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旧时人物旧时风

三晋素来是文章重地艺术高地,且不说时下才俊济济,单是老辈人物就已很见风流。当然,和京沪的洋气比起来,晋地似乎总不免有那么几分“山药蛋”的味道。可山药蛋归山药蛋,晋地确实是文化的“厚土”,而赵树理就是从这厚土中长出的一棵大树。

赵树理的出现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不仅从解放区文学来说是这样,就整个文学内在的发展脉络来说,亦是如此。新文学以来,鲁迅是开风气式的人物,他的作品为乡土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可是,鲁迅自《呐喊》和《彷徨》后就已不再做此类小说。整个三十年代,真正在乡土文学、农村题材上取得突破性建树的是茅盾和沈从文,而后是萧红、端木蕻良。而到了四十年代,长期的战乱使得人心浮动,难有佳作,京派人物硬是没能出大制作,而海派名手差不多就没有从事农村题材的,左翼创作也不甚活跃。这时,在相对偏僻的地区,出现了两个人,一个是孙犁,还有一个就是赵树理。那一年,三十有七的赵树理早已修炼良久,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并终于在1943年以《小二黑结婚》一举成名。而此时的解放区,原本首屈一指的资深作家丁玲却几无作品问世。赵的出现实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他一发而不可收,很快有了《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甚至有了扛鼎之作《蟠龙峪》。“民族的大众的”“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作品,最早在赵树理手上结出硕果,而其中的长篇作品,最早也是在赵树理手上呱呱坠地

赵树理是真正从土地上站立起来的人物。他扛过了鲁迅和沈从文的大旗,继续耕耘着这片劳苦大众世代生息的土地。在他之后,才有李季、柳青、康濯,有马烽、王汶石、李准……以及后来整个“晋军”的崛起

赶巧的是,《小二黑结婚》出现在他的三十七岁上,这正与鲁迅写出《狂人日记》相同。两人虽是在年近不惑才暴得大名,但在此前都曾有过多年的沉淀、历练甚至挣扎。如果说在成名前的十余年中,鲁迅是在海外在古书中苦寻出路的话,那么,赵树理则是在社会的最底层苦心砥砺、体验生活。个中艰辛,也许是外人所不知晓的。老赵的成名已不算早。好在,他不仅有着乡下人的厚道,也有着乡下人的乐天,对生活中的种种磨难并不以为意

新中国建立后,根正苗红的老赵依然和老舍一样潜心耕耘,依然是文坛“模范”。到了后来,情况就颇有些不妙了。如果说《锻炼锻炼》《三里湾》还只是微有风雨的话,那么到了1959年,赵树理的一切都变得那样的不顺。在“大跃进”的年代里,浮夸之风遍布中国,满天“卫星”让人仰望得脖子发酸。老赵虽然高居京城,但还是经常回山西老家,做的是农业活,住的是农村房,交的是农民朋友,自己又是从农田里摸爬滚打出来的,他对此怎能不知?他对四处弥漫的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现象极为震惊。震惊之余,开始痛心。痛定思痛,他于1959年元宵节前后为着农业问题写了封很有分量的信:《公社应该如何领导农业生产之我见》。不写则已,一写,就像写小说一样收不住手了。上至中央、下至省里、县里,一个都没落下。信件飞向了地委书记、省委书记,当然更有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邵荃麟和政治局候补委员陈伯达。老赵毕竟是老赵,饶是心情沉痛,用语却仍颇为温和,“计划得不恰当了,它是不服从规定的。什么也规定,好像都纳入国家规范了,就是产量偏不就范”。这样的话很有些山药蛋似的幽默,当然不过火。初时,也确是波澜不惊。可是,及至盛夏,庐山风雨骤变,温和的赵树理开始在劫难逃

(有删节)

相关链接:

1952年4月初他(赵树理)住在平顺县川底村写小说,一住就是3年。一直到1955年1月该小说《三里湾》在《人民文学》上连载。以前,我曾经写过平顺县的川底村,那是一个在今天我都不愿意勉强留宿一天的穷村子(张小川《由赵树理想到浩然》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晋地文化艺术人才辈出。由于有其自身文化的优势,“山药蛋”取得很 高的成就,但话又说回来,“山药蛋”比起京沪作品的洋气来,又显得 略逊一筹

B.从某些角度看,赵树理的创作有承上启下之功,鲁迅首开风气,茅盾、 沈从文紧承的乡土小说,在赵树理这里得到延续和发展,在其后,李季、 柳青等接续

C.如果赵树理没有坚韧地面对磨难的意志,他也可能成不了大器。赵树理 与鲁迅都年近不惑才突然获得巨大声誉,他们两人在性格、经历上有某 些相同的东西

D.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对赵树理创作极为不利的变 化,但他认真、求实、执著的性格并未因此改变,他还是坚持着自认为 应该坚持的

E.因为赵树理的温和与幽默,他写小说也好,写其他文章也好,总是委婉 曲折,对“大跃进”的事,他尽管写信表明了看法,但在内容上也没有 涉及重要问题

2.为什么说“赵树理的出现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从材料看, 这样说有哪些理由?

