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多情自古伤离别,          _。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描写历史英雄人物征战沙场、所向披靡的名句是“                     。”

(4)李清照《声声慢》中,词人用傍晚时分,雨打树叶来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的句子             。”

(5)《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蔺相如用公私关系来解答不肯与廉颇争列的句子              。”

 

答案:
(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杨柳岸晓风残月 (2)早生华发,一尊还酹江月 (3)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根据题干的提示确定诗句。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易错警示】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历史英雄人物征战沙场、所向披靡”“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用公私关系来解答不肯与廉颇争列”,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尊”“酹”的写法。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棨戟,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再迁为沛郡都尉,转汝南都尉,所在称治。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bēi)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帝惜其能,遂不许之。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初,禁网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疏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府符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命敛持威重也。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重慎,可立虎符,以绝奸端。昔魏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符以解赵围,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盖谓此也。”书奏,从之。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dǎng)言善策,随事献纳。视事七年,政化大行。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

(选自《后汉书·杜诗传》,有删节)

①阪bēi

②谠dǎng正直美善的言论。

③赙):赏赐财物助办丧事。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诛逆贼杨异等        降:投降

B.闻贼欲北度          规:谋划

C.帝惜其能,遂不    许:同意

D.视事七年,政化大行视  事:任职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己府符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命/敛持威重也

B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己/府符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命/敛持威重也

C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己/府符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命敛持威重也

D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己府符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命敛持威重也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企图北度,于是与长史迅速烧毁贼人的船只,部署军队,带领冲锋陷阵的骑兵,消灭了敌人。

B.当时萧广放纵士兵不横行民间,百姓惶恐不安。杜诗立即向萧广晓喻利害,但他仍旧我行我素,于是杜诗上报朝廷而击杀了萧广。

C.任南阳太守期间,杜诗生性节俭,廉洁公正,诛杀强暴,树立威信,并且还擅长计划谋略,爱惜民力,为民造福,因而百姓热情地讴歌他。

D.杜诗虽身为地方官,但一心为朝廷着想,忠直的言论、好的建议都随时上奏。

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3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都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被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方面,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日常语言差不多,当然,比之日常语言它往往有更加曲折动人的效果。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的是,“献诗陈志”是必须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记载中的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被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后,再加工整理、为它配上特制的乐曲,然后才会传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但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言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原本的意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在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作品原本只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义,但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献诗,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