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有人说中国这次阅兵是在“秀肌肉”,言下之意是说       ,威胁别国,这是一种倒是为非、昧于事实的奇谈。判断一个国家展示军力是否“秀肌肉”,不是看其所展示的武器的多少与优劣,而要看其         :有的国家的确是通过军演等形式恐吓其所认为的对手,这是由其霸权主义发展战略和强权扩张政策决定的;而中国是通过阅兵展示自卫和维护正义与和平的力量,以鼓舞人民、威慑可能的入侵者,这是由中国所一直宣称的和平发展战略和防御性国防政策决定的。中国言出行随,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答案:
中国在炫耀武力;所采取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注意后文“恐吓”,第②空注意后面的“战略、政策”第③空注意前文“维护正义与和平”。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如此题中的“武力”“战略和政策”“维护世界和平”在前后文都有相应的类似或语意相反的提示性的词语。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吴为山:文心铸魂

王斯敏

    在自己的雕塑王国里,他纵情挥洒,赋予泥土温润高洁的灵魂;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他洗去沙砾,俯拾精魂,以一柄塑刀镌刻出一个民族的精神。

    文心铸魂。这是吴为山艺术生命里永恒的追求。

    在底蕴深厚的百年南大,吴为山领军的美术研究院被称为“校园里最美的地方”。吴为山却称之为校园里“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虽然屹立如林的人像巍然无语,吴为山却执着地相信,他们能够对话,因为他们有至纯至美的灵魂。

    吴为山与文化名人雕塑结缘,是偶然,亦是必然。这份缘,始于1991年的一个夏日。那天,“当代草圣”林散之的长子找到吴为山,请他为林老做雕像。初闻此言,29岁的吴为山多少有些忐忑:虽然自己出身艺术世家,伯祖父与林老相交甚笃;虽然年少时曾受业于民间泥塑大师高标、喻香莲,后又接受了专业的油画训练,但是,这双在画布上挥洒惯了的手,能借一捧泥土还原出老人的风骨吗?

    一贯的自信和莫名的兴奋很快战胜了忐忑,吴为山接受了任务。一连几个晚上,吴为山品读大师的诗作、文章,追思记忆中大师的言行。他用心与大师神交,倾听那来自历史深处悠远的回响。终于,灵感的闪光照亮了心房,他抓起塑刀,一挥而就。“林老先生活了!”雕塑放进林散之纪念馆,参观者们啧啧有声,叹为观止。

    牛刀小试就一鸣惊人,吴为山是喜悦的。他惊讶地发现,自己竟如此享受创作的过程。由林散之,他联想到太多自小崇敬的往圣先贤,“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我要用手中的泥土,去表达我对祖国泱泱五千年文明的敬意……”

    找到了新的艺术方向,吴为山兴奋难抑。朋友们却有些担心:当时抽象风盛行,有的人随心所欲地创作出来的东西就能成件作品,还有所谓艺术家专做美女像出售,轻松又赚钱。而吴为山此举,无异于逆水行舟。对此,吴为山一笑了之:“艺术家要有选择的智慧和勇气,不要一味地赶潮流。潮流总会消逝,时代的洪流才是永恒的。选准之后,应坚定地做下去。”

    他果真“坚定地做下去”了,走出了一条开创性的、中国雕塑界的路——融合西方写实手法和中国传统写意技法,体现人物内在的精神。迥立向苍穹的徐悲鸿、悲欣交集的弘一法师……一尊尊个性鲜明的铜像,就是他艺术道路向前延伸的一个个路标。

1996年,吴为山应邀前往荷兰做访问学者。一天,他接到了为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造像的邀请。在异国,一件作品就代表一个国家,他绝不能在艺术之邦荷兰给中国人丢脸。更何况,女王本人也精通雕塑,对雕像的要求专业得近乎苛刻。他开始翻看女王的资料照片,选取什么神态呢? 他选定了女王访问中国与牧民交谈时的微笑,用自己特有的写意手法将这一瞬间定格。看到雕塑,女王赞赏有加——“这是中国高水平的表征,证实了中国雕塑大师级水平的存在。”

    吴为山人像雕塑中最宏伟的力作,当数高达l6米的老子像——艺术家匠心独运,将智者的胸腔设计成篆书体的“空”字,似无边苍穹般包罗万象、吐故纳新,蕴含着无穷的文化力量。与老子一样令吴为山醉心不已的,还有孔子等古代文化名人。通过塑造“历史文化名人”系列雕像,吴为山日益捕捉到人性的本真。他喜欢那种温情脉脉的人性,那种深藏在每个中国人内心的最伟大的精神——温良、灵敏、坚毅。

