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组是(    

①31周岁,对于任何一名游泳运动员而言,都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年纪,而菲尔普斯克服了这一切,在里约奥运会上仍拿下了4枚金牌,以23枚奥运金牌总数打破前人保持的奥运奖牌纪录,也创造了奥运历史上奖牌和金牌最多的纪录。

②小李是我最要好的朋友,经常对我耳提面命,使我在日常的学习与工作中能少犯错误,我非常感激他。

③我跟他认识,也有几年了,但除了见面点头,几句寒暄,就没有别的,因此至今还是白头如新

④今年暑假,我和几个小伙伴几经艰辛,终于登上了西岳华山绝顶。立于巅峰,放目远眺,天无涯际,我顿觉自己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

⑤泛舟在美丽的漓江上,只见江水浩浩荡荡,两岸丛山叠峰,各具神态,令人目不交睫,身在其中,倍感奇趣横生。

A. ①②⑤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②④⑤

 

答案:
D 【解析】试题分析:①望而生畏——望:看见 畏:畏惧,害怕。表示看见了就害怕。在本句中,符合语意,是正确的。②耳提面命: 对着耳朵告诉,表示教诲的殷勤恳切。多指(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恳切地教导,而不能用于同辈之间。在本句中,属于用错对象。③白头如新:白头,头发白了;新,新交。指交朋友彼此不能了解,时间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在本句中,符合语意,是正确的。④登高自卑——自:从;卑:低。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做事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不能误以为看见高山而觉得自己很渺小。在本句中,“登高自卑”错在望文生义。⑤目不交睫:交睫,上下睫毛相交接,即闭眼。指没有合上眼皮。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在本句中,属于望文生义的错误。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成语注意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此题考核成语“耳提面命”对象错配,“登高自卑”“目不交睫”望文生义。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杨丽萍:舞蹈是种信仰

曹玲娟

执拗地穿着绣花衣、麻布裤和布鞋,身形特别瘦小,说话时语调低沉轻缓。

近日,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杨丽萍带着倾心打磨的歌舞乐《藏谜》,再度艳惊了上海滩。

谈起舞蹈,她冷静又痴迷,“舞蹈是什么?是语言、是信仰、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再度亮相艳惊舞台

“我是山里人,跳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沉寂一段时间后,杨丽萍再度亮相舞台,这次,她表演的是藏族唐卡中的荷花度母。

一朵红荷中,荷花度母被老阿妈的虔诚唤醒,翩然轻舞,恍若踏水而行……另一次亮相,她身着黑衣长靴,和藏民们跳起狂放的夏拉舞,舞姿自在快活,几乎颠覆了舞迷们对她的既有印象。

这位从云南深山里走出来的白族女子,完全可以凭《雀之灵》、《两棵树》等作品,满足于“中国当代知名度最高的舞蹈家之一”这个角色。但之后,她却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将一群普通人推上舞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杨丽萍从不认为自己要借这种方式来延长艺术生命,她甚至不乐意别人称自己为舞蹈家。她说,“我是山里人,我的家人对着山林田野都在起舞,汲水能歌、取火能跳。跳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永久性的,对吧?”

这些年,她拒绝了不少制作演出的邀请,直到藏族歌手容中尔甲找到她,希望能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藏族人打造一部原生态歌舞。在她看来,舞蹈不再只是创作,而是学习、采集、呈现。“我走的地方越多,越是心焦。民间好多好东西都在逐渐消失,再不抢救就来不及了。”

涵盖藏区典型音乐元素。

“做《藏谜》,是件很有福气的事”

《藏谜》几乎涵盖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四川五省区藏区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舞蹈,比如音色悠扬的六弦琴、祭祀超度的大法号等与藏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这部作品是我们对藏族文化的虔诚之心”,为此,她走遍了藏区。

《藏谜》的主角,是一年前还在放牧的藏民们。他们并不知道舞台是什么,他们只是在舞台上自由奔放地舞蹈,纯粹展示着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正是这种扑面而来的最原始的生命力,使得观众在台下感动得落泪。每次谢幕,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她说,“做《藏谜》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是从身体到灵魂的一种体验。”

这是个地道的民间艺术团,杨丽萍是这支团队里惟一的非藏族人。排练整整一年,艺术团没有任何收入,制作人容中尔甲背上大笔贷款,总编导杨丽萍一分编舞费都不肯收。“她是一个很单纯的艺术家,对艺术严谨到有些苛刻,对人却特别宽容。”容中尔甲说,从剧本的策划、编舞、主创班子搭建、服装道具设计到找衣服布料,事无巨细,杨丽萍都全力而为。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副总裁韦芝曾在西藏生活工作多年,她评价说,“这部作品是近年来最有想象力的西藏歌舞集大成者。”