3.怎样理解“赵树理是真正从土地上站立起来的人物”这句话?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4.结合材料,谈谈赵树理的创作经历与成就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

 

答案:
1.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E不给分。 2. ①不论是从解放区文学来说,还是就整个文学内在的发展脉络来说,赵树理的出现都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②就乡土文学、农村题材而言,四十年代,京派、海派、左翼作家及解放区原本首屈一指的 作家丁玲都没有什么有影响的作品问世。而这时,赵树理出现了,且一发而不可收,写出 了不少名作。 ③“民族的大众的”“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作品,最早在赵树理手上结出硕果。【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对即可。】 3. ①赵树理成名前曾有过多年的沉淀、历练甚至挣扎,他在社会的最底层苦心砥砺、体验生活过。 ②后来他虽然高居京城,但还是经常回山西老家,做农业活,住农村房,交农民朋友。 ③他骨子里有着乡下人的气质,不仅有着乡下人的厚道,也有着乡下人的乐天。【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对即可。】 4. ①一个作家的成功要受到良好文学传统的影响,要善于吸取其他作品的营养。 ②作家要有厚实的生活积淀。 ③要有开明的时代和民主的氛围。 ④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能坚持。【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8分为止。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正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A.材料中并没有比较“山药蛋”与京沪作品的高下,只是说“山药蛋”有其独特的风格。E.他的信所说的“产量”不服“规定”,这是一个涉及浮夸风的很重要的问题。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此题的选项均考核内容,其中AE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 2.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从其在文学史的地位、题材和风格的角度进行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赵树理的出现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的原因,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其在文学史的地位、题材和风格的角度进行概括。 3.注意抓住“土地”“站起来”进行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对说“赵树理是真正从土地上站立起来的人物”的原因,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土地”“站起来”的角度进行概括。 4.注意从“传统的影响”“厚实的生活积淀”“开明的时代和民主的氛围”“吃苦耐劳的精神”进行概括。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题目,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在文中提取相关的事例进行解说。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荆轲从秦舞阳手中的托盘里取过地图,身子前倾,双手举过头顶。秦王,这是我们燕国地图,从此以后,燕国将俯首称臣,如大秦之属县,岁岁纳贡,不敢有半点异图

秦王喜不自禁,俯身来看

地图一点儿一点儿展开,一点点展开,末了,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

荆轲突地执匕朝秦王猛刺,秦王情急中躲开利刃,荆轲奋力追赶……

“停停停停,”台下赵团长击着手掌,示意台上停下来,“金科,你演荆轲演了多少年?三十年。三十年一直都这么演?”

“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

“啧啧啧!”赵团长不停地摆头,“难怪我们剧团濒临倒闭,三十年啊,一成不变!时代不同了,金科,老戏要演出新意,要融入时代元素嘛!这戏要改,一定要改!”

怎么改?

赵团长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拿出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剧本,剧情是这样的:荆轲并不是什么义士,而是一个无赖,整天好酒贪杯爱色敛财,一心想着飞黄腾达。于是买通关系,混骗到了燕王身边。后来见秦国势力强大,燕国岌岌可危,便假托刺秦,携燕国地图、奇珍异宝投靠了秦王……

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

“狗屁!”金科愤怒地说

赵团长心痛地捡回剧本,赶紧收回公文包里。“我说金科,现在不是流行戏说吗?不是流行穿越吗?不是流行搞笑吗?你那什么什么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狗屁!谁信?谁看?没人看,哪来钱?没钱哪来房?哪来车?金科呀金科,你不能再固执下去了,好好想想吧!”赵团长痛心疾首地说。“要演你演!”金科剑眉倒竖,黑着脸甩手走了赵团长还真想演,但他演得好吗?金科是县剧团的台柱子,金科饰演的荆轲神形毕肖,唱念做打,无不精彩绝伦。只是这金科演荆轲久了,出不来,总以为自己就是荆轲,他耿直,敢怒敢言,这不,连赵团长他都不给一点面子。

赵团长只得强忍着,低下身价去求金科,“金科啊,我初来乍到,您是老革命,一定要支持我的工作啊!如果我们把这个戏演好了,到省里拿个一等奖什么的,奖金可是两万呢!”