    但是,吴为山后来遇到的一个课题,却是对人性之美的一个挑战——江苏省寄来委托书,邀请他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创作主题群雕。这是吴为山在雕塑领域的一次重大拓展,他突破人像雕塑的局限,开始了社会现实题材的深入探索。他意识到,大屠杀的残酷是人性的另一个极端,这次的创作会成为自己反思人性、深刻认识人性的全新起点的。

    在艺术的世界里跋涉多年,吴为山塑造着别人,也“塑造”着自己。曾经,有“同行”找上门来与他“谈生意”:“你太忙,我有大把的时间。何不利用你的声望接点儿活,我承包来做?”吴为山淡淡一笑:“艺术的创作是最自由、最幸福的,任何人都不会把自由和幸福轻易地交给别人。”这就是吴为山对艺术的理解。他迷醉地享受着创作的过程。吴为山的雕塑为他换来了享誉业界的盛名,“大师”的帽子渐次飞来,而他却从容地将其推开。在诱惑与反诱惑的抗争中,吴为山完成着艺术心智的成长。

    文心铸魂。走进吴为山的人像世界,我们看到的是艺术家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是知识分子投身时代的担当精神。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吴为山教授独辟蹊径,为时代塑像,为文化塑像,又为文化人系列造像。将文化精神溶入历史发展生生不息之长河中,扬中华之文化,开塑像之新天。百度百科

②吴为山以极为强烈的历史感和使命感以及他一贯坚持的人文关怀精神,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群雕创作中找到了恰当表达的切入点,也就是从人类普遍的情感和精神出发,向历史的纵深处探究。 谌强《吴为山:写意之魂》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吴为山领军的美术研究院被称为“校园里最美的地方”,因为这里人像屹立如林,虽巍然无语,却都有着至纯至美的灵魂。

B.出身艺术世家、受业于名师、受过专业训练、一贯的自信让吴为山塑造的林老雕像令人赞叹,他与文化名人雕塑结缘成为必然。

C.潮流总会消逝,艺术创作决不能逐潮流而动。吴为山认为要坚持自我、特立独行,他作出选择后就坚定地做下去,终至成功。

D.荷兰女王本人精通雕塑,对雕像的要求专业得近乎苛刻。吴为山的雕塑得到女王赞赏在于其选取神态与特有手法的双重成功。

E.吴为山塑造的老子像高达l6米,因而是当代最宏伟的力作。它传达出了老子这个古代文化名人身上温情脉脉的人性,生动逼真。

2.创作南京大屠杀主题群雕对吴为山有怎样的意义? 请简要回答。

3.吴为山在享受创作的过程中体现出哪些可贵的品质?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作者说吴为山是“文心铸魂”,应该怎样理解?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一棵树的正常死亡

梅寒

老槐是一棵很老很老的槐树。它从什么时候就站在那里,连那所院子里年纪最老阅历最广的老张也不知道。

小院是四合院,临街,门前就是小镇最繁华的人民路 。老槐站在小院门口右侧。

老槐是小镇上天然的一把巨伞,在每一个炎夏来临之际,把灼人的热浪挡在外面。树下,是小铁人的乐园。老人们摇着蒲扇下棋,姑娘媳妇儿聊着家常纳鞋底绣花,孩子们最是快乐,撅着屁股趴在树底下逗蚂蚁。

老张是小院的主人,也算是老槐的半个主人。他喜欢那份热热闹闹的烟火气,南来北往,无论是来树下纳凉的老街坊还是过路歇脚的陌生人,来了,拿张小凳来杯茶水,三言两语,就聊成老友。

过日子,要有人气。老张家的日子,在那份热闹的人气中蒸蒸日上,越过越红火。儿女们一个个长大出息了,回头将家里的旧房旧院翻整一新。老张熬成了家里的爷,有事无事拿把宜兴紫砂小壶,坐在老槐树上的石桌边不紧不慢地啜。看人民路上车来人往,听老槐树项上鸟鸣啾啾,过着神仙一样的日子。

老张挺感激那棵老槐树,待它也好。春天里,他在老槐树周围挖上一圈深沟,将发酵好的土肥填上,再浇足水,老槐就像吃了什么灵丹妙药,一下子返老还童。夏天来时,长疯了,那叶子油绿发亮,密不透风,将整个小院笼在一片清凉里。老槐树身上出现几个莫名的洞,害虫钻的。那洞就像咬在老张的身上,找来针筒,找来药,按比例兑好,给老槐树打针,绕着树来来回回找,一个小洞也不放过。