从《云南映象》到《藏谜》,杨丽萍从未特意从商业角度考虑舞蹈。“不用担心这个,认真的态度,再加上自我审美的品位,人们都需要好的精神食粮嘛。”

这份坚持,让很多同行钦佩。“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就曾公开赞扬,“这些年,无论在艺术道路上遇到多少挫折,杨丽萍都没有退缩。不跳舞,完全可以有很多选择,可她还是一直在舞台上跳,这让我很佩服。”

“有生命的舞蹈,离人很近,它会像树一样生长,像河流一样流淌。”杨丽萍说,“我们跳的是命。”

杨丽萍常说,如果不跳了,她会回归自然,找个地方安安静静住下来。“外面有山,有水,有农田和民居,岛上有人捕鱼,有人织布,还有人在大榕树下晒太阳……”

(节选自《人民日报》2007116)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杨丽萍表演了藏族唐卡中的荷花度母,她和藏民们跳起狂放的夏拉舞,完全颠覆了舞迷们对她的既有印象。

B.杨丽萍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将一群普通人推上舞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再度艳惊了上海滩。

C.杨丽萍创作的歌舞乐《藏谜》几乎涵盖了所有藏区典型的音乐元素,歌舞的主角是一年前还在放牧的藏民们。《藏谜》展示的是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表现的是最原始的生命力。

D.从《云南印象》到《藏谜》,杨丽萍从未特意从商业角度考虑舞蹈,她的这份坚持,让很多同行钦佩,“云门舞集”创始人韦芝就曾公开赞扬过她。

E.杨丽萍在准备《藏谜》素材的过程中走遍了藏区,有机会亲密接触藏区文化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舞蹈等与藏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

(2)“舞蹈是种信仰”,文章在哪些方面表现了杨丽萍的这一观念?请简要叙述。

(3)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4通过杨丽萍的努力,“原生态”歌舞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并引起广泛关注。“原生态”艺术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有人认为“原生态”歌舞对继承和保护民族文化艺术有积极作用,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赶时髦”的表现。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

玉米的馨香 

邢庆杰

那片玉米还在空旷的秋野上葱葱郁郁。

黄昏了。夕阳从西面的地平线上透射过来,映得玉米叶子金光闪闪,弥漫出一种辉煌、神圣的色彩。

三儿站在名为“秋种指挥部”的帐篷前,痴迷地望着那片葱郁的玉米。

早晨,三儿刚从篷内的小钢丝床上爬起来,乡长的吉普车便停到了门前。乡长没进门,只对三儿说了几句话,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三儿便在乡长那几句话的余音里呆了半晌。

明天一早,县领导要来这里检查秋收进度,你抓紧把那片站着的玉米搞掉,必要时,可以动用乡农机站的拖拉机强制。乡长说。

三儿知道,那片唯一还站着的玉米至今还末成熟,它属于“沈单七号”,生长期比普通品种长十多天,但玉米个儿大籽粒饱满,产量高。

三儿还是去找了那片玉米的主人——一个五十多岁,瘦瘦的汉子,佝偻着腰。

三儿一说明来意,老汉眼里便有浑浊的泪涌落下来。

俺还指望这片玉米给俺娃子定亲哩,这……汉子为难地垂下了瘦瘦的头。

三儿的心里便酸酸的。三儿也是一个农民,因为稿子写的好,才被乡政府招聘当了报道员,和正式干部一样使用。三儿进了乡政府之后,村里的人突然都对他客气起来。连平日里从不用正眼看他的支书也请他撮了一顿。所以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

三儿回到“秋种指挥部”的帐篷时,已是晌午了。

三儿一进门就看见乡长正坐在里面,心便剧烈地顿了一顿。

事情办妥了?乡长问。

三儿呆呆地望着乡长,

是那片玉米,搞掉没有?乡长以为三儿没听明白。

下午,……下午就刨,我我已和那户人家见过面了。三儿都有点儿结巴起来。

乡长狐疑地盯了他一会儿,忽然就笑了。乡长站起来,拍了拍三儿的肩膀说,你是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当儿戏的,对不对?

