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马尔克斯,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

陈众议

马尔克斯走了。然而,只要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会不断地询问:他留下了什么?他留下的当然是作品,但又不仅仅是作品

《百年孤独》上市不足一周后,马尔克斯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忽然听到有人像发现了奇迹似的大声嚷嚷起来:“瞧,他就是《百年孤独》的作者!”书刚上市就被人认出自己,那天,马尔克斯生平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于是,马尔克斯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各种文化出版机构争相邀请。同时,他又矛盾地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只有到了这时他才真正懂得:做个凡人是多么幸福! 从此往后,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人们的关注之下,他将不得安宁。他们怀着各自的目的,毫不客气地侵占他的时间,把他变成了歌星一样的公众人物。

这样的情况在他1982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又一次达到高潮。

面对各种不速之客,马尔克斯不得不“退避三舍”。1983年初至1985 年中,他离群索居在卡塔赫纳一个面向大海的书房里,按照自己惯常的时间表工作:从周一到周六,从早晨8点到下午3点。如果因事致使工作被耽误,他总设法在第二天予以弥补。一分灵感,九分汗水;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这正是马尔克斯成功的秘诀。

马尔克斯热情谦和、平易近人,是难得的古道热肠。他与巴尔加斯·略萨(201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拉美文豪)的“恩怨情仇”曾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然而,他从未在略萨走向诺贝尔文学奖的道路上使绊。2007年,适逢《百年孤独》诞生40周年、自己80岁生辰,他主动向略萨示好,请后者为新版《百年孤独》作序。

20世纪50年代,他曾流亡巴黎,寄居在一家小客栈的阁楼中。当时他穷困潦倒,不仅付不起房租,就连一日三餐也无法保证。后来,当他不得不离开巴黎、流亡墨西哥时,房东放了他一马。万万没想到,这个一文不名的穷书生30年后会带着一大沓钱连本带息加倍地专门回来补交房租。当时,房东已经过世,房东太太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接待了马尔克斯这个“唯一记得来补交房租的人”,并说她不想也不能收这个钱,因为她被来者的诚信感动,同时也要替天上有知的丈夫做一件大事:对世界文学尽一份力!

1982年,他辗转联系上心仪已久的嘉宝。嘉宝是电影史上的“默片女皇”,他青年时期的偶像,但那时已然是个无人问津的孤独老妪。马尔克斯的造访使她喜出望外,他们促膝长谈。见马尔克斯不断用手揉他的眼睛,嘉宝便戴上老花镜、取来放大镜。原来是一根睫毛掉进眼睛里了。

马尔克斯从文60余年,屈指算来,大约有十几部长篇小说、数十篇中短篇小说和各色脚本、随笔、评论及新闻稿若干。这么一个作家,从地球的另一端旋风般进入中国,不仅风靡一时,而且落地生根。

这不可谓不魔幻。20世纪80年代,中国读者对马尔克斯没有理解得那么深,他们更关注他作品的形式,比如结构、技巧。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开始注意到拉美文学更为本质和深层次的精神诉求:《百年孤独》及其所代表的拉美文学在借鉴西方现代文学形式技巧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民族大道;没有放弃替一个民族,甚至整个美洲大陆代言的责任感、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触动了中国作家。中国受马尔克斯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影响的作家何止莫言、阎连科或阿来、陈忠实,其中尤以“寻根派”为甚。

然而,当终于有中国出版方斥百万美元巨资买下了《百年孤独》的版权时,它同时也成了中国不少年轻人“死活读不下去的作品”。

年轻读者正渐行渐远,他们不再关注马尔克斯及其所代表的伟大的文学传统。除了《百年孤独》,其实马尔克斯的其他作品,甚至中短篇小说也乏人问津。

斯人已矣。文学的伟大传统呢,如今安在? 作家的丰富遗产呢,也许只是聊作谈资、偶尔被人一提罢了。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文中称马尔克斯),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在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期间开始文学创作。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14年4月18日,病逝于墨西哥城,享年87岁。

②略萨与马尔克斯可以说是一生的朋友和敌人。早年略萨与马尔克斯是亲密无间的好友,但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两人开始决裂,决裂的原因也一直被认为很诡异。1976年马尔克斯到墨西哥参加电影首映时巧遇略萨,马尔克斯上前打招呼,略萨一记老拳将马尔克斯打倒在地。2007年,两人和好。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马尔克斯的作品进入中国后风靡一时,对中国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是作品的形式被关注,后是作品的精神本质被关注。