一棵树的寿命长短,有时候不在于它本身,不在大自然为它提供的阳光雨露,而在于最初那颗种子的选择,或者说在于人的选择。

儿子回来,把他的生意触角伸到了小镇,伸到了他们的老院里。他要将老院的房子全部扒倒,建吊脚楼,搞农家乐。小镇上的旅游业日渐火起来,可小镇上的餐饮住宿服务还远远跟不上,老张的儿子嗅觉灵敏。盖楼,老槐树是第一个要挪开的绊脚石。挪,只有死。不挪,也是死,得锯掉。儿子说得唾沫星子乱飞,老张听得脸红脖子粗:你休想打那棵树的主意!

老张和儿子的较量就从那天开始。老张拼命守护,儿子拼命要砍树。老槐树是当地林业部门注册上号的,要砍掉它其实也没有那么容易。这是唯一让老张心安的一点。

那些天,儿子似乎消停了些,不再提砍树的事。天天开着他那辆黑色的奔驰车,“呜”一下来了,“呜”一下又没了影儿……偶尔还会对老槐树关心一下,提桶水浇浇它。

老张却不晓得那棵老槐树是怎么回事,它似乎预知到什么,精神一天天委顿下去。一树油绿发亮的叶子慢慢失去光泽,慢慢打卷泛白。那个夏天还没走,一树叶子就开始簌簌地落,像衰老人的发,止也止不住。老张看着那一地惨绿的枯叶,心疼得掉泪,却没有任何办法。那棵老槐,正在慢慢死去。   

小镇上的人,也很少再到老槐树下扎堆聚集。往日的好时光,也像那一树飘落的叶子,一点一点的飘逝了。

老张说给儿子听: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

儿子不服:中国人有普遍的仇富心理。

老槐倒下,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漆黑雨夜。一场台风席卷小镇,老槐树没能躲过那一劫。其实,与往年的台风相比,那一场台风并算不得凶猛。人老了,不抗病。树老了,不抗风,老张只能如此安慰自己。

倒下的老槐树,树根都变黑变烂了。

如果不是儿子的眼泪,如果不是他浑身被绑得白粽子一样躺在医院里,关于老槐树的秘密,也许就永远随着老槐树去了。可儿子忍不住,憋了好多天,还是跟老张说了。 “爸,你说得对,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那也是一个人最穷的时候了……”

老张儿子去找老同学帮忙开采伐证,老同学不急不徐地告诉他:按照相关规定,我们是无权给你开这个采伐证的,但你得明白,我们也无权阻止一棵树的正常死亡——树也有生老病死嘛。那一句,让老张的儿子眼前豁然开朗,他不再跟倔驴一样的父亲争,他只买回一种药,掺到水里,时不时给老槐树喂一点……

爸,老槐树这次没把我砸死,只把我的车砸烂,是还在念着您老对它的好吧……我,我对不起老槐树啊……

老张活了六十多年,自诩吃过的盐比儿子吃过的饭多,走过的桥比儿子走过的路多,他却从天边儿上也想不到儿子会用这样的招数来对付他和老槐树。

为赎罪,儿子说等养好了伤就去买一千棵槐苗,栽到镇里的荒山上。

看儿子满脸的愧与悔,老张心里说不出啥滋味儿。

(选自 《红豆》2015年第9期,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细致描写老张尽心尽力地善待老槐树,是为了给下文老槐树倒下的时候只是把儿子的车砸烂,而没有把儿子砸死埋下伏笔,这是小说结构上的严谨之处。

B.老张儿子看到小镇上的旅游业日渐红火,为了抢占餐饮住宿服务的先机,要扒掉老院的房子建楼,搞农家乐,这就要除掉老槐树,因为它的老与新的设计不协调。

C.老张对儿子说“人不能富得只剩下钱”,儿子先是不服,后来死里逃生才明白了父亲讲的道理,说明儿子具有自我反思意识,他正是靠着这把生意做得顺风顺水。

D.老张儿子的老同学说的话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老张儿子受它启发,采用歹毒的方式,使老槐树看起来是正常死亡,事实上是非正常死亡,他被倒下的树砸伤。

E.小说结尾通过老张儿子之口交代老槐树是非正常死亡,其实前面要锯树的儿子竟然为它浇水、吹倒它的台风和往年相比算不得凶猛等内容已暗示了这一结果。

2.小说第3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老张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说“老张心里说不出啥滋味儿”,老张心里应该有哪些滋味儿?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