蒙古的考察中,要穿过一片大沙漠,车子无法通行,当时已60多岁的裴文中和年轻人一样,骑着毛驴一路前行。裴文中在50多年的科学生涯中重视野外实践,足迹几乎遍及全国。1978年参加全国科学大会,裴文中在会上豪迈地表示:“要把75岁当57岁过。”此后,裴文中和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数次到张家口、贵州、洛阳等地考察,像年轻人一样爬上爬下,拿着放大镜看着各种痕迹,神情之专注,精力之旺盛可与年轻人相比。晚年的裴文中仍不断选取,锐气不减,在学生张森水的辅佐下,承担了对北京猿人石器工业的综合研究。面对这一庞杂的材料体系,裴、张二人用定量的方法进行研究,用大量科学数据展示北京人的石器技术与类型的特点和演变,解决了周口店石器工业的发展变化问题。辞世前一个月,在给友人的信中,老先生还这样勾画自己接下来的考察路线:9月去柳州,再去杭州,最后到安徽和县;明年去满洲里……

裴文中重视考古人才的培养,曾担任四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的班主任,并亲自授课和辅导野外实习,培养大批考古工作者,他还常常利用外出考察之际举办有关考古学的讲座。裴文中先生是古人类学界和考古学界的一代宗师,广泛的考古实践、渊博的知识素养,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是他在学术研究中取得丰硕成果的保证。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裴文中足迹几乎遍及全国,获取很多第一手资料,他的新发现和新观点推动了我国考古研究方法的创新和考古学的深入开展。 

B.本文通过记述裴文中刻苦自学成才、深入野外考察的传奇经历,表现了一位考古学家淡泊名利、献身考古事业的崇高精神。

C.裴文中常常利用外出考察之际举办考古学讲座,培养考古人才,他广泛的考古实践、渊博的知识素养受到人们欢迎。

D.后勤管理人员裴文中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在中外考古学界引起很大轰动,这对于主持工作的几位大腕学者来说是很大的讽刺。