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才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

经过两个月精心排练,新版《荆轲刺秦》终于隆重上演。首演在县大剧院举行。锣鼓铿锵,大幕开启,艳丽的灯光下,十位盛装女子且歌且舞,巧笑倩兮,美目流转,妖冶异常,歌舞升平中,荆轲摇摇晃晃,晕晕乎乎,醉眼蒙眬,美女们挤眉弄眼,极尽挑逗,荆轲左牡丹,右芙蓉,沉醉在温柔乡里……

易水送别……

图穷匕见……

荆轲从秦舞阳手中取地图在手,突然间神情大变,脸色异常凝重起来。地图一点点展开,一点一点展开,图穷,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赵团长大惊,按照新剧本,地图里是没有匕首的

荆轲左手扯住秦王衣袖,右手执匕首朝秦王猛刺。饰演秦王的演员覃望也吃了一惊,戏不是改了吗?怎么还刺?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按老剧本演。”覃望愣了一下,只好拔剑,一边拔一边奔跑,一边奔跑一边想,赵团长不是吩咐过吗?不,不能按老剧本演,荆轲不能死,死了后面的戏怎么演。于是继续奔跑,装作剑始终拔不出来的样子。金科瞧出来覃望的意思

荆轲止步,仰天长笑:“哈哈哈哈!秦王施暴政天怒人怨,荆轲我受重托为民除奸,焉能好美色贪钱财忠义扫地,留千古骂名遗臭万年!罢罢罢!难手刃秦贼,我怎能苟且偷安,纵万死无生也不污我忠肝义胆。”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

戏完全演乱套了,赵团长急忙令人将幕布拉上

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

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金科的形象就是在与赵团长改编剧本,覃望不 敢按老剧本演戏这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凸显出来的。

B.小说中的赵团长认为历史正剧没有商业价值,只有“戏说”“穿越”才能改 变剧团现状,这说明他是虽有责任心但缺乏文化素养的人

C.小说的语言古雅深沉,富有韵律。如“赵团长痛心疾首”“荆轲神形毕肖” 中成语的使用,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D.小说中的人物姓名设置颇具匠心,金科与荆轲,覃望与秦王,谐音相近,暗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正剧中的形象一一对照

E.小说以生动的笔触叙述了“荆轲之死”这一故事,体现了艺术创作不能为市 场所左右,艺术不能做市场的奴隶的主题,引发读者深思

2.小说中的金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金科答应赵团长出演新版《荆轲刺秦》,在舞台上却按照老剧本演, 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加以分析。

4.小说结尾部分写到“荆轲已死”,请结合小说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舒化,字汝德,临川人。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授衡州推官。隆庆初,三迁刑科给事中。帝任宦官,旨多从中下。化言:“法者天下之公,大小罪犯宜悉付法司。不当,则臣等论劾。若竟自敕行,则喜怒未必当,而法司与臣等俱虚设。”是其言。冬至郊天,闻帝咳声,推论阴阳姤复之渐。有诏言灾眚洊至,由部院政事不修,令厂卫密察。化偕同列言:“厂卫徼巡下,惟诘奸宄、禁盗贼耳。驾驭百官乃天子权而纠察非法则责在台谏岂厂卫所得干陛下不信大臣反信若属耶”御史刘思贤等亦极陈其害。帝并不从,已而事竟寝。时高拱当国,路楷、杨顺以构杀沈炼论死。拱欲为楷地,谓顺首祸,顺死,楷可勿坐。化取狱牍示拱曰:“狱故无炼名。有之,自楷始。楷诚罪首。”拱又议宥方士王金等罪,化言:“此遗诏意,即欲勿罪,宜何辞?”忤拱,出为陕西参政。万历初,累擢太仆少卿。云南缅贼平,帝御午门楼受俘。化读奏词,音吐洪亮,进止有仪,帝目属之。会刑部缺尚书,手诏用化。化言:“陛下仁心出天性。请饬大小臣僚各遵律例,毋淫刑。今未经详断者或命从重拟议,已经定议者又诏加等处斩,是谓律不足用也。去冬雨雪不时,灾异频见,咎当在此。”帝优诏答之。十四年,应诏陈言。请信诏令,清狱讼,速讯谳,严检验,禁冤滥,而以格天安民归本圣心。帝嘉纳焉。帝虑群下欺罔,间有讦发,辄遣官逮捕,牵引证佐,文案累积。化言:“主术贵执要,不当侵有司;徒使人归过于上,而下得缘以饰非。”三疏乞归,帝不许。寻称病笃,乃听归。卒,赠太子少保,谥庄僖

(《明史·列传第一百零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驾驭百官/ 乃天子权/ 而纠察非法/ 则责在台谏/ 岂厂卫所得干/ 陛下不 信大臣/ 反信若属耶/

