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根据哈贝马斯的言论概括三种欧洲解决难民危机的主要方法,每点不超过12个字

现年86岁的德国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近日也就欧洲难民危机发表看法,他坦陈,“价值”的老生常谈恶化了政治避难问题。政治避难在成为一项道德价值评判标准之前,首先是一项无可争议的基本权利(即个体生存价值),这种基本权利必须“在整体上被人们尊重”,而欧洲民众因恐怖主义而颠倒两者的顺序。哈贝马斯还观察到,对于法国总统奥朗德和德国总理默克尔的许多称得上正当的主张,欧盟每部出现了数不胜数的掣肘和阻碍。要顺利解决眼前的问题,在他看来,必须加强法国和德国的领导权,终结各国和各机构各自为战的局面。不过,他并非对法德政府毫无怨言。在他看来,欧洲的理想正被无能的政客和市场力量摧毁,而要真正地、长远地维持欧洲的理想,必须放弃精英模式、克服技术官僚政治。在巴黎歌德学院的一场谈话中,哈贝马斯说到:“我现在是以公民的身份在这里讲话。相信我,……在精英模式下,没有更多的公民参与,欧洲的计划不可能再持续下去了。”

                                                         

                                                         

                                                         

 

答案:
①尊重个体生存价值 ②改变(终结)欧洲各自为战的局面 ③强化公民意识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文中的“首先”“还”“不过”简单划分层次,然后概括要点。 【考点定位】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压缩语段的题目,压缩语段有拟写新闻标题(或一句话新闻)、提取关键词、概括并评价材料的内容、下定义等几种类型。概括材料的内容要区分材料的文体特征,注意有新闻类、叙述类、说明类、议论类和寓言类,新闻类注意提取新闻的要素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结果,然后根据材料的性质确定重点,重点注意新闻中的导语;叙述类注意事件的过程;说明类注意提取物件的组成、作用,议论类注意提取论点,寓言类注意虚构的内容对应的生活中的真实现象。此题属于概括材料内容的题目,注意简单化分层次,然后提取关键词语。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谁见幽人独往来

彭建德

梁漱溟晚年的头像,冷峻而严慈。因其神情与我外婆的老父亲很相似,故觉得亲切老人与梁同岁皓首穷经终老书斋。幼时我在他的藤椅下转来转去他伏案转过头只是轻轻的用目光唤住他教我双手将筷子平胸前说一句请大家慢用,才准离桌去玩。然而,还没等我长醒,他便与他的时代一齐凋谢了。看了梁漱溟的照片,我固执地认为,外婆的老父亲便是梁漱溟,梁漱溟就是他。硕儒们历经乱世飘零,长成一副模样,也未尝不可。

梁漱溟是个特立独行的人因为她有坚持个性的资本他20出头蔡元培看了他的一文章,便要聘他到北大教哲学。仅凭一篇文章便被人家看中,真有点“大抵还她肌骨好,不擦红粉也风流”的幸运。然而,梁漱溟却极力推却,原因是他自认水平不够。但,蔡元培还是霸蛮将其聘任。

在北大梁漱溟经常去一位杨姓同事的家每次有位同龄人给他开门这位青年姓毛字润之。此时,二人还若花鸟不相识后来到成为朋友这是后话

交了几年书梁漱溟认为自己的教育理想在北大不合适于是毅然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离开在山东捣鼓一番,又领着一帮学生跑回北京一起租房共读。在冬季的早晨,天将未明,曙色萌动之际,他把学生们喊醒。但见疏星残月,悠悬头顶,耳闻雄鸡初啼,大地更显风范,年轻时即露端倪。

梁漱溟生于1893年,当时不管中国文化还是中国社会都处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他的学问根基来自家传出发点与墨家较为接近强调行动力认为中国的贫弱主要是当时知识分子专务虚文,不能行胜于言不能与具体事实结合起来的缘故

他思想驳杂多元,一言难尽,也惟其如此,才能在星汉灿烂的民国思想界散发出异样的光芒。人的生命,出来生殖繁衍,还有思想的存在,更凭借其深度,可不朽。

在人生问题上梁漱溟一度求佛教,十七八岁时萌生过出家的念头后来终吃素。早,梁其父思想独立的影响较大,对先哲的高明思想,拒绝理会,遇到困惑转而求宗教人类早年也是对自然充满想象,亦归于宗教当所谓科技发展征服自然的力量强大以及圣人著述的影响两者会渐渐对宗教保持距离