B.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马尔克斯声名鹊起,门庭若市,为躲避各种不怀好意的拜访者,他不得不离群索居,寻找安宁。

C.流亡巴黎时,马尔克斯穷困潦倒,房东给予了他极大的帮助。30年后,马尔克斯回去报恩,房东太太没有接受,但大为感动。

D.马尔克斯去世了,以他为代表的拉美文学后继乏人,他留下的作品也乏人问津,在这个只需要浅显的时代,经典往往被忽略。

E.在中国,除了主流作家或年纪较大的读者外,年轻读者对《百年孤独》不感兴趣,更有甚者认为此书是“死活读不下去的作品”。

2.材料说“他留下的当然是作品,但又不仅仅是作品”,除作品外,他留下了什么? 请简要分析。

3.材料写了马尔克斯请略萨写序、补交房租、拜访嘉宝三件事,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作者说马尔克斯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同时又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两者是否矛盾?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AE。答A得3分,答E得2分,答C得1分,答BD不给分。 2.对写作的执着,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对荣誉的淡然,始终把自己当普通人;始终坚持对民族对时代的责任感,使命感;宽容“仇人”、感恩“恩人”的热情谦和、平易近人的美好品行。(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3.请略萨写序,凸显马尔克斯的胸襟洒脱;补交房租,凸显马尔克斯的知恩图报;与嘉宝的交往,凸显马尔克斯的凡人心态,他也是一个性情中人。 4.不矛盾。自《百年孤独》上市后,马尔克斯功成名就,各色人物各种荣誉蜂拥而来,马尔克斯内心充满了成功的喜悦,成为世界上最热闹的人之一。但是,那些关注他的人都怀着各自的目的,他们并不关注马尔克斯内心的需求和他内心的孤独,他们需要的只是马尔克斯头上的光环;马尔克斯的一切都被暴露在公众之下,作为平凡人的幸福一去不复返了。(表明态度1分,分析“不孤独”2分,分析“孤独”5分。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C材料中说房东知识放了马尔克斯一马,选项中“给予了他极大的帮助”夸大事实。B.《百年孤独》上市后,马尔克斯就开始声名远扬, 而不是等到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不是所有的拜访者都不怀好意,马尔克斯要躲避的也不仅仅是不怀好意的拜访者。D.在中国,马尔克斯所代表的伟大的文学传统不再被年轻人关注,不能就理解为“拉美文学后继乏人”,更不能说“这个只需要浅显的时代”。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主人公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主人公,联系现实思考他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主人公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2.本题所给句子出现在开头段,提示考生,答案应从全文寻找。首先要确定句子含义,“不仅仅是作品”,也就是说本题是要求考生找出马尔克斯影响后人的精神品质。“1983年初至1985 年中……按照自己惯常的时间表工作……一分灵感,九分汗水;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这正是马尔克斯成功的秘诀”可总结出马尔克斯对写作的执着;“做个凡人是多么幸福”,对不速之客“退避三舍”,长期“离群索居”进行写作,“谦和、平易近人,是难得的古道热肠”,可概括出他对荣誉的淡然,他始终把自己当普通人;“他主动向略萨示好”,可以看出他的宽容;“唯一记得来补交房租的人”,可以看出他坚守诚信;“没有放弃民族大道;没有放弃替一个民族,甚至整个美洲大陆代言的责任感、使命感”可以概括出他具有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本题借对传记中句子的理解考查对传主优秀品质的分析概括。解答这类题目要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要仔细阅读题干,理解句子含义,“他留下的当然是作品,但又不仅仅是作品”,意思是说,马尔克斯的不朽的著作影响了后人,他的精神品质同样影响了后人。第二步,找出关键词,明确题目要求,本题的关键句就是“除作品外,他留下了什么”;第三步,确定答题区间,本题所给句子在首段结尾处,有领起全文的作用,就这提示考生,答案应从全文寻找。第四步,仔细阅读相应文本,依据关键词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归纳整合得出答案。 3.马尔克斯与略萨本有“恩怨情仇”,请略萨写序是马尔克斯主动向略萨示好的行为,表现出马尔克斯的宽容大度;20世纪50年代,马尔克斯曾寄居在巴黎一家小客栈的阁楼中,付不起房租,老板也没有追究,然而马尔克斯并没有遗忘这件事,30年后他回到小客栈补交房租,表明他有一颗感恩之心,表现出他的诚信、知恩图报;影星嘉宝是马尔克斯青年时期的偶像,文中写了他1982年,去看望嘉宝,嘉宝给他看眼睛的趣事,表明马尔克斯也有追星的凡人心态。 【考点定位】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章的结构和选材组材特点。这类题目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①从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入手,思考这些材料各突出了传主什么品质;②从传记的写作目的、中心主旨入手,看作者如此选择材料是如何突出中心、读出了怎么样的中心,③思考如此选材是否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④将这些材料归类,看这些材料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并概括出每个方面的内容;据此也就可以得出题目的答案了。 4.本题解答时首先要明确观点,虽然题干是“谈你的看法”,实际本题只能答“不矛盾”,然后再从文本中找出“孤独”与“不孤独”的具体所指,分析清楚即可。从全文看,“书刚上市就被人认出自己”“各种文化出版机构争相邀请”“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人们的关注之下”“把他变成了歌星一样的公众人物”“各种不速之客”……这些信息都显示出马尔克斯的“不孤独”。但这个不孤独只是表面现象,并不是马尔克斯真正想要的生活,在他的内心,他是孤独的,如,他想“做个凡人是多么幸福”,那些来看他的人“他们怀着各自的目的,毫不客气地侵占他的时间,把他变成了歌星一样的公众人物”,只是对他的名气感兴趣,而并不了解他的内心,马尔克斯不得不“退避三舍”。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借对文中句子的理解探究传记主旨的题目,出题人从文本出发,选择有关人物奋斗过程、精神品质或主张等方面提出问题,让考生来谈自己的看法,这是传记类文本常考的题目,此类题的答题步骤是:第一步,确定观点,必须结合题干要求和传主的形象特点来确定。第二步,从文中寻找依据,分条论述。结合文本,采用跳读法将信息加以整合概括。第三步,根据题干要求,联系实际,适当答深、答透,避免蜻蜓点水式答题。解答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一般情况下,如果题干没有明确的要求,就不要做向外扩展式答题。本题解答时要向内挖掘,注意言之成理。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鬼脸钱