E.裴文中用广西、内蒙古、黑龙江等地的考古发现,证实了中石器时代研究课题的重要性,启发人们对细石器有更深入的认识。

(2)裴文中说“要把75岁当做57岁来过”,有哪些表现?请简要说明。

(3)裴文中在考古学研究方面有哪些创新?请简要概括。     

(4)在考古实践和研究中,裴文中有时极力坚持,有时马上放弃。对他的坚持和放弃,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DB不给分。 (2)①和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数次实地考察; ②锐气不减,用定量的方法解决了周口店石器工业的发展变化问题; ③辞世前一个月,制定详细考察计划。(意思对即可) (3)①铺设了中国旧石器考古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为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搭建,起相对完整的框架; ②扩大研究领域,首先提出中石器时代的研究课题; ③质疑并修正美国学者提出的“古生物体形增大定律”。(意思对即可) (4)观点:裴文中的坚持和放弃是追求真知的科学精神的体现。 ①在发掘周口店龙骨山遗址时,裴文中不盲从权威,极力坚持向下挖掘,成为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第一人; ②在发现了比“北京人”更为古老的遗址后,裴文中马上放弃了“北京人”代表着中国境内最为原始的文化的观点,表现了对学术科学性的尊重; ③裴文中坚持该坚持的,放弃该放弃的,体现了很高的科学素养和唯物主义精神。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C项,“他广泛的考古实践、渊博的知识素养受到人们欢迎”在文中没有根据。D项,“对于主持工作的几位大腕学者来说是很大的讽刺”属于无中生有。B项,文中没有记述“裴文中刻苦自学”的文字,主要内容是写他的研究。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一般涉及到文本内容以及一些结构思路或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回答此类题时首先是看内容方面,结合主旨可做分析,其次若是牵扯到技巧结构等方面,要想到一些常有术语“引起全文、铺垫、伏笔、激发兴趣”,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围绕传主作答,判断时,要注意结合文本,加以比对,从选项中寻找细微不同,做一判断。B项是概括文章主旨,其他四个选项主要是概括文本内容。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裴文中说‘要把75岁当做57岁来过’,有哪些表现?请简要说明”,这是一道文意的概括题目,要立足全文,找到文中的主要叙写事件,答题时要尽量运用文中词语分条作答。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要把75岁当做57岁来过”“表现”,到文中圈定范围,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第五段,首先找出有关语句“裴文中和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数次到张家口、贵州、洛阳等地考察,像年轻人一样爬上爬下,拿着放大镜看着各种痕迹,神情之专注,精力之旺盛可与年轻人相比”;“晚年的裴文中仍不断选取,锐气不减”“用大量科学数据展示北京人的石器技术与类型的特点和演变,解决了周口店石器工业的发展变化问题”;“辞世前一个月,在给友人的信中,老先生还这样勾画自己接下来的考察路线:9月去柳州,再去杭州,最后到安徽和县;明年去满洲里……”;然后再加以归纳、概括。可以得出以下答案:①和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数次实地考察;② 锐气不减,用定量的方法解决了周口店石器工业的发展变化问题;③辞世前一个月,制定详细考察计划。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类的试题,应力求全面、准确。如何全面准确地筛选、整合传记文本中的信息呢?首先要整体阅读感知全文,把握传记的主要内容(人物的思想、主张、个性及其相关事件)。要善于利用标题、首段起领、尾段总括以及文中的评议句等来快速提取有关传主的关键信息。其次是依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目标与标准。第三,通览全文,确定信息筛选的范围,然后在其范围内找寻关键句,或提取重组、或概括转述,力求语言简明、连贯,切忌大而无当,机械照抄。比如这道题的答题区间在文章的第五段,文中有这样的话:“1978年参加全国科学大会,裴文中在会上豪迈地表示:‘要把75岁当57岁过。’此后……”“此后”的内容,就是对这句话的解释,把它们分条概括出来,便可得出答案。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裴文中在考古学研究方面有哪些创新?请简要概括”。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考古学研究”“创新”,到文中圈定范围,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第三、四段,先找出有关语句“裴文中不圃予法国方法,在多方尝试、探索后,铺设了中国旧石器考古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为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搭建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框架”;“裴文中还把研究领域扩大到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首先提出中石器时代的研究课题”;“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古生物体形增大定律”——每一个古生物分支都是从小的体形开始,逐渐增大,在达到最大的时候灭绝。裴文中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撰文质疑这一定律,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实践,最终使该定律修正为:在达到最大,并开始缩小的过程中灭绝”。然后再加以归纳、概括。可以得出以下答案:①铺设了中国旧石器考古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为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搭建,起相对完整的框架;②扩大研究领域,首先提出中石器时代的研究课题;③质疑并修正美国学者提出的“古生物体形增大定律”。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要整体阅读感知全文,把握传记的主要内容(人物的思想、主张、个性及其相关事件)。要善于利用标题、首段起领、尾段总括以及文中的评议句等来快速提取有关传主的关键信息。其次是依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目标与标准。第三,通览全文,确定信息筛选的范围,然后在其范围内找寻关键句,或提取重组、或概括转述,力求语言简明、连贯,切忌大而无当,机械照抄。比如这道题的答题区间在文章的第三、四段中,第三段中间部分,写他在法国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并不囿于他们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把这些内容分点列出,即可得到答案。 (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在考古实践和研究中,裴文中有时极力坚持,有时马上放弃。对他的坚持和放弃,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就本题而言,回答时应在联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有时极力坚持”“有时马上放弃”,阐述说明传主坚持与放弃的意义,即说出自己的观点及理由。既要联系传主的经历、事实,此外,还要跳出个体,从整体上作出理性分析。首先找出事实“如果不是裴文中的坚持,那块著名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或许还要在地下沉睡多年”“主持工作的几位大腕学者先后离去”“只有裴文中依旧相信,如果凿开这些最坚硬的岩层,也许会有更大的收获”“作为“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者,裴文中一度认为这就代表着中国境内最为原始的文化,但后来发现了比“北京人”更为古老的遗址,他马上放弃了自己的观点”,所以可以得出以下观点:裴文中的坚持和放弃是追求真知的科学精神的体现。裴文中坚持该坚持的,放弃该放弃的,体现了很高的科学素养和唯物主义精神。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结合文本,我们便可以看出,作者对裴文中的“坚持”与“放弃”都是赞成的,这一切都源于他对科学和学术的尊重。抓住这一点,在文中找出他“坚持”与“放弃”的原因,作为理由里进行分析即可。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刻瓷圣手

