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首页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在一次以“诗词影响生活”为主题的读书交流活动中,同学们各抒己见。

甲同学:不管当下的学习如何枯燥,我们都要学会读诗诵词,因为生活还有诗歌和远方。

乙同学:网上有人说“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歌和远方”,生活不需要凌空蹈步的文艺调调,生活需要脚踏实地。

丙同学:诗词是诗人人生经历、精神世界的展示。人生只有一辈子,但通过读诗诵词我们可以活几辈子。

丁同学:通过诗词我们能够感受各种不同的生活态度,教会我们如何去面对纷繁复杂的人世生活。

……

请你就诗词对生活的影响表明你的态度,阐释文学与生活,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诗词,带给我的快乐 品一首诗,赏一阕词,给予我们的往往是一种难以忘怀的体会,一种妙不可言的乐趣,一种意味深长的哲理…… (一) 山重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我丧气回家时,当我毫无信心时,我总是不断地自责、懊恼,甚至是绝望。那时,孟浩然的诗--“山重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有一村”出现在脑海中。这句话像灿烂的阳光,温暖人心;似一阵和煦的春风,拂拭脸庞;如一曲欢快的笛声,萦绕耳旁…… 是它,让我从绝望中醒悟过来,重新振作,奋发图强,信心百倍。如果没有了它--“山重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有一村”,也就没有现在信心十足,已走出困境的我。这一切,也是诗词给我的快乐…… (二)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每当别人问起我的理想时,我总胡思乱想。嗯,是要当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让病人起死回生呢?是要当无私奉献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学生?还是当铁面无私的“公正的使者”,为人申冤?……读起,“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句话时,让我明白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 是啊,做人不能浮想联翩,夸夸其谈,必须实实在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工作,才能有所成就……这一切,也是诗词给我的快乐…… (三)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当我读起王之涣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时,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多多与我之间的小故事,那份珍贵的友谊我至今难忘。 记儿时,我俩结伴到公园玩,到了傍晚,夕阳落山了,才兴犹未尽地回家,当爸妈怒气冲冲地将我们“隔离审查”之时,我和多多相互“包庇”,都是一副“宁死不屈”状,守口如瓶……回想起这份珍贵、而又有趣的友谊,我时不时捧腹大笑…… 可是她,她却因父母离异,而随母亲去了山东。从此,她在我的视线里消失了。每当我想起这首诗,我就会想起她,想起她那张灿烂的笑脸,慢慢回味快乐,体会到了友谊的珍贵……这一切,也是诗词给我的快乐…… …… 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它们将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就是我生命中的快乐! 我与诗词共成长 总是诗意的向往,人生能如夏花般灿烂; 总是诗意的憧憬,一切,若只如初见 当下,可是诗意地发现,我与诗词共成长。 童年 从呀呀学语之时起,我的世界便充盈着诗情画意。童年的情感基调,自然是天真与美好。从“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一声声天真无邪,朗朗上口。当妈妈要求我必须背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之时,我的万般不情愿终是在随口而出之时消失殆尽,整日吵闹着要向身边所有熟识的人展现一下我“大大的”本领。这个傻傻的,天真的我,在一次次“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喜悦中,渡过了我的无邪的诗意的童年。 少年 少年时代,是对所有事物的认知都很朦胧之时,整日做着长大的白日梦,总是让自己不落俗套地追逐一些美好。便在历史中寻找,在诗词中沉淀。跟随诗仙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在心中勾勒出杨贵妃的一曲“霓裳羽衣舞”,那样婀娜多姿,每一个节拍都是妩媚,举手投足,尽是温柔。 当我与同学讨论何为温柔之时,他们中有人骄傲出声:温柔就是我对待我家小猫的感觉!当我追寻诗圣杜甫“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之时,总是不由心生一中沉闷,发现原来感伤天下世事的句子是这样一中感受。在与白居易一起抒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的情感之时,又忽然发现苏轼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从那时起,江南之地便成为我心中之向往。我渴望去欣赏那西湖美景,徜徉在诗意的山水中,伴随着我尽情抒发的诗情画意,享受着长大的乐趣。那个充满幻想的我,诗意地度过了我的少年时代。 青年 从十五岁起,大人们都说,不可以再淘气,因为你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从十六岁起,老师告诉我们,不要过分叛逆,不然会留下遗憾;到我的十七岁,我突然发现,在不经意间,生活已经为我渲染了一幅绚丽的图画——青春。 老师第一次教我们背诵“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那时的我们但笑不语。等到高中,我们知道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从这百千的诗句中,忽地发现,原来所谓爱情的千般滋味、千种姿态,早已在这些诗词中升华,变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白居易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转而又闻易安一词“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婉约中不失典雅,这些缠绵悱恻的诗词,萦绕心头,为我的青春加上亮眼的一笔。 我的喜爱不止于此,我更欣赏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注视着这个从千年前走向我的文人,淡笑着对我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对啊,为何胆怯呢?我的人生路还很长,波折坎坷不可避免。但,拿出无所畏惧的精神,有什么困难时不可战胜的?有什么理想是不可触及的? 我是这样感性而又满怀激情地展现着我的青春画卷,我是这样诗意地渲染出我正将精彩的人生,跌宕起伏不算什么,亲情与友情鼓励我走向明天! 我还有壮年、中年、老年未曾经历,我想,我一定仍将这般诗意地成长,追溯这历史的脚步,带着诗意的信仰,无悔人生! 曾几何时,我与诗词共成长。 【解析】 试题分析:唐诗是甘美的清泉,宋词是飘香的落花,轻轻掬一捧清泉,拾几瓣落花,沏一杯香茗,于是芳香四溢!古典诗词是故人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吟诵着古典诗词,可以了解古人的人生追求,悟出了我们的人生哲理,愿这些古典诗词化作一盏明灯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诗歌,它曾经是那么的辉煌,它更是我们的精神寄托,它让我们的灵魂保持着那份纯净!它是我国文学艺术的核心,它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发展,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对人们的心灵抚摸与慰藉。我国第一本诗歌集《诗经》记录的便是当时社会状态的平稳发展与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唐朝兴盛诗歌,大街小巷传遍,从而创造了盛世的繁华。然而在这个浮躁的快节奏社会状态下,它渐渐的被我们淡忘,物欲横流的生活慢慢将它吞噬。这个时代,诗歌已经没有了文化地位,被挤到了文学殿堂的边缘。诗歌不仅是诗人心情的写照,也反映了人类心理普遍的问题,社会问题。诗歌是生活的产物,只不过用了艺术的表达形式,它反映了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诗歌可以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只要能写出诗歌对生活的影响或阐释文学与生活,文学与人生的关系就可以。  
推荐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叶企孙:中国高教史上的不朽传说

