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鼻子的轶事

冯骥才

我一直认为人类的艺术创造有个重大疏漏,就是没有一种满足鼻子的艺术。在艺术中,有满足眼睛的,比如美术、雕塑和摄影;有满足耳朵的,比如音乐和歌唱;影视和戏曲是综合艺术,它们能同时满足眼睛和耳朵。唯独把鼻子排斥在“艺术爱好者”之外了。嘴呢?你会问。不要说也没有专供嘴巴来享受的艺术吧,千变万化的烹调艺术足能使嘴巴受用不尽了。聪明万能的人类为什么偏偏冷淡了、小瞧了甚至荒废了鼻子?这个位居脸的中心的高贵的鼻子难道是个“艺盲”?难道它迟钝、麻木、低层次、无感受、缺乏情感细胞?难道它只能分辨香臭、只是用来呼吸的吗?是啊,是啊,你想想看,流泪是一种感情的表露,那么流鼻涕呢?那不是伤心而是伤风。

然而,请你静下心再想一想——

每每早春初至,你是怎样感受到它的来临的?那时,大地没有绽露些许绿意,冰河尚无解冻时清脆的声响——你显然不是依靠眼睛和耳朵,而是凭着灵敏的鼻子察觉出这大自然催生的气息……春天最先是闻到的。

你是从哪一种气息里闻到的?

从融雪的气息、腐叶的气息、带着寒意的清晨的气息里,还是从一阵冷冷的疾雨里?世间雨的气息各种各样,这种种不同的雨的气味,比起雨的画面更能勾起你在同一种雨中经历的回忆。一次空空的等待或一次失去般的离别,一次义气的援救或是一次负疚的逃脱——不管具体细节怎样,总是气味帮助你记忆,也帮助你回忆。再往深处想想,是不是世界上只有亲人的气味你记得最深最牢?母亲的、恋人的、孩子的。这气味比形象和声音更不能模仿和复制。精确分辨又刻骨铭心记住的不全是依靠鼻子吗?

我知道一个女人,一直保存着她逝去的丈夫的一件睡衣。她从来不洗这件睡衣,为了保留丈夫身体的气味,每当思念之情不能自已时,就拿出这件睡衣,贴在脸上闻一闻,活生生的丈夫便在身边。由此我得知,鼻子并非呼吸的器官,而是心灵的器具。由于多愁善感的鼻子的存在,我们对这世界的感知便多了一倍!

鼻子又是慷慨无私的。尽管人类不给它任何享受艺术的方式,它却积极地参与艺术的创造。对了!我说的是鼻音,想想看,当歌唱家们使用鼻音时,那声音就会变得何等的奇异与美妙!

这叫我想起一件往事。很多年前,我有个邻居是位业余歌手,他相貌平平,身材四肢都极普通,唯有那鼻子大得像只梨儿挂在脸的中央。如果你坐在他身旁,会觉得呼吸困难,好像氧气都叫他那硕大无朋的鼻子吸走了。他说话,声音似乎不穿过喉咙而穿过鼻腔,那声音就像火车穿过隧道那样隆隆作响,唱起歌来根本听不清歌词,仿佛一百只大黄蜂在空中狂飞。据说他考过许多专业歌唱团,但谁会选取这种听不清歌词的鼻子叫呢?人们不过把他的歌唱当作一种有高低音变化的鼾声罢了。

后来,他走运了。一个名叫“海河合唱团”的艺术团的团长以伯乐的眼光瞧上了他的大鼻子,把他请进合唱团。合唱团不管他咬字是否清晰,只要他的鼻音。谁料到他这闷雷般的轰鸣,像是给合唱加进去一架大风琴一样,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声音效果,开创了一个前所未闻的神奇境界。很多观众为这鼻音而来,向台上寻找这奇妙声音的发源地。看吧,这梨儿似的鼻子,多像是给合唱团佩戴的一枚闪闪发光的勋章!

“文革”期间,许多文艺团体受冲击,我这个邻居也遇到了麻烦。因为当时所唱的歌曲一律是革命歌曲,他吐字不清,被怀疑是故意不唱歌词。受怀疑比受指责更可怕,他必须赶快学会吐字。有生以来,声音一直从他鼻孔出来,现在竟改道走喉咙了;随着一个个字儿愈来愈清楚地蹦出嘴唇,那鼻音便一点点稀薄和消退,最终他唱起歌来和所有演员没有两样。一旦被统一了,他也就消失了;大家全一样,每个人便都可有可无。

失去了鼻子的世界居然会变得如此乏味,你说究竟为什么?是因为那独特的鼻子,还是因为那鼻子的独特?

(选自《冯骥才散文》,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2.文章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述那位业余歌手的鼻子?请简要分析。

3.文中叙写一个女人保留她逝去的丈夫的睡衣的故事有何作用?