张建生

当年,开封府有条古玩街,店铺经营古玩字画、珠宝玉器。其中有家古币店,老板刘少白觉得来钱太慢,便打起了歪主意。

民国年间,兵荒马乱,天灾人祸频发。穷人揭不开锅,就卖祖宗传下来的古董。古地中原,散落在民间的文物很多,其中不乏宝物。

可惜穷人不知道啥是文物,更不懂得行情,遇见黑心买主就当废物卖,给多少钱是多少钱。

刘少白经常守在古玩街口,见破衣烂衫者过来就问:“卖东西吗?”穷人不逛古玩街,来了就是卖东西。他坑蒙拐骗,用很少的钱就把西周的贝币、西汉的五铢、唐代的开元通宝弄到手。

刘少白的舅舅冯老先生是古玩界泰斗,听说外甥发昧心财,拄着拐杖找上门来,言辞恳切苦苦规劝。刘少白竟也当成耳旁风。老人见劝不醒他,非常失望。

那天,刘少白在古玩街口拦住一个衣衫褴褛的农民。那人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他看见后,兴奋得心里怦怦乱跳。这是一枚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币,椭圆形,币面文字形状怪异,像传说中狰狞的鬼脸,俗称“鬼脸钱”。这种古币在市场上稀缺,价值两三万块大洋,可遇而不可求!

对不懂行的卖主,要欲擒故纵,不可操之过急。刘少白暗中深吸了口气,努力使情绪镇静下来,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说,这玩意儿不值几个钱。两人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以一万块大洋成交。

刘少白心中大喜,自己一转手,至少赚一万块大洋! 回到家里,他兴奋地拿出来欣赏把玩。鬼脸钱边缘和币面手感有些毛糙,这枚鬼脸钱却光滑如玉。他觉得事情不妙,急忙去找舅舅鉴定。

冯老先生古币鉴定道行深厚,单凭手摸就能鉴定。他接过那枚鬼脸钱,捻须注目端详,微眯的双眼陡然睁大,愕然道:“你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看不出这是个赝品? 真品鬼脸钱,铸造呈自然状态,未经精细磨琢,币面文字一挥而就,书法流畅隽秀。赝品边缘和表面打磨得十分光滑,实属画蛇添足;而且字体呆滞,缺乏灵气,有明显模仿痕迹,铜质粗杂,分量也厚重……”