叶企孙,1898年生于上海。1911年初,清政府将原来负责派遣留学生的游美学务处改为清华学堂,同年2月招生,时年不满13岁的叶企孙在父亲鼓励下,报考清华学堂并被录取,成为其第一批学生。

叶企孙入学后不久,就在日记中写道:“惜光阴、习勤劳、节嗜欲、慎交友、戒烟酒。”清华五年间,叶企孙逐步形成自己的科学思想。1915年7月31日,他在给清华同学刘树墉的一封信中提出“清华科学会章程”。章程内容包括研究种类:算学、物理、化学、生理、生物、地文、应用工业和科学史;会员守则:不谈宗教、不谈政治、宗旨忌远、议论忌高、切求实学、切实做事。

1918年,叶企孙从清华毕业,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物理,1920年获物理学学士学位,并于同年9月进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实验物理大师P.W.布里奇曼(P.W.Bridgman,194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21年,哈佛大学教授W.杜安主持一项重要物理实验——精密测定普朗克常数(h),邀请叶企孙和另外两位学者参加。当年3月开始实验,短短几个月,他们就用X射线方法测定h,研究结果在1921年上半年的美国科学院院刊和美国光学学会学报上发表,很快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当时最精确的h值并沿用了十多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1935年所著书中称该实验是“一次对普朗克常数最为可靠的测定”。