中国文化本身兼顾宗教的功能比如儒家学说一部论语》,更像一本操行手册规定很细也充满生活气息仿佛一位善长人翁,一边嚼着茶叶,一边与你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于是,那些人生的小迷惑与小寄托,便从生命深处衔枚疾走,悄悄撤退。也许,正因为儒家学说出现的很早,很成熟,中国的宗教才归于文化的力量之下。从梁漱溟的个案来看,也正是儒家提倡参与社会,他才没出家,并使得他在许多社会问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梁漱溟的一生都积极参与社会问题他非常看重伦理礼俗,不论进行乡村建设还是谈东方文化他都归到这个上来他所处的时代甲午以后社会变革者不是害怕触及固有的伦理秩序便是彻底破除之(冯玉祥下令禁止过春节)。仿佛剪了个发型自以为高级其实很难看又回不去干脆剃成光头或许无需做出非此即彼的极端选择关键在于调和两者但这正是难以拿捏之处。包括梁漱溟也不能提出一个很好的尺度因为从伦理层面根本无从提起而他参与的社会实践力量太弱难见大成效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不管乡村教育农村经济还是乡村礼俗,都得依靠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推行。当他从事此类实践民国世界正水深浪阔,情况复杂所以收效不大建国后在时代猛烈动作的惯性下他和他那套理论,又被历史的微风吹颤,惊枝未稳。

关于梁漱溟的性情由于1953年的一次政协会议,世人皆谓其有骨气,颂一代直生”。而不知实因不为人解的孤独寂寞使然不分场合的透支友情以至一生清傲,生出顽皮

在会场上梁漱溟凭一时之气,顶撞了老朋友毛润之引发众怒面对众怒竟然表示如果老朋友原谅自己并亲口说我误会你了才行否则将失去对他的尊敬此言一出会场大哗。有人再次呼喊发言台上下来,梁不予理会而是转头看着他的老朋友对方并没有请他下台只是问那你再讲一下讲到四点钟好不好梁硬邦邦地顶了一句我要讲的很多,四点钟哪能成。会场又是一片哗然如此反复好几次面对旁人的呼喊梁漱溟冷笑不服任由大家用目光对着他然后他把目光转向他的老朋友局面一时僵硬至极时间继续流逝梁漱溟就这样尴尬地站在发言台上形单影只孤独无助看着他的朋友默默看着。其情形可以黄仲则《癸巳除夕偶成》来映衬:

千家笑语漏迟迟, 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 一星如月看多时。

(节选自《散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梁漱溟(18931018-1988623)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一生著述颇丰,存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人》《读书与做人》与《人心与人生》等。

②“独立思考,表里如一。”——梁漱溟座右铭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的开头写“外婆的老父亲”,看似与传主梁漱溟无关,却让我们从侧面感受到梁漱溟给人的亲切感,朴素细腻的文字中寄寓了作者对传主的一腔深情

B.北大的教育理念在梁漱溟看来是落后的,尽管对蔡元培先生充满了感恩之心,梁漱溟还是辞去了北大教师一职,到山东、北京等地区追寻自己的梦想去了

C.出现得早且成熟的儒家学说极富人情味和生活气息,他能给迷茫中的人指明生命的方向,从这个角度来看,儒家文化与一定的宗教功能。

D.尽管梁漱溟从理论层面提出了许多调和伦理礼俗和社会新变化的建议,但由于没有强有力的政府推行,他个人力量太弱,故而难见大效

E.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多方位展示了“中国最后一位儒家”梁漱溟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凸显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深远的学术影响力

2.文中说梁漱溟的“思想驳杂多元,一言难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这些驳杂多元的思想怎样影响了梁漱溟?

3.文章结尾为什么以黄仲则的诗歌做结?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4.文章以“谁见幽人独往来”为题,请结合材料中的梁漱溟的经历,探究梁漱溟身上表现的“幽人”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