轰鑫森

40岁就已发福的王狂玉,笑吟吟地出现在刁羽刀面前。

正是2002年的秋天。

从江南瓷厂退休才三天的刁羽刀,对于不速之客的来访颇感意外。他一向不喜与人结交,却让来访者轻易地走入家门,怪事!后来刁羽刀才想起,当他在敲门声中打开门,谦恭的王珏玉立刻双手呈上一张名片,名片上“王珏玉”三个字,立刻让他会意一笑:这与“刁羽刀”正可配成一副绝妙对联,有意思!

这套两居室里,住着刁羽刀和早已病退的老妻,儿子一家住在另外一个社区里。两个月前,在机械厂上班的儿子、儿媳都下岗了,孙子眼下正读初三。

刁师母热情地招呼客人坐下,然后沏上一杯君山毛尖茶。王珏玉说:“刁师母,您的心脏病近来好些了吗?孙子明年要考高中了,可得选一所好学校啊。”刁师母说:“谢谢你的关心。”

刁羽刀很奇怪,王珏玉对他家怎么这么熟悉?

“刁先生,贸然来访,抱歉抱歉。其实,我早就认识您了。”

刁羽刀淡淡地说:“是吗?”

“我的公司是专做出口瓷业务的,常要去各厂组织货源。贵厂我去过,只是不敢当面打扰刁先生,您设计的图案很精美啊。”

刁羽刀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叹什么气呢?刁羽刀觉得这辈子很冤,他爹也很冤。父子俩在专做日用瓷的江南瓷厂,为那些饭碗、菜碟、茶杯设计简单不过的贴花图案,真正的好功夫全没有使出来。在上个世纪的40年代,他爹和北方的朱友麟,就并称为南北两大刻瓷圣手,可惜解放后这门技艺无人欣赏。用金刚刀具在烧好的素白瓷器上刻字刻画,然后上色,费时费工,售价又高,有钱有闲的人才玩这个。他爹是1972年病逝的,正好50岁,生前不忍绝了这门技艺,暗地里传给了他。刁羽刀从不对人说,只是在工作之余,把刻瓷作为一种消遣,刻得极好的才留下,其余的则悄无声息地毁了。只有特别可心的知己,才得到过他的赠品。

刁羽刀的叹气声还未落,王珏玉立刻说:“刁先生,尊父和您的刻瓷,还是很有人欣赏的,绝了!”

“你怎么知道的呢?”

王珏玉虔诚地从手提包里拿出大小两个瓷盘,说:“我出差到法国,在一家古玩店里,花大价钱买了这两件刻瓷。一件是尊父刻的郑板桥《风竹图》;一件是您刻的《百福图》,一百个‘福’字,一百个写法,您看看吧。”

刁羽刀接过盘子,看了又看,果真是父亲和他的作品。它们是怎么流传到国外去的?天知道。而王珏玉却购之而归,也应是个刻瓷的知音了。刁羽刀的眼里,渐渐地噙满了泪水。

“刁先生,这一门绝活总不能任其埋没吧?我查阅过资料,当今海内善刻瓷者,只有您硕果仅存了。假如……”王珏玉看了看刁羽刀的脸色,然后再说下去,“您还能刻瓷的话。”

“我当然能刻!”刁羽刀觉得不能让人小看了,大声说。

王珏玉笑了笑,说:“我想专门收藏您的作品,您一月交我一件,不论器形,也不论刻什么,都行。每年付酬金12万元。”

刁羽刀目光渐冷,头微微向上昂去。刁师母急了,说:“老刁,你还犹豫什么?”