4.文章第段中说“春天最先是闻到的”,试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文章第②段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写人类的艺术创造中没有一种满足鼻子的艺术,忽略了鼻子在人们生活中的功用,过渡到了对鼻子功用的介绍。 2. ①夸张。如“如果你坐在他身旁,会觉得呼吸困难,好像氧气都叫他那硕大无朋的鼻子吸走了”,极言他的鼻子大。 ②比喻。如“鼻子大得像只梨儿挂在脸的中央”将鼻子比作梨,“仿佛一百只大黄蜂在空中狂飞”将他唱歌的声音比作大黄蜂狂飞的声音,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他鼻子的独特。 3.故事中的女人保留她逝去的丈夫的睡衣为的是“保留丈夫身体的气味”,这充分说明了鼻子拥有特殊功能,能够精确分辨并刻骨铭心地记住对我们有特殊意义的气味。女人“每当思念之情不能自已时,就拿出这件睡衣,贴在脸上闻一闻”,这说明了鼻子是我们心灵的器具,它让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多了一倍。 4.当大地没有绽露绿意、冰河尚未解冻时,就会有一股清新的、熟悉的、久违的气息,钻进你的鼻子,灵敏的鼻子闻到这种春天的气息,使人察觉到春天的到来。而若是等到河边柳树泛出绿意,或是等到大地上钻出草芽时,春天实际上已到来很久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语段在结构上的作用,要看这个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开头句的作用往往是领起下文;中间句的作用往往是承上启下;结尾句的作用往往是总结上文,照应开头。本题问第②段在结构上的作用,第②段在文章中间,段中的“然而”一词是对第①段内容的转折,承上;“想一想——”引出下文,启下。 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按照“手法+举例分析+效果”的形式拟写答案。第⑧段中描写业余歌手的鼻子时使用了“像”“好像”“仿佛”等词,明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氧气都叫他那硕大无朋的鼻子吸走了”明显夸大了鼻子的作用,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再联系第⑧段的具体内容分析比喻、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可。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故事在文中出现的位置确定答题区间。女人的故事出现在文章第⑥段,第⑥段中讲完女人的故事后作者就发表了议论,考生要重点把握作者的议论性话语。再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⑤段末尾说鼻子能精确分辨又刻骨铭心地记住一些气味,而第⑥段讲女人依靠鼻子记住了丈夫身上的气味,所以第⑥段中女人的故事证明了第⑤段中的观点。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此类就文中观点谈认识题,要求考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立足自我,感悟文本,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朱尔汉,字丽江,顺天大兴人。少为户部吏。乾隆中,官甘肃靖远典史,母忧去官。服阕待次,时平凉回酋田五作乱,尔汉与通判吴廷芳、知县黄家驹守靖远城,贼来攻。靖远回豪哈得成等夜半为内应,尔汉得其情,令守者悉登城不得下,至哈得成家,科其谷饷军,因拘之;分遣人诱擒城下贼,贼之杂守者在城上已数十人,县役铁光保最为剧贼,猝擒之。角声起,扼城上贼无脱者,外贼觉,遂引去。由是以知兵闻,擢隆德知县。

嘉庆元年,教匪起,蔓延三省。二年,四川贼尤炽,总统宜绵驻达州,檄尔汉参军事。是时王三槐踞方山坪,白岩山者,地险固,贼林亮功、樊人杰屯山上,与方山坪为声援。将军舒亮、提督穆克登布屯山前之韩彭坳,尔汉兵三百、乡勇三千屯山后之排亚口。左右贼大至,尔汉虑断后路,退师。

三年,运麦十万石饷军,行至成县,贼渠高均德来夺,败之于格楼坝,擒其党李德胜。四年,张汉潮犯秦州,尔汉赴成县会剿。巩昌警至,驰还,贼已据城东鸳鸯河,夜掠贼卡而入,城守始固,以功擢巩秦阶道。生番铁布者,居西倾山中,众十余万,乘教匪猖獗,时出盗内地。尔汉以铁布未叛乱,且地险,一构兵非数年不能平。铁布奉回教,乃召其阿浑谕之,于是来首者踵至。一日书姓名一纸,曰:此铁布党也。又出一图,曰:盗巢及要隘尽于此。分遣百余人捕之,悉就擒,铁布遂定。六年,川、楚、陕贼渐,余贼多窜甘肃,率兵扼剿,凡数十战皆捷。八年,甘肃匪平,上功最,赐花翎。

尔汉有识断,能得人死力,奴客悉以兵法部之。自出仕即在行间,后遂与教匪相终始。用兵有法,所用乡勇侯达海,侍卫李荣华,武举刘养鹏,千总邹坤、桂攀桂皆操刺勇健善战,故所至有功。寻调广东肇罗道,擢广西按察使,署布政使。十二年,卒于官。

(选自《清史稿》卷三百六十二,有删改)

1.对下列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靖远回豪哈得成等夜半为内应    期:约定

B.科其谷饷军                 阳:假装

C.贼林亮功、樊人杰屯山上       渠:首领

D.六年,川、楚、陕贼渐           蹙:逼迫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凉的回民首领田五发动叛乱,靖远回民中的豪强哈得成等人做贼人的内应,朱尔汉知道他们的奸计之后,巧用智慧化解了这场危机。

B.嘉庆二年,朱尔汉参与军队事务,和将军舒亮、提督穆克登布一起征讨四川的贼寇,贼人大举进攻,朱尔汉担心敌人会切断后路,于是率兵撤退。

C.生番铁布趁着教匪猖獗发动叛乱,朱尔汉并不发兵讨伐,而是利用铁布信仰回教这一点,把他们的主教召来,让主教劝服铁布归降。

D.朱尔汉不仅自己戎马一生,一心为国,而且对家中的奴仆和门客也按照兵法来安排;他多次受到朝廷嘉奖,最后死在官任上。

3.把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角声起,扼城上贼无脱者,外贼觉,遂引去。

(2)巩昌警至,驰还,贼已据城东鸳鸯河,夜掠贼卡而入,城守始固。

4.请简要概括朱尔汉用兵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