一连几天,刘少白在街头寻找那卖主。可哪里还能找到? 他越想越窝火,把假币狠狠摔到地上。好在杂铜耐摔,只磕出个小坑。

这枚假币像一块石头,沉重地压在刘少白心头,让他寝食难安。他不敢在门店卖,买主发现有假,会兴师问罪,闹腾起来自砸招牌,谁还敢再光顾? 思前想后,只有拿出去卖,反正谁也不认得谁。

开封包公祠附近有个卖古玩的地摊市场。刘少白装扮出一副穷困潦倒的落魄相。虽有人对那枚假币感兴趣,可一问价钱扭头就走。

直到日斜西天,他准备收摊子,才有人执意要买,不过对价钱一路猛砍,最后砍到100块大洋。

拿回去一分钱不值,他只好忍痛成交,拿着银票走出老远,还心跳如鼓。

第二天,那张百元银票有些变色,刘少白赶紧拿到票号兑现。人家说:“刘老板,你在哪儿捡的假票,颜色都褪了!”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呀!

刘少白的大儿子一年四季在外收购古币,这天,他风尘仆仆回来,喜滋滋地说:“爹,出去没有收到好货,回来走到西城门口捡个大‘漏’儿,用一万块大洋收来个宝贝!”刘少白见是个鬼脸钱,不由喜上眉梢。拿过来一看很是眼熟,定睛再看,见上面有个小坑。天哪,冤家又回来了! 他顿觉天旋地转,跌坐在太师椅上,半晌说不出话来。

两万大洋打了水漂,弄得元气大伤,再无资金周转,古币店面临倒闭,全家人如同末日来临。

这天,冯老先生让外甥带那枚假币来家里。刘少白见到舅舅,满脸愧色,嗫嚅道:“怪我眼力还不到家,闹出这么大乱子……”冯老先生摇头道:“不是眼力不济。你是被金钱乱了心性!”

一语惊醒梦中人,刘少白经营古币多年,如果仔细察看不会走眼,可惜心思都用在欺骗上,结果掉进陷阱。

“这枚假币出自‘造假圣手’之手。”冯老先生神色黯然,说罢良久无语。

中原古玩界对“造假圣手”几乎无人不晓。当年,他在古玩界屡作造假大案,特别是古币造假以假乱真,连不少行家都“打眼”,所以人称“造假圣手”。刘少白叹道:“造假圣手有如此高超的造假本事,一定腰缠万贯!”

“错了,错了! 当年,他明里经营古币店,暗中造假古币,本想大捞一把,最后倾家荡产。常言说,柜台不欺三尺子,买卖义取四方财。有谁靠坑蒙拐骗长久立足商界?”

刘少白一脸困惑,舅舅对“造假圣手”知道得如此清楚?

“我就是造假圣手!”冯老先生语调悲伤,缓缓举起那只残手。惨痛的教训让他悔恨不已,就砍下自己一个手指。刘少白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冯老先生收回那枚假币,又拿出两张万元银票,物归原主。为了让外甥知道害人如害己,他派人演出了卖假买假这场戏。

刘少白如梦初醒,“扑通”一声跪下,泪流满面。幸亏舅舅假戏真做,使自己悬崖勒马,迷途知返,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冯老先生当场挥毫泼墨,写下“戒欺”二字,送给外甥。

从此,刘少白诚信经营,把“戒欺”手书制成牌匾悬挂,作为经商的座右铭。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5年第2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小小说语言朴实明快,篇幅较短,情节相对简单,人物性格相对单一,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体现了世俗小说弘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特点。

B.小说情节前后呼应,如刘少白摔鬼脸钱这一情节,就为后文发现儿子所买鬼脸钱为赝品做了铺垫;关于冯老先生卖假买假的戏,前文亦均有所交代。

C.小说最后交代出冯老先生就是造假圣手,情节突起波澜,这既在意料之内,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文章的起伏感,颇具艺术匠心,也升华了主题。

