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古代蒙学教材的因与革

王海波

古代蒙学教材的兴替过程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蒙学教材并不受古代政府管理在自发的状态下产生了数量较多的教材但真正广泛流行的经典教材并不多周代以来主要有《史籀》《仓颉》《急就篇》《千字文》《蒙求》《百家姓》《三字经》《笠翁对韵》《声律启蒙》《龙文鞭影》《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它们构成了蒙学教材发展的主线。二是经典蒙学教材的生命较长往往被使用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堪称教育史上的奇迹但它们也会被后起教材取代。如汉代《急就篇》逐渐取代《史籀》《仓颉》使用至唐代而渐渐衰落南北朝时《千字文》渐渐兴起到宋末与《百家姓》《三字经》一起形成一个较为稳固的教材体系这个体系完全取代了《急就篇》一直沿用到清末再如唐代的《蒙求》至明清时被《龙文鞭影》取代。这样的兴替均不是某种机构强力推行的结果完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对新的教育环境而主动选择的结果这表明新的教材具有更多适合新的教育环境的特性。

在词汇学习阶段初步建立起较为系统的知识框架是蒙学教材一贯坚持的编写理念。古代教育崇尚博学因此蒙学教材十分重视在初学阶段就为儿童奠定广博的知识基础。《急就篇》的姓氏、诸物、五官三个部分涉及古代部族、自然事物、生活器物、职官、地理、律令等基本知识是一个极为广博的知识体系。到《千字文》时这一知识体系进一步丰富历史内容逐渐增多也为后来《蒙求》以历史人物为主体编写教材开创了新的道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沿用长久其实就是对蒙学教材博物教育思想继承与发展的有力证明。《小学绀珠》《幼学琼林》等类书式蒙学教材更是将这种教育理念发挥到极致《声律启蒙》一类教材也蕴含有广博的自然、人文常识。

蒙学教材一直重视道德人格教育这是古代教育思想的可贵之处。如《孝经》及宋代形成的《四书》分别被视为立德之本、入德之门相对而言比较适合儿童学习在古代教育实践中被广泛使用。《急就篇》“五官”部分的律令教育就是法制教育可以帮助儿童确立道德和行为规范此外它还讲述了官员的道德修养要求。以律令和官员道德修养要求教育儿童也符合读书人入仕的理想追求。以人物故事开展道德人格的教育有十分古老的思想源头《易传》中有君子蓄德之法“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此后以德行教育为唯一宗旨的朱熹的《小学》其嘉言、善行两章也采用这种教育方法《纯正蒙求》《龙文鞭影》皆沿用此法直至清末。

诗文写作是古代考查人才的主要方式。诗文技能教育的需求变化直接影响着蒙学教材的生命力而蒙学教材对这种需求变化的应对也十分迅速。因此诗文能力的教育需求是推动蒙学教材变革的最为直接的因素。如汉代“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大量识字及作赋成为读书人入仕的必备技能。汉赋主要艺术手法是铺陈相类事物《急就篇》罗列相类事物词汇类似于铺陈之法这是《急就篇》得以流行的根本原因。

唐代科举以进士科为重其主要考试文体是律诗、律赋。无论律诗、律赋都讲求平仄押韵且以切韵为准这就需要应试者掌握切韵。《千字文》尚可以提供对仗的学习但《急就篇》已完全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了因此《急就篇》开始衰落。而新生的《蒙求》在编排历史故事的时候采用了切韵并且四对八句一韵这样就便于儿童学习格律及切韵。因此《蒙求》受到普遍欢迎。

宋代科举考试文体也增加了论。因此《三字经》中的句子不再有描写文字没有辞采全文主要采用直白的叙述或议论而它在议论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就是一段完整的议论。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蒙学教材数量较多但不同时代主流教材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更适合新的教育环境的教材地位更稳固。

B古代蒙学教材的兴替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对教育环境的变化选择的结果比如《蒙求》唐代比较流行明清时就被取代了。

C汉代比较重视赋这种文体影响到启蒙教材的变化罗列相类事物词汇、运用铺陈之法的启蒙教材就比较流行。

D古代蒙学教材都是在自发的状态下产生的不会受某种机构强力推行的影响古代政府也难以对教材的兴替产生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儿童还处于词汇学习阶段古代蒙学教材主张通过对词汇的学习初步建立起较为系统的知识框架。

B在古代以人物故事开展道德人格教育是蒙学教材的重要方法《易传》是这一方面的典范。

C《蒙求》四对八句一韵便于儿童学习格律及切韵符合唐代科举考试科目的文体要求成为当时重要的蒙学教材。

D《急就篇》能够长时间盛行和它含有律令教育、官员道德修养教育符合读书人入仕的理想追求有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蒙学教材基本都比较重视知识基础的广博《急就篇》《千字文》《幼学琼林》等启蒙教材都含有广博的知识。

B诗文写作是古代考查人才的主要方式如唐代科举重视律诗、律赋宋代科举增加了论因此蒙学教材很注重这一能力的培养。

C古代蒙学教材也比较重视道德人格的教育《孝经》《四书》《急就篇》《龙文鞭影》等启蒙教材都含有德行教育的内容。

D诗文能力的教育需求直接推动蒙学教材变革就诗文教育的效果看《急就篇》不如《蒙求》《蒙求》不如《三字经》。

 

答案:
1.D 2.B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D项根据第五、六段可知,“难以对教材的兴替产生影响”错,唐宋政府科举制度对教材兴替产生了重要影响。 考点: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试题出题者常常故意设置错误选项,往往偷换概念或以特殊代替一般等等,这就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速读选项,找到选项所在的内容区间,以此圈定范围,并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即可得知B项据第三段可知,本文引述《易传》意在阐明“以人物故事开展道德人格的教育”有思想源头,看不出《易传》是启蒙教材。 考点:归纳和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D项据原文“诗文技能教育的需求变化直接影响着蒙学教材的生命力”可知,不同的需求决定教材的兴替,没有效果的好坏之分。 考点:分析理解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孙登字子高权长子也。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

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权曰“卿母安在?”对曰“在吴。”权默然。

年三十三卒。临终上疏曰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诸葛瑾、步骘忠于为国通达治体。可令陈上便宜蠲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五年之外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谥登曰宣太子。

选自《三国志·卷五十九》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B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C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D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授予官职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又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中的“拜”意思相同。

B“布衣”借指平民百姓“布衣之礼”指像平民一样交往。

C“尊号”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这里指称帝。

D“窃” 私下、私自表示对自的谦称与其相同的谦称还有“愚”“孤”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登礼贤下士。他对待下属幕僚十分亲切随和与下属出行有时同坐一辆车有时同睡一张床。

B孙登体恤百姓。他出外狩猎时常绕远路避开良田不践踏百姓的庄稼休息时也是选择空闲之处。

C孙登孝顺感恩。对他有养育之恩的徐氏遭废但她派人前来赐给孙登的衣服孙登必定沐浴后才穿上。

D孙登忧国忧民。临终前他上奏章陈述政事认为有些地方奸乱萌生应加重刑罚还认为应减轻赋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

(2)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