三儿无声地点了点头。

乡长急急地走了。

三儿目送着乡长远去后,就站在帐篷前望着这片葱郁的玉米。

天黑了,那片玉米已变成了一片墨绿。晚风拂过,送来一缕缕迷人的馨香,三儿陶醉在玉米的馨香中,睡熟了。

第二天一大早,乡长和县里的检查团来到这片田地时,远远地,乡长就看到了那片葱郁的玉米在朝阳下越发地篷勃。乡长就害怕地看旁边县长的脸色。县长正出神地望着那片玉米,咂了咂嘴说,好香的玉米呵。乡长刚长出了一口气,县长笑着对他说,这片玉米还没成熟,你们没有搞“一刀切”的形式主义,这很好。乡长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一片灿烂,心想待会儿见了三儿那小子一定表扬他几句。

乡长将县长等领导都让进了帐篷。乡长正想喊三儿沏茶,才发现篷内已经空空如也。

三儿用过的铺盖整整齐齐地折叠在钢丝床上,被子上放着一纸“辞职书”。

乡长急忙跑出帐篷,四处观望,却没有看到一个人影。一阵晨风吹来,空气里充满了玉米的馨香。乡长吸吸鼻子,眼睛湿润了。

(1)下面对原文内容和手法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寥寥几笔刻画了“那片玉米的主人”的形象,小说重在表现农民生活的艰辛,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同情。

B文中人物语言不多,但富于个性,比如画线句中,①透着权力的强硬,②体现出农民生活的艰难。

C这篇小说截取农村生活的一个断片,采用了以小见大手法,通过乡长和老汉对比揭示主题,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D三儿是小说的重要人物,但年龄外貌都没有交待,个性不鲜明,因为作者只把他当成一个理想的符号,不注重他的个性刻画。

E小说结尾三儿辞职,显示现实中形式主义作风的严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意识;但结尾乡长的表现让我们完全看到了希望。

(2)小说多次提到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有什么作用?

(3)文中三儿出场时间不长,但作者却刻画了他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按事件发展顺序简要分析三儿的心理变化过程。

(4)有人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三儿,也有人说是乡长。你认为是谁呢?请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

罗洪先,字迭夫,吉水人。父循,进士。历兵部武选郎中。会考选武职,有指挥二十余人素出刘瑾门,循罢其管事。瑾怒骂尚书王敞,敞惧,归邵趣易奏。循故迟之,数日瑾败,敞乃谢循。循历知镇江、淮安二府,徐州兵备副使,成有声。

洪先幼慕罗伦为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嘉靖八年,举进士第一,授修撰,即请告归。外舅太仆卿曾直喜日:“幸吾婿成大名。”洪先日:“儒者事业有大于此者。此三年一人,安足喜也?”洪先事亲孝。父每肃客,洪先冠带行酒、拂席、授几甚恭。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寻遭父丧,苫堆蔬食,不入室者三年。继遭母忧,亦如之。

十八年简宫僚召拜春坊左赞善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日:“是料朕必不起也。”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

洪先归,益寻求守仁学。甘淡泊,炼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扉不精究。至人才、吏事、国计、民情,悉如意谘访。曰:“苟当其任,皆吾事也。”邑田赋多宿弊,请所司均之,所司即以属。洪先精一心体察,弊顿除。岁饥,移书郡邑,得粟数十石,率友人躬振给。流寇入吉安,主者失措,为画策战守,寇引去。素与顺之友善,顺之应召,被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

初,告归,过仪真,同年生主事项乔为分司。有富人生死,行万金求为地,洪先拒不听。乔微讽之,厉声日:“君不闻志士不忘在沟壑耶,”江涨,坏其室,巡抚马森欲为营之,固辞不可。隆庆初卒,赠光禄少卿,谥文庄。(节选自《明史·罗洪先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八年简宫僚/召拜春坊左赞善/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

B十八年/简宫僚/召拜春坊左赞善/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

C十八年/简宫僚/召拜春坊左赞善/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

D十八年/简宫僚召/拜春坊左赞善/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多有表示官员授职升迁的词,如“授修撰”中的“授”,“召拜春坊左赞善”中的“拜”,“除三人名”中的“除”等,都是表示授予官职的。

B“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的人。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其中殿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文中“三年一人”即可印证。

C王守仁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精通儒、释、道三教,并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罗洪先涉猎广泛且精心研究正是对王守仁为学的继承和学习。

D守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孝顺的行为,明清时期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守丧期一般为三年,“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即守丧之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罗洪先志向远大。他幼年仰慕罗伦的为人,后又想拜王守仁为师,因父亲没有同意才罢休;他认为考中进士并不值得炫耀。

B罗洪先心忧国民。他留心察访人才、吏事、国计、民情,发现田赋弊端,请求均衡处理并使积弊消除;流寇侵入吉安,他献策战守并使盗贼退兵离去。

C罗洪先与顺之交情很好,唐顺之被召用了严嵩因为罗洪先是同乡,打算借用边疆的人才来起用。

D罗洪先正直淡泊。他拒不同意犯罪富人拿钱请求免死的行为;因江水上涨,屋子被毁,他坚决推辞巡抚马森为其营造房屋的好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儒者事业有大于此者。此三年一人,安足喜也?”洪先事亲孝。

(2)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曰:“是料朕必不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