“刁先生,我可以保证这些作品绝不转手进入市场,更不会远销到海外,只藏于自家,秘不示人。”

“王先生能做到吗?”刁羽刀问。

“我们可以签订合同的。”

“那倒不必了。君子一诺,违者天知啊。”

5年过去了。刁羽刀闭门谢客,足不出户。从瓷厂买来的素白瓶、盘、碟、壶,以及定制的内垫海绵的锦盒,堆满了工作室的一角,然后一件一件变成了刻瓷作品装入盒内。

每月末,王珏玉上门来取走一件用锦盒装好的作品。一共取走了60件,件件都是稀世之宝。

刁羽刀突然心肌梗塞,抢救无效,鹤归道山。

王珏玉送了一副白绸布挽联,挂在殡仪馆灵堂最醒目的地方。联语云:“先生去后,刻瓷谁堪继?后学伤怀,藏品我独存。”

消息传开,国外许多商家函电纷驰,在反复磋商价码之后,王珏玉决定把这批刻瓷卖给美国纽约的福斯特公司。全部刻瓷小心装箱后空运过去,他也同机前往。在福斯特公司开箱验货时,王珏玉傻了:那些精美的刻瓷,无一件完好,全在旅途中震裂了。专家检测后,说刁先生下刀深刻几至穿透,刀痕互相牵扯,一经颠簸和震动便开裂,应是蓄意为之,这刀法真是神鬼莫测。王珏玉很颓丧,怪谁呢?只怪自己言而无信,刁先生早把他看透了。

不久,刁羽刀的所有藏品,由夫人和儿子遵照遗嘱,全部捐赠给了本市的博物馆。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王珏玉与刁羽刀之间的交往故事虽简短,却蕴含了丰富的时代信息,反映了作者对人际关系的深重反思,意味深长。

B.小说尾声颇有反讽意味,刁羽刀死后,所有藏品全部捐赠给了本市的博物馆,这恰好是对王珏玉挽联的无情嘲弄。

C.刁羽刀最终答应为王珏玉刻瓷,刁师母的催促起了关键作用,因为刁羽刀确实需要这笔钱解决家庭眼前的经济困难。

D.刁羽刀工作之余所刻之瓷,只有极好的才留下,大多毁弃,是因为售价太高,有钱有闲、懂得欣赏这门技艺的人在当时很少。

E.小说对人物取名颇具匠心,“刁羽刀”三字含有四把刀,暗示了人物刀法精妙,而“王珏玉”三字含有四块玉,正与“刁羽刀”相对,暗示了人物温润如玉的君子品格。

(2)请概括小说中刁羽刀这一形象的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3)对王珏玉的来访,刁羽刀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写王珏玉购得的精美的刻瓷在旅途中全数震裂,这一出人意料的结局在前文有哪些铺垫?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捍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

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桴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 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节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赢弱者/

B.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赢弱者/

C.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赢弱者/

D.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间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赢弱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穰苴威震敌军。穰苴起兵后,晋国知道了,就把军队撤了回去;燕国军队知道后,也渡过黄河向北撤退。

B.穰苴治军严厉。庄贾在约定的时刻未到达军营被斩首于三军之前,君王的使者驾车驰入军中,相关人也被处置。

C.穰苴体恤士卒,得到士卒的拥护。穰苴深入士卒军舍,对体弱者关怀有加,穰苴率兵抗敌,士卒都争先出战。

D.穰苴出身卑贱,却深受皇帝赏识。穰苴为报君王之恩,在齐国连遭败绩时,请缨抗敌,主动请求君王派大臣来做监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

(2)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唐代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经验之谈”因为符合人们的朴素、直观的印象,所以历来被奉为圭臬。然而这种看法正因为带有朴素、直观的性质,所以不完全符合思维科学。 

当然,要想写出好文章,多多读书以及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经验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应该看到,为了进行新的工作,从事新的创造,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就只能作为原料来运用。任何书本知识都不能直接变为简报、讲稿、文艺创作或其他任何文章(除非抄袭),这就如同木料不会自动变为家具一样。 