D.刘少白把假币忍痛卖出后,拿着银票走出老远,还心跳如鼓。这一细节是为了表现其当时明知古币是假仍然出售,担心对方发现真相的心虚紧张。

E.冯老先生听说外甥发昧心财,拄着拐杖找上门,对其规劝,却被刘少白当成耳旁风,说明老先生虽身为古玩界泰斗,外甥内心对此却并不完全认同。

2.小说主人公刘少白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3.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4.小说后面叙述有关“造假圣手”的情节有何作用? 请结合全文对此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卢植字子干,涿郡涿人也。少与郑玄俱事马融,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性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州郡数命,植皆不就。建宁中,征为博士,乃始起焉。熹平四年,九江蛮反,四府选植才兼文武,拜九江太守,蛮寇宾服。以疾去官。会南夷反叛,以植尝在九江有恩信,拜为庐江太守。植深达政宜,务存清静,弘大体而已。

岁余,复征拜议郎,与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杨彪、韩说等并在东观,校中书《五经》记传,补续《汉记》。帝以非急务,转为侍中,迁尚书。光和元年,有日食之异,植上封事谏,帝不省。

中平元年黄巾贼起四府举植拜北中郎将持节将北军五校士发天下诸郡兵征之。连战破贼帅张角,斩获万余人。角等走保广宗,植筑围凿堑,造作云梯,垂当拔之。帝遣小黄门左丰诣军观贼形势,或劝植以赂送丰,植不肯。丰还言于帝曰:“广宗贼易破耳。卢中郎固垒息军,以待天诛。”帝怒,遂槛车征植,减死罪一等。及车骑将军皇甫嵩讨平黄巾,盛称植行师方略,嵩皆资用规谋,济成其功。以其年复为尚书

帝崩,大将军何进谋诛中官,乃召并州牧董卓,以惧太后。植知卓凶悍难制,必生后患,固止之,进不从。及卓至,果陵虐朝廷,乃大会百官于朝堂,议欲废立。群僚无敢言,植独抗议不同。卓怒罢会,将诛植。植素善蔡邕,邕前徙朔方,植独上书请之。邕时见亲于卓,故往请植事。又议郎彭伯谏卓曰:“卢尚书海内大儒,人之望也。今先害之,天下震怖。”卓乃止,但免植官而已。

植以老病求归,惧不免祸,乃诡道辕出。卓果使人追之,不及。遂隐于上谷,不交人事。初平三年卒。临困,敕其子敛葬于土穴,不用棺椁,附体单帛而已。所著碑、诔、表、记凡六篇。

(节选自《后汉书·卷六十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平元年/黄巾贼起四府/举植/拜北中郎将/持节将北军五校士/发天下诸郡兵/征之

B.中平元年/黄巾贼起/四府举植/拜北中郎将/持节/将北军五校士/发天下诸郡兵征之

C.中平元年/黄巾贼起/四府举植/拜北中郎将持节/将北军五校士/发天下诸郡兵/征之

D.中平元年/黄巾贼起四府/举植/拜北中郎将/持节/将北军五校士/发天下诸郡兵征之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B.四府,西汉指职丞相、御史大夫、车骑将军、前将军府。东汉指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府,或指太傅、太尉、司徒、司空。

C.五经,是指《诗经》、《论语》、《礼记》、《周易》、《春秋》,本有六经,其中《乐经》,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D.尚书,官名。秦属少府,为低级官员,在殿中主发布文书。秦及汉初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称“六尚”。武帝时,因系近臣,地位渐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植文武兼备。朝廷拜他为九江郡太守,很快平定叛乱。卢植与人一起在东观校勘《五经》,并参与续写《汉记》。

B.黄巾贼起,卢植受命出征。广宗城即将攻破,皇帝派小黄门左丰到军营里观看贼情,左丰向卢植索贿不成,回到朝廷进谗言。

C.卢植不畏强权。皇帝驾崩,大将军何进掌控朝政,征召董卓进京,卢植竭力劝阻。后董卓意欲废立,只有卢植独自一人出来反对。

D.为避董卓之祸,卢植退居上谷。卢植因年老多病求归,诈称从辕关道出,躲过董卓的追击。隐居上谷,不与世人来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车骑将军皇甫嵩讨平黄巾,盛称植行师方略,嵩皆资用规谋,济成其功。

(2)植以老病求归,惧不免祸,乃诡道辕出。卓果使人追之,不及。遂隐于上谷,不交人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技术之上的伦理困境

“电车问题”是伦理学上著名的“两难”思想实验,1967年由哲学家菲利帕·福特首次提出。即便对福特本人来讲,都认为这是个绝大多数人一生不会面对的抽象问题。然而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无人驾驶汽车上路试验,使得这个思想实验成为现实。目前,面对这个难题的不再只是冥思苦想的哲学家,政策制定者和汽车生产商也需要思考并解决这一伦理困境。