在布里奇曼的指导下,叶企孙投入压力对铁磁性物质磁导率影响的研究,研究工作于1923年完成,研究成果作为他的博士论文于1925年发表,布里奇曼在其《高压物理学》一书中对叶企孙的这一工作给予详尽介绍和高度评价。叶企孙从事的这项实验工作,为他日后回国开创我国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925年8月,叶企孙应聘清华大学大学物理科副教授。物理系成立之初,由梅贻琦任系主任,学生有王淦昌、周同庆、施士元和钟间。随后,梅贻琦接任清华教务长,物理系主任一职便由已升为正教授的叶企孙担任。从此,叶企孙就将创建清华物理系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他不仅着眼于教书育人,还吸取欧美名牌大学和著名科学家的经验,谋划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事业。

1928年,清华学校正式易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29年,清华大学成立理学院、文学院、法学院。经教授会选举、校长聘任,叶企孙任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

从1925年到清华后,叶企孙一直住在原为外教授住宅的清华北园7号。他的侄子叶铭汉回忆说:“这是一套三室一厅的平房……实际上,叔父只用一半的房子,另外空出的两间房成为临时招待所,钱学森回国探亲在清华参观时,就在叔父那里住了一个礼拜,钱三强1948年在清华教书时,因家在城里,周一至周五也住在叔父家里,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1927年,陈岱孙回清华任教,也应叶企孙之邀,住北园7号,两人均是单身,同住时间长达5年。

叶企孙单身,有一位工友照顾他的生活。这位工友会做饭,好几个单身教授或家不在北京的教授就在那里吃饭。教授们借吃饭之机商议校政,图谋教育改革,逐步形成了一个“少壮派”教授核心改革派力量,清华校史称之为“北园7号饭团”,后来,施嘉炀、萨本栋、金岳霖、叶公超等也加入“饭团”。

叶企孙1929年出任清华理学院院长时,在校刊上发表《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在和将来》一文指出:“有人怀疑中国民族不适合研究科学,我觉得这些论调都没有根据。中国在最近期内方明白研究科学的重要,我们还没有经过长时期的试验,还不能说我们缺少研究科学的能力。惟有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去做科学研究,五十年后再下断语。君要知道,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脚得住。”

今天,清华大学物理系在招生介绍中写道:“1929到1938年这十年间的清华物理系,是中国高教史上一个不朽的传说。”

相关链接:

统计显示,从1929年到1938年的十年间,清华物理系共毕业本科生69人,研究生1人,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后来成为中国许多领域的开创者,其中6人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勋章,21人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摘自中国改革网)

②九一八事变后,国家需要培养航空人才,叶企孙利用自己主持招送公费留学生之机遇,在1933 年第一届招考学生名额中特设飞机制造专业,招 3名学生:钱学森,后成为火箭技术和空气动力学世界一流专家;沈元,后来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人;1934年,叶企孙指引当时清华物理系学生赵九章转入高空气象学领域,赵九章也成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摘自刘宜庆《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都是(  

A.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叶企孙与同学刘树墉商订“清华科学会章程”,其中提到的研究种类包括算学、物理、化学、生理、生物、地文、应用工业和科学史等。

B.在实验物理大师P.W.布里奇曼和W.杜安教授的指导下,叶企孙致力于压力对铁磁性物质磁导率影响的研究,并取得突破性成果。

C.叶企孙将创建清华物理系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吸取欧美名牌大学和著名科学家的经验,以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事业。

D.叶企孙认为,中国不适合研究科学的论调是没有依据的,通过举国上下的共同努力,用不了五十年就能搞好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

E.叶企孙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科学事业,甘当铺路石,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科技人才,他的学识德行值得世人永远景仰。

2.叶企孙具备成为优秀科学家的基本条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3.叶企孙能创造“中国高教史上的不朽传说”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 有人说,叶企孙没能成为知名科学家,这是个遗憾;也有人说,叶企孙成为著名教育家,这是他的幸运。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解。