再就专业特殊能力的锻炼来说,“读书破万卷”只是突出地锻炼了记忆力,而并未强调对感受、联想、想像、思维等能力的锻炼,因此也就没有准确而充分地揭示具有综合性的专业特殊能力的养成途径。在一般的读书过程中,大脑各种功能的发动大都是无意的、自发的;只有在目标明确的专业创造和专业写作过程中,为了有效地达到目的,这些功能才非拧成一股绳不可。所以,具有综合性的创造能力主要是在创造的实践中养成;具有综合性的写作能力也主要是在写作实践中养成。不经过创造与写作的直接实践,而认为只要“读书破万卷”,就能“下笔如有神”,那是不可能的。杜甫七岁就写了歌咏凤凰的诗,直到晚年也还是“他乡阅迟暮,不敢废诗篇”,可见他主要是在作诗的实践中成为大诗人的。他说“读书破万卷”,只是强调了一个“必要条件”,我们决不可以把任何一个“必要条件”当作“充分条件”来看。 

事实上,知识原料加文字表达还不能成为文章。因为任何一个原料要变为一项特定写作任务中的实际内容,还需要经过提炼加工。 

在任何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中,对各种客观事物的反映(即知识经验)进行联系与反联系的能力总是要起极为重要的作用;前者主在立新,后者主在破旧,二者又总是难分难解地互相依存与制约。然而能够结出创新之果的联系与反联系却并不是一望而知、一思即悟的。 

就联系而言,在写作中,富于新意的内容无不表现了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例如归纳论证需要举例,有的人看别人的文章,总觉得其中所举的例子是自己早已熟知的,可是在他自己写作的时候,却不善于在这些例子中归纳新意并加以论证。再说到反联系,也同样要对现成的知识经验进行深思熟虑,才能在早已被人公认的联系中打进楔子,破除习以为常的误解。总之,现成的知识经验总要经过种种分析综合、提炼加工,才能被有效地应用于新的创造或新的写作。 

一般的读书虽然也要开动脑筋,但因为没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的催逼,所以即使有一些新的想法也只是自然出现,而不需要作更加自觉的努力,去扩大和加深新的想法,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完整性的创造。而在明确的创造目的和艰难的写作任务催逼下,开动脑筋才有一定的方向,脑力劳动才有深度和强度;而且在把思考的结果表现为文字时,还要求内容更为精密,表达更为准确。这种锻炼显然不是看了书想一想所能够比拟。所以光是一般地强调积累知识和开动脑筋,还不足以使创造能力、写作能力得到实际的提高。 

(节选自金开诚《对写作的几种误解》,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与写作都需要开动脑筋,但一般的读书没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所以即使读书时有一些新的想法自然出现,也不必成为具有一定完整性的创造。 

B.多多读书以及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经验对写出好文章来都是非常必要的,这些知识与经验可以作为写作的原料来运用。 

C.写作能力具有综合性,主要是在写作实践中养成。而“读书破万卷”只是突出地锻炼了记忆力,并不是写作的“充分条件”。 

D.因为明显具有朴素、直观的性质,历来被奉为圭臬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经验之谈,其实并不符合思维科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专业写作目标明确,大脑各种功能拧成一股绳,大脑的多种能力得到锻炼,这个过程揭示了具有综合性的专业特殊能力的养成途径。 

B.有的文章在归纳论证时善于在人们早已熟知的例子中归纳出新意,这需要在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中对各种知识经验进行联系的能力。 

C.文章以杜甫七岁写诗,直到晚年还是“他乡阅迟暮,不敢废诗篇”的事例,旨在说明“读书破万卷”是“下笔如有神”的一个“必要条件”。 

D.在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中,对各种客观事物的反映进行反联系的能力,主在破旧,对现成的知识经验进行深思熟虑,破除习以为常的误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造能力、写作能力不能得到实际的提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少知识的积累,缺少明确的创造目的和艰难的写作任务的催逼而没有开动脑筋。 

B.就如同木料只有经过加工才能变为家具一样,任何书本知识要变为文艺创作或其他任何文章,还需要经过文字的加工。 

C.现成的知识经验总要在能够结出创新之果的联系与反联系的能力的作用下,经过种种分析综合、提炼加工,才能被有效地应用于新的创造或新的写作。 

D.本文反驳了“知识多了,自然能写出好文章”的观点,提出了阅读积累与写作能力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