想象一下,有一辆失控的电车正沿着轨道横冲向前,轨道的前方站着5个人。此时作为旁观者的你可以拉动一个拉杆,将电车转向另一条轨道———这条轨道上只站了一个人。那么我们的选择应该是什么? 什么都不做,让那5个人被撞死? 还是拉动开关,牺牲另一个人从而拯救5个人? 这就是著名的“电车问题”。在设计无人驾驶汽车程序时,人们不得不考虑它在现实中发生的可能性。

一辆载有一车小朋友的无人驾驶汽车,它两边有两位骑摩托车的人,一位戴着头盔而另一位没有。这样的场景在现实中应该不会罕见。当遇到紧急情况时,比如智能汽车前面的货车突然刹车,为避免车上小朋友出现伤亡,它可以向两边急转,但这就会撞向两位骑摩托的人。这辆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应如何设计程序来处理这种紧急情况? 如果人工智能应该尽可能减少死亡,那么就应该选择去撞戴了头盔的摩托车手,但这毕竟伤害了一个无辜的人! 无人驾驶汽车让伦理向技术提出了挑战。

其实,无人驾驶汽车版的“电车问题”要比原来更复杂,它所涉及的伦理关系是多层面多角度的。如何实现符合一定“标准”的“伦理代码”? 什么样的“伦理代码”是“合适的”? 谁又该为必然会出现的无人驾驶汽车事故负责任? 进而,谁要为这样的“伦理代码”负责?是车主、制造商还是程序员? 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让可能出现的人类与智能机器首次大规模互动浮现阴云。当人们按照现有的法律法规编写“伦理代码”,是否就满足道德要求? 事情并不是这样。人类的法律法规远没有穷尽所有的可能性。

实际上,站在伦理角度的问题极为复杂,站在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实现角度也同样复杂。人工智能技术和人类伦理无情地纠缠在一起。一些媒体曾提出观点,认为人类是无人驾驶汽车的天敌。文中认为:“谷歌的自动驾驶汽车,经常会采取最谨慎的驾驶办法,但这令其与路面上其他车辆格格不入。”一个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无人驾驶汽车与人类司机在十字路口相遇时无法通过测试,“因为它的传感器一直在等其他(人类)司机彻底停下来,让它过去。但其他司机一直向前蹭,寻找有利时机。这种情况让无人驾驶汽车陷入瘫痪。”

可以发现,智能设备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如何融入人类的复杂世界。“电车问题”中面对困境的“你”拥有自由意志,却陷入两难境地。

而无人驾驶汽车伦理困境中的“主人”,实际上是实现这一技术以及允许其应用的群体,他们的能力远超个人,那他们能否做出完美的道德决策? 当伦理困境不再是个人选择问题,而成为人类整体选择问题,每个人都必须负起思考的责任。

《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5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967年,菲利帕·福特首次提出“电车问题”,这是一个伦理学上著名的“两难”思想实验。

B.无人驾驶汽车设计程序处理紧急情况,如果人工智能尽可能减少死亡,那么可能会伤及无辜,让伦理向技术提出了挑战。

C.一个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无人驾驶汽车与人类司机在十字路口相遇时无法通过测试,所以,人类是无人驾驶汽车的天敌。

D.如何融入人类的复杂世界是智能设备面临的挑战之一,伦理困境已成为人类整体选择问题,应引起每个人的思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无人驾驶汽车上路实验,使得“电车问题”成为现实,政策制定者和汽车制造商也需要思考并解决这一伦理困境。

B.无人驾驶汽车面对两位摩托车手的两难困境,是“电车问题”从思想实验走向现实所面临的伦理困境。

C.人类的法律法规没有穷尽所有的可能,因此,人们按照现有的法律法规编写“伦理代码”也无法满足道德需要。

D.无人驾驶汽车伦理困境中的“主人”,他们的能力远超个人,也许能做出完美的道德决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电车问题”是在问题发生时,我们是选择顺其自然趋势还是为了降低伤害而伤及无辜的两难问题。

B.曾使哲学家冥思苦想的“电车问题”,将可能发生在现实中,虽会存在诸多问题,但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快将会得以解决。

C.“伦理代码”的产生,“事故责任的负责”问题,让可能出现的人类与智能机器首次大规模互动浮现阴云。

D.无人驾驶汽车版的“电车问题”,所涉及的伦理关系是多层面的,它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人类伦理无情地纠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