B.驾驭百官/ 乃天子权/ 而纠察非法则/ 责在台谏/ 岂厂卫所得干/ 陛下不 信大臣/ 反信若属耶/

C.驾驭百官/ 乃天子权/ 而纠察非法则/ 责在台谏/ 岂厂卫所得干陛下/ 不 信大臣/ 反信若属耶/

D.驾驭百官/ 乃天子权/ 而纠察非法/ 则责在台谏/ 岂厂卫所得干陛下/ 不 信大臣/ 反信若属耶/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先秦时期指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秦汉以后则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B.冬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古代,帝王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

C.辇是古代宫中用的一种便车,多用人来挽拉,秦汉后特指帝王和臣子专乘的 车辆

D.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的律令、刑法、徒隶、按覆谳禁等事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舒化坚持原则,敢于据理力争。皇帝信任宦官与厂卫,处理罪犯、纠察百官 等重要事务跳过相关部门交付其直接办理,舒化反对,收到了一定效果

B.舒化刚正不阿,不怕得罪权贵。执掌国权的高拱想为路楷、王金等开脱罪责, 舒化都进言反驳并出示相关证据,因而得罪高拱,被外放任陕西参政

C.舒化崇尚法治,主张仁以治国。他任刑部尚书,向皇帝进言,请求以仁心治 国,建议皇帝命令臣下各自遵从法律,不滥用刑罚,得到了皇帝的首肯

D.舒化正直敢言,深得皇帝信任。他应皇帝的命令陈述多项刑律措施,以感通 上天安定百姓为宗旨,皇帝高兴地采纳,多次请求退休,皇帝极力挽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拱又议宥方士王金等罪,化言:“此遗诏意,即欲勿罪,宜何辞?

(2)主术贵执要,不当侵有司;徒使人归过于上,而下得缘以饰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数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历经了以原始社会为基础的“自然形态”时期、以阶级社会为基础的“制度形态”时期和以有阶级存在社会为基础的“自由形态”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了“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三大内涵特征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服装的款式与演变,服装面料的选用与搭配,服装颜色的选择与组合,特定场合着装的选筛与习惯,均记录着特定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反映着人们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也烙有特定时代的印痕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上下五千年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也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传承优良传统,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扬长避短,突出和谐协调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关键。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受数千年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教“中庸道德”观的桎梏,政治因素影响极大,直到20世纪中期绿色覆盖全国,专衣“军干装”以及激情成“灰”等现象,使服饰呈现简单划一的窘境。这些不利于服饰文化发展的陋习都应摒弃。然而,占数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发展的主流——“和谐协调”文化应发扬光大,诸如以原色表现为主的大气而豪放的色彩文化;以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圆满统一,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与社会、与人协调一致的统一美原则;以及以民俗吉祥意象为特征的表现形式等

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中西合璧”,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有效途径。服饰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与先进设备的支撑,这一点已被历史所证实。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科学技术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但在诸多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诸如西方色彩学的“变异”长处,服装与化学工艺技术等,都需要我们去吸取,去引进,“洋为中用”。特别是目前国外纺织技术,如非织造布技术的引进,将对我国服饰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起飞推进”作用

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是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形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也是一个大区域的国家,中国更是一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对服饰文化的追求必然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任何简单划一都将影响其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由竞争,自由发展,集百家之长,扬百家之优,方能适应中国服饰文化发展之规律。服饰文化是人创造的,服饰文化是动态的,随着人类的进步,以及不同群体间文化交流的不断进行,必将导致新的服饰文化模式的诞生,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大树必将永葆长青

(节选自张繁荣《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精髓》

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谐协调”文化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发展的主流,应发扬光大之;也 就是说,应最大限度地达到服饰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的协调一致

B.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在构建和 谐社会,传承优良传统,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精神生活质量方面很重要

C.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经历了以不同社会为 基础的“白然形态”、“制度形态”和“自由形态”时期三个发展阶段

D.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基本形式是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中国多民族、大 区域、人口最多的特点,决定着其对服饰文化的追求决不能简单划一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服饰是生活之必需,代表一定时期的文化。“和谐统一性文化”、“标示突出性 文化”和“种类多样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特征

B.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实现中西合璧。而国外先进技术对传承中国服饰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C.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因受封建社会儒教“中庸道德”观的桎梏等影响,致使服 饰简单划一。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关键是要扬长避短和推陈出新

D.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由竞争和发展,集百家之长,扬百家之优,才 能适应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规律。不利于服饰文化发展的陋习应该摒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装款式与演变等,是特定时期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的记录,是人们思想 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的反映,打下了特定时代的烙印

B.服饰文化是人创造的、动态的文化,要诞生新的服饰文化,使中国传统服饰 文化大树永葆长青,就要在不同的群体间进行文化交流,相互学习借鉴

C.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在许多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目前引进国外先进 的非织造布技术,将对我国服饰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起飞推进”作用

D.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这一宝贵财富,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上下五千年共同创造 的,也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它追求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的圆满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